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32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 1. (2022高二上·怀宁期中) 论述类文本阅读

        今天,我们如何传承传统文化?我认为,“传承”分为“传”和“承”两个部分。

    “传”就是记录、保存、延续,对于传统文化,“传”就是将其尽可能地原样保存下去。“传”的实质,就是尽可能使它延长,尽可能使它符合原来的内容。“传”是无条件的,不需要进行选择,也不需要考虑它有用没用,尽最大可能先保存下来再说。

        如果对传统文化的“传”是无条件的,那有人会问,落后的、保守的甚至是反动的传统文化,该不该保护?也要保护。举一个很极端的例子,希特勒当年屠杀犹太人的集中营,现在就被列为了世界文化遗产。那么一个罪恶的地方,为什么还要把它作为文化遗产加以保护留存呢?因为它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如果这个集中营不保存下来,后人便不能够通过它真切地感受那段历史,了解人性还能恶到那种程度。

        因此,我们要尽最大可能把传统文化保存下来,这与被保存的文化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是好的还是坏的,没有关系。总之,先把它保存下来,而且要把保存传统文化由不自觉变成自觉,由无意识变成有意识。比如,我国一些农村可能还保留着一些古建筑。那里的人比较穷,建不起新房子,只能住在那些古建筑中,古建筑因而得以保存下来,这种保存就是无意识的。可农民富裕起来后,就会拆旧房,建新房,那种对古建筑无意识的保存也就越来越不可能。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去保存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传承中的“承”又是什么意思?我认为“承”就是继承、发扬,这跟只保存不同,而是要把它发扬光大。当然,“承”不是简单地传承发扬,而是要做到适应今天和未来的需要,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才叫“承”。仍然以古建筑为例,“传”的话,就是不破坏它,不让它倒,让它存在的时间越长越好。而把古建筑上合理有用的部分用到新建筑上,这就是“承”了。正因为如此,“承”的时候,要有所选择,要选择其中精华的、正确的、有用的部分进行发扬光大,糟粕部分自然是要扬弃的。

        中华传统文化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几千年来,它一直在吸收外来、兼收并蓄中不断发展着。比如,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文化就得到了发展扩大,很多少数民族的文化被吸收进来。语言方面,该地区南方的方言保留了华夏本音,而北方的方言大量吸收了外来民族语言。音乐、舞蹈方面,中原地区更是大量吸收外来少数民族的文化,这些后来都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通过不断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才历久弥新、经久不衰,形成了海纳百川、整合发展的优势。今天,在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更要兼收并蓄,积极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优点。

    (摘编自葛剑雄《传统文化的“传”与“承” 》)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所谓“传”,就是记录、保存、延续,无条件地、尽可能地把传统文化原样保存下来。 B . 我们要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去保存传统文化,不管它好坏以及积极、正确与否。 C . 所谓“承”,就是继承、发扬,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适应今天和未来的需要。 D . 在“承”的时候要有所选择,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还要尽可能吸收、借鉴外来文化。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篇针对“今天,我们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问题,提出观点,总领全文。 B . 在论述“传”和“承”时,文章都是先阐释其内涵,再进一步论述具体的做法。 C . 在论述“传”和“承”时,文章都借助具体的例子加以论证,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D . 文章先谈“传”而后谈“承”,从主到次,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只要把希特勒当年屠杀犹太人的集中营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后人就能通过它感受历史,认识人性。 B . 相对来说,贫穷其实更有利于保存传统文化。比如农民富裕起来后,就会拆掉古建筑去建新房。 C . 对于古建筑而言,“传”是尽量延长它存在的时间,“承”是将其合理有用的部分用到新建筑上。 D . 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文化得到发展扩大,是因为普遍吸收了少数民族的语言、音乐、舞蹈等文化。
  • 2. (2022高二上·怀宁期中)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相比以前的更新换代,5G 网络是一次更大的飞跃。事实上,高通在其网站上宣称5G 的“革命意义可与汽车和电力相比”。

    显然,5G 网络会比 4G 快得多。在实际应用中,一部 5G 手机配合上 5G 网络环境,网速可达 4G 的 9~20 倍。而 5G 网络下的延迟也只有 4G 的 1/10。

    5G 的到来也意味着流量的巨大提升——到时候,几乎所有的手机套餐都会提供廉价而且真正不限量的网络流量。另一个巨大的变化在于:5G 不仅仅是为手机设计的。它体现的是一个网络无处不在的新世界,无论是电子设备、工业机器,还是农用机械甚至汽车,都会接入网络。举例来说,5G 协议允许一些数据插队,在其他数据之前进行传输。也就是说,在 2023 年,当两辆自动驾驶汽车需要通信以避免碰撞时,它们的数据可获得比你正在线观看的《星球大战》更高的优先级。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会因 5G 而兴奋不已。这一新标准之所以能够提升速度,一方面需要更高效地利用现有的网络频段,另一方面也需要占用毫米波频段。毫米波基站只有 150 米的覆盖范围,这也就是说网络服务商不仅需要升级现有的收发设备(小型基站),它们还需要安装更多的基站。

    (摘编自《5G 会带来什么》,美国《环球科学》2018 年 11 月 14 日)

    材料二:在这个机会重重、激流暗涌的时代,有两个城市有望成为 5G 领域的全球领导者。芬兰的奥卢是一个多雪的城市,在无线通信方面耕耘 50 余年;7600 千米之外的中国深圳,也凭借自身技术优势成为移动网络领域的后起之秀。

    奥卢拥有两家顶级高校和无数高级研究中心,是芬兰最受学生欢迎的城市,也是芬兰创新教学理念的先行者。同时该市公共部门、高校、研究机构以及公司之间由来已久的合作文化也进一步强化了当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而从全中国范国来看,深圳的高校不仅数量较少,学术水平和顶级大学相比也有一定差距,即便如此,这一教育劣势并未让深圳失去人才支持,因为当地提供了大量针对人才的优息政策。大学毕业生在深圳落户难度不大,还能获得一次性住房补贴。此外,在世界 500 强企业工作过的首席执行官或知名学者甚至可以获得数百万元的安家费。

    (摘编自《5G,谁主沉浮》,《人民周刊》2018 年第 6 期)

    材料三:一段时间以来,部分西方国家政府和媒体对中国华为公司及其主导的 5G 技术无端猜疑、横加指责甚至肆意抹黑。安全性是一些西方国家抹黑华为的重点。5G 技术将开创“万物互联”时代,与人类未来生活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其安全性受到广泛关注很正常,没有哪一个负责任的国家会在此问题上“天真”,对 5G 技术采取慎重态度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如何认识判断 5G 技术的安全性,还是要用科学和事实来说话。归根到底,安全性是个技术问题,应根据科学和事实做出分析判断。从政治考量或认知偏见出发“扣帽子”“打板子”,制造恐慌心理,甚至施压胁迫,其结果就是欧洲等地区业界以及舆论普遍指出的,只会导致自身 5G 普及的速度变慢,错失新技术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损害普通消费者的利益,损人害己。

    网络安全是复杂棘手的全球性挑战,只能通过国际社会合作应对,5G 时代更是如此。在应对网络安全挑战方面,中欧应该保持有效沟通,善加利用联合国系统内和中欧之间的网络安全对话机制,而不受不良舆论的干扰和误导。

    (摘编自《让合作成为 5G 时代的关键词》《光明日报》2019 年 3 月 1 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芬兰的奥卢践行创新的教学理念,受到学生的欢迎,同时其倡导的合作文化也强化了当地技术的研发,这些因素都有望让该市成为 5G 领域的全球领导者。 B . 在 5G 即将开创的“万物互联”时代,对于企业而言,坚持从技术角度出发,坚持安全高标准是赢得客户信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C . 5G 网络较之于以往的更新换代是一次更大的飞跃,其网速更快,流量巨大提升,体现的是一个网络无处不在的新世界,虽不会让所有人兴奋不已,但“革命意义可与汽车和电力相比” 。 D . 针对 5G 网络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大量安装基站有其必要性,同时升级现有的小型基站也很有必要,只有这样才有望解决 5G 网络覆盖的问题。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深圳在研发无线通信历史并不悠久的情况下,需要不断地强化自身在移动网络领域的技术优势,方能在激烈竞争中成为 5G 领域的全球领导者。 B . 材料一侧重于具体的科学数据报道,材料三侧重于对问题的原因探讨和对策分析,这是由两家媒体的性质和受众群体不同造成的。 C . 三则材料在谈到 5G 网络发展的同时,也从不同角度提到了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这反映出人们对 5G 网络未来的发展状况持一定的怀疑态度。 D . 以上三则材料,材料一侧重报道 5G 将会带给人们生活的积极影响;材料二以芬兰奥卢和中国深圳为例,侧重报道加强 5G 技术创新的积极做法;材料三侧重报道中国华为公司在发展 5G 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3. (3) 请简要概括,中国要力争成为 5G 领域的全球领导者,从非技术层面看,需要实施和改进哪些举措?
  • 3. (2022高二上·怀宁期中) 文学类文本阅读

    大神的审判

    海明威

    迪克·海伍德扣上厚呢短衣领子的纽扣,领子竖起到了耳朵边上。小木屋里,壁炉上方的鹿角挂着来复枪。迪克取下枪,戴上他厚重的毛草连指手套。“皮埃尔,今天我要去看看朝着卢恩河的那条布阱线路。”他说道,“天杀的,这天可真够冷的。”他扫了一眼温度计,“零下四十二度。好了,再见,皮埃尔。”皮埃尔只是咕哝一声作为回应。迪克穿上雪靴,在地面上,以一种旅行家在荒地上穿着雪靴迈步的姿势,大摇大摆地出发了。

    皮埃尔站在木屋的门口,看着迪克大摇大摆地往前走。他露出一个恶毒的笑容:“当他只能用一只脚在雪地上走,像只兔子一样蹦蹦跳跳,这个小贼一定会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寒冷。他偷了我的钱,肯定是他。”皮埃尔重重地甩上门,把几根柴扔到壁炉里,又爬回了自己的床上。

    迪克一边大步走着,一边自言自语,像是在对“寂静地方”的旅行者说话一样。“我很好奇,只不过是丢了些钱,皮埃尔为什么要如此光火?我敢说,他肯定是放错了什么地方。可现在,他只会像只乖戾的猪一样发脾气。有时,我还能感觉到他在背后用恶毒的眼光盯着我。如果他以为是我偷了他的钱,为什么不说出来,跟我对质!怎么会这样!他以前很快乐,总是乐呵呵的。在密塞那坝,当我们一致同意要成为伙伴,来翁加瓦这里布陷阱捕猎的时候,我还以为他会是个让人愉快的同伴。可是现在,他已经一个星期没跟我说过话了,除了偶尔咕哝一声,或者用克里语咒骂。”

    天气很冷,却是一种干燥、让人精神爽利的、属于北地的寒冷。显然,迪克很享受这种干冷的空气。很快,他就沿着布阱线路走了五英里的路,可是,一路上他总感觉到有什么东西跟着他。他几次停下来,四处张望,却什么也没发现,他喃喃自语道:“我想那应该是库兹乌兹作怪吧。”在北地这里,只要有人们无法解释的某些事情,他们就会认为是那个“克里族的坏心眼儿小神”在作怪。然而,当他进入到一片云杉树林时,突然整个人被猛地抽起,拉向空中,当他的脑袋从与冰冷的地面碰撞中恢复清醒后他发现自己被系在一棵云杉树上的绳子吊在半空中,这棵云杉树被折弯了,以充当这个陷阱所需要的弹力,一个像是捕猎兔子的陷阱。迪克的手指根本无法碰到地面。随着他不断地挣扎,腿上的绳子越来越紧。这时,他见到了一直跟随他的东西。一群瘦削的、饥饿的白毛大灰狼从这片树林里慢慢出现了。它们慢跑着过来,围着迪克,蹲坐下来。

    而在小屋里,正躺在床上的皮埃尔被头顶上传来的啃咬声吵醒了,他懒懒地抬头望向屋梁,一只红色的小松鼠正急急地啃着他丢失的钱包的皮革。他想到了自己给迪克设计的陷阱,整个人从床上弹起来,抓起他的来复枪,来不及披上大衣和戴上手套,就冲了出去,沿着陷阱线狂奔起来。当他跑到那片云杉林时,他已经上气不接下气,快要喘不过气来。两只乌鸦飞走了,离开它们之前一直啄着的食物。眼前这个不成样的东西,曾经是名叫迪克·海伍德的人,两只乌鸦拍着翅膀,懒洋洋地飞到旁边的云杉树上。在这片布满血丝的雪地上,印满了属于大灰狼的脚印。

    当皮埃尔往前走一步时,他听到捕熊用的钢夹子合起来的叮当声。这个陷阱一向是迪克负责照看的。现在,这个钢夹子在他脚上合上了。他往前倒了下去。当他倒在雪地上时,他说道:“这是大神的审判。我会为这些大灰狼省一点麻烦。”于是他把手伸向了那支来复枪。

    (选自《海明威短篇小说集》,有删改)

    【注】①克里语:北美印第安人克里族的语言,②库兹乌兹:克里族的一个神灵,即“克里族的坏心眼儿小神”。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结尾戛然而止,皮埃尔“把手伸向了那支来复枪”告诉读者皮埃尔充满忏悔地举枪自杀。 B . 海明威认为:一部作品好比“一座冰山”,写作只需表现“水面上”的部分,而让读者自己去理解“水面下”的部分。这就是著名的“冰山理论”。本文主要体现在情节的安排上。 C . 天气寒冷,白雪覆盖大地,这既是客观环境描写,也为下文二人先后落人自己人设计的陷阱、身死雪地作了铺垫。 D . 本文以迪克和皮埃尔两条线索共同推动情节发展,两人由亲密到生分,又走向相同的结局,整个情节富有戏剧性。
    2. (2) 皮埃尔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 (3) 小说以“大神的审判”为题,有怎样的好处?请简要分析。
二、古诗文阅读(34 分)
  • 4. (2022高二上·怀宁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 题。

    温仲舒,字秉阳,河南人。太平兴国二年,举进士,为大理评事,通判吉州。再迁秘书丞、知汾州,坐事除名。未几,复起为右赞善大夫,通判睦州。端拱三年秋,彗星见召对别殿,仲舒以为“国家平太原以来,燕、代之交,城守年深,杀伤剽掠,彼此迭见。大河以北,农桑废业,户口减耗。凋弊之余,极力奉边,丁壮备徭,老弱供赋。遗庐坏堵,不亡即死。邪人媚上,犹云乐输。加以兵卒践更,行者辛苦,居者怨旷。愿推恩宥,以绥民庶。”太宗嘉纳之,遂赦河北。

    淳化四年,罢知秦州。先是,俗杂羌、戎。羌人居于渭河之南,大洛、小洛门砦,多产良木,为其所据。岁调卒采伐给京师,必以赀假道于羌户。然不免攘夺,为平民患。仲舒至,部兵历按诸砦,谕其酋以威信,诸部献地内属。既而悉徙其部落于渭北,立堡砦以限之。民感其惠,为画像祠之。会有言仲舒生事者,上谓近臣曰:“仲舒当以绥怀为务。古伊洛之间尚有羌浑杂居况此羌部内属素居渭南土著已久一旦擅意斥逐或至骚动又烦吾关右之民。”乃命知凤翔薛惟吉与仲舒对易其任。会内侍蓝继宗使秦州还,言得地甚利。乃召仲舒,拜户部侍郎,寻参知政事。二砦后为内地,岁获巨木之利。

    咸平初,拜礼部尚书,罢政,出知河阳。逾年,知开封府。景德中,并州缺守,上以北门重镇须大臣镇抚,非张齐贤、温仲舒不可,令宰相谕旨,皆不愿往。大中祥符中,进秩户部尚书。三年,卒,年六十七。赠左仆射,谥恭肃。

    仲舒敏于应务。少与吕蒙正契厚,又同登第。仲舒默废累年,蒙正居中书,极力援引,及被任用,反攻蒙正,士论薄之。自为正言至贰枢密,皆与寇准同进,时人谓之“温寇”。子嗣宗、嗣良、嗣先、嗣立。仲舒既卒,帝悯其孤弱,并禄以官。

     (节选自《宋史·温仲舒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言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伊洛之间/尚有羌浑杂居/况此羌部/内属素居渭南/土著已久/一旦擅意斥逐/或至骚动/又烦吾关右之民 B . 古伊洛之间/尚有羌浑杂居/况此羌部内属/素居渭南土著/已久/一旦擅意斥逐/或至骚动/又烦吾关右之民 C . 古伊洛之间/尚有羌浑杂居/况此羌部内属/素居渭南/土著已久/一旦擅意斥逐/或至骚动/又烦吾关右之民 D . 古伊洛之间/尚有羌浑/杂居况此羌部内属/素居渭南/土著已久/一旦擅意斥逐/或至骚动/又烦吾关右之民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彗星见,古人认为彗星出现代表不祥,是瘟疫、战争等灾难发生的征兆。 B . 通判,中国古代官职之一,官制始于宋代,明代时为各府副职,位于知府、同知之下。 C . 召对,指我国古代君主召见大臣令其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D . 关右,古人以西为右,亦称“关西”,历史上曾泛指函谷关或山海关以西地区。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温仲舒正直敢言,切中时弊。他分析边境多年战争给农民生产、生活造成的祸患,指责奸臣不实之说,劝谏皇上推恩安民,这些意见都被采纳。 B . 温仲舒被人中伤,招致皇上误解。有人称温仲舒在秦州无事生非,皇上因而也认为温仲舒在处置羌人的问题时方法不当,以致发生了骚乱,影响到安定。 C . 温仲舒仕途不顺,一生转徙多地。考中进士后他先后任大理评事、秘书丞,但被除名;后任礼部尚书,罢去参知政事;也曾在地方上任睦州通判、河阳知府等职。 D . 温仲舒为政有方,为民所敬。百姓苦于羌人祸害,温仲舒把羌人部落迁徙到渭河北面并建堡寨限制羌人,使百姓受惠。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岁调卒采伐给京师,必以赀假道于羌户。然不免攘夺,为平民患。

      ②仲舒黜废累年,蒙正居中书,极力援引,及被任用,反攻蒙正,士论薄之。

  • 5. (2022高二上·怀宁期中) 古代诗歌阅读

    谢池春

    陆游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

    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来多误。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

    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1. (1)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表明词人虽报国愿望落空,却能安然隐居家乡,泛舟优游,大有李白“明朝散发弄扁舟”的闲适意趣。 B .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表现出词人曾经在军旅生涯中杀敌报国,建功立业,振奋人心的英勇豪气。 C . 通过“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句 ,词人表明自我宽解无效,表达出对祖国河山长久无法收复的沉痛慨叹之情。 D . 结尾一个“叹”字,为我们描绘了一位曾经意气风发、慷慨豪迈,而今失落苦闷沉痛的爱国词人形象。
    2. (2) 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析。
  • 6. (2022高二上·怀宁期中) 名句名篇默写
    1. (1) 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定义的句子是“。”
    2. (2) 荀子在《劝学》中阐述了广泛学习与不断思考的关系,他指出君子只有通过“”,才能达到“”的效果。
    3. (3) 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其论证的依据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 分)
  • 7. (2022高二上·怀宁期中) 语言文字运用Ⅰ

    灰色是当下绘画和设计界最具热度的色系,承载着北京传统文化的四合院,几百年前便成功地       出灰色的高级质感,古雅端庄,平和内敛,历经岁月        , 依然魅力不减。老四合院那沉静的灰色调蕴藏着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

    色彩的世界,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灰色是一种无色无感的色调,它是介于白黑之间的一种中立色彩,这种色彩属性表现了温和、谦让、平凡、高雅的意蕴,青灰、烟灰、棕灰、浅灰、深灰等,编织成一片灰色的波浪,在这片灰色的浪中我们可以发现渐变的多元的灰,雅致协调。四合院统一厚重的灰色系烘托了故宫       的气魄,( )。

    四合院源于元代院落式民居形式,色彩艺术方面,四合院不是与自然色彩争艳丽,而是与自然色彩求融合。利用门(特别是垂花门)、窗、柱子,以及院内绿化植物等点缀色彩进行        , 不同彩度间的绝妙平衡形成了四合院的独特色彩景观。

    在老四合院色彩改造中,不是随意变更老建筑原有的色彩体系,色彩关系要处理得融洽、和谐、统一,更是原有色调限定因素的有机更新。对历史建筑色彩的研究不是简单的描摹照搬,要结合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规划具有独特民族地域美学特色的建筑色彩新形象。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 演绎 磨炼 恢宏 协调 B . 推演 磨炼 辉煌 调和 C . 演绎 洗礼 恢宏 调和 D . 推演 洗礼 辉煌 协调
    2.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如果把四合院比作文人墨客笔下的水墨写意画,故宫就是一幅精致的工笔画 B . 故宫被比作是一幅精致的工笔画,四合院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水墨写意画 C . 如果四合院被比作文人墨客笔下的水墨写意画,故宫就被比作一幅精致的工笔画 D . 如果把故宫比作是一幅精致的工笔画,四合院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水墨写意画
    3. (3) 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不是随意变更老建筑原有的色彩体系,而是在原有色调限定因素内的有机更新,更要色彩关系融洽、和谐、统一。 B . 不是随意变更老建筑原有的色彩体系,而是在原有色调限定因素内的有机更新,色彩关系要处理得融洽、和谐、统一。 C . 是在原有色调限定因素内的有机更新,色彩关系要融洽、和谐、统一,不是随意变更老建筑原有的色彩体系。 D . 要处理得色彩关系融洽、和谐、统一,而是在原有色调限定因素内的有机更新,不随意变更老建筑原有的色彩。
  • 8. (2022高二上·怀宁期中)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其含义是春雷始鸣,惊醒蛰伏地下冬眠的昆虫。实际上,,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现代气象科学表明,,是因为大地湿度渐高,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活动频繁。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我国南北跨度大,,“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沿长江流域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 9. (2022高二上·怀宁期中) 下面一则文稿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当,请指出井改正。

    招聘启事

    敝校因教学需要,现面向全国招聘信息技术、心理健康、美术、书法专职教师四名。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持有相关学科教师资格证书,有2年以上教学经验当然更好。年薪不低于12万元左右(不含“五险一金”)。有想法的可将个人材料发送至12345@189.com。

    腾飞中学

    2018年8月10日

四、写作(60 分)
  • 10. (2022高二上·怀宁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

    ⑵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礼记·大学》)

    ⑶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 (程颢、程颐《二程集》)

    ⑷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古今贤文·合作篇》)

    ⑸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燮《竹石》)

    ⑹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 (魏源《默觚》)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个名句,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以其中的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