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太子湾学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

更新时间:2023-07-02 浏览次数:40 类型:期中考试
一、 单项选择题(共23小题,每小题2分,共46分)
  • 1. (2022七上·南山期中) 依据下列笔记,判断笔记学习的主题应是(   )

    A . 北京人的头骨特征 B . 北京人的生活情况 C . 北京人的生产情况 D . 北京人的发现地点
  • 2. (2024九下·临清模拟) 考古挖掘发现,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据此推断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
    A . 刀耕火种 B . 游牧渔猎 C . 农耕定居 D . 铁犁牛耕
  • 3. (2022七上·南山期中) 央视《舌尖上的中国》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其中粽子南北风味各不同。假如该剧组要拍摄有关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最合适拍摄要求的外景地是(   )
    A . 北京人遗址 B . 河姆渡遗址 C . 元谋人遗址 D . 半坡遗址
  • 4. (2022七上·南山期中) 传说中,如表的发明都来自(   )

    1

    教民开垦耕种

     

    6

    教人们交换物品

    2

    制作生产工具

    7

    制作陶器

    3

    种植五谷蔬菜

    8

    制作乐器琴瑟

    4

    制作陶器

    9

    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5

    发明纺织

    10

    煮盐

    A . 炎帝 B . 黄帝 C . D .
  • 5. (2022七上·南山期中) 如图的三字经反映了(   )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A . 尧舜禹禅让 B . 夏商的兴亡 C . 春秋的争霸 D . 秦汉的更替
  • 6. (2022七上·南山期中) 如图所示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③处应是(   )

    A . 夏朝 B . 西周   C . 商朝 D . 东周
  • 7. (2022七上·南山期中) 我们一般用朝代歌的形式来记忆中国的朝代更替,其中有“殷、青铜冶炼、司母戊鼎”这些关键词的朝代是(   )
    A . 夏朝 B . 商朝 C . 西周 D . 西汉
  • 8. (2022七上·南山期中) 春秋期间,中原地区因社会发展较周边各部族先进而自称华夏。进入战国后,内迁的各族部落逐步与华夏各部融合,而不再被视为蛮夷。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 . 社会转型完成 B . 生产工具革新 C . 社会变革剧烈 D . 民族交融加速
  • 9. (2023七上·月考) 根据规定,诸侯国国君每五年就要朝见周天子一次。据鲁史《春秋》记载,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见晋国国君多达二十次。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 . 中央集权加强 B . 周王室衰微 C . 社会和平稳定 D . 儒学居主导地位
  • 10. (2024九下·宿城模拟) 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 公田变为私田 B . 铁农具、牛耕的推广 C . 国家走向统一 D . 封建制度的确立
  • 11. (2023七上·龙岩期末) “秦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也。”秦国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商鞅变法(    )
    A . 推行县制 B . 奖励耕织 C . 奖励军功 D . 编制户口
  • 12. (2023七上·资源期末) 战国时期,由李冰主持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著名水利工程是(    )
    A . 永济渠 B . 郑国渠 C . 都江堰 D . 大运河
  • 13. (2022七上·南山期中) 有人把春秋战国时期部分思想描述为:“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中央集权的法制派”,“提倡节俭与互爱互利的反战派”,“拥有无限同情心与爱心的礼仪派”。这些思想对应的学派分别是(   )
    A . 儒、道、墨、法 B . 道、法、墨、儒 C . 法、儒、道、墨 D . 墨、儒、法、道
  • 14. (2022七上·南山期中) “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在中国古代居民家中常常可见“耕读传家”、“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耕田读书”等这类匾额或门联。古代家庭崇尚的积善、忠孝和耕读应是迎合(    )
    A . 老庄之学 B . 孔孟之道 C . 墨家学说 D . 法家理论
  • 15. 如表是不同历史人物对秦始皇的评价,据此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

    人物

    评价

    司马迁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李贽

    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毛泽东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A . 同时代人因有直观感受评价更准确 B . 后人因掌握丰富资料评价较为全面 C . 评价历史人物没有客观公正的标准 D . 对人物的评价受特定历史条件影响
  • 16. (2023七上·宁远期末) 任继愈先生曾说:“如果没有一种通行的文字中央政令不能通行全国,中国将分成多个国家……我国是多民族统一的大国……我们这个综合国力来自多民族的统一大国,汉字是不可缺少的联系纽带。”这反映了(   )
    A . 汉字是传达政令的唯一途径 B . 汉字是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C . 汉字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D . 汉字是我国所有民族的文字
  • 17. (2022七上·南山期中) 一部讲述秦朝历史的电影中,出现了以下几个镜头,其中正确的是(   )
    A . 李斯用小篆写了一份奏章 B . 官兵在城墙上贴了一张纸质公告 C . 一群读书人在公众场合谈论儒家诗书 D . 大街上的水果店中摆放着葡萄、石榴等水果
  • 18. “这场战役发生在秦朝末年,是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将章邯、王离所率40余万秦军主力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这场战役是(   )
    A . 牧野大战 B . 陈胜、吴广起义 C . 垓下之战 D . 巨鹿之战
  • 19. (2022七上·南山期中) 《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民流离失所,农业荒废导致大量的饥饿)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针对这种状况,汉初统治者实行了(   )
    A . 郡县制 B . 统一铸币 C . 北击匈奴 D . 休养生息
  • 20. (2022七上·南山期中) 历史推论离不开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
    A . 管仲改革——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 B . 齐桓公灭六国——实现全国统一 C . 汉武帝“罢黜百家”——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D . 在元谋人门齿化石旁发现碳屑和烧骨——元谋人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 21. (2022七上·南山期中) 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独揽朝政20余年。梁冀一门“前后七封候,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宗室姻亲充斥朝廷和郡县。这说明当时(   )
    A . 官僚机构腑肿 B . 宦官把持朝政 C . 豪强地主横行 D . 外戚势力膨胀
  • 22. (2022七上·南山期中) 分析下列材料,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人物

    专著及时间

    提出观点

    李希霍芬(德国)

    《中国》(19世纪末)

    把“从公元前11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首次命名为“丝绸之路

    赫尔曼(德国)

    《中国与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20世纪初)

    确定了丝绸之路的基本内涵,即它是中国古代经过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

    沙畹(法国)

    《西突厥史料》(20世纪初)

    “丝路有海、陆两道”

    三杉隆敏(日本)

    《探寻海上丝绸之路﹣东西陶瓷交流史》(20世纪60年代)

    第一次提出“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

    A . “丝绸之路”的概念从西汉开始就有 B . “丝绸之路”的内涵在不断发展 C . 张骞开通了丝绸之路 D . 张骞本人曾到达古罗马
  • 23. (2022七上·南山期中) 能通过如图所示著作查到的史实有(   )

    ①秦始皇统一文字   ②“文景之治”  ③蔡伦改进造纸术

    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⑤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③④⑤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每题12分,共24分)
  • 24. (2022七上·南山期中) 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于1921年,100年来,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1年以来,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发现的人类化石有:完整和比较完整的头盖骨6个,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的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层可达4米。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彩陶最早流行于河南西部、陕西关中地区、山西南部接壤的区域。到距今5300年左右,彩陶文化影响范围达到黄河上游和下游、长江上中下游和辽河流域。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诸侯都尊奉轩辕为天子,轩辕取代了神农氏,他就是黄帝。天下有不归顺的,黄帝就前去征讨他们,平定一个地方之后就离去,一路上劈山开道,从来没有在哪儿安居过。

    ——译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五帝本纪》

    材料四:如图所示

    图2: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图3: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

    材料五:图表所示

    图4:刻有文字的甲骨

    图5:商鞅铜方量

    图6:帛书《老子》

    请回答:

    问题一:根据材料一,北京人已经掌握了哪些生产生活技能?他们生活在什么时代?

  • 25. (2022七上·南山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主父偃建议汉武帝: “希望陛下推广您的恩德,允许诸侯可以将土地分给其儿子,这样人人都能够满足愿望。陛下广施德政,同时可以将诸侯国分裂;没有削去其贵族身份,但可使其实力变弱。”

    ——译自《汉书》

    1. (1) 材料一中的图一、图二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什么政治制度?材料二中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什么政策?这一政策起到了什么作用?
    2. (2) 从材料一、材料二中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价值观正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