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辽源市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22-12-29 浏览次数:46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在我国具有非常久远的历史。其最早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人们长期对天文、气象、物候等进行观察、探索并总结的结果,是我国古代先民所独创的一项优秀文化遗产。至迟到西周时期,人们即已测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这最初的四个节气。此后,随着人们测量技术的日益提高及对自然规律认识的进一步加强,到战国时期,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基本形成,到秦汉时期更是臻于完善而形成今天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系统。二十四节气在传统中国人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二十四节气是传统时期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时间指针,这也是二十四节气在传统时代最基本的功能与价值。农业生产作为一项人类依据自然节律与农作物生长规律而开展的经济生产活动,其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即在于把握农时,所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孟子•梁惠王上》)。而把握农时,也就是让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具体如耕地、播种、灌溉、施肥、收获等,在遵循自然节律的基础上,依次按相应的时间点展开。二十四节气,据太阳周年回归运动而来,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气候的冷暖变化、降水多寡等情况,故古代先民就以其作为把握不同农事时间点的基本依据,正所谓“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

    其次,二十四节气亦是传统时代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重要时间节点。之所以如此,是由传统时代“以农为本”的时间生活特点所决定的。一年之中,受自然节律的影响,农业生产活动从种植到收获也会表现出一定的节律性特征,即农事节律。与此相适应,乡村社会生活也会表现出一定的节奏性,从年初到年末,各种活动各有其时。农业生产活动有涨有落,于是乡村社会生活诸活动也必然会随之起起落落,一年四季各有其时,各种活动也就会巧妙配合而又有序地分布于时间与空间之中。而作为农事活动的基本时间指针,二十四节气也由此成为民众年度时间生活的重要节点与时间坐标,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时间指针。

    再次,对古代先民来说,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种时间制度,而且是有着更为丰富多彩的生活内涵,是他们多彩生活的重要体现与组成部分。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农事周期就是庆典周期,节气也就是节日。虽然此后由于阴阳合历历法制度的逐步完善与推广,节气与节日发生了分离,但许多节气仍旧被作为节日保留了下来。比如“四立”,也就是立春、立夏、立秋与立冬,历史上一直都是比较重要的节日。每逢节气之时,帝王都会率文武群臣分别到都城的东、南、西、北门郊外举行隆重的迎春、迎夏、迎秋、迎冬典礼。再比如冬至、夏至、清明,到今天仍旧是重要的传统节日,尤其是清明,更是与春节、端午、中秋并称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除作为节日的节气外,事实上,从全国范围来说,几乎每个节气也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节气习俗活动。这些活动,可大体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奉祀神灵,以应天时;崇宗敬祖,维护亲情;除凶祛恶,以求平安;休闲娱乐,放松心情。此外,几乎每个节气也都有自己特殊的饮食习俗,比较著名的如冬至饺子夏至面、立春咬春与尝春等。遵循传统“天人合一,顺应四时”的理念,以二十四节气为中心,还形成了丰富的养生习俗,如立春补肝、立夏补水、立秋滋阴、立冬补阴等。与此同时,围绕二十四节气,亦产生了数量众多的故事传说以及诗词歌赋等,集中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情感与精神寄托。

    (摘编自王加华《二十四节气的历史功用与当代价值》)

    材料二:

    从中国的色彩出发,能够溯源中国人独特的情感表达,以及那份流传千年的东方式审美中独一无二的古老智慧。在中国传统哲学的意象思维中,“五色”与节气建立了对应关系,色彩与时间相连,在四季冷暖的时间感受中,草木枯荣的色彩变化被古人铭记在心,宣告着色彩加入了人的生活。

    夏季的节气,立夏是开始,小满与芒种关乎农业生产,小暑和大暑与气候有关,只有夏至的命名,忠于日影,忠于阳光,千百年来,用文字将古老计时仪器的运行规律,镌刻进华夏民族的心灵深处。而赤色则以其饱满鲜明的特质成了夏至的代表色彩。陶拱《五色比象赋》曰:“青为山兮峣嶷而争峻,赤为火兮赦炽而含燠。“赭炽”,赤光,赤红如火,光亮艳炽。

    阳光毫不吝惜地洒向世间,万物有了浓于春色的生命色彩。所以,大地上塑造夏令的色彩则变成了绿色:立夏为缥碧,小满为豆青,芒种为鹅黄,夏至为绿沈。绿沈,即浓绿,是夏至的容颜。水中田田的莲叶是夏至,山上葱茏的枝条是夏至,地里油油的庄稼是夏至……

    (摘编自《夏至里的天地密码》及《夏至是生命的颜色》)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古代先民对于二十四节气的测定始于西周时期,形成于秦汉时期。 B . 二十四节气在传统时代最基本的功能与价值是服务于农业生产活动。 C . 传统时代“以农为本”,所以二十四节气成为那时民众社会生活的重要时间节点。 D . 阴阳合历历法制度的逐步完善与推广,导致了部分节气与节日发生了分离。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二十四节气让农业生产活动与社会日常活动形成巧妙配合,使得传统时代中国人的生活井然有序。 B . “惊蛰”一到,动物就会从冬眠中苏醒过来。这一点,华夏大地的百姓在很早之前就都能推断出来。 C . 二十四节气体现了以农耕文明为中心的中国古代先民敬天乐生的积极精神。 D . 随着大棚种植、无土栽培等技术的应用,二十四节气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必将减弱。
    3.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B .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陆游《时雨》) C .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D . 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韦应物《夏至避暑北池》)
    4. (4) 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5. (5) 二十四节气中有中国“独一无二的古老智慧”,请结合两则材料进行概括。
  • 2.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橄榄油坛子

    [意大利]皮兰德娄

    唐•罗洛在首阳山的农庄的山坡上种了好大一圈油橄榄树。他预计地窖里的那五只旧的彩陶坛子盛不下新榨的油,因此及时地预订了第六只容量更大的坛子。人们为他造了一只齐人胸高的坛子,肚子威风凛凛地挺起来,好像是其他五只的统领。

    已经开始打橄榄两天了。唐•罗洛烦躁不安,因为农庄里既有打橄榄的农民,又有往山坡上准备种下一季蚕豆的地里送堆肥的赶骡人。他苦于没有分身术,不知先监督谁好。最后,他破口大骂,要他们都别想偷懒。他戴着白帽子,挽起衣袖,挺着胸膛,涨红着脸,大汗淋漓,东奔西走,转动着一双狼似的眼睛,生气地搓自己刮过的脸颊,浓重的胡子像是剃刀刚过就钻了出来。

    到了第三天收工的时候,三位打橄榄的农民走进磨房放木梯和棍子,看见那只漂亮的新坛子开裂成两半,好像有人在坛子的大肚子上拦腰砍了一刀,眼前的裂缝十分刺眼。

    当唐•罗洛走上山来,看见裂缝时,简直要发疯了。他把帽子摔到地上,打自己耳光,跺脚,像哭死去的亲人那样悲声号叫:

    “新坛子呀!四个银币的坛子!还没有用过呀!”

    农民们劝他冷静一些,能干的修补匠会把它修好,像新的一样。正好有一位迪马•里卡西大叔,发明了一种神奇的胶水,他牢牢地保守着胶水的秘密:用这种胶水粘好之后,斧头也砍不开。

    第二天,迪马•里卡西大叔背着一筐工具准时来到首阳山。

    他是一个跛腿老人。关节粗大畸形,活像一段古老的阿拉伯油橄榄树桩。傲气,或者说是悲哀扎根在他那变形的身躯里了。他认为世界上没有人能够理解和欣赏他这个未被正式承认的发明家的功劳。迪马•里卡西大叔要让事实说话。他左顾右盼,生怕别人窃取他的秘密。

    “让我看看那种胶水。”唐•罗洛用怀疑的眼光打量他好一阵之后才说出这笫一句话。迪马大叔严正地摇头拒绝。

    “补的时候看吧。”

    “能补好吗?”

    迪马大叔郑重其事地检查已经搬到打谷场上的坛子。他说:“能修好。”

    “可是光用胶水,”唐•罗洛开始讲条件,“我不放心。我还要求用钉子补。”

    “那我走了!”迪马大叔二话不说,站起身,背起筐。

    唐•罗洛拉住他的一只胳臂。

    “去哪儿呀?就这么谈生意吗?那么长的裂缝,只用胶水吗?需要钉子。胶水和钉子。我做主。”

    迪马大叔胀满一肚子的怒气和怨气,开始干活。他用钻头沿着裂缝的边沿打眼,以便用铁丝穿过洞眼把坛子缝合起来,接着他用手指把胶水沿裂缝把裂开的边上涂了一圈;他拿起钳子和准备好的碎铁丝,钻进坛子敞开的肚子里,吩咐农民把坛子的裂缝对齐。

    他一边干活一边抱怨自己命苦。

    “现在你帮我出来吧。”最后迪马大叔说道。可是这只坛子的腹部虽然很宽,颈口却很窄。迪马大叔盛怒之下没有注意这一点。他试了又试,还是爬不出来。那个农民站在那里笑弯了腰。他被囚禁在由他自己修补好的坛子里了,为了让他出来,就得重新砸破坛子,并且永远无法修补了。

    唐•罗洛在嬉笑声和叫喊声中赶来。

    “这只坛子新的时候,我花了四个银币买来的。你认为它现在值多少钱?”唐•罗洛问。

    迪马大叔说:“从前价值的三分之一。”

    “那好,”唐•罗洛说,“依你的话,你给我一又三分之一个银币。”

    “什么?”迪马大叔问道,好像没有听懂。

    “我打破坛子让你出来,”唐•罗洛回答,“你呢,赔给我你估计的那个数目。”

    “我,付钱?”迪马大叔取笑道,“阁下您开玩笑呀!我准备在这里面变成虫子。”

    他费了些劲儿从衣袋里掏出一只镶嵌的小烟斗,点燃后抽起来,把烟雾从坛子的颈口里驱赶出来。

    唐•罗洛气愤得冲动起来,抬起脚就要踢坛子,但是他缩回了脚,而是用双手抱住坛子,使劲提动它。

    “您看多好的胶水!”迪马大叔对他说。

    “该死的东西!”唐•罗洛怒吼起来,“谁干的坏事,是我还是你?我应当赔钱吗?你就饿死在里面吧!看谁胜谁负!”

    他走了,迪马大叔却想到用工钱同农民们一起欢度这个夜晚。一个农民去附近的小酒店里去买酒。好像是特意安排好的,天上有一轮明月,照得大地如同白昼一般。

    已经去睡觉的唐•罗洛,突然被乱哄哄的喧闹声吵醒。他从农舍的一个阳台上探出头来,看见谷场上,月光下有许多魔鬼:原来是喝醉了的农民手拉着手,围着坛子跳舞呢。迪马大叔在里面扯着嗓子唱歌。

    唐•罗洛这次再也按捺不住了:他像一头发疯的公牛冲过去,把坛子推得沿山坡滚了下去。坛子在醉汉们的笑声中往下滚动,撞在一棵橄榄树上,碎裂开来。

    迪马大叔获胜了。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迪马大叔听从唐•罗洛的修补方法,这一举动看似妥协,实际上是他反抗的开始。 B . 农民笑弯了腰,是因为迪马大叔被囚禁在自己修补好的坛子里,强化了故事的戏剧性。 C . “有许多魔鬼”既表现了唐•罗洛难抑的愤怒,也写出了农民们尽情欢乐的情景。 D . 唐•罗洛的坛子“打造”—“破裂”—“复原”—“再破裂”的过程是故事的重要内容。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对坛子的描绘,表明它承载着唐•罗洛对于财富的幻想,它作为审美意象,贯穿小说全文。 B . 迪马大叔被困坛中,前文有伏笔铺垫,如坛子“肚子”很挺,他干活时“胀满一肚子的怒气和怨气”等。 C .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唐•罗洛对坛子改“踢”为“提”的行为,表现出他怕伤害到迪马大叔的心理。 D . 小说在塑造唐•罗洛和迪马大叔形象的同时,还描绘了农民群体,推动了情节发展,丰富了小说内容。
    3. (3) 迪马大叔说“您看多好的胶水!”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4. (4) 小说结尾设计得很精彩,请简要分析这个结尾的妙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太初元年,汉使入西域者言:“宛有善马,在贰师城,匿不肯与汉。”天子使壮士车令等持千金及金马以请之。宛王与群臣谋:“汉去我远,出其北有胡寇,出其南乏水草,又且往往而绝邑,乏食者多。是安能致大军乎?无奈我何。”遂不肯予汉使。汉使怒,妄言,椎金马而去。宛贵人怒曰:“汉使至轻我!”遣汉使去,令其东边郁成王遮攻杀汉使。天子大怒,乃拜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往伐宛。三年,公卿议者皆愿罢宛军,专力攻胡。天子业出兵诛宛,宛小国,而不能下,则大夏之属渐轻汉。而宛善马绝不来,乌孙、轮台易苦汉使,为外国笑。乃案言伐宛尤不便者邓光等。昭帝元凤四年,楼兰王死,匈奴先闻之,遣其质子安归归,得立为王。汉遣使诏新王令入朝王辞不至时骏马监傅介子使大宛诏因令责楼兰介子至责其王谢服还奏事迁平乐监介子谓大将军霍光曰:“楼兰数反复而不诛,无所惩艾。愿往刺之,以威示诸国。”于是大将军白遣之。介子与士卒俱赍金帛,扬言以赐外国为名。至楼兰,楼兰王意不亲介子。介子阳引去,至其西界,使译谓曰:“汉使者持黄金、锦绣行赐诸国,王不来受,我去之西国矣。”王贪汉物,来见使者。介子与坐饮,陈物示之,饮酒皆醉。介子谓王曰:“天子使我私报王。”王起,随介子入帐中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之,立死。介子遂斩王首,驰传诣阙,县首北下。

    臣光曰:王者之于戎狄,叛则讨之,服则舍之。今楼兰王既服其罪,又从而诛之,后有叛者不可得而怀矣。必以为有罪而讨之,则宜陈师鞠旅,明致其罚。今乃遣使者诱以金币而杀之,后有奉使诸国者复可信乎!且以大汉之强,而为盗贼之谋于蛮夷 , 不亦可羞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

    1. (1) 下列对文中画浪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汉遣使诏新王令入朝/王辞不至/时骏马监傅介子使大宛/诏因令责楼兰/介子至/责其王/谢服/还奏事/迁平乐监/ B . 汉遣使诏新王令入朝/王辞不至时/骏马监傅介子使大宛/诏因令责楼兰/介子至责/其王谢服还/奏事/迁平乐监/ C . 汉遣使诏新王令入朝/王辞不至/时骏马监傅介子使大宛/诏因令责楼兰/介子至责/其王谢服还/奏事/迁平乐监/ D . 汉遣使诏新王令入朝/王辞不至时/骏马监傅介子使大宛/诏因令责楼兰/介子至/责其王/谢服/还奏事/迁平乐监/
    2. (2) 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西域,汉代对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地区的总称,文中“大夏”“乌孙”等皆属西域。《汉书》中记载了苏武出使西域之事。 B . 质子,古代为了表示臣服或守信而派往敌方或他国去的人质,大多为王子或世子等贵族。文中的安归是被送往匈奴当质子的楼兰王之子。 C . 阙,古代皇宫门前两边的高大望楼,泛指帝王住所。文中“阙下”同“陛下”,与《烛之武退秦师》“若不阙秦”的“阙”含义不同。 D . 蛮夷,泛指华夏族以外的其他少数民族。《齐桓晋文之事》中“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的“四夷”也是同样的含义。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宛君臣认为汉相距遥远,又有各种不利条件的限制,难以出动大军攻打自己,所以拒绝了汉的要求,这成为汉伐宛的导火索。 B . 大宛的行为激怒了汉天子,汉天子想要出兵讨伐大宛时,却遭到群臣反对,但他不为所动,并且处罚了持反对意见的邓光等人。 C . 傅介子认为楼兰反复无常,应该受到惩罚,于是主动请求前去刺杀楼兰王,并以此向各国显示大汉的国威,他的请求得到了批准。 D . 傅介子利用楼兰王的贪财心理,以退为进,诱使他前来相见,伏下武士刺杀了他,随后将他的首级飞马送回大汉朝廷。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天子业出兵诛宛,宛小国,而不能下,则大夏之属渐轻汉。

      ②今乃遣使者诱以金币而杀之,后有奉使诸国者复可信乎!

    5. (5) 司马光认为刺杀楼兰王有哪些危害?请概括作答。
  • 4. 阅读下面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夜寄皇甫冉郑丰

    刘方平

    洛阳清夜白云归,城里长河列宿稀。

    秋后见飞千里雁,月中闻捣万家衣。

    长怜西雍青门道,久别东吴黄鹄矶。

    借问客书何所寄,用心不啻两乡违。

    [注]①列宿,指群星排列。②青门,汉青门外有霸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后以“青门”泛指送别之处。

    1. (1) 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起笔不凡,视野阔大,写洛阳秋夜天高云淡,月华似水,清辉笼罩着静谧的古城。 B . “青门”点出送别地点,“长怜”表现了诗人对客居异乡的朋友的无限同情和怜惜。 C . “久别”写出了诗人无友人相伴的孤独寂寞,又暗含思念好友和渴望早日相见的厚意。 D . 尾联宕开一笔,视角转到对方,朋友写好“客书”却因诗人居无定所,不知寄往何处。
    2. (2) 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5. 古诗文理解性默写
    1. (1) 《过秦论》中,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文中“”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2. (2) 贾谊在《过秦论》中交代陈涉的身份,说他不过是个“ , ”且是被迁戍边的兵卒。
    3. (3) 李白《将进酒》中,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揭露,作者不再抱有幻想、逃于酒乡的诗句是“”。
    4. (4)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两句,描写词人梦里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情形,生动感人。
三、语言文字运用(9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科技进步对于文物发掘、研究和保护的重大意义_____________,利用科技手段进行融媒传播也是近年考古文博类节目的突出特点。创作者针对当下观看习惯、文化需求、技术条件、传播特征等,_____________进行创作,有效利用科技手段,揭开文化遗产的“神秘面纱”,提升节目的趣味度和观众的参与感。这些能够“破圈”传播的考古文博类节目,通过科技手段的运用增强节目的艺术张力,超越器物层面的表达,深度挖掘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核。历史文化的滋养,( ) 。网络传播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情感和态度的高速流转。蕴含普遍情感的一些文字、图片、视频,让它们青春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为文化遗产创造了更多元的展示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____________,为考古文博类节目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随着人民的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极大提升,对高品质文化节目的需求也_____________,今后,内容供给和需求应当双侧发力、相互成就,共同推动考古文博类节目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不言而喻    对症下药    源远流长    水涨船高 B . 不言而信    对症下药    博大精深    情随事迁 C . 不言而信    有的放矢    源远流长    情随事迁 D . 不言而喻    有的放矢    博大精深    水涨船高
    2. (2) 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既在可感、可知的历史回眸之中,也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共情体验之中 B . 既在可感、可知 共情体验之中,也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历史回眸之中 C . 既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共情体验之中,也在可感、可知的历史回眸之中 D . 既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历史回眸之中,也在可感、可知的共情体验之中
    3. (3) 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蕴含普遍情感的一些文字、图片、视频,为文化遗产创造了更多元的展示途径,让它们以青春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 B . 一些蕴含普遍情感的文字、图片、视频,为文化遗产创造了更多元的展示途径,让它们以青春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 C . 一些蕴含普遍情感的文字、图片、视频,为文化遗产创造了更多元的展示途径,让它们青春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 D . 蕴含普遍情感的一些文字、图片、视频,让它们以青春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为文化遗产创造了更多元的展示途径。
四、课内知识回顾(6分)
  • 7. 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 . ①才能不及中人(平常的人)                ②流血漂(船桨)
    B . 蹑足行伍之间(小心翼翼地行走)          ②不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
    C . 粮而景从(担负)                       ②非于九国之师也(匹敌,相当)
    D . 委命下吏(下达命令)                    ②以天下之士(招引,招致)
  • 8.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会盟而谋秦       ②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③以黔首          ④外连衡而诸侯

    ⑤追          ⑥天下应            ⑦尊而重士        ⑧匈奴七百余里 ⑨西举巴蜀           ⑩山东豪俊遂并起而秦族矣

    A . ①③\②④\⑤⑦\⑥⑨\⑧⑩ B . ①③\②\④⑧⑩\⑤\⑥⑨\⑦ C . ①③\②④\⑤\⑥⑦⑨\⑧⑩ D . ①②\③\④⑧⑩\⑤\⑥⑨\⑦
  • 9. 下列各组中,句式分类正确的的一项是(     )

    ①为天下笑者     ②忌不自信           ③因击沛公于坐      ④铸以为金人十二  

    ⑤不拘于时     ⑥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⑦蹑足行伍之间   ⑧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⑩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A . ①⑤⑧\②⑥\③⑨⑩\④⑦ B . ①⑧\②⑥\③⑨\④⑦\⑤⑩ C . ①⑤⑧\②⑥\③④⑦\⑨⑩ D . ①⑧\②⑤\③⑨\④⑥\⑦⑩ 
五、作文(60分)
  • 10.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竹子用了4年的时间仅仅长了3厘米,从第5年开始,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狂成长,仅仅用了6周的时间就长到了15米。其实,在前面的4年,竹子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米。

    阅读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触动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