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东莞市厚街海月学校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

更新时间:2023-02-20 浏览次数:70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 1. (2023八上·上杭开学考) 林则徐曾上奏道光帝:“窃臣等钦遵谕旨,将夷船缴到烟土二万余箱,在粤销毁。”材料叙述的事件是(    )
    A . 虎门销烟 B . 鸦片战争 C . 武昌起义 D . 北伐战争
  • 2. (2022八上·东莞期末) 1757年之后,广州成为清朝惟一时洋商开放的口岸。1846年,“各国运往内地的通商货物,赴广州者十之六七,赴上海者十之三四”。导致这一变化的不平等条约是(    )
    A . 《南京条约》 B . 《北京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 3. (2022八上·东莞期末) 在谈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法国海军上尉巴吕直言不讳:“野蛮战争的邪恶,必然导致这些与我们自诩的文明格格不入的种种行径。”他评说的史实是(    )
    A . 南京大屠杀 B . 割占台湾岛 C . 火烧圆明园 D . 镇压义和团
  • 4. (2022八上·东莞期末) 读表,与这些报道直接相关的事件是(    )

    表  某年7月日本《朝日新闻》报道题目统计表

    时间

    题目

    时间

    题目

    11日

    《清国商人归国》

    28日

    《清国公使馆员回国》

    21日

    《袁世凯归国》

    29日

    《支那人归国》

    27日

    《有七十一名支那人回国》

    31日

    《清国公使馆和领事家族归国》

    A . 中英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5. (2022八上·东莞期末) 1853年,太平天国制定并颁布了建国纲领,该纲领规定按照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反映了农民获的土地、平均分配产品的愿望。这个纲领是(    )
    A .  《狂人日记》 B . 《海国图志》 C . 《资政新篇》 D . 《天朝田亩制度》
  • 6. (2022八上·东莞期末) 下侧漫画“龙的挑战”,实际上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对华的一次战争,其对应的是(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7. (2022八上·东莞期末) 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创建了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四支海军 B .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史运动 C . 兴办了新式教育 D . 经过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 8. (2022八上·东莞期末) 1887年山东巡抚张曜在淄川城西创办淄川煤矿,采用少量机器进行生产。这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在淄博的体现(    )
    A . 洋务运动 B . 戊戌变法 C . 辛亥革命 D . 新文化运动
  • 9. (2022八上·东莞期末) 与1842年的《南京条约》相比,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阶段列强侵华的新特点,这主要体现在(   )

    A . 割地赔款 B . 开埠通商 C . 协定关税 D . 设立工厂
  • 10. (2022八上·东莞期末) 下列人物中,极力宣传“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观点,推动维新变法的是(    )
    A . 曾国藩 B . 康有为 C . 邹容 D . 陈独秀
  • 11. (2022八上·东莞期末)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中国人的思想也由此而获得了一次巨大的解放。”材料中的“一次巨大的解放”主要是指(    )
    A .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C . 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D . 宣传了维新变法的思想
  • 12. (2023八上·泸县月考) 孙中山将同盟会纲领阐述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以下最能体现“民生主义”的一项是(    )

    A . 驱除鞑虏 B . 恢复中华 C . 创立民国 D . 平均地权
  • 13. (2022八上·东莞期末) 近代化就是在经济上实现工业化,在政治上实现民主化的过程。中国的近代化在经济上实现工业化的开启性事件是(    )
    A . 洋务运动 B . 戊戌变法 C . 辛亥革命 D . 新文化运动
  • 14. (2022八上·东莞期末) “灯闪着,风吹着,蟋蟀叫着,我坐在床头看书。月亮出来了,风息了,我站在院中唱歌。”这是末代皇帝溥仪(1906—1967)在17岁时写的一首新诗。和文言文相比,这种平易通俗的文风受益于(    )
    A . 洋务运动 B . 戊戌变法 C . 新文化运动 D . 五四运动
  • 15. (2022八上·东莞期末) 周恩来总理曾说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就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你认为一前一个“天安门”和下列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
    A . 新文化运动 B . 五四运动 C . 北平和平解放 D . 开国大典
  • 16. (2022八上·东莞期末) 下图所示的建筑,位于上海兴业路76号,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见证了(    )

    A . 新文化运动诞生 B . 中国共产党成立 C . 人民军队的创建 D . 国民大革命发动
  • 17. (2024八上·安康期末) 《毛泽东选集》写道:“由于两党在一定纲领上的合作,发动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巨大的成就”是指(   )
    A . 创办黄埔军校 B . 北伐胜利进军 C . 成立南京国民政府 D . 实现全国统一
  • 18. (2022八上·东莞期末) 经过艰难探索,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的革命道路,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找到的正确革命道路开始的标志是(    )
    A . 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 B . 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C . 南昌起义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D . 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 19. (2022八上·东莞期末) 一位西方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他说的“伟大传奇”是指(    )
    A . 北伐战争 B . 南昌起义 C . 秋收起义 D . 红军长征
  • 20. (2022八上·东莞期末)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这首《七律·长征》体现了(    )
    A .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 B . 不怕牺牲乐观向上的精神 C . 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精神 D . 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精神
  • 21. (2023八下·汕头开学考) 下图中的人物和建筑共同见证了(   )

    A .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 B .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 C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D . 中国全民族抗战局面开始形成
  • 22. (2023八上·泸县期末) “1937年7月7日夜间,日军在宛平城外演习,以‘士兵失踪’为名挑起了事端,‘士兵失踪’本是他们多年来惯用的伎俩……”这个事件的发生,标志着(    )
    A . 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B . 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 C . 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 D . 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 23. (2022八上·东莞期末) 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曾这样描述过中国杭战期间的一次战役:“整个华北地区……都成了战场。……100团人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这次战役是(    )
    A . 台儿庄大捷 B . 百团大战 C . 淮海战役 D . 渡江战役
  • 24. (2022八上·东莞期末) 张丽同学运用年代尺梳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并做了关键词标注。其中与“理论确立”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

    A . 中共一大的召开 B .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 C .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D . 中共七大的召开
  • 25. (2022八上·东莞期末) 1942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对他的儿子说“如果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会有多少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地方,他们可以占领澳洲、打下印度……。”罗斯福的话主要说明(    )
    A .   美国应该支持中国抗战 B . 美国对中国的抗战抱有同情心 C . 美国对中国抗战持观望态度 D . 中国的抗战有力支援了其它国家的反法西斯战争
  • 26. (2022八上·东莞期末)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勇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下列事件与电文内容相关的是(    )
    A . 创办黄埔军校 B . 北伐战争 C . 西安事变 D . 重庆谈判
  • 27. (2022八上·东莞期末)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从此有了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以上材料反映的是党的哪次重要会议的召开(    )
    A . 中共一大 B . 中共二大 C . 中共三大 D . 国民党一大
  • 28. (2024九下·东莞模拟)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蒋介石将大批部队派往东北,结果便是令其中的47万人被消灭或被俘……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指挥不当,再一次导致了无可挽回的兵员损失。作者旨在说明影响战争结局的因素是(    )
    A . 人心的向背 B . 军队的士气 C . 决策者的作用 D . 外部势力的介入
  • 29. (202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模拟) “他一生孤独,最大的精神支撑是内心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一个状元告别仕途后仍念念不忘的兴国之梦。”这是对清末状元张謇的评价,他的“兴国之梦”是(    )
    A . 民主共和 B . 民主科学 C . 实业救国 D . 变法图强
  • 30. (2022八上·东莞期末) 陈毅元帅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这说明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可靠保障是(    )
    A . 人民群众的支持 B . 解放军战略战术正确 C . 解放军作战英勇 D . 国民党军队士气低下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三小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4分,共40分)
  • 31. (2022八上·东莞期末) 19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开始遭受百年的屈辱历史,同时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不断奋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百年屈辱】

    材料一:1840年,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蹒跚地走入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里,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不仅使中国人民从此陷入苦难的历程,也促进中国人民觉醒和奋起。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

    材料二:

    【救亡图存】

    材料三:一年前(1894年)郑观应还只能把他的书名称作《盛世危言》;一年后,严复就在《救亡决论》中第一次呼唤“救亡”这一口号,要求通过改革改变现状,寻求新的出路。

    ——金冲及《20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四:如题表

    北洋政府为解决山东问题的系列外交活动

    年份

    外交大事

    1917年

    中国对德宣战,为收回利权积极参与和会

    1918年

    为能参与和会争取主动,中国倾向联美制日

    1919年

    参加巴黎和会,中国收回利权的要求遭拒绝

    1. (1) 材料一中“在炮口的逼迫下”,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什么不平等条约?“脱出常轨,改道变形”指中国进入了怎样的社会?
    2. (2) 材料二中三幅图所示的历史信息分别与近代哪几次侵华战争有关?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什么事件引发了“救亡”口号的提出。这一事件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 (4) 根据材料四,概括北洋政府外交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其“要求遭拒绝”在中国社会引起了什么反响?
  • 32. (2022八上·东莞期末) 救亡图存成为时代强音,在中国各阶层不懈努力下,中国开启了近代化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这些企业虽由官府控制,但吸收私人资本,产品投放市场。当时外商企业垄断民用工业,洋务派希望兴办民用工业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同时给军事工业提供资金、燃料。

    ——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1. (1) 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目的,反映洋务派的什么旗号?
    2. (2) 材料二中,梁启超认为变法成败的关键是什么?最后变法的结果如何?
    3. (3)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辛亥革命“将树砍断了”的含义。
    4. (4) 综合以上材料,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进程有什么特点?
  • 33. (2022八上·东莞期末)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中国的抗日战争……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中国战场是抗击法西斯侵略时间最长(1931—1945年)的战场。中国作为抵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战场,在长达10年以上的时间里单独抵御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牵制了日军主力,扼制了日军北进,推迟了日军南下,有力地支援了欧洲、东南亚和太平洋战场。

    ——刘宗绪、黄安年《世界近代现代历史专题30讲》

    材料三:1937年后,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全民族的抗战开始了。经过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克服了重重困难,付出了巨大牺牲,终于同美、英、苏等反法西斯同盟国一道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材料四:

    1. (1) 材料一中图片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对中国有什么标志性的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4. (4) 材料四中第一幅图片反映了什么事件?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谈谈中国设立国家公祭日和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有何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