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兴化市昭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37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 1. (2022高一上·兴化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网络空间是将人群聚集起来的一种新型社会空间,更是年轻一代学习、娱乐和交往的平台,为保证网络空间的有序,制定和遵守相应的规则是必要的。不仅如此,网络空间还需要每个人对网上的其他人给予应有的尊重。简言之,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

    网络行为是由网民的观念意识引导的,而文明的网络行为是在一系列文明的观念意识支配下形成的。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网络规范必不可少,这已是共识。但需要有什么样的网络规范,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底线伦理或“负面清单”通常是共识性最强也是最起码的网络行为规范,通过明确“不能做什么”来列出的网络行为负面清单,通常也是具有法律强制性的禁区,构成最低层次的网络道德规范。

    归纳学术界对网络失范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五不”来认识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或以此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文明上网的负面清单:不伤害——网络行为者既不要有意作恶,也不能无意为恶,如在网上进攻击、谩骂,诋毁他人的名誉,或侵犯他人的安全、自由、隐私和利益等。不偷盗——在网络信息空间中,要像对待现实世界中的商品一样,以合法合规的方式获取所需的信息,抵制侵犯知识产权的不道德行为。不造假——每一个网民要从不进行信息造假做起,确保自己在网上发送的信息是真实的,尤其是自媒体,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编造耸人听闻或哗众取宠的谣言。不浪费——即不发生信息浪费的行为。向网络发送垃圾信息不但会造成网络资源的浪费,也会耗费网民的时间和精力,信息时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来使我们获得了认知盈余,但网上的垃圾信息、造谣与辟谣之间的拉锯战又无端消耗了我们的认知盈余。不盲从——上网时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不轻信网络谣言而上当受骗,没有信谣的网民,就没有网谣的市场,网民就不会被网络污染的策划者所利用,不会不明真相地卷入人肉搜索或网络围攻。

    底线意识主要是从否定性的角度确立了网络中不能做什么;而一旦在网络空间中产生了行为,无疑就是开始了“做什么”,只要有行为,就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去主导人的行为,于是就有了肯定意义上的网络行为意识。其中,做到平等待人或尊重他人可以说是形成积极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而这种基准意识可以通过“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来具体体现。

    所谓“等效意识”,就是当线上的虚拟世界出现道德失范行为时,要将其视为与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失范行为具有等效的实际影响,因此需要一视同仁地对我们线上和线下的行为提出道德规范要求。所谓“反身意识”,可以说是等效意识在自我和他人关系上的延伸,即一个人的不当行为有可能损害到他人时,转换视角去设想当自己是这种行为的受害人时会有什么样的切身之痛。有了这样的反身意识,就会自觉抵制许多不良的网络行为,就不会到网上去传播谣言。“价值意识”在网络行为中有多方面的体现:第一,它表现为对他人信息劳动的价值认同,比如尊重知识产权;第二,重视信息内容的文化意义,从而积极传播内容健康的信息;第三,意识到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价值负载,从而关注信息技术使用的道德效应。由于技术普遍是负载价值的,不当使用网络可能会产生出负价值,如对网络游戏的沉迷会耽误学业和事业。此外,网络是“内容为王”的空间,是各种思想交锋的新的疆场,青年人尤其是被争夺的对象。因此,正确的价值观对他们而言具有主导性的作用。“契约意识”就是要具有信息契约精神。网络空间中,在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中新出现了大量的利益分配乃至利益冲突问题,冲击了传统的信任机制,通过订立契约的方式来规范各自权利和义务成为重构信任机制的重要方式之一。当作为未来希望的青年一代在网上讲诚信、守契约、服从大局时,网络中新的信任机制可随之形成。

    (摘编自肖峰《从底线伦理到担当精神: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

    1.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青年是网络空间的参与主体,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应的规则,来规范和管理网络。 B . 网络上充塞的垃圾信息消耗了人们的认知盈余,导致线上工作效率不如线下。 C . 青年在进入网络空间时首先应遵从“五不”底线,明确在网络中不能做什么。 D . “等效意识”要求网络行为的主体在现实和网络空间中的行为要始终保持一致。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五不”是从否定性角度对网络行为作出的规范,如违反可能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B . 基准意识是对网络行为的积极要求,说明了“能做什么”比“不做什么”更重要。 C . 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助于我们理解何谓“反身意识”。 D . 网络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产生了一些传统信任机制框架内无法解决的新问题。
    3. (3) 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 . 没有健全而成熟的网络立法,违法的网络行为不被惩治,文明的网络行为就得不到保护,诚信社会也难以建成。 B . 网络行为必须要有文明的观念意识加以引导,而“等效意识”“价值意识”等能够规范人们的网络文明行为。 C . “五不”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上网的负面清单,可以为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提供重要参照。 D . 引导青年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念,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健康成长。
    4. (4) 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中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 2. (2022高一上·兴化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哨 兵

    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要进山了。

    听村里人说,这中共南满省委机关报编辑部就藏在这牛毛大山的密营里,这份南满省委直属的机关报,除了发布最新的党的抗战指示,东北抗日联军在各地打击敌人的胜利消息外,还担负着另外一个任务,负责供给桓仁地区抗联战士穿的鞋子,牛毛沟的张皮匠就是做靰鞡鞋的高手。

    张皮匠做靰鞡鞋大多是用牛皮做,牛皮不够用时才用马、猪皮等。收来的皮张先要放到木头床子上用刀往下刮里子,然后把皮子放到装有石灰水的大缸里浸泡七天至半个月的时间,等把皮子上的毛泡掉了,再用清水泡,去掉皮子上面的灰尘。

    泡好的皮子是柔软的,将皮子拿出来,搁进皮罩子里,底下放入草点着,用烟熏皮子,这就是熟皮子。熟好的皮子再用太阳晒,晒成老红色,然后再用铲子蹬,刮刀刮,将老红色蹬成杏黄色,裁成靰鞡坯子,将靰鞡坯子和靰鞡脸儿缝到一起,撤出鞋楦子就做出靰鞡鞋了。靰鞡鞋缝出来是敞口的,上面有块布,叫靰鞡腰子,用铁梳子将苞米叶子梳成一绺一绺的,或者用山上的靰鞡草,塞进靰鞡鞋里,靰鞡鞋上有靰鞡耳朵,将绳子从中穿过,脚穿进鞋里后,将绳子一紧,一道一道地缠在靰鞡腰子上,既暖和又轻便。东北地区冬天时天寒地冻,大雪插裆深,没有靰鞡鞋根本就出不了门。

    张皮匠做的靰鞡鞋就是专门供应桓仁地区抗日联军的。

    这次进山的讨伐队有一百多人,带头的日军队长叫东日文信。一张驴脸上戴着一副近视镜,藏在镜片背后的目光永远是闪烁不定的。几次进山讨伐都是空手而归,他很是想不明白原因在哪里。情报上明明说的报社地点在何处何处,为什么他们一进山,抗联的人就找不到了呢?若说有人偷着给抗联送情报,就更不可能了,每次进山讨伐前,他都会在各个进山的路上布下暗哨,从来就没有看到过有人进山。

    他知道,今天进山了也抓不到抗联,但密探有情报,又不能不去。东日文信想偷个懒,让副队长带队进山找抗联,自己领着几个日本兵和伪军走进了张皮匠的家,他对中国人脚上穿的靰鞡鞋很感兴趣,想看看制作的工艺流程。

    张皮匠此时正在熏皮子,蒿子草冒出的黑烟经过烟囱“咕嘟咕嘟”地在牛毛沟的上空飘荡着。屋子里充满了沤皮子的臭味。东日文信实在受不了这个味道,让伪军把张皮匠拉到了制作间,他要亲眼看看一双靰鞡鞋是怎么做成的。

    张皮匠很有耐心,把一张皮子如何做成靰鞡鞋的制作过程详细地讲解了一遍,然后又缝制了一双鞋,把自己脚上穿着的鞋脱下来,演示如何往鞋里絮草,怎么穿。把个小鬼子看得心痒,非要用新做的靰鞡鞋自己试一下,穿上后蹦了两下高,觉得这鞋比自己穿的军靴好,一是保暖,二是轻快,军靴太沉。

    黄昏时,进山讨伐的日伪军陆续回来了,结果还是扑了个空。东日文信很不高兴,撅着驴嘴,穿着这双靰鞡鞋,也没有给钱就走了。

    张皮匠看他们走远了,熏皮子时就用苫房草了,望着牛毛沟上空飘荡的一缕缕轻柔的白烟,再看看峰峦起伏的大山深处,他露出了开心的笑

    由于屡次讨伐不利,关东军要把东日文信送上军事法庭,东日文信不堪受辱,剖腹自杀了,他到死也没有弄明白,是谁、用什么办法给抗联报的信!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只一句,“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要进山了”,语言简练,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敌军的行动,营造出紧张的气氛。 B . 小说地方特色浓郁,写靰鞡鞋的制作工艺:泡皮、熏皮、晒皮、蹬皮、刮皮……不厌其烦,重在表现作者对东北地区这一特产的偏爱。 C . 小说张弛有度,第二自然段到第五自然段按下敌军不表,介绍张皮匠的身份及张皮匠制作靰鞡鞋的工艺,让读者松了一口气。 D . 小说叙述不动声色,善于设置悬念,而结尾处东日文信的疑惑会使读者从头重读,再次体会。
    2. (2) 小说中的张皮匠具有怎样的人物形象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3. (3) 小说中划线一段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从不同角度谈谈它的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
  • 3. (2022高一上·兴化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 ,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 , 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 ,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

    (节选自《旧唐书·杜甫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B . 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C . 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 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D . 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进士不第”指科举考试应试未中选,也叫落第、下第。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B . “布衣”顾名思义是布做的衣服,借指平民。后也以布衣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C . “绯鱼袋”指绯衣与鱼符袋,旧时朝官的服饰。唐朝规定五品以上官员佩鱼符袋。绯衣指紫色衣服。 D . “床”在古代兼有卧具和坐具双重功能。此处的床指的是坐具。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在天宝末年受到皇上的赏识。 B . 杜甫因为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所以在房琯讨伐叛军兵败于严武而被免去宰相时,极力上疏救助。 C . 严武和杜甫是世交,所以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在很多时候也能原谅杜甫的放肆行为。 D . 由于不能拜见郭英乂,高适也已经死去,杜甫只好携家出川,生活颠沛流离,最后死在耒阳。
    4.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 4. (2022高一上·兴化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汉水伤稼(并序)

    【唐】许浑

    此郡虽自夏无雨,江边多穑,油然可观。秋八月,天清日朗,汉水泛滥,人实为灾。轸念疲羸,因赋四韵。

    西北楼开四望通,残霞成绮月悬弓。

    江村夜涨浮天水,泽国秋生动地风。

    高下绿苗千顷尽,新陈红粟万廒空。

    才微分薄忧何益,却欲回心学钓翁。

    【注】《汉水伤稼》所写的是某年秋八月诗人在郢州(汉水北岸)任刺史经历的一次严重水灾。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首联写出了汉水泛滥前“天清日朗”,一点迹象也没有,加之“自夏无雨”,故人们放松警惕,毫无思想准备。 B . 一夜之间,连天无际的洪水把郢州变成一片泽国,绿苗淹没殆尽,粮食转眼成空,损失惨重。 C . 诗歌颔联和颈联运用夸张手法,从直接描写的角度,准确写出了汉水之大、来势之猛。 D . 整首诗对仗工整,风格苍凉悲壮,诗人运用现实主义笔法十分逼真地描摹了一幅汉水伤稼图。
    2. (2) 尾联包含了哪些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 5. (2022高一上·兴化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杜甫的《登高》中用传神之笔描写落叶和长江气势的诗句是:“。”
    2. (2) 杜甫的《登高》中“”一句,点出困苦催生白发,而“”一句,则表达了使人欲借酒消愁而不能的痛苦之情。
    3. (3) 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 
    4. (4) 荀子在《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的观点。
    5. (5) 荀子在《劝学》中用“”两个比喻进行论证,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矣”的境地。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 6. (2022高一上·兴化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记得小时候,家中墙上挂着一幅工笔小楷写的条幅:“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虽不能全部领会其中的意思,但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一直能诵记在心。虽然治家之道对一个      的少年来说未免遥远了些,但其中一句“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却足以警示我一辈子。

    家训只是古代家书的一种形式。更多的古代家书则晓之以理,      , 劝诫子孙为人处世之道,治家守业之理,做一个符合儒家伦理规范的谦谦君子。父辈们总是用丰富的生活阅历、历尽沧桑的人生经验、伟岸正直的道德人格来教育自家子孙,但不经意中,家书丰硕了民族文化的收藏,成为所有子孙后代的一笔公共财富,穿越了千年的时空。即使是今日翻开阅读,仍觉熠熠生辉。

    ( )沈从文的结发妻子张兆和曾因二人的家书而感喟:我应是全北京最富有的人了。柳亚子在写给夫人郑佩宜的信中,从饮食起居到锅碗瓢盆,      , 一一过问,其情深切,感人至深。

    家书因其亲切自然而更能贴近读者的心灵,其对      的平常生活的描述与记录更能激发读者的共鸣。家书里的文字是那么灵动而饱含深情。随意走进一个章节,家书里的情节都是那么生动感人;随意从一个章节出发,都可以轻松地“链接”到我们现在的生活场景中来。

    对一个家来说,家书是一条纽带;对我来说,家书就是一处磁场,磁心所在是我阅读的方向。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少不更事    侃侃而谈    一视同仁    衣食住行 B . 羽毛未丰    娓娓道来    一视同仁    布帛菽粟 C . 少不更事    娓娓道来    事无巨细    衣食住行 D . 羽毛未丰    侃侃而谈    事无巨细    布帛菽粟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家书成为所有子孙后代的一笔公共财富,穿越了千年的时空,丰硕了民族文化的收藏  B . 家书穿越了千年的时空,丰硕了民族文化的收藏,成为所有子孙后代的一笔公共财富   C . 家书丰富了民族文化的收藏,成为所有子孙后代的一笔公共财富,穿越了千年的时空 D . 家书穿越了千年的时空,丰富了民族文化的收藏,成为所有子孙后代的一笔公共财富
    3. (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家书中蕴含的真情十分打动人心,就像家书的教益让人称颂和受益。 B . 家书的教益固然让人称颂和受益,其蕴含的真情却也一样打动人心。 C . 让人称颂和受益的是家书的教益,而家书蕴含的真情却也一样打动人心。 D . 家书中蕴含的真情能够打动人心,其中的教益更是让人称颂和受益。
  • 7. (2022高一上·兴化月考) 下面是某市公安机关一则公告的部分文字,其中有四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本市公安机关警告广大市民:踏青活动要尽量避免进入市区沿江地段人员相对集中的区域;如果进入市区沿江地段踏青,要服从执勤民警的命令和引导,设若遇到突发情况,请赶紧向民警求助;另外,建议老年人和未成年人慎重参加踏青活动,防止因人多出现意外。

  • 8. (2022高一上·兴化月考) 根据下文内容,概括沙漠地区的特点。(包括标点不超过25个字)

    沙漠地区空气干燥,日光的照射特别强烈。那里日照时间又特别长,一年达到3000小时,而长江流域只有1500小时,华北地区也不过2500小时。日光可以用来发电、取暖、做饭、煮水、做饭。沙漠湖水含盐,日光使水蒸发,可以取得蒸馏水和盐。把日光变为热能和电能的最良好的工具是半导体,估计将来有可能在沙漠里用便宜的半导体做屋顶,人住在里边冬天不冷,夏天不热。

四、写作(60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