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齐市第八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

更新时间:2023-02-12 浏览次数:28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27 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因素。

    “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

    南唐中主的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王国维从中看到了什么?看到一种“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悲哀和感慨。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写的是相思爱情,王国维说这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王国维的这种感发正是中国诗歌中让人心不死的“兴”的作用。

    (摘编自叶嘉莹《什么是好诗》)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就作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既包括见物起兴又涵盖因事象而引起感动。

      B . 就读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表现在读者对作者及其诗歌作品产生感动。

      C . 子贡从切磋琢磨句中悟出做人的道理,无疑当在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之列。

      D . 王国维“为学”境界的读诗感发,证明了中国诗歌中的“兴”的重要作用。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段与段之间衔接十分紧密,如中间四段的段首句都既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

      B . 文章既援引古代经典中的言论,又以《诗经》及唐宋诗词为例,论证方式灵活。

      C . 文章论述“兴”的作用,主要从作者和读者两个方面展开,并且重点论述后者。

      D . 文章通过对东西方文学理论的对比论证,突出了阅读中读者兴发感动的重要性。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对作品的理解越背离作者本来的意思,就越能体现读者具有生命感悟能力。

      B . 读明月即懂明月,读清风即懂清风,从表面理解作品,都是第一层次的读者。

      C . 孔子的“诗可以兴”不是说诗仅仅能够感动一位读者,而是能感动无数读者。

      D . 陆游的《钗头凤》和晏殊的《蝶恋花》,这都是能够使读者产生感动的好词。
  • 2. 现代文阅读Ⅱ

    三月香雪

    铁凝

    ①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写过一篇名叫《哦,香雪》的短篇小说发表在《人民日报》上,一个关于女孩子和火车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叫香雪。

    ②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曾在山区农村有过短暂的生活。还记得那是一个晚秋,我从京原线(北 京-太原)出发,乘火车在京冀交界处的一个小村下了车。站在高高的路基向下望,就看见了村口那个破败的小学校:没有玻璃、没有窗纸的教室门窗大敞着;一群衣衫褴褛的小学生正在黄土院子里做着手势含混、动作随意的课间操;几只黑猪白猪就在学生的队伍里穿行……贫瘠的土地和多而无用的石头禁锢了这里的百姓和他们的日子,他们不知道四周那奇妙峻美的大山是多么诱人,也不知道一只鸡和一斤挂面的价值区别——这里无法播种小麦,白面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于是就有了北京人乘一百公里火车,携带挂面到这里换鸡的奇特交易:一斤挂面等于一只肥鸡!这小村的生活无疑是拮据寒酸的,滞重封闭的,求变的热望似乎不在年老的一代身上,而是在那些女孩子的眼神里、行动上。

    ③我在一个晚上发现房东的女儿和几个女伴梳洗打扮、更换衣裳。我以为她们是去看电影,问过之后才知道她们从来没有看过电影,她们是去看火车,去看每晚七点钟在村口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这一分钟就是香雪们一天里最宝贵的文化生活。为了这一分钟,她们仔细地洗去劳动一天蒙在脸上的黄土,她们甚至还洗脚,穿起本该过年才拿出来的家做新鞋,也不顾火车到站已是夜色模糊。这使我有点心酸——那火车上的人,谁会留神车窗下边这些深山少女的脚和鞋呢。然而这就是梦想的开始,这就是希冀的起点。她们会为了一个年轻列车员而吃醋、不和,她们会为没有看清车上某个女人头上的新型发卡而遗憾。少女像企盼恋人一样地注视无比高大的火车,火车也会借了这一分钟欣赏窗外的风景——或许这风景里也包括女孩子们。火车上的人们永远不会留神女孩子那刻意的打扮,可她们对火车仍然一往情深。

    ④于是就有了小说主人公香雪用一篮子鸡蛋换来火车上乘客的一只铅笔盒的“惊险”。为了这件样式新颖、带有磁铁开关、被香雪艳羡不已的文具,她冒险跳上火车去交易,火车开动了,从未出过家门的香雪被载到下一站。香雪从火车上下来,怀抱铅笔盒,在黑夜的山风里独自沿着铁轨,勇敢地行走三十华里回到她的村子。以香雪的眼光,火车和铅笔盒就是文明和文化的象征,火车冲进深山的同时也冲进香雪的心。

    ⑤三十五年过去了,香雪的深山已是河北省著名的旅游景区,火车和铁路终于让更多的人发现这里原本有着珍禽异兽出没的原始次生林,有着可与非洲白蚁媲美的成堆的红蚁,有着气势磅礴的百里大峡谷,有着清澈明丽的拒马河,从前那些无用的石头们在今天也变成可以欣赏的风景。从前的香雪们早就不像等待恋人一样地等待火车,她们有的考入度假村做了服务员、导游,有的则成为家庭旅馆的店主。她们的目光从容自信,她们的衣着干净时新,她们懂得价值……而香雪们的下一代也已成人。

    ⑥如今,养育我们的山川大地已是日新月异,旧貌换新颜,为什么许多读者还会心疼和怀念香雪那样的连什么叫受骗都不知道的少女?我想起当年一位读者给我的信中写到,纯净的香雪涤荡了我们心头征战生活多年的灰尘。当我们渴望精神发展的速度和心灵成长的速度能够跟上科学发明的速度,有时候我们必须有放慢脚步回望从前的勇气,有屏住呼吸审视心灵的能力。遥远的香雪们身上散发出来的人间温暖和清新的美德,就依然值得我们葆有和珍惜。

    ⑦1983 年 3 月的《人民日报》在我手上已经发黄发脆,但我面前呈现的却是一场晶莹的香雪过后,如云如烟的山桃花怒放之后,鸟儿鸣唱,满目青山。

    (选自《人民日报》2021 年 6 月 16 日,有删节)

    1.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标题“三月香雪”在文中的含义是指三月里一场带着清香的、洁白的雪,文章结尾以“一场晶莹的香雪”对标题做了照应。

      B . 文中写“北京人乘一百公里火车,到山村用一斤挂面换得一只肥鸡”的情节,借夸大的物品间的价值落差,突出了山村的拮据寒酸、封闭落后。

      C . 第⑥段写“我想起当年一位读者给我的信……”看似闲笔,实则表现了人们对温暖、清新的美德的珍惜,深化了主题。

      D . 文中作者讲述了小说《哦,香雪》的创作动机,开头写《哦,香雪》在《人民日报》发表,结

      尾又写到那张发黄发脆的《人民日报》,首尾照应。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以 20 世纪八十年代初发表的篇小说《哦,看雪》为线索,串联起三十五年来一个小山村的巨变,构思独特而巧妙。 B . “少女像企盼恋人一样地注视无比高大的火车”,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少女们对火车到来的热切渴望。

      C . 文章生动描绘“香雪们”梳洗打扮赶着去看七点钟只停靠一分钟的火车的细节,突出了她们对火车在“这一分钟”所呈现的东西的期盼。

      D . 文章最后一段,作者通过想象,描绘了一幅山村鸟鸣山青图,寄托了作者对山村的美好怀念与 诚挚期待。
    3. (3) 本文多处使用对比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4. (4) 在铁凝的《哦,香雪》和本文中,“火车”这一物象被寄寓了丰富的内涵,极具象征性。请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个物象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 3. 文言文阅读

    (甲)劝学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之利,筋骨强,上食埃 , 下饮黄泉,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节选(乙)劝学

    秦观于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 , 把卷无几日。 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精骑集》节选

    1. (1) 秦观《劝学》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顿是( )

      A . 比数年/来领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B .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C .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囊时十一二

      D .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其它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B . 朔:古代有“月相纪日法”,暂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农历每月三十叫“晦”。

      C . 经:作为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书,亦称宗教中讲教义的书,或称某一方面事物的专著。 D . 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如对《春秋》的系统注释,流传下来的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 羊传》和《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3. (3) 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顿是( )

      A . 荀子的《劝学》,善用比喻来阐述道理。像选文中的第一段,便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观点。

      B . 荀子在《劝学》选文中的第二段,运用了比喻、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了学习应该注重积

      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C . 秦观在《劝学》中讲述了自己幼时读书不勤奋,后来开始发愤读书,可是聪明却远不如从前,这和颜真卿“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感受相同。

      D . 秦观在《劝学》中说到不勤奋和善忘让他荒怠了学业,但看到孙搴答邢词中的句子,深表赞同,

      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有文采的句子,编为《精骑集》。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②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 4. 古代诗歌阅读

    太原早秋①

    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注】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 年)秋天。这年夏季作者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意欲攀贵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时历数月,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诗。②“大火”指星名,二十八星宿之一,也就是“心宿星”,居于正南,“流”指向下行,这里点出了时至七月了。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首联“众芳歇”是说光阴逝去,花草凋零,但“大火流”却表明天气依然炎热。

      B . 颔联中的“早”“秋”两字巧妙点题,“霜威”“云色”则直接描写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景象。

      C . 颈联从前面描写“早秋”的景色中,转入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写的是诗人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 D . 前人评价本诗“健举之至,行气如虹”,说明作者虽然心绪不高,但此诗格调自高,带有边塞诗的雄健之气。
    2. (2) 同样是写秋天,本诗在情感表达方面与《沁园春•长沙》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
    2. (2) 李商隐的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表达了身不能共处,心却能相通的意思。

      白居易《琵琶行》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是:“。”

    3. (3)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诗人旷达之情的句子是:
    4. (4) 曹操的英雄形象历来备受文人称赞,苏轼在《赤壁赋》中,写下“

      两句,把曹操把酒临风,举矛吟诗的潇洒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三、语言文字运用(27 分)
  • 6. 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语出《诗经·郑风·子衿》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青衿,指代周代读书人青色交领的服装。

    B . 越陌度阡: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阡:东西向的田间小路。陌:南北向的田间小路。

    C . 乾隆,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的年号。清朝皇帝多为一世一元,后世习惯以年号称之。

    D . 六艺经传: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
  • 7.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丁未,古人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来纪年纪月纪日,文中“戊申晦,五鼓”中的“戊申”是纪月。

    B . “斗”“牛”是“二十八”星宿中的两个。古人把地上州国的位置与天上星宿相对应,称作分野。

    C . “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D . 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淮阴”,指淮河以南地区,“华阴” 指华山的北面。
  • 8. 下列各句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 .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B .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C . 凌万顷之茫然 D .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 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窈窕之章 ②化而登仙 ③击空明兮溯流光 ④幽壑之潜蛟 ⑤孤舟之嫠妇

    西望夏口 ⑦望武昌 ⑧顺流而也 ⑨况吾与子渔于江渚之上 ⑩鱼虾而麋鹿

    A . ①②⑧⑨/⑥⑦/③/④⑤⑩ B . ①⑧⑨/②⑥⑦/③/④⑤/⑩ C . ①②⑧⑨/⑥⑦/③/④⑤/⑩ D . ①⑧⑨/②⑥⑦/③/④⑤⑩
  • 10. 下列句子的句式与“而又何羡乎”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 崖限当道者 B . 何为其然也 C . 渺渺兮予怀 D . 相与枕藉乎舟中
  • 11.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辛弃疾的词大多以激昂跌宕、翻云覆雨的气势来抒情言志,风格豪放雄浑,在南宋词坛中占有重要地位。 B . 吉林市中心商厦一楼窗户全部焊有粗粗的铸铁护栏,一位消防专家指出,这样的做法是消防法规所令行禁止的。 C . 许多参与拦截上访群众的闲散人员常常受雇于当地政府部门,强行遣送,无端扣押,这无异于火中取栗 , 最后只能落个身陷囹圄的下场。 D . 雨过天晴,我们站在山崖边欣赏着高山流水 , 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愉快。
  • 12. 语言文字运用Ⅱ

    张秉贵老人曾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的称号。劳模之所以赢得大家的尊重,最难能可贵的不

    仅仅是奉献精神,更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古朴词汇,今年它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令人________。所谓“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一个拥有工匠精神、________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________,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部分代表委员认为,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很多人追求的是多、快、好、省,追求的是一夜暴富,而不是脚踏实地和精益求精。企业家们认为,在________发展的市场环境中,形成了一种对贪大求全生产规模的崇拜。没有人坚守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都在想方设法实现利益最大化。中国在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道路上,那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

    神”( )。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耳目一新 推崇 投机取巧 粗放式

      B . 焕然一新 推崇 投机倒把 开放式

      C . 耳目一新 崇拜 投机倒把 粗放式

      D . 焕然一新 崇拜 投机取巧 开放式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造成的。

      B . 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

      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

      C . 中国企业丢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

      D . 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所以说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提升速度,

      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

    3. (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是全社会都必须补齐的“短板”

      B . 这一“短板”是全社会都必须补齐的

      C . 是必须补齐的全社会的“短板”

      D . 这一全社会的“短板”是必须补齐的
四、写作(60 分)
  • 1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⑴当代著名作家池莉说:“一个人一生可做的事情很多,但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做好一件事。”

    ⑵法国画家雷杜德一生只画玫瑰,整整二十年,他记录了 170 种玫瑰的姿容,绘成了被誉为 “玫瑰圣经”的《玫瑰图谱》,至今无人逾越。

    ⑶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建树广泛的通才形象:苏东坡是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

    以上材料引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就以上材料,展开联想,自定角度,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 800 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