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衢温“5+1”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2-11-29 浏览次数:32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自媒体时代改变了传统媒体时代精英垄断话语权的局面:全球化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消解了文化间的冲突排斥;人们的观念日趋多元、包容;信息传播的技术门槛也在逐步降低,以至于凭借个人力量就能拍摄、编辑视频,于是每个人都被给予了远大于以往的表达权。

    当乡镇青年拥有了制作、发布低成本短视频的阵地时,城市精英所代表的主流文化便逐步受到了来自边缘群体与亚文化的反抗与冲击。

    综合来看,这类视频大都制作成本低,无专业团队,道具粗糙,场景布置随意;语言表达及传递的观念本身可能就带有粗俗的特点,甚至在逻辑上可能都无法自洽;题材则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大都围绕乡镇青年的生活展开。从中既能看到边缘群体对于自我身份认同的嘲解,也能看到他们对主流文化建立的强大秩序的反抗。

    习惯于小布尔乔亚式的城市阶级,根本难以欣赏那些颇有粗制滥造之嫌,甚至有些低俗的“土味文化”。但这些土味文化随即又被专门的搬运账号以解构的方式带入城市阶级的视野中。

    土味视频在这种另类的解读下,被赋予了本不属于它们的世界观与情结,并以主流文化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被接纳,成为主流文化与亚文化拼接而成的二次创作作品。某种意义上,这些搬运账号无形中使以土味文化为中心的群体狂欢成为可能,并促使其打破了与主流文化的隔阂。

    土味文化所代表的,不仅是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还有社会转型给乡镇青年留下的烙印。一种网络亚文化必定是当时社会价值取向的一种缩影。当乡村开始城市化进程时,文化也随之更迭:原有的乡土文明逐渐被外来的城市文明所替代,乡土文明也不再适用于现代社会。但与此同时,趋于消失的乡村文明也在引发人们的共鸣与思考:当下我们应该对城市文明有所取舍地吸纳,还是要一味地抛弃“落后野蛮”的乡土文明?

    这样的思考可以说构成了土味文化的核心:一方面,土味文化所展现的就是对具有原始乡土特点的人物与生活场景的赞美;而另一方面,土味文化所效仿的对象、主题,大都与主流影视剧密切相关,可将其看作是一种经过极端化处理的效仿。

    土味文化的审丑狂欢便在这样的矛盾中展开了:一方面,表现出乡镇青年对乡土气息的依恋情结;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对精英文化的盲目追随。土味文化以低成本的方式追随所谓的城市文明,注定要依靠消费下沉的力量,拙劣地效仿被城市精英所摒弃的形象,最终也将因为城乡青年的社会距离,而止步于过时的形象符号中。在某种意义上,土味文化的出现,借助了互联网“去中心化”的力量,消弭了传统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的隔阂,让直白而草根的“另类声音”得以传播。同时,它又以不同于主流审美的观点,以打破审美疲劳的姿态,融入了当下的主流。

    土味文化的受众背景与通俗文化有大面积重合,因此土味文化本身带有一定的夸大和虚假,也不免带有某些低俗的、过时的成分。所以土味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误解为庸俗的产物,被主流文化的受众加以抵制。

    但好在时间逐渐消解了这种误解,主流文化也在逐步接纳、吸收土味文化的成分,并以主流文化的方式加以改造、发展,因此越来越多原生态的视频作品也逐渐走进了大众视野。

    虽然土味文化不再像前几年那样处在风口浪尖上,但这背后代表的城乡差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依旧会存在。

    (摘编自《从抵抗到和解——为什么我们接纳了“土味文化”?》)

    材料二 :

    在多元审美文化复杂交织的当今社会,“美”与“丑”时刻都在个人心灵和大众文化空间里发生着对话和碰撞。当“美”蒙上或神秘、或高贵、或无趣的“面纱”而无法与人亲近并共鸣时,“丑”就会以新鲜、刺激、有趣的斑斓色彩占据人空虚的心灵,在大众文化空间中打造出一片又一片“文化荒漠”,这对认知能力有限的青少年群体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破坏力甚为强大。正因如此,学校、社会和家庭应注重青少年的审美教育,尽可能营造浓厚的“美”的氛围,让其从小徜徉在艺术经典之美、科学之美、生活之美的广阔海洋中,以多元化的方式,熏陶润育高尚的趣味和格调。

    然而,“土味文化”的盛行还深刻地提示着当代的美育体系光有“美”的引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回归现实,关照现实,强化对当下社会中“丑”的辩证认识。正如雨果所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没有“丑”的衬托和对照,“美”就会是堆砌的、无趣的、令人疲惫的。不得不承认,在当前的美育体系中,我们往往更注重对青少年进行正面价值的教育和引导,而对一些“丑陋”现象,特别是新生的“丑”的现象,或是以隐晦暧昧的回避、排斥态度处之,或是放任其被娱乐化消解,缺乏深入到全民范围内的无情批判,导致青少年缺乏辨别美丑的能力,造成其审美人格的不健全。

    (摘编自周杏《“土味文化”盛行之下,美育更要从小抓起》)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当城市精英所代表的主流文化逐步受到来自边缘群体与亚文化的反抗与冲击时,乡镇青年便拥有了制作、发布低成本短视频的阵地。 B . 专门的搬运账号通过另类的解读,赋予土味视频主流文化的世界观、情结和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其被主流文化接纳。 C . 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社会转型给乡镇青年留下的烙印,网络亚文化背后的社会价值取向,是土味文化的三个核心要素。 D . 当乡土文明不再适用于现代社会,趋于消失时,如何对待城市文明和乡土文明,也在引发人们的共鸣与思考。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越来越多原生态的土味文化视频作品被主流文化逐步接纳、吸收、改造和发展,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B . 土味文化的出现借助了互联网“去中心化”的力量,它所效仿的对象、主题,大都与主流影视剧相同。 C . 土味文化反映了边缘群体与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一种反抗与冲击,它的受众背景与通俗文化有大面积重合。 D . “丑”以新鲜、刺激、有趣的斑斓色彩占领越来越多人空虚的心灵,这会在大众文化空间中打造出“文化荒漠”。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土味文化的作用的一项是(   )
      A . 促使其打破与主流文化的隔阂 B . 展现有原始乡土特点的生活场景 C . 传播直白而草根的“另类声音” D . 打破审美疲劳
    4. (4) “土味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主流文化的受众抵制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5. (5) 在“土味文化”盛行之下,该如何进行美育教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挖光阴过日子

    荆爱民

    ①乡下老家常有人来,来了人,我总是问东问西的。主客之间话稠得很,说得最多的,就是谁的日子过得宽裕,谁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常常是老家人走半天了,而心里总还是牵牵挂挂的,忽然就感悟到了中国汉字实在是太伟大太神奇了。

    ②人活一世,就是过日子。这日子就是太阳,谁的阳光充足,谁的生活就好;谁生活在山坳里,能照到的太阳光就少,日子就紧巴巴的。万物生长靠太阳,没有太阳的日子就黑魆魆的,就缺面无光。

    ③在靠北的办公室里工作了二十多年,深深感到向阳与背阴的巨大差距,在寒冷的冬天,向阳的房子本来有暖气,再加上明晃晃的太阳,在这面办公的人穿着夹衣上班,而背阴处虽有暖气,但还是觉得太冷,人要穿着厚厚的棉衣上班,即使是这样,暖气稍微跟不上,背阴的房间就冷得坐不住。背阴房间养的几盆花,花叶小,长得不旺,很少能有开花的机会。花儿的日子也不好过啊。在同一个季度,甚至在同一层楼里,只是因为背阴向阳的不同,这日子的差别可就大多了。同样生活在地球村里的人,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不同呢,就是因为各人过的日子不同,也即拥有阳光的多少不同形成的啊。

    ④母亲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年好过,月好过,日子难过。

    ⑤同一片树林中刚长出的小树苗,几乎大小一个模样,但几个月后就有了变化,那些叶儿大一些个子稍微高一点点的,就能多得一份光和热,就能多承接一份雨和露,几年时间后,同一片树林子中的树木就变得大大小小的,几十年过去后,大树就把小树荫蔽死了,应了那句古话:大树底下无美草。当大树参天而立时,谁还想得到那大树底下灰黑僵卧的枯枝与大树是一娘所生的呢。

    ⑥曾经看过一篇短文,题目记得很清楚:《一米阳光》,大意是说一个青年与奶奶相依为命,因为生活在两个高楼中间的一个小房子里,每天只有一米阳光,他把最美好的一米阳光让与奶奶享受,整篇文章是积极向上的。但在我看来,一米阳光总是有限的,是万不得已,是没办法的办法。因为那样,老奶奶的床就放在那狭窄的小房子中间,如果那老奶奶不用去撵那一米阳光,而是天天坐在阴凉处纳凉那多好啊。

    ⑦老家在陇东农村,童年的生活曾经在地坑庄子里度过,在漫长的冬天里,地坑庄子里的阳光总是来得迟走得早,最快乐的时光就是蹲在阳光里晒暖,那是多么让人向往的时光啊。

    ⑧长大了东奔西走,偶然的一天才省悟自己受尽磨难也就是寻找阳光寻找冬天里晒暖的地方啊。

    ⑨寻找阳光的过程就是过日子,母亲在世时总是劝我,要好好过日子。这好好过日子就是寻找阳光寻找温暖的过程,过日子要积极行动,要善于奔走。在我们家乡,把会过日子的人称之为光阴好,把能过上好日子的人称之为能挖光阴。原来这光阴也能挖来啊。农民辛苦,经历春风秋雨夏暑,就是一种挖光阴的行为,挖光阴讲究的是行动,要积极去挖,才有自己的好光阴可言。才有好日子可过,农村人常有的一句话就是人有懒筋,把懒筋拉开了人就勤劳了。

    ⑩街面上多的是美容美甲店,电视上多的是养生养颜术,对我们普通人来说,那是相当遥远的事,美容与养生离我们还很远,我们要做的事是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挖光阴;人类生活了几千上万年,还在祖祖辈辈地挖光阴,看电影、电视上播的一些大片,也是强调挖光阴,无论是哪个国度、哪个朝代的艺术品演绎的都是同样一个主题,即挖光阴。

    ⑪汉字的妙处还在于:光阴,不但有光还有阴,也即热了往凉处挪,冷了往热处走。光阴一词充满了哲学意味,光阴是阴阳二极,是人生的正负两面。挖光阴不但要挖光也要挖阴,于是盛夏就创造了空调,冬天就有了暖气。

    ⑫小时候读过一篇童话《火龙衣》,说是一个长工因为顶撞了地主,被地主关在磨房中,长工冷得受不了,推着空磨转了一晚上,早上起来对地主说他穿了件火龙衣,简直热得受不了。故事的后半段不用说了,我想说的是长工靠智慧赢得了生存的机会,故事的本身也说明,日子要过好,就得行动起来,就得挖光阴。

    ⑬如果住在地坑庄子里,就要早早地收拾柴火,种好庄稼,多收一些玉米秆、麦草,或者扫些树叶,把土炕烧得热腾腾的,把日子过富足。或者勤劳致富挣下钱买来大块大块的炭,把火炉生得旺旺的,火炉上熬上罐罐茶,烤上洋芋,那日子才叫过得有滋有味呢。

    ⑭如果生在北极,就能依靠祖上的遗传基因,刚出生后就可以在冷水中受得洗礼,更要在后天的生活中把身体历练得棒棒的,卧得冷雪,受得寒冻,并且在这样的地方生存繁衍,只有这样去做,光阴也就挖下了。

    ⑮思绪万千地正在往下写,几年不见的一个熟人来看我,张嘴就问,老荆,日子过得怎么样?

    ⑯正在挖光阴呢,我顺口答道。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住在向阳和住在背阴房间的不同”“同一片树林中小树苗成长的不同”,都意在说明“阳光对于人类和植物来说的重要性”。 B . 在作者看来,《一米阳光》中的老奶奶“去撵那一米阳光”值得赞赏;但若换个思路,“坐在阴凉处纳凉”也不失为一种好的生活方式。 C . 作者建议我们,作为普通人,不要做那不切合我们生活实际的事情,要立足于自己的现实情况,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工作、去生活。 D . 作者说“光阴是阴阳二极,是人生的正负两面”“挖光阴不但要挖光也要挖阴”,这启发人们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要努力拼搏。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②段通过比喻和比较,形象地解说了“什么样的日子是‘宽裕’的”“什么样的日子是‘紧巴巴’的”,具体而生动。 B . 文章第⑧段借助议论和抒情两种表达方式,抒写出了自己对生活的深刻体验,为下文进一步揭示“寻找阳光”的内涵作铺垫。 C . 作者善于借生活中的点滴和小故事表达哲思,比如用童话《火龙衣》说明“日子要过好,就得行动起来,就得挖光阴”的生活道理。 D . 这篇议论性散文围绕“过日子”展开联想,循着“日子→寻找阳光→过日子的艰难→怎样过日子”来组织文章,思路清晰有条理。
    3. (3) 文中第④段,母亲说:“年好过,月好过,日子难过。”这句话有什么含意?请简述。
    4. (4) 作者认为应“怎样过日子”?请结合本文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司马错论伐蜀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 , 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以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选自《战国策·秦策》)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 B . 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 C . 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 D . 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资:钱财,这里犹言“条件”。三资者备,指上文所言的广地、富民、博德三者齐备。 B . 九鼎,相传禹铸九鼎,象征九州,夏、商、周三代视为国宝,是古代国家政权的象征。 C . “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中“敝”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因人之力而敝之”的“敝”用法和意义相同。 D . 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惠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以“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一句交待了事件的起因,继之双方互陈观点。最后以定蜀的结果对双方看法的高下作了最后的裁定。 B . 司马错认为蜀国是西部偏僻的国家,西北少数民族的领袖,然而朝政却像夏桀、商纣一样混乱,以秦国的国力攻打它,就像驱使豺狼追逐羊群一般。 C . 张仪正面论证伐韩之利后,再从反面论证伐蜀之弊。蜀地偏僻,戎狄之长,荒远贫瘠。胜了,“不足以成名”;取地“不足以为利”。无名无利,且“敝兵劳众”,其弊大矣。并认为伐蜀将会毁了王业。 D . 秦惠王采纳了司马错的意见,出兵进攻蜀国。蜀国归附以后,秦国就更加强大富庶,看不起其他诸侯国了。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②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

    5. (5) 针对张仪之论,司马错斩钉截铁地用“不然”二字进行反驳,请概括他的理由。
  • 4. 古代诗歌阅读

    贫 女

    【唐】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首诗以语意双关、含蕴丰富而为人传诵。全篇都是一个未嫁贫女的独白,倾诉她抑郁惆怅的心情,而字里行间却流露出诗人的感恨。 B . 首联从贫女的家常——衣着谈起,说自己生在蓬门陋户,自幼粗衣布裳,从未有绫罗绸缎沾身。开口第一句,便令人感到这是一位纯洁朴实的女子。因为贫穷,虽然早已是待嫁之年,却总不见媒人前来问津。 C . 诗的颔联和颈联表明贫女要迎合流俗,喜欢时世俭梳妆,要同别人争妍斗丽。 D . 语言没有典故,不用比拟,全是出自贫家女儿的又细腻又爽利、富有个性的口语,毫无遮掩地倾诉心底的衷曲。
    2. (2) 结合诗句,分析诗人借贫女之口隐喻了自己哪些感恨。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孔子的话:“。”
    2. (2) 在《<老子>四章》中,表达了“有”能给人便利,是因为“无”发挥了它的作用的句子是:“。”
    3. (3) 《将进酒》中显示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诗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心”本是流淌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天然文化基因,____。可惜的是,有多少人在嘈杂喧闹中流于自怨自怜或自夸自恋的浮夸,对平庸和碎片化信息____,渐渐忘却了血脉里的传统文化因子。“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苏轼的自我质问,也许是夜闹风静之时,你我都会兴发的自我质问。身体是自己的,又仿佛不是自己的,为____而活,为房子、存款而活,为许许多多丢不掉的牵挂而活着。能不能暂时丢下这些营营的忙碌,让灵魂诗意地栖居,让“此身”真正属于自己?外卖小哥雷海为做到了,民警陈曦骏也做到了。 诗词给他们最大的回报,不是有着炫目光环的诗词大会总冠军,而是一名借由诗词超越庸常的平凡的劳动者。中国人的诗心一直都在,融在血脉中的种子只____,泥融沙暖,它就能发芽。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源远流长   随波逐流   养家糊口   如沐春风 B . 薪火相传    随声附和   安身立命   惠风和畅 C . 源远流长    随声附和   养家糊口    惠风和畅 D . 薪火相传    随波逐流    安身立命    如沐春风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诗词给他们最大的回报,不是有着诗词大会总冠军的炫目光环,而是作为一名借由诗词超越庸常的平凡的劳动者。 B . 诗词给他们最大的回报,不仅是诗词大会总冠军的炫目光环,而且是作为一名平凡的劳动者借由诗词超越庸常。 C . 诗词给他们最大的回报,不仅是有着炫目光环的诗词大会总冠军,而且是一名借由诗词超越庸常的平凡的劳动者。 D . 诗词给他们最大回报,不是诗词大会总冠军的炫目光环,而是作为一名平凡的劳动者借由诗词对庸常的超越。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就文学艺术的诸种门类而言,哪两者的关系最密切?我们发现,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诗与音乐最初是结合在一起的,____,但一直互相渗透、互为表里。它们有相近的本质,表现人的心灵世界,都要在时间的的的流动中展开。

    正是由于诗歌与音乐的相近与相通,所以诗人较之于其他类文人,更能受音乐触发进而把对音乐的感受升华为诗。____,仅唐代就有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等杰作。

    当今时代,虽然有许多写音乐的诗歌,但都难以与青年诗人许劲草推出的《音乐女神》相比,这部书可以说是诗与音乐结合诞生的宁馨儿。____,一类是听乐记感,一类是音乐礼赞。

    1. (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请分别写一句话,用“最”字对上述各段的主要意思进行强调。每句不超过17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第六届“互联网+”大赛红旅赛道金奖项目“AI 无界——新冠肺炎 AI 辅助诊断助力全球抗疫”负责人,华中科技大学电信学院博士生史天意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大学生重要回信精神五周年座谈会上作了交流发言。

    史天意在会上谈道,我们经过疫情的锻炼,更为深刻地理解到了要写好两篇文章,一篇是发表在论文期刊上的文章,一篇是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文章。我们青年一代将自己学到的科学技术应用于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发挥我们的智慧与才干,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我们青年一代的青春力量。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结合你的认识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