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合肥市庐巢八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3-01-27 浏览次数:32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 1.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诗歌是最早出世的文学,这是文学史家公认的事实。

    人,生来就有情感,情感天然需要表现,而表现最适当的方式是诗歌,因为语言节奏与内在节奏相契合,是自然的‚不能已‛的。

    诗歌、音乐、跳舞原来是混合的。它们的共同命脉是节奏。在原始时代,诗歌可以没有意义,音乐可以没有‚和谐(me1ody)‛,舞可以不问姿态,但是都必有节奏。后来三种艺术分化,每种均仍保存节奏,但于节奏之外,音乐尽量向‚和谐‛方面发展,跳舞尽量向姿态方面发展,诗歌尽量向文字意义方面发展,于是彼此距离遂日渐其远了。

    节奏是宇宙中自然现象的一个基本原则。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在生灵方面,节奏是一种自然需要。节奏是音调的动态,对于情绪的影响更大。我们可以说,节奏是传达情绪的最直接而且最有力的媒介,因为它本身就是情绪的一个重要部分。

    诗的节奏决不能制成定谱。即使定谱,而每首诗的节奏亦绝不是定谱所指示的节奏。乐的节奏可谱,诗的节奏不可谱;可谱者必纯为形式的组合,而诗的声音组合受文字意义影响,不能看成纯形式的。这也是诗与乐的一个重要的分别。诗是一种音乐,也是一种语言。音乐只有纯形式节奏,没有语言的节奏,诗则兼而有之。这个分别最重要。语言的节奏是自然的,没有规律的,直率的,常倾向变化;音乐的节奏是形式化的,有规律的,回旋的,常倾向整齐。诗源于歌,歌与乐相伴,所以保有音乐的节奏;诗是语言的艺术,所以含有语言的节奏。

    现代人做诗文,不应该学周诰殷盘那样佶屈聱牙,为的是传达的便利。不过提倡白话者所标示的‚做诗如说话‛的口号也有些危险。日常的情思多粗浅芜乱,不尽可以入诗;入诗的情思都须经过一番洗练,所以比日常的情思更为精妙,更有剪裁。语言是情思的结晶。诗的语言亦应与常言有别。

    这所谓‚精练‛可在两方面见出,一在意境,一在语言。意境为情趣意象的契合融贯,但是只有意境仍不能成为诗,诗必须将蕴蓄于心中的意境传达于语言文字,使一般人可以听到看到懂到。

    凡是真正的文学作品,无论是诗还是散文,里面都必须有它的特殊情趣。其实一切艺术,到精妙处都必有诗的境界。

    (摘编自朱光潜《诗论》)

    材料二:

    朱光潜的《诗论》说:诗歌先于文字,音乐舞蹈又先于诗歌。先民们狩猎、祭祀时无具体内容的吟唱伴随音乐和舞蹈,逐渐发展至配上歌词,诗歌便出现了。此时的诗是配合音乐所作,是从属地位。而舞蹈先其一步脱离于此体系。后来诗歌也渐渐独立于音乐,此时,人们更看重诗的意义。

    诗的形式,也因为表达的需要从四言、五言、七言,不等字,渐次嬗变。

    蒋勋说:每一个新的文学形式的兴起,都是旧有的形式已到了巅峰,无更多的空间可堪发展了,于是新的形式便应运而生了。

    关于诗的形式,从胡适之倡导的新文学革命开始,就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胡适下定决心全面使用白话文,提倡写白话诗,提议作诗如说话。关于白话诗该采用何种语言他与好友梅觐庄、任叔永论战了无数次。

    朱光潜在《诗论》中也反对胡适这种作诗如说话的观点。他说胡适所举出古人做的一些如白话的诗,是非常少见的;并且联系前后句来看,也并不是通篇白话。

    我也不同意作诗如说话。中国的语言文字历来讲求言约义丰、含蓄隽永,如变成作诗如说话,还有何美感而言?便如现代诗中,所谓的梨花体、羔羊体,不过是把一句话拆成几个段落,我欣赏不了其精妙在何处。

    诗永远是最凝练的语言,除了灵感外,学会掌控和运用技巧也是必须的。正如《诗论》说的:很多人的诗歌并无可读性。不如将这份灵感,去写篇散文,倒有可能是篇精彩之作。朱自清有文集《文学的美》,其中多篇文章讨论了新诗该采用何形式,用不用韵,字数是否有讲究,怎样写才是一首合格的新诗。他对新诗的一个诠释,令我印象深刻。他评论说:新诗是很多关联的意象,然后抽去了其中的桥梁。因之,我读现代诗,稍微有了一点点门径。

    至于新诗到底用不用韵,他们也进行了多方尝试与讨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也是用了韵的。《诗论》中说,由于汉字是单音节,不用韵律的话读起来无节奏感,顿挫感不强。而英文诗不存在这个问题。法文诗存在类似问题,因而法文诗用韵的多。英文诗只是在韵诗初传入时尝试过用韵,并且据书中所述,评价不是很高。

    总而言之,汉语诗吟诵起来有韵律会更美。倘若功力高深者能兼顾意和音,那就是善莫大焉了。

    现代诗和古诗,我们应该用哪一种形式更好?这并无高下之分。近体格律诗词的好处在于其固有的格式自带节奏、音律之美,如此,对于水平低下之辈,亦能找到一份成就感。先有了形式之美,至于雕琢言辞和深刻的涵义,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绝非一日之功。

    古体诗写起来很难,全靠意境取胜,这要求的功力更为深厚。我想,现代诗恐怕也莫不如此。

                                                          (摘编自绿杨荫《谈谈诗歌--读朱光潜<诗论>》)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音乐、舞蹈原来是混合的,它们的共同起源是节奏。这三种艺术分化后,仍然都保存着节奏。 B . 诗与乐在节奏上有区别:前者的节奏可谱,而后者的节奏决不能制成定谱。这也是诗与乐的重要分别。 C . 新诗创作也要兼顾意和音,既要有韵律美,更要有意境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至少证明了第一点。 D . “做诗如说话”的观点不符合中国的语言文字历来讲求的言约义丰、含蓄隽永的特点,因而被所有人否定。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通过比较分析,指出了诗歌、乐音、舞蹈的不同,论述了诗歌节奏的独特性。 B . 对于现代白话诗,朱光潜先生反对“做诗如说话”的观点,而绿杨荫则持不同意见。 C . 无论是古诗还是现代诗,都要追求语言的凝练,必须学会掌控和运用相关技巧。 D . 两则材料都从诗歌形式谈到了诗歌内容,但它们论述的重点均在诗歌形式上。
    3. (3) 以下不能证明材料一、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卞之琳在《断章》一诗中所写“明月装饰了你的窗,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富于哲理,但现代人也会觉得有一点矫情。 B . 词都有词牌,可配乐歌唱。不同的词牌在字数、韵律等方面的要求各不相同,即“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C . 闻一多提出了诗歌“三美”的原则,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新诗也追求形式美,并不像人们认为的那样自由。 D . 五言诗一般采用二二一的节奏,七言诗多采用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的节奏,读起来朗朗上口,十分和谐。
    4. (4) 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诗歌与音乐的区别与联系。
    5. (5) 为什么说“提倡白话者所标示的‘做诗如说话’的口号也有些危险”?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理由。
  • 2. 现代文阅读II

    永恒的文赤壁

    曹矞

    熟悉文史的人皆知,赤壁有文赤壁、武赤壁之别。武赤壁,自然指的是史上曾发生赤壁之战的武昌赤壁;文赤壁,指的是北宋大文豪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误把黄州赤壁当作赤壁之战古战场,曾于1082年秋冬先后两次游览,写下不朽的诗赋名篇‚一词二赋‛的地方。

    文赤壁自古素有‚风景如画‛之美誉。至于为何称之为赤壁,说法不一。或许因其山崖陡峭,壁如刀削,犹如城壁一般,且呈赭红色,故称之。或许当年苏轼见当地人把黄州的赤鼻矶叫作‚赤鼻‛,误把‚赤鼻‛当‚赤壁‛,再观其地形酷似,就不曾深究,误认为它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于是,他排遣愁绪,赤壁怀古,寄情于山水之间,撰妙文于笔端,方有了后人击节赞叹不已的千古绝唱。这真是黄州百姓之荣光,实在是个美丽的错误!

    如今,慕名而来游览文赤壁的观光客,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驱车到武汉,向东走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就到了湖北黄州的文赤壁。一下车,就可远远望见儒雅文豪苏东坡,那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为他铸造这么一尊高大石雕,是应该的,苏东坡理所应当是这里的主角。大家纷纷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彪炳千古的大文豪,高兴地和苏东坡合影存照。

    我凝视苏东坡良久,他英俊洒脱,气宇轩昂,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无不溢出文人雅士的睿智和大度,仿佛他正在拂袖挪步,缓缓走来。正欲上前与之搭讪时,不禁一愣,哑然失笑。

    迎面一座山,不高,随同众游人拾级而上。居高临下,山壁下面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在宋代,长江就在这座山脚下拍壁奔流的啊,几百年后已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已盖满了密密麻麻的房子。遥想当年,苏轼就在此地与友人一起两度泛舟游玩,怡情山水,饮酒作乐,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试想,他第一次秋游之后,写下《前赤壁赋》;仅仅三个月后的冬天,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曾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何况他去世九百多年后的今天呢?早已星转斗移,时过境迁,江山易改矣。而今虽依然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去,古时东坡赤壁以及泛舟游览情景,唯有梦里再现了。

    黄州之于苏轼,简直太重要了。黄州是苏轼做官时间最长的地方,有四年零两个月之久。他大体上做了四件事:躬耕东坡、放浪山水、修身养性、激情创作。黄州优美的山水风景,他自身特殊的人生经历和境遇,给了他无穷的创作源泉。谪居黄州期间,苏轼以挥洒自如的笔力,创造了具有开拓意义的新的生活和新的艺术形象,冲破了艺术樊篱,开拓了诗词歌赋反映现实生活的新路子。他一生中最有影响的作品多出自黄州,他艺术上的顶峰是在黄州。据悉,在数量上,在黄州写了753篇作品,其中诗歌214首,词79首,散文457篇,赋3篇。在质量上,文学上的代表作有‚一词二赋‛,书法上的代表作是《寒食帖》。平均每两天一篇,每周3.3篇。乃至饮食上的东坡肉、东坡饼、东坡羹等名菜也都是他在黄州时发明的。这些都是黄州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啊。

    哦,对了,包括苏轼的自号‚东坡居士‛,也是他躬耕于黄州东坡之时取的。东坡是营地,长期无人耕种,是瓦砾之场,不适合耕种。又因当年大旱,从未躬耕的苏轼饱尝了开荒种地的艰辛,但是他仍然很乐观,很豁达。一个月夜,苏轼拄着拐杖,走在东坡的田间小路上,诗兴大发,写下著名的小诗《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道:‚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反而为他营造了创作名篇佳作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这真是逆境出成果,逆境造就人才的典范。苏轼个人之不幸,命运的阴差阳错,反而成就了黄州赤壁之大幸,更是中国文学之大幸!

    苏轼遭遇贬谪,遇厄运而不悲观消沉,失意而不失志,胸襟开阔大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怎不让人敬佩万分?他文如其人,直抒心灵,率直本真,赤壁怀古之赋、之词,皆于悲愤之中更见其旷达情怀。

    永远的苏东坡,永恒的文赤壁。《苏东坡传》的作者林语堂曾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作为后人的我们,崇敬仰慕苏东坡如此。我们这些后人的后人,自然还会如我们一般敬仰于他,甚或有过之而无不及。苏东坡千古流芳,文赤壁亦随之而名垂千古。

                                                                                            (摘自《中国散文家》,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苏轼把黄州的赤鼻矶称作赤壁,是因为苏轼见当地人把赤鼻矶叫作赤壁,再看它的地形酷似城壁,于是将错就错,把赤鼻矶当成赤壁之战的古战场。 B . 作者说苏轼误把黄州赤壁当武昌赤壁是个美丽的错误,是因为苏轼为此写下不朽的诗赋,并使本来默默无闻的黄州赤壁成了游览胜地。 C . 文章叙议结合,先叙后议,既叙述了作者游览文赤壁的经过,又叙写了苏轼被贬黄州的生活场景,时空转换自然,使文章事、理、情融为一体。 D . 余秋雨认为,苏轼个人之不幸成就了黄州赤壁和中国文学之大幸,使黄州名扬天下,并写下了许多在苏轼一生中最具影响且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极重的作品。
    2. (2) 文章用了不少笔墨写苏轼的雕像,有什么作用?
    3. (3) 余秋雨说:“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结合文本,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 3. 文言文阅读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然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又意修营垒,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帝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牌而藏之,仍躬监办者,期一月营栅成,违者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十万。”弃疾曰:“勿忧。”于居民家取沟敢瓦二,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时江西大饥,诏弃疾督振荒。始至,榜于通衢曰:‚屯米者配,强籴者斩。‛又令尽出官钱,量贷于吏民能者,令其于他处购运米粮,期终月至城下平粜,于是连樯而至,米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州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以言者落职。

    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

    德祐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列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 B . 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 C . 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 D . 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缗钱:元狩四年,汉武帝下诏“初算缗钱”,对商人的财产进行征税,自此,“缗钱”即作为计税单位登上历史舞台,后泛指税金。也可指用绳穿连成串的钱。 B . 长短句:词的别名,还称作“诗余”“乐府”。《草堂诗余》《汉乐府集》《稼轩集》,都是词集。 C . 金字牌:全称金字牌急脚递,是宋朝一种通信的凭证。宋代驿传中以最快的速度发送的文件所悬的木牌,因其为朱漆黄金字﹐故名。 D . 赠:加封死者的官职、勋位,一般用于特别表扬有贡献的死者。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叶衡很器重辛弃疾,入朝为相后,极力推荐辛弃疾。辛弃疾在修建军队营垒时,遇到了重重困难,但他最终顶住压力,如期完成了修建工作。 B . 辛弃疾督办江西赈灾工作时,令官府出钱,发放贷款给有能力的人,广纳米粮平价出售,最终稳定了粮价,使百姓熬过了饥荒。他还慷慨地拿出米的十分之三帮助信州渡过难关。 C . 辛弃疾早年就有济世报国的宏伟抱负,于是投笔从戎,报效国家,但最终因生不逢时,他的政治军事才能一直不曾施展。 D . 文章的结尾,运用了传奇手法。堂上急促的声音好像是辛弃疾在鸣发心中的不平,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辛弃疾壮志未酬、仕途坎坷的同情。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弃疾受牌而藏之,仍躬监办者,期一月营栅成,违者坐军制。

      ②榜于通衢曰:“屯米者配,强籴者斩。”

    5. (5) 辛弃疾怎样督办赈灾而受皇帝的嘉奖?请简要概括。
  • 4. 古代诗歌阅读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贯休

    水香塘黑蒲①森森,鸳鸯鸂鶒②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③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①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可编席、制扇。②鸂鶒(xīchì):水鸟名。③柘(zhè):一种树。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东邻西舍无相侵”一句,写出了农家生活祥和宁静,没有恃强凌弱,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寄托了诗人的理想和情趣。 B . “蚕娘洗茧前溪绿”一句,通过描写“蚕娘”在渌溪边漂洗蚕茧的场景,既写出了农家劳动的艰辛,也表现出“蚕娘”的辛勤和丰收的喜悦。 C . 尾联写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是神态、动作的描写,表现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并侧面烘托出“我”流连忘返的心情。 D . 本诗末尾用一“熟”字状“西坡瓜豆”,描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2. (2) 本诗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琵琶行》中,诗人感叹自身命运与琵琶女相似的句子是:“。”
    2. (2)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对人生失意和深沉感慨的诗句是:“。”
    3. (3) 杜甫在《登高》中高度概括自己晚年悲凉处境的两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2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I

    中国经济的活力,于企业创新、百姓乐业。第一个5G电话接通,最智能的视觉推理芯片诞生,柔性显示屏开始量产„„在机制日益完善、产业基础更加完备的基础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经济优化升级交汇融合,企业创新活力如同加速萌发。与此同时,也诞生了智能客服系统专家、无人机‚飞服师‛等上千种新职业,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源源不断的力量。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劳动大军,亿万劳动者的辛勤汗水,浇筑中国经济活力的坚实底气。

    得道者多助。作为全球自由贸易的旗手、合作共赢的坚定实践者,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同样为经济活力打开新的生长空间。汇聚的朋友,做好自己的事情,中国经济的大船必将穿越风雨,( )。

    1. (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劳动大军,把亿万劳动者的辛勤汗水,浇筑中国经济活力的坚实底气。 B . 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劳动大军,用亿万劳动者的辛勤汗水,坚守中国经济活力的坚实底气。 C . 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劳动大军,用亿万劳动者的辛勤汗水,浇筑中国经济活力的坚实底气。 D . 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劳动大军,把亿万劳动者的辛勤汗水,坚守中国经济活力的坚实底气。
    2. (2) 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在更为广阔的蓝天翱翔。 B . 翱翔在更为广阔的蓝天。 C . 在更为广阔的蓝海行驶。 D . 驶向更为广阔的蓝海。
    3. (3)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厚积雨后春笋志同道合 B . 来源雨后春笋志趣相投 C . 厚积星星之火志趣相投 D . 来源星星之火志同道合
  • 7. 语言文字运用II

    俗话说:‚多运动,少生病。‛还有人说:‚运动是生命的滋润剂,健身是青的美容师。‛如今,       , 随之而来的运动损伤风险也增多了。日前,一条‚女生每天跳操2小时致‘肌肉溶解’‛的新闻冲上热搜,引起了网友的讨论。过度运动真的会让人体肌肉‚溶解‛吗?那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横纹肌溶解‛。

          :心肌、骨骼肌、平滑肌。其中骨骼肌又称为横纹肌,分布于人体四肢、颈、肩、胸、腰、背、喉咽部、眼球外及面部等处。      ‚横纹肌溶解‛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横纹肌细胞坏死后,肌红蛋白等内容物释放进入血液循环,引起的代谢紊乱及组织器官功能损伤的综合征,同时引起高钾血症、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

    医学专家表示,一般运动后肌肉都会有酸痛感,但是普通的肌肉疲劳和横纹肌溶解的程度不同:前者,后者即使经过休整调节仍会持续出现肌痛、肌无力和深色尿等临床经典三联征,如未能及时诊治,病死率很高。

    所以,运动也不能一味‚蛮干‛,要注意采用科学的健身方法:运动前要热身,运动过程中及运动后要及时补充水分,根据身体实际采取合理的运动方式,避免突然进行长时间的高强度运动。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B .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 .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 8. 语言文字运用——图文转换

    下面是2022年杭州亚运会会徽,请写出除文字和字母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字。

    19thAsianGamesHangzhou2022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一篇议论文。

    据报道,某知名大学对已经毕业的学生进行调查,其中有一个问题:在所学的大学中文课程中,你觉得哪一门在目前工作和生活中最有用?结果:‚古代文学‛排名第一。毕业生大都认为,较之于其他中文课程,古代文学更有益于陶冶情操、培养气质。

    对正处于成长关键时期的中学生来说,传统古诗文的重要性更是显而易见的。

    请你就中学生学习传统古诗文的重要性谈一谈自己的看法。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观点明确,字数不少于800字。请勿套作或抄袭。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