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衡水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12月一调...

更新时间:2023-02-07 浏览次数:41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2022高三上·衡水月考) 良渚古城由宫城、王城、外郭城组成,宫殿区的面积近30万平方米。古城已经有配套的引水渠直达城内。良渚古城的核心区域及外围水利工程均为人工堆筑而成,其体量之大无疑需要长时间的建设施工。这说明良渚文化(   )
    A . 或已存在公共权力 B . 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标志 C . 已经使用铁制工具 D . 体现了多元一体的特征
  • 2. (2022高三上·衡水月考) 周代都邑及近郊称为国,近郊以外广大地区称为野。国人受教育,可担任官职,但要服兵役,战时成为主要军事力量;野人属被征服种群,居住在城外,向国人提供粮食与劳役,没有政治权力,不准受教育也不服兵役。这表明国野制度(   )
    A . 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 . 建构了中央直管属国的朝贡体系 C . 是军政合一的异化 D . 具有城乡对立和分而治之的特征
  • 3. (2022高三上·衡水月考) 下表为有关《墨经》与墨家的部分评价。据此可知(   )

    评价

    来源

    在吾国古籍中,欲求与今世所谓科学精神相悬契者,《墨经》而已矣,《墨经》而已矣

      梁启超《墨经校释·自序》

    完全信赖人类理性的墨家,明确奠定了在亚洲可以成为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的东西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先秦唯墨子颇治科学

    蔡元培

    A . 先秦文化蕴含着科学知识和理性精神 B . 墨家学说以发明和改进科技为宗旨 C . 《墨经》属于中国古代总结性科技著作 D . 墨家具有注重经验和实用性的特征
  • 4. (2022高三上·衡水月考)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军夺回河套地区后,于公元前211年迁3万户居民到北河、榆中,垦田开荒,开拓边疆,当时人们把这一新开垦的地区叫做“新秦”。这次大规模的移民(   )
    A . 阻碍了民族间的交融 B . 加强了秦朝北部边防 C . 有效阻止了匈奴南下 D . 均衡了社会人口分布
  • 5. (2023高三上·洛宁月考) 西汉前期,流民多为豪族商人所用,是谓“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汉武帝后期,“诸铁官皆置吏卒徒,攻山取铜铁,一岁功十万人已上”,流民与日俱增,以致“田地日荒,城郭空虚”之事频繁发生。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
    A . 社会救济与优抚机制的失灵 B . 国家专营政策存在一定弊端 C . 地方行政管理效能日渐削弱 D . 人地矛盾加剧导致流民增多
  • 6. (2022高三上·衡水月考) 东汉初年,政府实行“赋民公田”“假民公田”之策。赋民公田,就是将国家所有土地给农民耕种,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成为独立向国家交租纳税的自耕农;假民公田,就是把土地租给农民,农民变成了国家的佃农。这一政策(   )
    A . 使农民获取了土地所有权 B . 消解了土地兼并的社会危害 C . 将地主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D . 旨在解决农民无地可种问题
  • 7. (2022高三上·衡水月考) 据《魏书·裴植传》记载,原仕南齐的北魏官员裴植出身世家望族,父母双亲尚在人世,却与父母兄弟家产有别,同居而分炊,同朝官员多以此讥笑于他。据此可知(   )
    A . 江南地区财产私有观念更强 B . 宗法制度开始崩溃 C . 儒家思想影响人们价值判断 D . 门阀政治逐渐衰落
  • 8. (2022高三上·衡水月考) 隋文帝在中央设立三师、三公、五省(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和内侍)。其中,内史省负责草拟及颁布皇帝的诏书,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政令。三省职责的明确(   )
    A . 间接导致宦官干政 B . 说明官僚政治的成熟 C . 提高了丞相的权力 D . 利于行政效率的提升
  • 9. (2022高三上·衡水月考) 下图为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兽首玛瑙杯。其上口近似圆形,兽首上有两只弯曲的羚羊角,兽首的面部却像牛,兽首的口鼻部装有笼头状的金帽盖,能够卸下,造型和使用方法上与罗马时期青铜雕像中的来通杯一脉相承。该兽首玛瑙杯(   )

    A . 反映出唐朝玉器制作技术领先于世界 B . 印证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C . 表明当时社会习俗影响了手工业发展 D . 体现出官营手工业技术已经享誉世界
  • 10. (2022高三上·衡水月考) 宋朝传统的分餐制,不符合饮食者对美食和氛围的热切追求,也不符合经营者多元经营和对成本的要求。同桌群聚,同盘而食,各取所需,满足了官场结党、商业联系、亲朋联谊等各类需求。这一转变反映出宋朝(   )
    A . 统治者引领了饮食习俗新风尚 B . 坊市制度瓦解促进了市民阶层兴起 C . 集体主义观冲击了传统的礼制 D . 门第观念淡化和阶层流动性的加强
  • 11. (2022高三上·衡水月考) 金朝建立后,原来使用奴隶劳动的猛安谋克户“往往以田租人”“取租而已”,女真贵族则“随处官豪之家,多请占官地,转与它人种佃,规取课利”。1204年,金朝“定屯田户自种及租佃法。”这说明金朝时期女真族(   )
    A . 尚处于奴隶制发展阶段 B . 经济发展水平超越宋朝 C . 竭力推动民族融合进程 D . 封建租佃关系较为普遍
  • 12. (2022高三上·衡水月考) 在元朝十个行省中,有四个涉及边疆地区,如岭北行省管辖范围除了蒙古高原以外,向北一直延伸到北冰洋;东北地区由辽阳行省管辖;西南地区由云南行省管辖。据此可知,元朝行省制度(   )
    A . 使地方拥有较大的政治军事权 B . 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C . 保证了元朝社会秩序长期稳定 D . 奠定了后世地方行政区划基础
  • 13. (2024高二下·青岛期中) 明初,政府推行钱钞兼行制度,禁用金银。但明中期朝野开始广泛用银,而由于银矿出产有限,且处于秤量阶段,政府无力垄断白银。这一变化导致(   )
    A . 重农抑商政策失效 B . 传统经济活力下降 C . 王朝集权统治削弱 D . 白银外流趋势加强
  • 14. (2022高三上·衡水月考) 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市镇逐渐兴起,总数不下200个,市镇之间的距离大体在10—30里,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的路程。这种现象(   )
    A . 导致了新经济因素的出现 B . 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 C . 有利于区域性市场的形成 D . 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 15. (2022高三上·衡水月考) 清代官修《列女传》展现了国家倡导的所谓贞烈形象。但记述贞烈妇女人数的增加,并未带来妇女形象的丰富,反而更加逼仄,几乎完全集中在贞烈一类的妇女,以“某某烈妇”“某某节妇”开始叙述,几成程式。这一做法说明清朝(   )
    A . 编纂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 B . 妇女地位进一步提升 C . 官修史书进一步拓展视角 D . 传统文化注入新内容
  • 16. (2022高三上·衡水月考) 下表为1600—1724年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及人均粮食占有的统计情况。据此可知(   )

    年份

    1600年

    1661年

    1685年

    1724年

    耕地(亿市亩)

    8.00

    7.17

    8.23

    9.97

    人口(亿人)

    1.50

    1.20

    1.46

    2.86

    人均耕地(市亩/人)

    5.53

    6.00

    5.64

    4.94

    人均粮食(市斤/人)

    1239

    1422

    1379

    1274

    A . 清初农民对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增强 B . 中国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发生根本转变 C . 清初人地矛盾尖锐促使抑商政策松动 D . 清朝前期中国传统农耕经济有所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 17. 人口迁徙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占领巴蜀地区之后,实施了从秦本土往蜀地移民的措施。《华阳国志》载:“戎伯尚强,乃移秦民万家实之……秦惠文、始皇克定六国,辄徙其豪侠于蜀,资我丰土。”公元前213年,秦始皇迁徙50万人戍守五岭,与越人杂居。秦始皇收复河套南北的广大地区后,为了巩固在这些地区的统治,迁3万户居民到河北、榆中,垦田生产,开拓边疆。

    ——据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整理

    材料二: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人民在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下,纷纷越淮渡江,相率南下。此后中原地区每一次较大的政治变动,如淝水之战、刘裕北伐等,都有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南徙。据研究,截至刘宋为止,南渡人口约共有90万,占当时刘宋全境人口的1/6。西晋时北方诸州,约700万口。南渡的90万口占其1/8。北来的侨民集中在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江汉流域的襄阳、江陵、武昌以及长江下游的今江苏省境内。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为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

    ——据曹文柱等《乾坤众生》整理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政府移民的主要趋向。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
  • 18. (2022高三上·衡水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宋朝百姓的“出路”与“活路”

    自秦迄清,主要王朝之中,秦、西汉、东汉、隋、唐、元、明、清之覆灭,都是亡于内乱。唯独宋朝,二度倾覆,皆缘外患。宋朝立国的320年间,不是没有昏君奸臣,也不是没有民众造反。那么,历代王朝,为何唯独宋朝没有亡于内乱?语其大者,盖在于宋朝比较好地为内部臣民解决好了两条“路”——“出路”与“活路”是也。王朝的属下臣民,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能力有追求的精英分子,再一类是养家糊口的普通百姓。对于精英,应该给他们“出路”;对于百姓,应该给他们“活路”。

    ——摘编自李晓《宋朝百姓的“出路”与“活路”》

    窃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盖累圣留心,讲求曲尽,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各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薄厚于其间。

    ——[北宋]欧阳修《论逐路取人札子》

    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下诏:“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毕日,商量去往,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宋会要辑稿·食货》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谈谈“宋朝百姓的‘出路’与‘活路’”在哪里。

  • 19. (2022高三上·衡水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元制度”决定着传统中国国家治理是如何开展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政治家认为,法律制度尽管重要,但其并非一个可以独立的知识系统,只有以礼为原则,法律的存在才具有正当性,刑才可能避免沦落为一种纯粹的暴力。因而单纯实行法治,社会就会显得脆弱,民众的道德提升就会缺少内在的自觉,这对于一个缺乏宗教信仰的民族来说尤为重要。但中国古人又懂得,一个社会单纯实行礼治,又可能造成社会的涣散。有礼而无法,君子就不能安位,明刑才能弼教,缺乏法制的威慑伦理道德也难以实现。

    ——摘编自侯欣一《传统中国国家治理的逻辑及其元制度》

    材料二:古代中国的社会是如何构成的?国家治理是在什么样的原则下展开的?对于以上问题的回答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元制度”,“元制度”既不容置疑,也不能推翻。任何统治者如果违反这样的制度原理,是难以支撑其天下的。在秦朝、五代十国及元朝时期,这套元制度遭到破坏,所以天下也就难以维持。

    ——摘自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的观点。(要求: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 20. (2022高三上·衡水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元明三朝的人口或户数不仅在数量上呈现出增减起伏之态势,而且在地域分布上也不尽相同。主要表现在:两宋户数及人口多集中于浙江、江西、四川、福建四省;元代户数及人口多分布在江西、浙江、江苏、福建四省;明代户数及人口多分布在浙江、江西、江苏三省。在此基础上考察宋元明三朝词人分布,宋词作者多分布在南方的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四省;元词同之;明词作者则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上海和安徽四省市。其中,明代家族词人群体环太湖流域分布,遍及江浙沪皖四省,且以江浙两省居多。

    ——摘编自武楠楠《宋元明三朝词人数量及地域分布的统计分析》

    材料二: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女性文学世家。一家之中祖孙、母女、婆媳、姊妹、姑嫂、妯娌等均系诗人、词人、文学家,这种现象在江南地区尤为多见。明清之前,女性创作只限诗词文赋。明清时期,女性作家于诗、词、文、赋、散曲、戏剧、弹词、小说,以及文学评论多种文学体裁均有成功的尝试和写作。她们不再局限于同性之间的交流,冲破“男女授受不亲”的藩篱,大胆与男性文人接触,以此来提高自己。她们否定“内言不出于阃(内室)”的传统观念,开始编选、出版女性诗文总集、选集、别集,并自著诗话、诗评,以扩大女性文学在全社会的影响。

    ——摘编自郭延礼《明清女性文学的繁荣及其主要特征》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元明三朝词人分布的特点及其成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女性文学的特点并说明其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