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2月...

更新时间:2023-02-12 浏览次数:23 类型:月考试卷
一、古代文化常识理解与识记(共60分)
  • 1. (2022高二上·南沙月考)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 . “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 . 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 D . 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 2. (2022高二上·南沙月考)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的是(    )
    A . “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B . “母艰”,就是“母忧”,指母亲的丧事。 C . “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 D . “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各有所好。
  • 3. (2022高二上·南沙月考)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 B . “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 . “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常用词语。具体表示升官之意,则常用“右迁”一词。 D . “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
  • 4. (2022高二上·南沙月考)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 . 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C . “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 D . 文中“谥武勇”的“ 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杨广为隋炀帝。
  • 5. (2022高二上·南沙月考)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B . “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禄”等。 C . “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心胸狭窄。 D .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130篇。
  • 6. (2022高二上·南沙月考)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弘治,是中国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祜樘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 B . 疏,又称“奏议”“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其本意为“疏通”,这里引申为分条说明的文字。 C . 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 D . 谥,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这两类地位显贵者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 7. (2022高二上·南沙月考)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 . 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 C . 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 D . 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 8. (2022高二上·南沙月考)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B . “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C . “视事”指官吏到地方检查公务,“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政”则指官员到任到职。 D .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 9. (2022高二上·南沙月考)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 . “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 . “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 . “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 10. (2022高二上·南沙月考)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明道”是宋仁宗赵祯年号。所谓“年号”,是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 . “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C . “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D . “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 11. (2022高二上·南沙月考)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畿辅:畿,指京畿;辅,三辅。国都所在的地方,泛指京城附近地区。 B . 尚方剑:俗称“尚方宝剑”,皇帝用来封赐大臣的剑,表示授权,可以便宜行事。 C . 文士:知书能文之士,泛指文人,读书人。科举制度为底层贫寒文士入仕治国提供了重要途径。 D . 旦日:太阳初出、天亮时,或指明天、第二天,也特指农历正月初一。
  • 12. (2022高二上·南沙月考) 下列对文中加点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丁卯、己巳、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运命。 B . 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C . 薨是古人对帝后之死的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一般人死则称之为“卒”。 D . 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
  • 13. (2022高二上·南沙月考)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 . 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 . 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 . 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 14. (2022高二上·南沙月考)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初举明经”的意思是起初通过明经科考试。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 . “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C . “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中“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 D . “授”“迁”“补”“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转”“徙”“升”等。“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 15. (2022高二上·南沙月考)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冠族指的是当地最有势力,人口最多的豪门世族。 B . 大夫是古代官职名称,各朝代大夫的职能和级别多有不同。 C . 辎重是指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D . 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国家。
  • 16. (2022高二上·南沙月考)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五经》指的是《诗》《书》《论语》《孟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 B . 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如河清、天和等。 C . 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 D . 致仕,古代将官员退休称作“致仕”,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 17. (2022高二上·南沙月考)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 .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C . 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D . “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 18. (2022高二上·南沙月考)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 B . “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C . “海盐民”“民”是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D . 古人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如《史记,吴太伯世家》“蛮者,闽也,南夷之名,蛮亦称越”;对南方各族通称“百越”或“越族”。
  • 19. (2022高二上·南沙月考) 下列各项古代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
    A . 社稷:社,古代指谷神,即农业之神;稷,指土地之神。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 B . 古诗文中经常提到“岁寒三友”,它们是松、竹、梅。 C .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D . 古代官场用语都有特定的说法:官员刚到任叫下车;大臣年老请求辞官退休叫乞骸骨。
  • 20. (2022高二上·南沙月考)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践阼”亦作“践祚”,指即位、登基,其中“祚”指皇位;“祚”还有福分之意,如“门衰祚薄”中“祚”即为此义。 B . “居母忧”中的“忧”指父母之丧,比如“丁忧”就是指遭逢父母的丧事,也称“丁艰”,此处的“丁”意为遭逢、碰到。 C . “谥曰”中的“谥”指谥号,是古代对死去的帝王或大官进行评定而给予的称号,比如“东坡居士”即为苏轼的谥号。 D . 《孝经》是儒家十三经之一,而“四书五经”中的“五经”是《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等五部书的合称。
二、文言文阅读(共40分)
  • 21. (2022高二上·南沙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范睢者,魏人也,字叔。游说诸侯,欲事魏王,家贫无以自资,乃先事魏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留数月未得报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雎辞谢不敢受。须贾大怒,以为睢持魏国阴事告齐,告魏相魏齐。魏齐使舍人笞击睢,折胁折齿。睢死,即卷以篑,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睢,故僇辱。范睢得出。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雎亡,伏匿,更名姓曰张禄。当此时,秦昭王使谒者王稽于魏。郑安平夜与张禄见王稽。王稽知范雎贤,谓曰“先生待我于三亭之南。”与私约而去。王稽辞魏去,载范雎入秦。秦相穰侯车骑从西来。范雎曰:“吾闻穰侯专秦权,恶内诸侯客,我宁且匿车中。”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王稽曰:“不敢。”即别去。范雎曰:“ ①吾闻穰侯智士也,其见事迟,乡者疑车中有人,忘索之。”于是范雎下车走。行十余里,果使骑还索车中,无客,乃已。王稽遂与范雎入咸阳。王曰:“寡人敬闻命矣。”拜范雎为客卿,谋兵事。卒听范雎谋,使五大夫绾伐魏,拔怀。后二岁,拔邢丘。
         范雎日益亲,复说用数年矣,因请说曰:“臣居山东时,闻秦之有穰侯,不闻其有王也。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昭王闻之大惧,于是逐穰侯于关外,拜范雎为相。范雎既相,入言于王曰:“非王稽之忠,莫能内臣于函谷关。今臣官至于相,王稽之官尚止于谒者,非其内臣之意也。”昭王召王稽,拜为河东守。范雎于是散家财物,尽以报所尝困厄者。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太史公曰:韩子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信哉是言也!范雎、蔡泽世所谓一切辩士,然游说诸侯至白首无所遇者,非计策之拙,所为说力少也。 ②及二人羁旅入秦,继踵取卿相,垂功于天下者,固强弱之势异也。然士亦有偶合,贤者多如此二子,不得尽意,岂可胜道哉!然二子不困厄,恶能激乎? (节选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1. (1) 下列对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留数月/未得报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雎辞谢不敢受/ B . 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留数月/未得报/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雎辞谢不敢受/ C . 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留数月/未得报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雎辞谢不敢受/ D . 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留数月/未得报/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雎辞谢不敢受/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以告魏相魏齐”与“移风易俗,民以殷盛”(《谏逐客书》)两句中“以”字含义不同。 B . “睢详死,即卷以篑”与“乃令张仪详去秦”(《屈原列传》)两句中“详”字含义相同。 C . “过载范雎入秦”与“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过”字含义不同。 D . “因请间说曰”与“道芷阳间行”(《鸿门宴》)两句中“间”字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范雎虽出身贫寒,但才能出众。他曾因家境贫寒,长时间找不到晋升的机会,但最终凭借经天纬地之才,建功立业,官至秦国相国。 B . 范雎跟随须贾出使齐国期间,因为把魏国的机密出卖给齐国,被须贾告发。魏相国魏齐叫门人鞭打范雎,打断了他的肋骨,打落了他的牙齿,范雎装死才逃过一劫。 C . 范雎有恩必报。在他官至相国时,向秦王推荐曾经推荐他的王稽,于是昭王就封王稽做河东太守。范雎还散发家里的财物,用来报答所有那些曾经帮助过他而处境困苦的人。 D . 司马迁认为辩士要出人头地也是需要机遇的,天下有很多像蔡泽二人一样的贤能之人,却没有遇到好机会,所以就不能尽展他们的才能。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闻穰侯智士也,其见事迟,乡者疑车中有人,忘索之。

      ②及二人羁旅入秦,继踵取卿相,垂功于天下者,固强弱之势异也。

  • 22. (2022高二上·南沙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试题。

    秋,匈奴围韩王信于马邑,信数使使求和解。汉发兵救之疑信数间使有二心使人责让信信恐诛九月以马邑降匈奴匈奴冒顿因引兵南逾句注攻太原至晋阳。

    七年冬十月,上自将击韩王信,信亡走匈奴。白土人曼丘臣、王黄等立赵苗裔赵利为王,复收信败散兵,与信及匈奴谋攻汉。匈奴使左右贤王将万余骑,与王黄等屯广武以南,至晋阳。汉兵击之,匈奴辄败走,已复屯聚,汉兵乘胜追之。会天大寒雨雪,士卒堕指者什二三

    上居晋阳,闻冒顿居代谷,欲击之。使人视匈奴,冒顿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赢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上复使刘敬往使匈奴,未还,汉悉兵三十二万北逐之,逾句注。刘敬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赢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是时汉兵已业行,上怒,骂刘敬曰:“齐虏,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军!械系敬广武。

    帝先至平城,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帝于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帝用陈平秘计,使使间厚遗阏氏。阏氏谓冒顿曰:“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且汉主亦有神灵,单于察之。”冒顿与王黄、赵利期,而黄、利兵不来,疑其与汉有谋,乃解围之一角。会天大雾,汉使人往来,匈奴不觉。陈平请令强弩傅两矢外乡,从解角直出。帝出围,欲驱,太仆膝公固徐行。至平城,汉大军亦到,胡骑逐解去。汉亦罢兵归,令樊哙止定代地。上至广赦刘敬,曰:“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吾皆已斩前使十辈矣。”乃封敬二千户,为关内 , 号为建信候。帝南过曲逆,曰:“壮哉县,吾行天下,独见洛阳与是耳!”乃更封陈平为曲逆候,尽食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匈奴和亲》)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汉发兵救之/疑信数间使/有二心/使人责让信/信恐诛/九月/以马邑降匈奴/匈奴冒顿因引兵/南逾句注攻太原/至晋阳/ B . 汉发兵救之/疑信数间使/有二心/使人责让信/信恐诛/九月/以马邑降匈奴/匈奴冒顿因引兵南逾句注/攻太原/至晋阳/ C . 汉发兵救之/疑信数间/使有二心/使人责让信/信恐诛/九月/以马邑降匈奴/匈奴冒顿因引兵南逾句注/攻太原/至晋阳/ D . 汉发兵救之/疑信数间/使有二心/使人责让信/信恐诛/九月/以马邑降匈奴/匈奴冒顿因引兵/南逾句注攻太原/至晋阳/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胡,文中指“匈奴”。因胡地在北,越地在南,胡越可指北方和南方的各民族。 B . 什二三,意为“十之二三”。什,指由十个单位合成的一组。 C . 械系,用刑具把犯人锁起来。械,这里指枷锁和镣铐之类的刑具。 D . 候,古爵位名。春秋时期有公、侯、伯、仲、男五等爵位。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汉高祖亲自率兵攻打韩信,韩信逃往匈奴,韩信部将拥立赵利为王,并收集韩信战败逃散的士兵,和韩信、匈奴一起合谋攻打汉军。 B . 汉高祖准备攻打匈奴,先派人出使匈奴以侦察军情,匈奴却隐藏了自己的真实实力;派往匈奴的十余批使者都说可以进兵攻打匈奴。 C . 出使匈奴返回的刘敬阻止进军,没被采纳;先到平城的汉高祖被匈奴的四十万大军围困在白登山长达七天,汉军内外不能相互救援。 D . 正是由于王黄、赵利与汉朝有密谋,冒顿打开了白登山包围圈的一个角,加上当时天降大雾,这些都给汉高祖突围提供了机会。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齐虏,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军!

      ②    壮哉县,吾行天下,独见洛阳与是耳!

    5. (5) 刘敬根据什么劝阻汉高祖发兵攻打匈奴军队?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