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辽阳市辽阳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

更新时间:2024-07-29 浏览次数:32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
  • 1. (2023高三上·辽阳月考) 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出图的彩陶中可见少量写实性画面,其中《鹳鱼石斧图》(示意图如下)最为典型。有考古学家认为这幅画最发人深思的地方,是把鹳衔鱼和石斧这两类不相干的事象一并画在专门为装殓成人尸骨的陶缸(棺)上。由这一疑问可以推断,此画反映了(    )

    A . 墓主人生前的事迹成就 B . 渔猎是当地主要生产方式 C . 原始绘画艺术的集大成 D . 仰韶文化诞生了早期国家
  • 2. (2023高三上·辽阳月考) 古文献记载,“夏铸九鼎”是王权的象征,“夏后氏官百”是指夏朝有不少官吏。这可用于说明夏朝(    )
    A . 结束了多个部族分立局面 B . 政治权力机构较简单 C . 具备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 D . 仍然是部落联盟组织
  • 3. (2023高三上·辽阳月考) 高丽王朝于光宗九年(公元958年)决定正式实行科举,分常科和制科,常科设有进士、明经、明法、明算、明书、三礼、三传;制科由王亲试诗,赋、颂、策等。这反映出高丽王朝(    )
    A . 社会重学风气浓厚 B . 对中华文明具有较高的认同感 C . 读书人极重视声名 D . 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 4. (2023高三上·辽阳月考)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写道:“科举考试制度还有另外一面,由于它是以只承认一家之学说为基础,这就产生一种顽固的正统观念,……而这些东西正是若干世纪以后当西方商人和炮舰出现时中国陷入困境的一个原因。”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 科举制度的存在导致中国落后挨打 B . 独尊儒学始终禁锢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 C . 八股取士束缚了明清进步思想的发展 D . 儒家学说的发展导致近代中国顽固落后
  • 5. (2023高三上·辽阳月考) 清前期实行“摊丁入亩”赋役改革有利于(    )
    A . 人口自由流动 B . 土地兼并 C . 稳固自然经济 D . 减轻地租
  • 6. (2023高三上·辽阳月考) 1903年,《大公报》刊文称:“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也。乃今年乡试而伊等又复假装辫发,依然入场乡试。然伊等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这表明(    )

    A . 科举制度仍有较强的生命力 B . 新式教育与科举已融为一体 C . 发式成为区别新旧学的标志 D . 旧制度制约社会观念的变革
  • 7. (2023高三上·辽阳月考) 1933年4月,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中央对外贸易总局。中央苏区的“对外贸易”实际上是以货换货,以物换物,即把苏区生产的粮食、钨砂、木材等出口到白区(国统区),换回食盐、布匹、军工材料和医药器材等。由此可见,这一做法(    )
    A . 改变了苏区的贫困落后面貌 B . 调动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 C . 有利于缓解根据地经济困难 D . 推动了根据地国际贸易的发展
  • 8. (2023高三上·辽阳月考) 邯郸彭城出土有一件白地黑花椭圆形瓷枕残件,枕面上用黑彩书写了一阕《西江月》,其中第一句为“自从轩辕之后,百灵立下磁窑于民间”,这件瓷枕应是金代晚期到蒙古时期的文物,说明至少在这一时期已有“磁窑”之称,这是磁州窑“窑以州名”的最早材料。这说明(    )
    A . 考古发现必须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 B . 中华文明具有多源性和统一性 C . 新史料的发现拓展了历史认知视野 D . 研究历史不可借助想象和推论
  • 9. (2023高三上·辽阳月考) 1954年,《人民日报》发表劳动社论指出,“从一九五二年第四季度起,技术革新事迹每季每年都有增加,到今年的第一季度,其中比较重大的就有一百多件。……技术革新已经日益成为一个带有全国性的群众运动,现在的任务就是要进一步开展这个运动,以它为主要内容,把劳动竞赛全面地加以推进”。这表明当时(    )
    A . 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 B . 科教兴国成为人们的共识 C . “左”倾错误已出现苗头 D . 科学研究处在世界领先水平
  • 10. (2023高三上·辽阳月考) 1979年4月,中共中央批转《关于农村工作问题座谈会纪要》,指出多数地方可以根据群众意愿实行“分组作业,小段包工,按定额计酬的办法”。到1980年3月,全国实行包工责任制的核算单位占全国生产队总数的55.7%,包产到组的生产队占全国生产队总数的28%。由此推知,当时(    )
    A .   农村土地所有制完成变革 B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向全国 C . 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 D . 中央酝酿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 11. (2023高三上·辽阳月考) 黑格尔评论某一思想:“希腊英雄们都是出现在法律尚未制订的时代,或者他们自己就是国家的创造者,所以正义和秩序,法律和道德,都是由他们制订出来的,作为和他们分不开的个人工作完成的。”据此判断,黑格尔评论的是(    )
    A . 智者学派 B . 苏格拉底 C . 柏拉图 D . 亚里士多德
  • 12. (2023高三上·辽阳月考) 有学者认为,伊比利亚海外扩张的先驱者绝对不是“文艺复兴人”,例如,航海家亨利王子被他同代的人描述为一个刚硬、虔诚、具有骑士品质的苦行者,而不是一个人文主义者。据此推知,新航路的开辟(    )
    A . 并未受到文艺复兴的影响 B . 以传播基督教为主要动力 C . 正值西方社会价值观转型 D . 得到英国王权的大力支持
  • 13. (2024高一下·龙马潭期末)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殖民地地区出现了革命的浪潮。虽然这些革命的根源可追溯到1914年以前的那些年里,但正是战争本身直接促进了革命。”据此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    )
    A . 导致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走向瓦解 B . 促进了殖民地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C . 动摇了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格局 D . 推动了世界民族民主运动深入开展
  • 14. (2023高三上·辽阳月考) 美国国民收入在新兴产业的推动下,从1914年的340亿美元,到1929年的830亿美元,但美国采煤业、造船业、纺织业、农业等传统产业因市场需求减少元气大伤,大批工人不仅待遇低,还有失业的可能,农业最先进入萧条状态。这体现了美国(    )
    A . 经济中的产业结构失衡弊端凸显 B . 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工业生产领域 C . 社会消费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 D . 经济的发展是牺牲了传统产业为代价的
  • 15. (2023高三上·辽阳月考)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我们应当(    )
    A . 坚决抵制,保护我们的民族经济 B . 制定合理的政策,待机行事 C . 积极参加,因势利导、趋利避害 D . 消极逃避,漠然处之
  • 16. (2023高三上·辽阳月考) 在研究近现代欧洲某国际组织时,某学者选用了下面图示。该图示可以用来说明(    )

    A . 西方大国争相控制欧洲地区 B . 世界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 C . 冷战对抗导致欧盟逐渐分化 D . 欧盟的发展面临诸多困难
二、主观题(共52分)
  • 17. (2023高三上·辽阳月考)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金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晋汉武帝时期,儒学确立了独尊地位,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本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儒学自身也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面对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也受到挑战,唐中期的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用儒学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唐代实行三教并行政策。统治者从政治需要出发,利用儒家君臣父子之义来巩固统治,也用佛道来安定社会,缓……到了宋代,理学兴起,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佛道的影响也随之减弱。理学家提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理学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他们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 (1) 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从汉至唐儒学地位的变化。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到了宋代,理学兴起,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 18. (2023高三上·辽阳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历史上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国之大者”。鲁成公十三年(公元前 578 年),刘康公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汉文帝二年(公元前 178 年)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 唐德宗贞元二年(786 年)敕曰:“漕运通流,国之大计。”明洪武十年(1377 年)太祖曰:“赏罚者,国之大权,人君操赏罚之权,以御天下。”

    ——据《左传》《汉书》《唐会要》《明实录》

     材料二:光绪二十七年(190 年),张之洞连上《通遵筹议变法谨拟整顿中法十二条折》及《遵旨筹议变法谨拟采用西法十一条折》,认为:“盖立国之道,大要有三:一曰治,二曰富,三曰强国。”

    ——据《张之洞全集》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康公,汉文帝、唐德宗,明太祖,张之洞提出“国   之大者”主题的时代背景。
    2. (2)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我们今天的“国之大者”,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古今确立“国   之大者”主题的因素。
  • 19. (2023高三上·辽阳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白银货币化在整个社会全面铺开,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同时也在基层民众中浇灌出以奢侈和时髦为导向的欲望之花。对“人欲”的肯定成为这个时代精神最突出的标志。庶族地主和富裕农民的心声体现在士大夫们“农商皆本”的舆论中,李贽对程朱理学大加鞭挞,称“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通过对人之私欲的肯定,明朝人否定了皇帝一己之私的所谓天理之公。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文化反思派对君主进行了最严厉的批判,提倡君臣平等,主张限制君权。

    明清思想家的主张,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文化的束缚,最终在文化专制政策的高压下黯然失色。

    ——摘编自李宪堂《明清思想的背景、线索与问题》

    材料二:15—18世纪,是西方新的自我意识和人类自主观念兴起和发展的阶段。……当文艺复兴的个人精神进入神学领域时,马丁·路德以《旧约》严谨的道德力量为武器,挑战罗马教皇的权威……启蒙思想家在科学、理性和经验事实的武装下投身到与教会教条和中世纪黑暗的斗争中去。孟德斯鸠试图找到孕育政治自由的原则。伏尔泰宣扬个人自由,讽刺法国君主和罗马天主教会。启蒙运动的遗产对欧洲和欧裔美洲社会产生了旷日持久的影响力。

    ——摘编自理查德·塔纳斯【美】著《西方思想史》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西方思想对当时社会发展有何不同影响。

  • 20. (2023高三上·辽阳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人认为道德就是天理,是客观运行规律,国此后期很多朝代的中国人都不再去探究道德是什么,只是按烈祖翠的教训去遵守道德。只是到了近代中国落后接打了,丈人们总结经验教训,错误地总结出道德礼教是朝约中国发展的原国,才导致中国道德素养的大崩滑。西方人崇高逻辑推理,在道德研究上西方人多从个人的感受和道德评判标准上进行研究,个人感受上就引中出善悉论、情感论、车福论、功利论,道德评判标准又引申出知识论、伦理学、目的论、动机论、理性论、公平论、平等论等。

    ——摘编自辛一山《中西道德差别》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西方传统道德”这一主题,拟定一个具体观点,并加以评析。(要求:观点明确、中外关联、论证充分、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