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0月...

更新时间:2024-11-07 浏览次数:30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Ⅰ(共5小题,合计17分)
  • 1. (2022高二上·民勤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常常以笔为犁,以梦为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1925年前后,大革命高潮风起云涌,青年毛泽东勇立潮头。他在橘子洲上以一篇《沁园春·长沙》讴歌壮丽的秋景,发出了时代之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回答又是无比坚定的,是“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因为他们是革命理想的象征,是新世界的开创者。只有他们,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只有他们,才能担负起“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崇高使命。

    1936年2月,指挥红军东征的毛泽东,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沟里又写下了《沁园春·雪》。北国的茫茫寒雪,在他如椽的巨笔下,气势恢宏,气象万千;北国的晴日,在他浪漫的想象中,“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当时的红军依然困难重重,但毛泽东对革命斗争充满激情,对革命前途、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俱往矣”,那么,到底谁才是主宰历史浮沉的主人?谁才是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毛泽东再一次回应了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千百万劳动人民,无产阶级大众,才是历史和时代的真正主人。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好似一幅幅长篇画卷,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与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特别是记录了若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堪称一代诗史。随着岁月的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名篇。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的火红诗句,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五次反围剿,敌强我弱,战斗是残酷的,但在毛泽东笔下,“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菩萨蛮·大柏地》)。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与人类历史的英雄传奇。红军战士突破重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伟大胜利。在毛泽东笔下,长征的千山万水,深沟险壑,不过是“泥丸”“细浪”,充分体现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魄,展示了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革命斗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战斗意志与斗争精神,它体现为“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的藐视一切困难的战略定力,体现为敢于“扫除一切害人虫”的强大自信,体现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决心。

    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这一进程中表现出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毛泽东以他的壮丽诗篇对这一历史进程、伟大实践进行了高度的概括与总结。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写下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前,他在这里缔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三十八年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又面临着种种重大挑战与考验。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创造未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就是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伟大的历史总结,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前进动力。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也一定能够达到。

    (摘编自康震《风展红旗如画》)

    材料二: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巅峰之作。“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起笔,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等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进行评说。毛泽东一生嗜书不倦,尤其爱读历史书籍。毛泽东读史书,总是以历史人物的传记为中心,对历史进行见解独到的品评。他评价历史人物,不因袭旧说,而是独具慧眼,抓住历史人物最本质、最突出的特征,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毛泽东诗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多年,从三皇五帝到历代将相,毛泽东每有所感,就有评说。这些评点,虽只区区三言两语,却折射了他的历史观,反映了他的是非观。

    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儿事的是秦始皇”“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他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毛泽东评价汉武帝刘彻:“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毛泽东对唐太宗的战争指挥艺术非常推崇。“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东征西讨,毛泽东称其是“一代天骄”。

    (摘编自汪建新《毛泽东诗词中的帝王将相》)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革命诗词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记录着革命者和建设者们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的诗词。 B . 毛泽东诗词作为革命诗词最杰出的代表,既有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又有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 C . 毛泽东诗词中的《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前后的长沙,与1936年2月写于陕北的《沁园春·雪》在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别,二者之间没有关联。 D . 毛泽东诗词中的佳句被人们吟咏铭记并流传,缘于这些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毛泽东的《菩萨蛮·大柏地》和《七律·长征》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和斗争风骨。 B . 毛泽东诗词对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历程做了高度概括与总结,为后人更好地面向未来、创造未来提供前进动力。 C . 毛泽东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写有“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的诗句,表明他肯定“焚书坑儒”事件。 D . 材料二中,毛泽东在诗词中肯定了部分古代帝王的历史功绩,如认为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文治武功显赫。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能体现毛泽东诗词浪漫主义风格的一项是(    )
      A .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B .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C .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D . 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
    4. (4) 请结合材料概括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诗词的特点。
    5. (5)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二、现代文阅读Ⅱ(共4小题,合计16分)
  • 2. (2022高二上·民勤月考) 阅读下面的支字,完成问题。

    出关

    鲁迅

    老子到了函谷关,没有直走通到关口的大道,却把青牛一勒,转入岔路,然而他更料不到当他弯进岔路的时候,已经给探子望见,立刻去报告了关官。所以绕不到七八丈路,一群人马就从后面追来了。那个探子跃马当先,其次是关官,就是关尹喜,还带着四个巡警和两个签子手。

    “站住!”几个人大叫着。

    老子连忙勒住青牛,自己是一动也不动,好像一段呆木头。

    “阿呀!”关官一冲上前,看见了老子的脸,就惊叫了一声,即刻滚鞍下马,打着拱,说道:“我道是谁,原来是老聃馆长。这真是万想不到的。”

    老子也赶紧爬下牛背来,细着眼睛,看了那人一看,含含胡胡地说:“我记性坏……"

    “自然,自然,先生是忘记了的。我是关尹喜,先前因为上图书馆去查《税收精义》,曾经拜访过先生……”

    这时签子手便翻了一通青牛上的鞍鞯,又用签子刺一个洞,伸进指头去掏了一下,一声不响,撅着嘴走开了。

    “先生在城圈边溜溜?”关尹喜问。

    “不,我想出去,换换新鲜空气……”

    “那很好呢!那好极了!现在谁都讲卫生,卫生是顶要紧的。不过机会难得,我们要请先生到关上去住几天,听听先生的教训……”

    老子还没有回答,四个巡警就一拥上前,把他扛在牛背上,签子手用签子在牛屁股上刺了一下,牛把尾巴一卷,就放开脚步,一同向关口跑去了。

    大家喝过开水,再吃饽饽。让老子休息一会儿之后,关尹喜就提议要他讲学了。老子早知道这是免不掉的,就满口答应。于是轰轰了一阵,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同来的八人之外,还有四个巡警、两个签予手、五个探子、一个书记、一个账房和一个厨房。有几个还带着笔、刀、木札,预备抄讲义。

    老子像一段呆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儿,这才咳嗽几声,白胡子里面的嘴唇动起来了。大家即刻屏住呼吸,侧着耳朵听。只听他慢慢地说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接着说,“常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瞌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

    老子仿佛并没有觉得,但仿佛又有些觉得似的,因为他从此讲得详细了一点。然而他没有牙齿,发音不清,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哩”“呢”不分,又爱说什么“㖇”:大家还是听不懂。可是时间加长了,来听他讲学的人,倒格外受苦。

    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各人想着自己的事,待到讲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住了口了,还是谁也不动弹。老子等了一会儿,就加上一句道:“㖇,完了!”

    大家这才如大梦初醒,虽然因为坐得太久,两腿都麻木了,一时站不起身,但心里又惊又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

    于是老子也被送到厢房里,人们请他去休息。他喝过几口白开水,就毫无动静地坐着,好像一段呆木头。

    人们却还在外面纷纷议论。过不多久,就有四个代表进来见老子,大意是说他的话讲得太快了,加上国语不太纯粹,所以谁也不能笔记。没有记录,可惜非常,所以要请他补发些讲义。

    “来笃话啥西,俺实直头听弗懂!”账房说。

    “还是耐自家写子出来末哉。写子出来末,总算弗白嚼蛆一场哉啘。阿是?”书记先生道。

    老子也不十分听得懂,但看见别的两个把笔、刀、木札,都摆在自己的面前了,就料是一定要他编讲义。他知道这是免不掉的,于是满口答应;不过今天太晚了,要明天才开始。

    老子写了整整一天半,也不过五千个大字。

    “为了出关,我看这也敷衍得过去了。”他想。

    于是取了绳子,穿起木札来,计两串,扶着拄杖,到关尹喜的公事房里去交稿,并且声明他立刻要走的意思。

    关尹喜非常高兴,非常感谢,又非常惋惜,坚留他多住一些时,但看见留不住,便换了一副悲哀的脸相,答应了,命令巡警给青牛加鞍。作过别,拨转牛头,便向峻坂的大路上慢慢地走去。

    不多久,牛就放开了脚步。大家在关口目送着,去了两三丈远,还辨得出白发、黄袍、青牛、白口袋,接着就尘土逐步而起,罩着人和牛,一律变成灰色,再一会儿,已只有黄尘滚滚,什么也看不见了。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

    (节选自鲁迅《故事新编》有删改)

    1. (1)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全文有三处用“一段呆木头”来比喻老子。作者把老子“画”成呆头呆脑的老头子,也“画”出了他的思想过时、呆板、毫无生气。 B . 小说细腻地描绘了听讲人们的神态,大家听完老子的课后“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侧面写老子讲得太多,时间太长。 C . 老子在周朝镐京为官,“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没有牙齿”,这些合理想象出来的细节,将人物进一步漫画化。 D . 老子花了整整一天半时间,写了五千个大字的讲义,用绳子穿起木札,计两串,来敷衍他们。
    2. (2) 小说改编自“老子出函谷关”的典故,下列对“关口”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关口一是指函谷关,二是指政治、思想意识的关口。 B . 老子出关是为了“换换新鲜空气”,追求自己的理想。 C . 签子手“翻”“刺”“掏”“撅着嘴”等一连串动作描写,细致传神,表现了关口官吏十分好奇。 D . 老子想敷衍过去,出关也反映出他无奈地逃避庸俗现实的心理。
    3. (3) 这篇小说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作者借“老子出函谷关”的典故,意在讽刺什么?
    4. (4) 这篇小说作者说是“故事新编”,作者在编故事时为了增加生动性,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举出两种,加以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共4小题,合计17分)
  • 3. (2022高二上·民勤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张仪南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榖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榖不须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1. (1) 下对文中划线都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B . 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C . 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D . 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约车”意思是约定派车,“约”与《鸿门宴》“与诸将约”的“约”字含义相同。 B . “宣言”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与后来用作文告的“宣言”含义不同。 C . “孤国”指孤立的国家,“孤”与《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含义相同。 D . “阴合”意思是暗中联合,“阴”与《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又担心楚国作梗,因为齐国曾经帮过楚国,齐楚关系密切。秦惠王希望张仪考虑如何应对,张仪答应尝试出使楚国。 B . 张仪见到楚王,提出楚国如果能与齐国断交,秦王就会下令献上商于之地六百里,又可以削弱齐国,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这是一举三得的事情 C . 楚国群臣祝贺将得商于之地六百里,陈轸不以为然,认为秦看重楚是因为楚有齐为后援,若先绝齐后索地,一定受骗,齐秦两国都将攻打楚国。 D . 张仪返回,秦王随即派人与齐联合,拒不给楚国六百里地,楚王大怒,起兵伐秦,秦齐合力大败楚兵。楚国失败是因为没有听从陈轸而误信张仪。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

      ②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

四、诗词鉴赏(共2小题,合计9分)
  • 4. (2022高二上·民勤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冉溪

    柳宗元

    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风波一跌逝万里,壮心瓦解空缧囚。

    缧囚终老无余事,愿卜湘西冉溪地。却学寿张樊敬侯,种漆南园待成器。

    【注释】①风波一跌:指作者在永贞元年参加革新运动而被贬的事。②种漆南园:据《后汉书》记载,樊重(樊敬侯)想做器物,但没有木材,便在南园栽种梓树和漆树。当时的人都嘲笑他。日后树长成材,器物终于做成了。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折,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少时、公侯、许国”等词可以看出、诗人从小就志在家国天下而非个人荣居。 B . “凤波一跌”生动形象地写出诗人被贬官至偏远的永州任职的坎坷遭遇。 C . “无余事"写出了诗人内心的闲适,也是下句“愿卜湘西冉溪地”的重要原因。 D . 全诗构思巧妙,结构严谨;脉络清晰,情感有起有伏,富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2. (2) 结合全诗,概括说明诗人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五、名句默写(共1小题,合计16分)
  • 5. (2022高二上·民勤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老子>四章》中指出自我夸耀的害处的两句是:“。”
    2. (2) 《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3. (3) 在《<论语>十二章》里,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
    4. (4) 面对疫情,白衣卫士集结出征,让人想到《秦风•无衣》中将士们修整铠甲兵器共赴前线的情景是:
    5. (5) 《春江花月夜》中的“”两句,描写月亮从潮水中涌出的雄阔景象。
    6. (6) 《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句子是:“。”
    7. (7) 李白《将进酒》中借曹植之酒来浇自己胸中块垒的句子是“”。
    8. (8) 《江城子•记梦》中,表现苏轼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两句是
六、语言文字运用(共4小题,合计15分)
  • 6. (2022高二上·民勤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龙舞也称“舞龙”,民间又叫“耍龙”“耍龙灯”“舞龙灯”,是中国分布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民间舞蹈。其鲜明的节奏、强劲的鼓点、雄伟的气势,催人奋进。龙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最早始于氏族时期崇拜的图腾,先民把它看成能________、消灾降福的神物,久旱不雨时,就跳龙舞求雨,以求________,禾苗茁壮成长。这种舞蹈具有多样的表现形式,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龙舞风格迥然不同。龙的形态不同,舞蹈造型和舞蹈技法也各不相同,中国龙舞的传统表演程序一般由“出龙””“请龙””“送龙””“舞龙”等环节组成。龙舞中蕴涵着开拓奋进、________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多年来,经过劳动人民不断地创造和发展,民间的龙舞技术不仅表演上技术高超,而且在形式上也更加________。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行云布雨    风调雨顺       天人合一       丰富多彩 B . 呼风唤雨    风调雨顺       天人共鉴       绚丽多彩 C . 呼风唤雨    风雨如晦       天人合一       绚丽多彩 D . 行云布雨    风雨如晦       天人共鉴       丰富多彩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龙的形态不同,舞蹈造型和舞蹈技法也各不相同,中国龙舞的传统表演程序一般由“请龙”“出龙”“送龙”“舞龙”等环节组成 B . 龙的形态不同,其舞蹈造型和舞蹈技法也各不相同,中国龙舞的传统表演程序一般由“请龙”“出龙”“舞龙”“送龙”等环节组成 C . 龙的形态不同,其舞蹈造型和舞蹈技法也各不相同,中国龙舞的传统表演程序一般由“请龙”“出龙”“送龙”“舞龙”等环节组成 D . 龙的形态不同,舞蹈造型和舞蹈技法也各不相同,中国龙舞的传统表演程序一般由“请龙”“出龙”“送龙”“舞龙”等环节组成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 7. (2022高二上·民勤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儒家好比是粮食店,是精神的加油站。人没有饭吃,活不成; , 同样也活不成。_。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___,当人遇到了精神困惑的时候,光吃粮食是不行的,还需要吃药,上药店。佛教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去除我执和法执,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佛教是一个精品店,它要化解人生中的烦恼,达到精神上的解脱,使心灵得以净化。

    拿得起,想得开,放得下,人的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都可以在中国哲学中得到解决。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七、写作(60分)
  • 8. (2022高二上·民勤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打响武装反抗第一枪的南昌,到燃起星星之火的井冈山;从建立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到艰难跋涉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重温那个年代一段段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内心总会被一种力量震撼;感受一个个革命英雄牢不可破的信念和坚不可摧的意志,总能让人热血澎湃。

    历经岁月沉淀,那个红色的时代,那面血染的旗帜,永远熠熠生辉。回望百年党史,会愈加强烈地感受到,正是那些红色的故事和红色的精神,才让中国青年的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火不熄。

    讲述红色故事,传承革命精神,是新时代青年的历史使命。请以一名高中生的身份,写一篇“国旗下的演讲”的演讲稿,表达对红色精神的理解。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真实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