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舒城晓天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0月...

更新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38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2高二上·安徽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出自伟大的革命导师毛泽东同志,也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真理。从社会实践和治理来看,调查研究是关键,不仅是谋事之道,而且是治理之道,更是成事之基。

    调查研究是“找题”的路径。发展是一种规律,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也是一种规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对问题解决的唯一影响,就是解决问题的快慢程度,彻底程度。发展与问题是相伴的,有发展就会产生问题,推动问题解决就推动了发展。因此,当我们没有发现问题的时候,不能说问题是不存在的,而可能只是我们没有发现问题。

    调查研究是“解题”的办法。党的各级干部在工作中,必须努力寻找“解题”的办法,重点是提高“解题”的能力。要加强能力建设,不断强化对政治理论,社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让自己在不断学习中增强本领,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党员干部应当增强的“八项执政本领”。比如,当前脱贫攻坚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向脱贫攻坚聚焦聚力,加强对贫困户的帮扶,帮忙出谋划策、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致富能力,没有深入的调查研究是绝难做到的。

    调查研究是各级干部的一项“基本功”,是领导力的重要体现。各级干部要发扬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看问题,做决策前都要搞一搞调研,广泛听取各个方面的声音,让自己对事物的判断更加清晰具体,防止出现“自以为是”的情况。要在调查研究中不断探索方法、创新形式,真正助力领导力、执行力、凝聚力的提升,这才是干部治理能力的体现。

    (摘编自舒维春《调查研究是治理之道》,映象网)

    材料二:

    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推动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生根。”可以说,高质量的调查研究能够客观精准掌握基层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发现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而谋划破题之策、探寻工作规律,对于推进落实党的各项任务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毛主席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即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这些都充分表明,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党的优良传统作风。

    然而,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不可否认的是,在推进调查研究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抑或是机械看看、走走过场,等等。这些都让本该务实求真、密切联系群众的调查研究工作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甚至成为个别领导干部“作秀”的“盆景”,不仅给调查研究“抹了黑”,也难免让群众鄙夷。

    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于组织部门来说,调查研究是“家常便饭”,是高效率、高质量推进落实工作的“金钥匙”,甚至可以说调查研究开展的好坏直接关乎工作的成败,在此过程中,组工干部应把握好针对性,实效性、严谨性。

    调查研究要突出针对性。若射之有的也,的必先立。调查研究的目的就是要真实准确掌握基层“第一手”资料,为推进落实工作打好基础、谋划路径。因此,开展调查研究之前必须厘清具体调查内容,调查方式,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几个“怎么办”,尽可能地把调查研究各项工作想细想透,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调查研究要突出实效性。所谓调查研究,应分为两个阶段,即“调查”和“研究”,二者密不可分、互相依存。因此,调查时要真要实、要活要暖,要“听见”还要“看见”,要“身入”更要“心入”;研究时要紧密贴合调查结果,绝对不能搞成“调查”和“研究”两层皮,要把调查的实际情况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不能藏着掖着。

    调查研究要突出严谨性。毛主席曾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调查研究的核心要义就是真实可靠。就是真正把握好民意、挖掘到实情。因此。开展调查研究时从始至终都要高标准、高质量。不能打半点折扣。坚决不能高高在上,官味十足,要用行动消除距离。用脚步丈量民情,进而真正形成真感情、真判断、真举措。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摘编自李金见:《调查研究要讲究“三个性”》,人民网)

    材料三:

    究竟什么是调查研究?科学意义上的调查研究具有什么特征?对于这些问题,许多人并不是很清楚。特别是当需要亲自动手进行一项调查研究时,有些人往往仅凭头脑中对调查研究的感性认识和工作热情就大胆去做。当然,这种精神是好的,但是这种调查研究得来的成果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反映现实情况?会不会歪曲事实,误导决策?比如,有的在几万人的总体中,仅仅调查十几个人,甚至只调查了几个人,就得出有关这个总体的结论;有的根据极端特殊的样本,得出的却是有关一般总体的结论;有的把表面上存在差别而实际上并无差别的统计结果作为阐述变量关系的依据;还有的在调查中对调查对象提出一些很难回答,甚至完全无法回答的问题等。

    老一辈革命家经常深入基层亲自做社会调查,撰写了许多调查报告。他们调查研究的实践和成果,对于指导党和人民的事业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当今时代信息手段十分发达,利用信息工具了解和掌握情况是一种越来越重要的方式。但不管通信手段多么发达,有多少了解情况的其他渠道,都不能替代亲自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实地调查研究。党政领导干部和学者学生们,应当走出书斋,深入基层,在实际生活中“望闻问切”,在充分占有和分析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概括出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把群众的创造吸收到文章、著作中来,使我们的思想和文字体现时代要求,符合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国家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发展中的问题,比如均衡发展问题、创新创业问题、精准扶贫问题、收入分配问题、公平正义问题、环境治理问题等。很多问题前无古人,旁无借鉴,这为我们提供了多样化的研究对象和广阔的实践平台……但是,有时候通信工具发达了,离群众却远了;科技手段先进了,了解群众的真实诉求却难了。当前的调查研究,还不能紧跟理论研究的步伐,还不能为党的决策提供有效的支撑,这就需要我们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做一些新的探索和尝试。

    (摘编自廉思《如何有效开展调查研究》,人民周刊》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有发展就有问题,有问题就需要解决问题,而调查研究就是找到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B . 只有把握好调查研究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与严谨性,调查研究工作才可能做得更好。 C . 那种立足于少数样本或极端样本的调查都属于凭借感性认识和工作热情进行的调查。 D . 要想解决好均衡发展、精准扶贫、收入分配等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在调查研究上下功夫。
    2. (2) 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对于问题的解决,人只在快慢程度、彻底程度上产生影响,因此,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 . 党政领导干部和学者学生们应该深入基层,进行科学调查,认真研究并精确判断,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与新举措等。 C . 只要能把那些走马观花等的“作秀”式调查习气戒除掉,领导干部们就可练就调查研究的“基本功”。 D . 三则材料在阐明“调查”与“研究”的关系的同时,都或多或少地谈到了调查研究的具体策略。
    3.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B .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C . 观于明镜,则瑕疵不滞于躯;听于直言,则过行不累乎身。 D . 要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
    4. (4) 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5. (5) 要想真正做好调查研究工作,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
  • 2. (2022高二上·安徽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看戏

    侯发山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事情发生在1951年的秋天。故事的主人公是我的老乡,所以我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绝对没有添油加醋的成分。

    听说郑州有唱大戏的,三个孩子嚷嚷着要去看戏。小玉不到7岁,小香5岁,嘉康3岁。看着这三个不谙世事的孩子,老张愁死了,甚至后悔把他们从西安的幼儿所接回来。

    老张重重叹了口气,无奈地说:“孩子们,咱这里到郑州七八十里,远着呢,咋去?”嘉康扬着脸,天真地说:“姥爷,咱坐妈妈的汽车去。”

    小玉嘟囔道:“咱妈把汽车卖了。”说到这里,小玉的小嘴撅得能拴头驴。

    小香歪着小脑袋想了想,说:“姥爷,咱坐火车去。”

    那时,巩县有到郑州的火车,基本上都是货车,老百姓去外地,没钱坐客车,都是扒火车。铁路就从家门口过,每次路过的火车的车厢上,全都坐满了人,好像车厢是个磁铁,把他们牢牢地吸在上面。有一次,小玉问姥爷:“姥爷,火车跑来跑去,都去哪里啊?”老张说:“往东到郑州,往西到洛阳。”“姥爷,哪里是东啊?”“日头出来的地方就是东。落山的地方就是西。”

    现在听说小香要扒火车出门,老张说:“就你们小屁孩?甭想。”

    那一年老张的娘病了,老张到郑州买药,结果,车到许昌才停。几天后等老张把药拿回来,娘已经死了。邻居老周哥,从郑州回来,车到巩县不停,跳车时,一条大腿给摔断了,因没钱医治至今还瘸着。

    忽然,小香“哇”地一声哭了。

    老张忙拉过小香:“小香,好好的,哭啥呢?不看戏就不看戏呗?有恁委屈?”

    小香止住哭泣,说:“姥爷,我,我想回家。”

    老张没好气地说:“你妈把房子都卖了,哪还有家?”闺女真憨,好不容易在西安买了一套房子,却把房子卖了。

    小香不知道姥爷为什么生气了,哼唧道:“姥爷,我,我想妈妈。”

    小香这一说不当紧,嘉康的嘴一咧:“姥爷, 我也想妈。”说罢,咧着小嘴哭起来。几乎是同时,小香和小玉也哭起来。

    一时间,老张束手无策。说实话,他也想闺女。可是,闺女在哪里,他也不知道。不过,道听途说了不少消息,今天这个说在新乡,明天那个说在广州,还有的说在武汉。你说说,一个女娃,三十岁不到,出去疯啥呢?就你中,就你能?看着三个孩子一个个哭得跟没娘孩子似的,老张眼角的泪也止不住流起来。

    老张这么一哭,三个孩子倒吸溜着鼻子,不哭了。

    小玉到底年龄大一些,说:“姥爷, 俺不想妈了,俺也不去郑州看戏了。”

    小香说:“姥爷,您不哭,俺不坐火车了。”说罢,小香哭得更厉害了。

    第二天早上,老张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三个孩子不见了!他回过神来,才明白他们离家出走了。老张急忙起来寻找,先是在村里,后来到县城……那时候,没有交通工具,没有通讯工具,可以想象寻人的艰难。老张用脚步丈量着巩县的每一寸土地,见人就打听,遇到水井就趴在井口看……

    就在老张在巩县疯一般找三个孩子的时候,他们已经到了郑州的街头。头天晚上老张扯起呼噜后,三个孩子就溜出了家门。他们不敢扒火车,害怕迷路,顺着铁路走。小香说:“姐,到郑州能找到妈妈吗?”小玉说:“只要有唱戏的,找不到,也能打听到。”

    天黑漆漆的,路边的秋虫此起彼伏,还有不知名的夜鸟,冷不丁地怪叫一声,小香带着哭腔说道:“姐,我害怕。”嘉康“哇”地一声哭起来。小玉也害怕,但谁让她是姐姐呢,她说:“不怕,小香,咱唱吧。”

    “中。”小香哽咽道。

    嘉康记不住词,跟着两个姐姐也哼起来:“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

    妈妈在家的时候,三个孩子经常听她唱这一段。

    这一走,就是一个晚上。他们的鞋子已经全都磨烂了,脚趾头都从里面露出来。脸上花花搭搭的,是汗水、泪水和尘土的混合物。小玉背着嘉康,小香搀扶着小玉,一步一趔趄。好心人还是多。以为他们是叫花子,有的给块馍,有的给碗水……

    在路人的指点下,他们来到了演出的地方。幸好,小孩子是免票的。他们挤过人群,站在观众席的最前边。台上演出的是豫剧《花木兰》:“为从军比古人我好说好讲,为从军设妙计女扮男装,为从军与爹爹俺比剑较量,胆量好,武艺强,喜坏了高堂,他二老因此上才把心来放……”

    三个孩子看傻了,高兴得跟着现场观众一起拍巴掌。

    掌声未息,唱花木兰的演员快步走下台,上前抱住了三个孩子,一下子泪眼婆娑——那是他们的妈妈,常香玉。

    后来的新闻是这样报道的:1951 年8月,常香玉把房子和汽车都卖了,把孩子送到托儿所,然后带领剧社人员从西安出发,先后在开封、郑州、新乡、武汉、广州、长沙6个城市进行了半年的巡回义演,演出170多场,义演捐款达到15.2亿元旧币(相当于现在的4000多万元人民币)。常香玉和香玉剧社终于实现了为志愿军捐献一架飞机的愿望,飞机被命名为“香玉剧社号”。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驾驶着“香玉剧社号”战斗机在朝鲜上空穿云破雾,同美军搏击,打击侵略者。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开头,交代“我”和主人公的关系等,以新闻报道内容结尾,赋予这篇小说很强的纪实性。 B . “老百姓去外地,没钱坐客车,都是扒火车”这个细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同时也委婉批评了他们觉悟低、爱占小便宜。 C . 小说中小玉问姥爷火车去哪里的这一情节,看似闲笔,实际不闲,是为后文写三个孩子沿着铁路去郑州找妈妈做了铺垫和伏笔。 D . 提到女儿卖房,老张“没好气”,不知女儿在哪,埋怨女儿“就你中?就你能?”体现出老张觉悟不如女儿高。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设计了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三个孩子找妈妈,暗线是常香玉带领剧团四处义演募捐,完成捐献飞机愿望,支援抗美援朝。 B . 小说以白话口语为主,又夹杂方言,这样的语言带有地域特色,充满生活气息。祖孙之间的对话,既符合人物的身份,又凸显了浓浓的祖孙情。 C . 小说中唯一的一段景物描写“天黑漆漆的……冷不丁地怪叫一声”,渲染了阴森恐怖的气氛,有力地辅助了人物性格的塑造。 D . 小说主要运用烘托的手法塑造主人公形象,如通过父亲的埋怨烘托她深明大义,通过几个孩子对她的思念表现她的慈爱。
    3. (3) 老张对女儿的情感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4. (4) 小说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2高二上·安徽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澜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 , 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弃疾时年二十三。

    孝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迁仓部郎官、提点江西刑狱。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 B . 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 C . 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 D . 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 坎卦为易经三十六卦里第二十九卦。易经每一卦都会有六爻和爻辞,以及三百八十四种对应的状态,透过这些变化可以知道世间万物的运作以及人生的哲理。 B . 隋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节是当时一种全权印信,受有此全权印信者,便可全权调度,故称节度使。 C . 高宗,是古代帝王的一个赞誉较高的帝号,中国历史上的四个高宗分别是:商高宗,唐高宗,宋高宗,清高宗。 D . 辛弃疾不顾自己官职低微,就宋金双方和与战的前途作美芹之献具体分析,写成十篇论文,即名之为《美芹十论》。这里的“美芹之献”指的就是地位低微的人提出的好意见,用以自谦所献菲薄,不足当意。
    3. (3) 选出对文段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辛弃疾年轻时以蔡伯坚为师,与党怀英同学,并称辛、党。二人占卜仕途后,怀英留在北方为金主做事,而辛弃疾下决心南归大宋。 B . 僧人义端在耿京的军队中纠集了千余人,劝说他们隶属于自己,并且在一个晚上窃得耿京的大印叛投金国。辛弃疾奉命追逃,不顾义端的求饶,杀了义端,得到了耿京的赞许。 C . 乾道六年,孝宗召见大臣们在延和殿对策。当时虞允文掌管国事,孝宗帝在恢复中原问题上态度坚决,辛弃疾乘机谈了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的人才,所持的观点刚强正直,却未被采纳。 D . 辛弃疾写了《九议》和《应问》三篇及《美芹十论》献给朝廷,论述敌我不利和有利的条件,形势的变化发展,战术的长处短处,地形的有利有害,极为详细。因为朝廷和金主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不能实行。
    4. (4) 翻译画横线句子。

      ①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

      ②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

    5. (5) 简要概括耿京对辛弃疾的态度变化过程?
  • 4. (2022高二上·安徽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徐子与谳狱江南

    杨继盛

    寥落白云司半虚,看君此去更何如?

    西曹月满幽人榻 , 南国星随使者车。

    塞雁不堪行断夕,秋风况是叶飞初。

    秣陵 故旧如相问,为道疏狂病未除。

    【注】①谳狱,审判定案。徐子与奉旨将赴江南。②杨继盛(1516~1555):长期做官南京,后至京师,因弹劾奸臣严嵩而入狱,本诗为其狱中所作。③西曹句:西曹是刑部的别称。幽人,幽居之人,此处指囚徒。④秣陵:古县名,治所在今江苏南京。

    1. (1)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人身陷囹圄,只能借天空之云看友人南行,虽不言愁,而离愁别绪已在其中。 B . 诗人借月色和星光,描摹自己想象中友人星夜兼程,奉旨前往江南审案的画面。 C . “塞雁行断”表达深重的别愁,“况是”二字强调此别后心境将日益萧巷的悲情。 D . 本诗既有送别友人的感伤,又有狱中明志的慷慨,柔情宛转而不乏遒劲与执著。
    2. (2) 本诗尾联与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有同有异。请指出二者在情感上的不同之处。
  • 5. (2022高二上·安徽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登高》中,道出了诗人郁结于心的身世之苦和家国之恨,表达了无法排解的愁苦、悲凉之意的句子是:“。”
    2. (2) 《短歌行》中,曹操运用《诗经》中的典故,借助比喻含蓄地表达对贤才的渴望的句子是:“。”
    3. (3)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2高二上·安徽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总之,卢梭绘画中的世界,是一个令人敬畏的、充满神秘莫测的梦幻之乡,是一个无法用理性来阐释的谜。这个谜通常或是月夜,或是正午,或是某一难以确定的时刻,人与兽在自然世界中突然相遇:狮子与吉卜赛女郎,花豹与黑人,隐藏在一片热带森林中向人类________。他们周围是强大的足以淹没一切的自然,而他们本身也是自然中的一部分。没有人能解释这种相遇的意义,谁也不知道卢梭的动机,也许他没有什么动机,他只是梦见________异国沙漠和________的热带莽林,还有生活在神话世界中的居民。正是在这些涉及人类存在和自然奥秘的作品中,卢梭展示了生活中最神奇、最隐秘、最难以捉摸的东西,释放出一个幻想型的艺术家的巨大才能。也正是在这一点上,卢梭被认为是第一个使现实弥漫梦幻气氛的画家,德国的新客观派,尤其是意大利的形而上画派,法国的超现实主义,仅仅是对这种现实的梦幻感的个性化,或在新的刺激下的升华。可见卢梭对20世纪现代艺术发展走向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成为现代艺术的________。卢梭同其他伟大的艺术先驱一样,对自己的艺术抱有坚定的信心,他坚信人们将来会理解他的艺术。卢梭说过:“我也曾被告知我不属于这个世纪,相信我,我现在不可能改变我通过顽强实践而获得的方法”,他相信他的作品是伟大的,在他的时代,他的画与任何人的画都不同,在他自己的心中所包含的天真和直率是令我们感到惊奇的。他曾对毕加索说过这样的话:“我们是这个时代的两位伟大的画家,你用埃及的风格作画,而我则用现代风格。”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窥视    深不可测    浩瀚无垠    先驱者 B . 窥视    浩瀚无垠    深不可测    先行者 C . 观察    深不可测    浩瀚无垠    先驱者 D . 观察    浩瀚无垠    深不可测    先行者
    2. (2) 充分理解文段的意思,把上面的这段文字压缩成一句话,不超过50个字。
    3. (3)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找出两处并分析。
  • 7. (2022高二上·安徽月考) 在《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中,恩格斯讲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他认为上层建筑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由此看出恩格斯论述问题的辩证思维和严密的逻辑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辩证地看待问题。请列举一个或几个事例,对此做辩证地分析。
  • 8. (2022高二上·安徽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1. (1) 请根据流程图分析短视频如何在流量池中获得一杯羹。
    2. (2) 短视频从其特性考量,一存在泥沙俱下的问题,二存在沉迷上瘾的隐忧。如何让短视频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请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60字)
四、写作(60分)
  • 9. (2022高二上·安徽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面对人生困境,屈原“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毅然赴死;司马迁“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忍辱偷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两种人生选择展开讨论。请把你的理解、感受和思考写成一篇发言稿。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