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二上·浙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司马错论伐蜀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 , 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以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选自《战国策·秦策》)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 B . 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 C . 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 D . 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资:钱财,这里犹言“条件”。三资者备,指上文所言的广地、富民、博德三者齐备。 B . 九鼎,相传禹铸九鼎,象征九州,夏、商、周三代视为国宝,是古代国家政权的象征。 C . “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中“敝”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因人之力而敝之”的“敝”用法和意义相同。 D . 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惠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以“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一句交待了事件的起因,继之双方互陈观点。最后以定蜀的结果对双方看法的高下作了最后的裁定。 B . 司马错认为蜀国是西部偏僻的国家,西北少数民族的领袖,然而朝政却像夏桀、商纣一样混乱,以秦国的国力攻打它,就像驱使豺狼追逐羊群一般。 C . 张仪正面论证伐韩之利后,再从反面论证伐蜀之弊。蜀地偏僻,戎狄之长,荒远贫瘠。胜了,“不足以成名”;取地“不足以为利”。无名无利,且“敝兵劳众”,其弊大矣。并认为伐蜀将会毁了王业。 D . 秦惠王采纳了司马错的意见,出兵进攻蜀国。蜀国归附以后,秦国就更加强大富庶,看不起其他诸侯国了。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②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

    5. (5) 针对张仪之论,司马错斩钉截铁地用“不然”二字进行反驳,请概括他的理由。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