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一 |
马其顿国王 |
提示二 |
灭亡了波斯帝国 |
提示三 |
到达印度河流域,建立了空前庞大的帝国 |
主题_____________ 特点1:领主出租自营地,依靠土地租金生活 特点2:富裕农民通过转租、购买领主的土地等方式,将土地集中特点3:雇佣少地或无地的农民耕种,将产品推向市场 |
航海家 |
国别 |
派遣国家 |
航行线路 |
哥伦布 |
意大利 |
西班牙 |
从西班牙起程,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的古巴、海地等地 |
迪亚士 |
葡萄牙 |
葡萄牙 |
从葡萄牙出发,沿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到达非洲的好望角 |
达伽马 |
葡萄牙 |
葡萄牙 |
从葡萄牙出发,绕过好望角,溯非洲东海岸北上,横渡印度洋,到达印度西海岸 |
麦哲伦 |
葡萄牙 |
西班牙 |
船队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返回欧洲,完成环球航行 |
①四位航海家都到达了亚洲
②哥伦布、麦哲伦相信地球是圆的
③欧洲与亚洲的交通往来从此开始
④葡萄牙、西班牙推动了新航路开辟
①这场“大战”的性质是反法西斯战争
②这场“大战”以协约国的失败而告终
③科技的不当应用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④战争危害巨大,我们要珍爱和平,反对战争
部门 时期 |
重工业 |
轻工业 |
农业 |
“一五”计划时期 |
143% |
90% |
负增长 |
“二五”计划时期 |
139% |
100% |
54% |
新经济政策 |
罗斯福新政 |
实行粮食税,与之前相比,税额降低了近一半;向农民提供种子、农具和技术等;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 |
建立了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兴办了许多公共工程,开展了大规模的救济工作,国家支出达350亿美元 |
①改善人民生活 ②恢复发展经济 ③实施以工代赈 ④减少政府干预
材料一: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萌芽,世界在发生巨变。在神学笼罩的黑暗中,思想文化的巨人向愚昧和无知发起了挑战
材料二:15—17世纪,由欧洲通往印度新航路的发现、美洲的发现、环球航行的成功以及其他航海探险活动,圆满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使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产生飞跃。这些事件被通称为地理大发现。
材料三: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材料一: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遥遥相望。有人说,是华盛顿创立了美国,是林肯拯救了美国。
——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早在1862年春,林肯就已向内阁提出:“我们必须解放奴隶,否则我们自己将被征服。”这一方面是出于打击奴隶主的军事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出于道义上的需要——改变战争的性质,使之成为一场解放战争,这样更有利于北方的国际形象,获得欧洲自由言论的支持。
——摘编自钱素满、张瑞华《美国通史》
材料三:1825到1854年间,俄国的工厂数增加了近一倍……但是,与同期的西欧国家相比,俄国的工业化程度和发展水平还处于较低的阶段,这主要是受农奴制的影响。一方面,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无法扩大工商业者队伍,以及满足工业对自由劳动力的需求:另一方面,农奴的贫困化严重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因此,到19世纪中期,随着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废除农奴制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版)(第二编)》
材料四:下面是小明同学整理的有关明治维新的学习笔记。
明治维新使日本由一个封建落后的国家逐渐变成一个封建色彩浓厚的近代资本主义国家,这缘于明治政府大刀阔斧、行之有效的改革,具体措施有“废除旧体制”“发展新经济”“倡导‘文明开化’”等。 |
材料一:英国轨道交通发展概况
时间 |
大事记 |
1775年 |
英国人约翰•乌特兰发明有轨马车,靠马匹牵引车辆,车轮在钢制轨道上滚动行驶 |
1825年 |
蒸汽机车“旅行者号”试行成功,加快行进速度达每小时15英里 |
1830年 |
从利物浦到曼彻斯特的第一条公共铁路线开通,长32英里 |
1845年 |
伦敦——西北铁路上最快的列车速度是每小时37英里 |
1847年 |
576家铁路公司被批准成立,筑路8731英里 |
材料二:南北战争之前,铁路的竞争并未导致汽船总运量下降,但是战争期间对内河水系的破坏,加上战争中和战后铁路的大规模建设,最终给马克•吐温等人热烈赞誉的汽船辉煌时代画上了句号。铁路全年都可提供服务,而主要的运河却要在寒冬时面临冰封期。而且,铁路提供了更多的接触点,因此减少了马车运输、货物装卸、重装的成本。
——摘编自休斯《美国经济史》
材料三:在英国,肺结核、支气管炎、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已经成为常见病和导致死亡的最大原因。……1848年英国颁布了《公共卫生法》,187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例》,至此英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完整的水资源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
——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