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阜新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1月...

更新时间:2024-07-29 浏览次数:42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26小题每题2分,共52分)
  • 1. (2023高三上·阜新月考)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提出,一个懂得养生的人,不应“竞逐荣势,企踵权豪……惟名利是务”,而应常怀仁爱之心。这一思想(    )
    A . 反映了西汉末年的政治黑暗 B . 强调精神情志活动对人体的作用 C . 体现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 D . 忽视清心寡欲行为对健康的影响
  • 2. (2024高一上·成都期中) 诗人章碣的《焚书坑》云:“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对诗意理解准确的是(    )

    A . 暴政是秦朝灭亡的根源 B . 文化专制未达到预期目的 C . 焚书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D . 焚书坑儒引发了农民起义
  • 3. (2023高三上·阜新月考) 《新唐书》评价唐太宗:“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他在位期间(    )
    A . 崇儒尊孔,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 B . 维护国家主权,抵御突厥入侵 C . 轻徭薄赋,慎用刑罚,虚怀纳谏 D . 开创科举制度,提高进士科地位
  • 4. (2023高三上·阜新月考) 辽宋夏金近400年的对峙格局中,宋朝以据有“中土”、代后周政权之正统自居;辽圣宗专作《传国玺诗》宣扬“天子符瑞”尽归于辽;金太祖则诏告天下“今欲中外一统”。其间虽有争战,但“战”是统一之战,“和”是“君臣”“叔侄”之和。这反映出该时期(    )
    A . 民族交融逐步消解民族差异 B . 正统之争成为战争的根源 C . 和平交流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D . 政权并立中呈现出内聚性
  • 5. (2023高三上·阜新月考) 我国古代的漕运,是指中央政府在地方征收租税后,由水道运往京城,或供宫中消费,或充军需,或作仓储、漕运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
    A . 古代水运比陆运更为发达 B . 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偏离 C . 最高统治者的挥霍无度 D . 西粮东运,可顺长江而下
  • 6. (2023高三上·阜新月考) 清朝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画家以人物、花卉画居多,趣味的表现自由,颜色鲜明,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甚至把书法、诗、绘画完美结合,形成这种艺术风格的主要原因是(    )
    A . 明清中期工商业的发达 B . 中国文化的浓厚地域性 C . 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D . 画家们开放的社会心态
  • 7. (2023高三上·阜新月考) “戊戌年间由亲政的光绪帝主持的变法运动曾使举国上下一致欢呼,庚子之后由恢复“听政”的慈禧主持的“新政”却使国人普遍持观望和怀疑态度”……据宣统二年编制的预算统计,清政府于1899年的财政赤字即达1,300余万两,1910年却增至8,000万两左右”。…… “1895年孙中山领导的广州起义失败时,世人视之为洪水猛兽,而到1900年惠州起义失败以后.则多有有识之士为其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这些史料说明清朝末年(   )
    A . 1898年清政府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B . 孙中山的暴力革命主张得到国人的一致认可 C . 清政府丧失了改良自救的最佳机遇 D . 清末新政促进了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到来
  • 8. (2023高三上·阜新月考) 1922年,中共“二大”宣言指出:“中国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生活程度的增高等原因,以致日趋穷困和痛苦。”这一判断(    )
    A . 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B . 标志着革命工作重心的转移 C . 有助于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 D . 建立了更加巩固的工农联盟
  • 9. (2023高三上·阜新月考) 1925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指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据此可知,毛泽东主张( )
    A .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 . 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C . 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D . 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
  • 10. (2023高三上·阜新月考) 《建国以来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改革》一书中指出:“从1953-1956年底,我国广大农村基本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在这期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具有历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这里的“历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是指(    )

    ①当时农村生产资料微薄、生产分散规模狭小

    ②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和生产效率十分低下

    ③生产资料公有制主导地位确立不久,影响小

    ④当时我国工业化的进程需要加快农业生产发展

    A . ①②③ B . 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④
  • 11. (2023高三上·阜新月考) 从“十三五”规划到“一带一路”倡议,中央为香港做规划、谋发展,并留足了参与共建的空间。香港“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定位逐渐成型,“一国之利”和”两制之便”在这里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优势。香港“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定位(    )
    A . 体现了中央政府对香港发展的主导作用 B . 赋予了“一国两制”政策新的内涵 C . 有利于香港同祖国共同发展、互不分离 D . 拓展了香港在国际社会的活动空间
  • 12. (2024高二上·哈尔滨月考) 公元前430年雅典发生瘟疫后,伯里克利成为雅典民众发泄怨气的对象,将军职务被罢免,并被判处巨额罚款。但是雅典人不久后又选举他为将军,并且把国家事务交托给他处理。这一现象说明雅典(   )
    A . 平民权力至上 B . 民主制度达到高峰 C . 实行轮番而治 D . 采用直接民主方式
  • 13. (2023高三上·阜新月考) 12、13世纪,欧洲出现了一批新式的圣徒传记。这些传主不是古典晚期基督教会所推崇的殉道者,僧侣、主教等教会精英,而是生活在繁华市井中的俗人;传记塑造了一种以慈善工作维护地方社会秩序并与社会日常生活有高度融合的俗家信徒成圣模式。这表明(    )
    A . 欧洲宗教改革影响深远 B . 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变化 C . 精英势力已经不被重视 D . 资本主义萌芽初步发展
  • 14. (2023高三上·阜新月考) 16和17世纪在欧洲北部做生意比在欧洲南部有着无可争议的优势。17世纪的新兴势力——尼德兰、瑞典、英国、法国都在北部,一些成长神速的城市也一样——阿姆斯特丹、巴黎、伦敦。欧洲北部优势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
    A . 工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 B . 垄断性工业企业的建立 C . 西、葡对美洲殖民掠夺 D . 欧洲新贸易中心的形成
  • 15. (2024高二上·曲阳月考) 1870年6月,英国首相格拉斯顿颁布了文官体制改革的枢密院命令,明确文官制度奉行“政治中立"原则,规定在任文官不得参与任何党派的政治活动,不能介入党派间的政治斗争。这一举措 (    )
    A .   保证了英国文官群体的素质 B . 体现政府对政党的监督制衡 C . 表明英国政党之间斗争激烈 D . 有利于维护政局的稳定有序
  • 16. (2023高三上·阜新月考) 1948年,苏联针对美、英等国分裂德国的措施,切断西柏林与其他美英法占领区的水陆交通,美、英则向西柏林大规模空运物资。这一局面持续近一年之久。这次危机反映出冷战的基本特征是(    )

    A . 苏联在对峙中处于攻势地位 B . 美国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政策 C . 两德为美苏争夺的前哨阵地 D . 双方既对抗又避免直接军事冲突
  • 17. (2023高三上·阜新月考) 墨子提出:“选择天下贤良圣智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天子为发政教”,天下人必须绝对服从,“上之所是,必亦是之,上之所非,必亦非之,如是,则天下大治。”这表明墨子(    )
    A . 反对攻伐争斗 B . 主张“尚贤”“尚同” C . 思想内涵丰富 D . 主张实行中央集权制
  • 18. (2023高三上·阜新月考) 西汉初年规定,“天下人皆直成边三日”,文帝在位时将成边改为三年一次;萧何建未央宫遭到高祖的斥责;文帝想修露台,听说需要百金(一百万钱)便放弃了。这说明汉初统治者( )
    A . 奖励垦殖,稳固封建政权 B . 努力废秦苛法,减轻租赋 C . 招抚流民,加强统治力量 D . 注意节省民力,发展生产
  • 19. (2022高一上·乳山月考) 金朝皇帝海陵王受儒家文化影响,素爱莲花,但他在宫中载种的200株莲花都没能成活,丞相说:“并非栽种者无能,而是由于上都(今黑龙江省阿城市)天气寒冷不宜种莲花。”海陵王借此下诏迁都燕京(今北京),改名中都。此后,“一改女真旧俗,皆习汉风”。由此可见,海陵王迁都(    )
    A . 加速了金朝封建化进程 B . 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 C . 消除了南北文化的隔阂 D . 推动了北京城市建设
  • 20. (2023高三上·阜新月考) 秦汉时期,铁农具的类型齐备,从开荒整地到收获加工拥有一套完整的农具体系,特别是铁犁坚固锋利、配件齐全。这一现象的出现(    )
    A . 得益于家庭手工业发展 B . 适应了农业发展的需要 C . 说明铁制农具使用广泛 D . 推动了土地兼并的加剧
  • 21. (2023高三上·阜新月考) 20世纪-60年代初,中央工作会议根据陈云的意见,制定了《关于减少城镇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售的九条办法》。据统计,全国精简下来的近2000万职工中,有67%回到农村。这表明(    )
    A . 中央决定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 B . 违背“一五”计划城镇化建设要求 C . 中央对党的“左”倾错误的调整 D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初见端倪
  • 22. (2023高三上·阜新月考) 中国共产党某次会议的宣言中提到“在可以证明内忧外患更复加于国民之身,除集合国民自己之势力,做强大的国民自决运动,别无他途可以自救……我们希望社会上革命分子,大家都集中到中国国民党,同时希望中国国民党断然抛弃依赖外力及专力军事两个旧观念”。材料反映当时中国共产党(    )
    A . 主张与中国国民党合作进行国民革命 B . 第一次正确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性质 C . 确立了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革命纲领 D . 指明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
  • 23. (2023高三上·阜新月考) 下图体现了新中国某种政治制度,下列有关理解正确的是(    )

    A . 内蒙古自治区是新中国成立最早的省级自治区 B . 《共同纲领》正式确认该制度为新中国基本政治制度 C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 D . 是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做出的伟大制度创新
  • 24. (2023高三上·阜新月考) 下图所示,1978~1984年我国粮食产量(单位:亿吨)大幅提升的主要原因是(    )

    A . 完成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B . 加强了对经济的计划指导 C .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 提出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 25. (2023高三上·阜新月考)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通过对人类古往今来诸多文明的研究比较,提出了“挑战——应战”模式。他把自然界对人的刺激和人对人的刺激统称为挑战,把人对自然挑战的反应和人对人挑战的反应统称为应战。下列内容符合该模式的是(    )
    A . 地中海气候——古代希腊城邦林立 B . 维护君权独尊——汉代实行郡国并行制 C . 征服扩张加剧——罗马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D . 鸦片战争爆发——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
  • 26. (2023高三上·阜新月考) 有学者说:“中世纪的欧洲人长期生活在贫困的社会里,精神不免走向悲观和虚无,这正好为宗教的盛行铺平了道路。”这段论述(    )
    A . 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B . 揭示了中古欧洲发展停滞的原因 C . 旨在说明宗教信仰的盲目性 D . 存在对中世纪时欧洲王权的贬低
二、主观题(共48分)
  • 27. (2023高三上·阜新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武昌起义打响的这一枪,应该说不是一场无限革命,而是一场有限革命。……辛亥革命是有限的,它没有触动整个社会的结构,没有把社会翻一个底朝天,它是相对有节制的。……让清朝退位,我们就结束,战争告一段落。这样一个有限目标,只是要把帝国变成民国,把王朝变成共和,这个目标是有限的,而且只停留在一个层面,就是政治层面,没有触动基本的儒家文化价值,它只是一个政治革命,民国不是打出来的,是谈出来的,是对话对出来的民国。

    ——摘自傅国涌《谈出来的民国:回望1911年辛亥革命》

    材料二:地主士绅势力是中国封建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是农村的直接统治者,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所打击的对象。但出人意料之外的是,地主士绅势力在辛亥革命中竟掌握了中华民国的基层政权。在辛亥革命时期,有的虽然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有些人却从中捞取了很大的好处,有人对江苏、湖北三十八州县的57位实权人物的个人成分作过分析,其中士绅与立宪派、旧官僚合计为44人,占77%以上。

    摘引自章征科《辛亥革命时期没有“大的农村变动”原因剖析》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成为“有限革命”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说明辛亥革命“有限革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 28. (2023高三上·阜新月考) 有学者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充满了“理性精神的妥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战后人们最初反对君主制和贵族政治的思想,引导着美国人建立了一些行政首脑软弱无力、上院不起什么作用的州政府;新的宪法则建议有一个权力很大的行政首脑和同众议院权力相当的参议院。……全世界都说过,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度是不可能的。……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一个国家的平等公民联合起来的联邦。

    ——《美国的历程》上册

    材料二: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利益集团(群体)……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

    完成下列要求:

    1. (1) 据材料一,指出战后美国州政府“行政首脑软弱无力”的原因。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共和国“新”的具体表现。
    2. (2) 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宪法借助什么方法不断更新,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体现了哪三对利益集团(群体)的妥协?
    3. (3) 综合上述材料,你怎样评价“理性精神的妥协”?
  • 29. (2023高三上·阜新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的工业革命一爆发,法国就意识到不得不紧紧追上。所以法国在19世纪面临着双重革命……从结果看,法国做得相当不错,到19世纪末,法国的国家制度问题终于得到解决,工业化也基本完成,成了欧洲第二个工业化国家。

    ——选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二: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从许多方面看都是美国革命的一个直接后果,但它要解决的问题却不同于美国革命,而和一个半世纪以前的英国革命如出一辙……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创新具有重大意义,而法国革命是全球性政治民主化潮流开启的标志。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 (1) “法国在19世纪面临着双重革命”指的是什么?
    2. (2)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所说的法国的国家制度的解决过程呈现什么特点。
    3. (3)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国、美国、法国革命对全球性政治民主化潮流的突出影响。
  • 30. (2023高三上·阜新月考)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历史分期学说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学说,它反映了史学家个人或某个时代的史学对于作为研究客体的历史的把握和认识的程度。下表是1901年,梁启超发表的中国史分期“三段论”

    三段论

    具体思想

    上世史

    自黄帝以迄秦之统一,是为中国之中国,即中国民族自发达,自竞争,自团结之时代也。

    中世史

    自秦一统至清代乾隆末年,是为亚洲之中国,即中国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交涉繁颐、竞争最激烈之时代也。又中央集权制度,日就完整,君主专制政体全盛之时代也。

    近世史

    自乾隆末年以至于今日,是为世界之中国,即中国民族合同全亚洲民族,与西人交涉、竞争之时代也。

    ——摘编自顾天羽《梁启超的中国史分期“三段论”说述论》

    根据梁启超的“三段论”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整体或者是某一个阶段提出一个具体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