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西省大同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12月素养...

更新时间:2023-02-13 浏览次数:49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在每个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 1. 有人认为,“把‘九·一八’的炮声看作是黄海海战炮声的历史回响并不为过。”其中在“黄海海战炮声”中涌现的英雄事迹是(    )
    A . 戚继光抗击倭寇 B . 郑成功收复台湾 C . 林则徐虎门销烟 D . 邓世昌等官兵英勇战斗
  • 2. 以下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据此推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时间

    人物

    内容

    1861年

    曾国藩

    创办安庆内军械所,学习应用西方军事技术

    1898年

    光绪皇帝

    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1911年

    孙中山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1915年

    陈独秀

    创办《青年杂志》,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

    A .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B . 近代军事工业的兴起 C . 封建君主制度的终结 D . 传统思想向近代转变
  • 3. 在历史知识竞赛中,某同学抽到这样一组关键词:“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军阀割据”,综合这组词能得出的认识是(    )
    A . 近代开端 B . 军阀割据 C . 走向共和 D . 思想启蒙
  • 4. 中国近代史上,一批批先进知识分子为探索民族救亡图存之路而不懈努力。下列对其介绍正确是(    )
    A . 梁启超——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宣传者 B . 徐锡麟——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 C . 严复——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 D . 李大钊——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的先驱
  • 5. 有这样一副对联,上联: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下联: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此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 洋务运动 B . 辛亥革命 C . 五四运动 D . 新文化运动
  • 6.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
    A . 使清政府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B . 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由内陆逐渐向沿海地区延伸 C . 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 列强的侵略方式由资本输出转变为商品输出
  • 7. “这是一声砸向旧世界的锤头撞击,和着十月革命的惊天霹雳,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红船发力,锻造出一个民族驶向复兴彼岸的航迹。”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
    A . 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创造了条件 B .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C . 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 D . 引领思想文化领域的革命运动
  • 8. 在党的百年光辉历程中,按照党的章程和革命需要,党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推动了中国从昨天走向今天、从今天走向未来的光明前程。中共二大最杰出的贡献在于(    )
    A . 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 . 确定了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 C . 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D . 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 9. 口号是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对鼓舞士气、振奋人心有着积极的作用。下列口号见证的历史配对有误的是(    )
    A . 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一一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B . 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战争 C . 推翻帝制,走向共和——辛亥革命 D .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鸦片战争
  • 10. 毛泽东相继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在理论上证实了中国的革命道路。这里的“革命道路”是指(    )
    A .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B . 国民大革命 C . 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D . 和平建国纲领
  • 11. 北京曾是我国好几个朝代的首都,可是近代却多次遭到外国侵略者的洗劫和破坏。下列侵华战争中,侵略者曾经占领北京的有(    )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⑤战争抗日战争

    A . ①②③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⑤
  • 12. 美国记者斯诺说:“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关于这次“伟大传奇”说法错误的是(    )
    A .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B .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C . 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D . 为争取革命新局面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 13. 地图、图片和历史文献都是历史的见证。下列图文资料共同见证的历史是(    )

        黄埔军校旧址大门                                           国民革命军北伐誓师大会

    A . 推翻帝制,走向共和 B . 国共合作,打倒军阀 C . 国共内战,星火燎原 D . 国共合作,抗日烽火
  • 14. 某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了以下四幅图片,由此推测他研究的主题是(    )

    A . 正面战场抗战 B . 敌后战场抗战 C . 全民族抗战 D . 解放战争
  • 15. 按因果关系排列下列史实(    )
    ①中共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②西安事变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④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华,民族矛盾上升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① C . ④①②③ D . ③④①②
  • 16. “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这份蒋介石致张学良的电报是在哪一事件发生之后发出的?(    )
    A . 九一八事变 B . 七七事变 C . 西安事变 D .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 17. 1937年12月13,日本侵略者占领当时中国首都,屠杀中国居民和士兵达三十万人以上,而现在却被日本右翼势力称之为“20世纪最大的谎言“的事件是(    )
    A . 淞沪会战 B . 南京大屠杀 C . 卢沟桥事变 D . 七七事变
  • 18. 它是对日抗战期间太原会战中的一场战役,历时一个月,战场范围达数百里,一举歼灭板垣师团后续补给部队和辎重部队1000多人,缴获汽车大炮众多……它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材料表述的历史事件是(    )
    A . 淞沪会战 B . 武汉会战 C . 平型关大捷 D . 台儿庄战役
  • 19. 1937年11月28日伦敦《泰晤士报》这样报道: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前所未闻者。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此报道描述的战役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
    A .   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 B . 打破了日军3个月内灭亡中国的迷梦 C . 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D . 使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 20. 西安事变发生后,经过多方面的调停、协商,最终得到了和平解决。这标志着(    )
    A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B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C . 中共放弃联合抗日的政策 D . 蒋介石最终放弃国民党一党专政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 21. 习总书记说:“每个民族、时代都有自己崇尚的英雄,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 (1) 【英雄城市】:对中国近代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下面史料反映的历史史实分别在中国历史发展中产生了什么作用?
    2. (2) 【英雄人物】: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根据图片提示任选其一阐述其事迹。
    3. (3) 【薪火相传】:致敬英雄,传承精神。下面是我国设立的部分纪念日,任选一个介绍其成立的目的和承载的精神内涵。

三、材料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 22.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民族独立、民族解放,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唤醒中华民族萌发出中国梦的过程中…他们曾经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他们曾经寄希望于封建君主的“维新新政”……他们曾渴望通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百年追梦与民族自强》

    材料二:会议见证历史抉择,每一次回眸和抉择,都是一次洗礼。

                图一                            图二

    材料三:十四年抗战”概念是把前六年的局部抗战和后八年的全国抗战作为一个整体的两个部分来看待的一面对日本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勇于担当,奋勇抵抗,用血肉筑长城,最终取得抗战胜利。

    材料四: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的关系呈现“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的曲折发展历程。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几度和谈共谋大业,周恩来亲历和谈并起了重要作用。

    1. (1) 根据材料一可以看出中国人进行了哪些探索活动?并从其探索的方向总结近代化探索的特征。
    2. (2) 材料二图一是中共一大的会址,这次会议确定的党的名称是什么?为什么说它的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3. (3) 图二是遵义会议的会址,它的召开使中国革命由胜利走向胜利,请阐述理由。
    4. (4) 材料三中“十四年抗战”中局部抗战和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什么?中国军民“血肉筑长城”,请你列举一例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抵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典型战例。
    5. (5) 材料四中周恩来亲自和谈促成了哪一历史事件的和平解决?它能和平解决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经过。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7分)
  • 23. 近代中国的革命历程是一部苦难中铸就辉煌的壮丽诗篇。某校历史研究学习小组以“革命历程  使命担当”为主题进行了探究性学习,请你一起参与,完成相关历史任务。

    材料一:“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

    ——《国民革命歌》

    材料二:

    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材料三: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 (1) 材料一的《国民革命歌》是对哪一历史事件的描述?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它能够取得一定成就的原因。
    2. (2) 材料二中的诗词描述的战斗情形发生在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它的开创者是谁?由此中共探索出来了怎样的一条道路?
    3. (3) 材料三中的诗词描述了中共革命过程中的一次战略转移,结合所学说明中共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除了诗词中所说的巧渡金沙江之外,长征中还有哪些重大的历史事件?请再列举一例。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