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甲骨文中的“田”字
左图: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右图:战国时期的青铜器纹饰
①春秋 ②战国 ③前秦 ④后秦
在位皇帝 |
掌权代表人物 |
代表人物籍贯 |
元帝、明帝 |
王导、王敦 |
琅琊临沂(山东临沂) |
成帝、康帝 |
庾亮、庾冰、庾翼 |
颖川鄢陵(河南鄢陵) |
穆帝、哀帝 |
桓温 |
谯国龙亢(安徽怀远) |
孝武帝 |
谢安、谢玄 |
陈郡阳夏(河南太康) |
天宝元年(742年)户数 |
元和年间(806—820年)户数 |
下降幅度 (%) |
占全国户数比例(%) |
|
北方 |
3736652 |
866887 |
76.8 |
36.52 |
南方 |
3117624 |
1506548 |
51.68 |
63.48 |
①出现了专业性的市场 ②南方普及稻麦复种制 ③主要的产粮区在苏湖
④流行彩绘陶器釉里红 ⑤官方设榷场互市贸易
①程颢 ②朱熹 ③陆九渊 ④王阳明
材料一:战国时期……耕作技术进一步提高,促进了深耕细作,加快了荒地开垦。同时,吴国邗沟、秦国岷江水利工程、郑国渠等水利工程的修建,灌溉技术、施肥技术的进步和一年两熟技术的推广,大大提高了农业产量。
——刘涛、齐秀生:《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对社会进步的促进》
材料二: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审分》
材料三: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在许多国家掌握政权。他们为了打击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建立封建政治和经济秩序,巩固新生政权,增强竞争实力,纷纷开展变法运动。如李悝在魏国推行变法,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主张“尽地力之教”,发展生产;颁布《法经》。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
——《中外历史纲要》上P13问题探究
材料一:“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
材料二:此制(指科举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的挑选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此制的另一优点,在使应试者怀牒自举,公开竞选;可以免去汉代察举制必经地方政权之选择;可以根本消融社会阶级(士族和寒族)之存在可以促进全社会文化之向上;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而提高其爱国心(学而优则仕的认同)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一:汉武帝时期,西汉在修复秦长城的基础上继续向西北大规模修筑长城。“北边自敦煌至辽东万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利燧……(匈奴)攻之,而不能害。”“自敦煌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起亭,……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汉两将军大出围单于,所杀虏八九万……是后,匈奴远遁,而慕南无王庭。”
——据《史记》《汉书》整理
材料二:唐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边疆民族总体上讲是以怀柔、招抚为主,采取和亲和册封政策,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为了巩固对边疆的统治,唐王朝也采取了积极开发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三:元朝时,很多蒙古人迁入中原,同汉族杂居相处。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_______▲_______。
元朝的辽阔疆域则与王朝的统治相始终,边疆管理也更多地呈现出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势。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0课P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