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金华市义乌苏溪、佛堂、后宅2022—2023学年九年级...

更新时间:2023-01-19 浏览次数:44 类型:期中考试
一、【活动一:追寻古时踪迹】(16分)
  • 1. (2022九上·义乌期中)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任务。

    游(yì)     在第一单元诗歌的海洋中,我们遇到了余光中先生,他驰骋在文坛半个世纪,被□为文坛“璀璨五彩笔”;我们吟咏了《人间四月天》,它摒弃(jiǎo)      揉造作,意象美丽,意境纯净,让听者沉醉其中,心无旁(wù)      聆听。

    1. (1) 结合语境,根据拼音写汉字。

      游(yì)    (jiǎo)揉造作    心无旁(wù)

    2. (2) 填入文中□的词语,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 . B .
  • 2. (2022九上·义乌期中) 古诗文名句积累。

    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读《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 ,”,我们品晨景之味;读《醉翁亭记》“”,我们乐朝暮之景;读《长沙过贾谊宅》“,寒林空见日斜时”,我们悟暮秋之寂。刘禹锡改革失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预示他通晓新旧交替,展望未来风光的乐观;苏轼兄弟分离,《水调歌头》中“”仍借月抒怀,表达对人生的美好祝愿,尽显豁达胸襟。

  • 3. (2023九上·北仑期中) 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的“风”指的是《诗经》里的《国风》,“骚”指的是《诗经》中的《离骚》。 B . 用帝王年号纪年是我国古代使用比较普遍的一种纪年方法。“庆历四年春”“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崇祯五年十二月”都是以年号纪年。 C . 古代官吏因罪降职或调到边远地方做官,叫“谪”或“左迁”,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三年谪宦此栖迟”中的“谪”,《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的“左迁”。 D . 雨果是英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等。
二、【活动二:品读名著经典】(6分)
  • 4. (2022九上·义乌期中) 九年级某班举办“我与艾青同行”读书会,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 (1) 我来读诗。要求每位同学在班级群里分享朗读录音,小华打算朗读艾青的《太阳》,但他不知道该用什么节奏来读,请你根据以下知识卡片及左边所给的样例,完成《太阳》的朗读节奏划分。

      知识卡片

      学生朗读的效果好不好,就看在语气上的情感态度,在语调上的高低轻重的合理配置,在语音上的准确无误,在语速上的快慢节奏。

      ——《朗读的语气、语调和语速》

      太阳

      艾青

      从/远古的/墓茔

      震惊沉睡的山脉

      从/黑暗的/年代

      看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

      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

      太阳向我滚来

    2. (2) 我来品诗。诗人在写诗时,往往借助丰富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的情感。《艾青诗集》被称为是“一场追求光明的朝圣之旅”,你认可这种解读吗?请你结合具体诗歌中典型的意象来阐述你的想法。

      知识卡片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

三、【活动三:倾听时代声音】(23分)
  • 5. (2022九上·义乌期中)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小题。

    好记性的人

    【瑞士】彼得·比克塞尔

    我认识这样一个人,他能背得出整个列车运行时刻表。他把时间都消磨在车站上,整天观察火车如何进站、出站。他总是呆呆地注视车厢,注意车头牵引力的大小和车轮的尺寸,对乘务员,对车站的站长,他都羡慕不已。铁路,这是能给他的生活带来乐趣的唯一事物。

    他能识别每一列火车,知道它从何处开来,又驶向何方,他清楚每一列火车的编号,知道它挂不挂餐车,带不带邮车。他能随口报出买一张到弗拉乌恩法尔特,到奥尔登,到尼特比普或任何一个小站的车票的票价。

    他不上馆子,不进电影院,不散步。他没有自行车,没有收音机和电视机。他不读书,不看报,即使收到信也不拆开信封,他没有时间。他在车站上度日。只有五月或十月,列车运行时刻表变换的时候,才有几个星期不见他露面。

    在此期间,他在家中将新的列车运行时刻表从第一页审阅到最后一页,每发现一个变更之处,心中都有说不尽的高兴。然后,他把新的运行时刻表滚瓜烂熟地背将出来。

    偶而也会有旅客向他打听某趟火车的开车时刻,这下,他满脸熠熠生辉。而向他打听开车时刻的人便无法脱身,非得误车不可。他不但告诉别人开车时间,还如数家珍地说出该趟车的车次,车厢的号码,有可能中转的站名,抵离各站的时刻。倘若有谁在他炫耀完他的真才实学之前置他于不顾抽身而去,他就会火冒三丈,口出不逊,他会冲着离去的背影乱喊:“您对铁路旅行一窍不通!”

    他自己却从未乘过一次火车。

     “坐不坐火车无关紧要。”只有记性不好的人才乘火车,假如有个好记性,就可以像他一样记住各列火车的抵离时间,大可不必为了消磨时间去乘坐火车了。

    我试图开导开导他,对他说:“有些人喜爱旅行,喜欢坐火车,他们向车窗外张望,看看都经过什么地方……”

    可是他勃然变色,以为我在取笑他。他说道:“这些都在行车时刻表上印着呢!喏,他们将经过路特巴赫,经过德汀根、万恩、尼特比普、云希恩、上布赫西顿、艾格尔克恩,还有海根多夫。”

     “也许他们得坐火车赶到什么地方去呢。”“不对!”他说道,“差不多所有的人总要坐火车回来的,有些人甚至早晨乘车去,晚上又乘车回,他们的记性差到这种程度。”

    他开始在车站上诟骂旅客,“你们这些白痴!你们完全丧失了记忆!”有时他大声喊道:“你们会经过海根多夫!”如果乘客一笑置之,他就上前把人家从车厢踏脚板上往下拖,一面恳求人家听听他的忠告。“我会把一切都说给你们听!你们在十四点二十七分经过海根多夫,这一点我知道得清清楚楚,列车时刻表上什么都有……”有时甚至发展到打人的地步,“谁不听我的,让他尝尝拳头的味道!”

    这一来站长没有其他办法了,只好明确地向他提出警告;假如再这样行为不端,就禁止他到站上来。他被唬住了。不来车站,那他就无法活下去。他一句话也不说,整天坐在长凳上,看着火车开进开出,不时耳语般地背诵着一些数字。他的目光尾随着进站的旅客,觉得怎么也无法理解他们。

    故事似乎应到此为止。

    可是,多年以后,这个车站新开设了一个问事处。问事处身穿制服的职员对铁路方面的任何问题都能回答。那位好记性的人不相信这一点,他每天都到问事处去,提出极复杂的问题,来考考那位职员。

    他问道:“夏季每星期日十六时二十四分到达吕伯克的那列火车的号码是多少?”那位职员查阅了一本小册子,给了他答案。不管他问什么,那职员都很快回答了他。

    于是,这位好记性的人走回家去,把他所有的列车时刻表一把火烧光。

    有一回他问那职员:“车站的台阶一共多少级?”那职员回答道:“这我可不知道。”他高兴得一蹦老高,在车站上边跑边叫:“他不知道这个!他不知道这个!”他跑到车站前的台阶旁,数清了台阶的级数,把数字牢牢地印在他的记忆里。此刻,在他的记忆里,所有关于列车的事都荡然无存了。

    打这以后,再也不见他在车站露面了。

    他在城里数台阶,从这一家到那一家,把数字记得牢牢的。现在,他记住了世界上任何书本上都没有的数据。

    把全城每家每户的数据都记住了以后,他来到火车站售票处买了一张车票,生平第一次登上了火车。他要到另一个城市,直至数尽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台阶。他想知道别人所不知道的、无论哪个职员也无法从书上查到的事情。

    选自《外国微型小说选》

    1. (1) 根据小说内容,补全“好记性的人”的情绪变化图。

      “好记性的人”情绪变化图

    2. (2) 好记性的人“能背得出整个列车运行时刻表”甚至滚瓜烂熟,但是第⒄段又说“在他的记忆里,所有关于列车的事都荡然无存了”。这样的情节安排是否矛盾?结合文章内容简述理由。
    3. (3) 优秀的小说精于刻画人物形象。阅读下面文字,参考提示回答问题。

      上馆子,进电影院,散步。他没有自行车,没有收音机和电视机。他读书,看报,即使收到信也不拆开信封,他没有时间。他在车站上度日。

      (提示:加点字突出了“好记性的人”怎样的生活?)

    4. (4) 小说用喜剧的形式讲述了“好记性的人”的故事。联系链接材料,结合小说内容,探究作品喜剧形式背后隐含的深意。

  • 6. (2022九上·义乌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全民阅读,一个都不能少

    子    衿

    ①第 26 个世界读书日刚过去,阅读这一话题的关注热度犹在。阅读不是谁的专利, 而应是全民的生活方式。

    ②都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踏上这道阶梯的,不该只是少数人。无论是立足于知识社会之需、学习型社会之义,还是着眼于提升国民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撑,都需要着力建设书香中国,厚植学习土壤,培育阅读氛围。阅读不该是部分人的专享,而应是“阳光普照下,雨露共生长”。我们追求全民阅读全覆盖、无盲区的目标,“一个都不能少”。

    ③既然是“一个都不能少”,就应该照顾残疾人等特殊困难人群的阅读需求。早在2017 年 9 月,由五个部门联合实施的“盲人数字阅读推广工程”就正式启动,旨在用无障碍阅读解决盲人群体的“阅读难”困境。

    ④既然是“一个都不能少”,就应该照顾农村贫困人口的阅读需求。在乡村,农家书屋、社区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阅报栏等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加,呈现出村村有书屋的图景。这些书屋已成慰藉农民心灵的精神家园。某种程度上,知识普惠,就是要拉平知识获取上的城乡鸿沟,让农村人也读得起书、学得起知识。

    ⑤当下,增强普惠性阅读资源的供给,为全民阅读提供软硬件支持,需要包括政府、企业在内的全社会共同努力。对政府而言,搭建完善的全民阅读社会基础设施,提供阅读均等化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对社会力量来说,提供能满足人们需求的普惠性图书产品与服务,让农村人口能无差别、低成本获取知识资源,也大有可为。近几年,短视频等工具的出现,确实带动了“一屏万卷”阅读风尚的形成。但也要看到,碎片化、散点状的浏览播放,仍难替代系统化、专业化的“书面阅读”。只不过,不论是内容供给上的匹配度相对不足,还是纸质书价格普遍偏高,都成了培育农村阅读氛围的掣肘。

    ⑥让更多人参与阅读,还需要多方发力支持,其中,电商平台就能发挥积极作用。比如,近日某电商上线的“快乐读书月”活动,用 5000 万元读书基金对中外经典名著、畅销图书等进行专项补贴;在世界读书日之前,该电商联合国内 30 余家出版社及图书出版公司,让平台近 8 亿用户以低价实现“悦读”。

    ⑦“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不断降低阅读门槛,让农村贫困人口读得起书, 让城乡知识获取鸿沟渐次缩减,是对知识普惠的应有注解,也是推进“全民阅读”的内在要求。

    (选自《中国青年报》2021 年 4 月 28 日,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观点鲜明,思路清晰,全文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布局的。 B . 浏览播放短视频等工具,已经成为一种阅读时尚,可以取代传统的“书面阅读”。 C . 第⑥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了“电商平台”为推进全民阅读发挥积极作用。 D . “一个都不能少”,是“全民阅读”的价值所在,也是推动此项工作的内在要求。
    2. (2) 根据文章第②段内容,列举作者倡导“全民阅读”的理由。
    3. (3) 本文和【链接材料】都是谈阅读的,试分析二者在论述内容的侧重点上有何不同。

      【链接材料】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弗朗西斯·培根《谈读书》)     

四、【活动四:探究古人风骨】(17分)
  • 7. (2022九上·义乌期中) 在这次研学活动中,九年级组语文老师为了更好地让大家感受古人精神风骨,整理编辑了以下关于唐、宋时期的古人资料,请认真阅读后,完成相关思考题。

    材料一:唐诗之韩柳比读

    【甲】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乙】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韩愈                         柳宗元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惊风乱飚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释:①“永贞革新”失败,柳宗元、刘禹锡、陈谏等人同时被贬到荒凉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连州担任刺史。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时写的。②乱飚(zhǎn):吹动;薜荔:蔓生植物,也称木莲。③百越: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文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风俗。

    材料二:细品宋代散文佳作

    武昌九曲亭记

    (宋)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随蔓延,涧谷深密。 中有浮图精舍 , 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寨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 至其翩然独往,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 , 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释:①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辙亦受牵连被谪。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辙到黄州看望哥哥苏轼,弟兄俩载酒泛流,到武昌九曲亭游玩,写了这篇游记。②子瞻:苏轼的字。③浮图:梵语,指佛寺。精舍:僧人住所。④寨(qiān)裳:提起衣服。

    1. (1) 你认为乙诗中与标题的“寄”相呼应的诗句是 。 ( 用原文回 答 )
    2. (2) 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评论道:“昌黎蓝关诗,见忠愤之气,子厚柳州诗,多哀怨之音。”请结合诗歌内容,理解俞陛云对两首诗的评价。
    3. (3) 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字。

      方法

      加点字

      参考

      解释

      课内迁移法

      于前

      杂然而前陈

      睥睨终日

      饮少辄醉

      词类活用法

      子瞻策载酒

      名之者谁

      成语联想法

      及其既

      学而不厌

        

    4. (4) 若依标题“武昌九曲亭记”,此文应着重记述和描写九曲亭的建亭经过以及风光,然而,作者却一反常规,将大量的笔墨用于写人。请根据这一特点完成以下题目。请任选一句进行赏析,品读苏轼的形象。 

      A.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  

      B至其翩然独往,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

    5. (5) 结合材料一、二,联系课文《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将贬谪文人的心境,仿照示例进行归类,并阐述理由。

      示例:柳宗元与韩愈归于一类,韩愈的诗歌虽然多了一份“忠愤”,但两首诗歌的情感基调是相似的,都有着浓重的被贬的悲凉与愤懑,充斥着凄苦与愁思。

五、【活动五:抒写个人情怀】(55分)
  • 8. (2022九上·义乌期中) 老师要求阅读诗歌《向着明亮那方》的节选部分,请同学们仿照诗句,续写一节诗。要求内容贴切,结构相似。

    向着明亮那方,

    向着明亮那方。

    哪怕一片叶子,

    也要向着日光洒下的方向。

    灌木从中的小草啊!

    向着明亮那方,

    向着明亮那方。

    哪怕烧焦了翅膀,

    也要飞向灯火闪烁的方向。

    寒夜里的飞虫啊!

  • 9. (2022九上·义乌期中)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出一种胸怀与担当;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的演讲中提醒学生们,苦与乐全在主观的心,从刻苦中得到快乐,快乐的分量加增。苦忧与喜乐伴随我们一生,相互联结,相互矛盾,又相互转化。

    请以“苦忧与喜乐”为话题写作,可讲述经历,可阐述观点,也可以进行文学创作。

    要求: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不要出现含有考生真实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