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模...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36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3高一上·高县期末)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的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中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似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热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

    (摘编自费老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材料二: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提炼出的一个理想型概念,是为了回答“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这一问题。“后乡土中国”是基于乡土中国理论和中国乡村转型与发展经验而提炼的一个理想型概念,并不是说乡土的完全终结,而是指乡土性特征部分维续的情况下,乡村社会结构所发生的转型。

    有学者用“新乡土中国”来描绘当前中国乡村社会的形态,我用“后”字,主要是因为“新乡土中国”并没有对费孝通“乡土中国”理论加以发展,尤其是把乡土本色与新乡土相提并论,存在着逻辑悖论,将乡村社会变迁与发展经验概括为“新”的,难免有价值倾向和政治性意义。

    “后乡土中国”是家庭农业、村落和熟悉关系的存在和维续,使得乡村社会保留着部分“乡土性”特征,而没有彻底转型为城镇化的社会。不流动的乡土演变为大流动的村庄。在城镇化、市场化的大背景下,乡村社会结构正在分化,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从农村建设和乡村治理角度看,乡村社会空间的公共性越来越强。如今的乡村为越来越多的公共力量和公共活动提供了空间,乡村已不只是村民自己活动的空间了。

    “后乡土中国”是乡土中国变迁和转型后的一种状态,两者处于历史发展的因果链上,而不是彼此对立的两个社会类型。

    (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的基本问题及其出路》)

    材料三:

    “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经历经济转型、社会与文化变迁之后,乡村社会中诸多微观结构与行动都可能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其中就包括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的变化。然而,村落共同体的地方性以及共同体的整体性特征依然留存。

    在村落共同体中,村民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熟悉的关系并非指具体的两个个体间的交往情况和熟知程度,而是指村落社会关系是相互熟知的。熟悉的社会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的社会,也是一种信息透明的社会。信息对称指的是自我与他人是知根知底的、相互能达成默契的。不论两个村民个体之间是否有直接的交往和互动,也不论一个人对其他个体具体情况的熟知程度如何,人们都能达到相互熟知或知根知底,因为村落共同体本身就是一个信息透明的社会。在一个固定的场域里,个人及其社会关系的信息其实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人们的行动信息也容易被村里人知晓,并不一定需要专门的努力就能达到。

    熟悉关系仍代表着乡村社会的一种特质,因为这是与城市社会关系有着本质区别的。尽管在城镇化扩张和乡村劳动力流动的冲击下,乡村社会熟悉关系也处于变迁之中,但在村落生活共同体依然存续的情况下,基于地缘和血缘而形成的熟悉社会关系的特征也就继续留存。

    (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乡土社会的乡民组成村落,他们平时接触的多为域内人,生活隔离,固守乡土,一般保持着孤立的圈子。 B . 乡土社会的不流动性,让乡人之间很熟悉,人们在熟悉中产生信任,在这样的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 C . 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以亲情为纽带,以乡土圈子为核心,和谐相处,即使受城镇化、市场化冲击,社会结构仍保持不变。 D . “熟悉的社会”不是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而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且信息透明的社会。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熟悉是经过多方面的、经常的接触而发生的。这过程可用《论语》中的“习”字概括。 B . 材料一在论述乡土社会的信用时,用母亲能听懂自己婴孩的话来进行对比论证。 C . 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认为城镇化、市场化等正在冲击着乡村社会的熟悉社会关系。 D . 三则材料都是以“乡村社会”为话题而展开的,但是三则材料论述的重心又各有侧重。
    3. (3) 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如今白首乡心尽,万里归程在梦中。 B .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C .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D .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4. (4) 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 (5) 有人说,我们当前经历了转型的乡村社会仍然是一个“熟悉的社会”。请结合材料三对此进行分析。
  • 2. (2023高一上·高县期末) 文学类阅读

    枯荷雨声

    聂鑫森

    这个暮秋的午后,又下起了稀稀落落的冷雨。

    游千闻坐在听荷楼一楼的落地窗前,隔着透明的玻璃,一边喝着茶,一边听着雨点落在枯荷上的声音,脸上透出落寞的况味。

    城中这一大块地方叫雨湖公园,处在上湖的听荷楼是个茶社。游千闻家在不远处的一条巷子里,步行二十分钟便可到达。以往他很少来喝茶,眼下退休了,闲得骨头发酸,便喜欢坐在一楼喝茶,他觉得此处离湖水近,离已到暮年的枯荷近,离雨打枯荷的声音近。他的父亲是个中学老师,常讲解些古典诗词给他听,游千闻最有印象的是唐代李商隐写荷的两句诗:“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稀疏的雨点击在枯残的荷盖上,声音萧瑟、低沉,很清寂。

    游千闻干的工作就很清寂。

    他是自来水公司的自来水管网探漏工。这个工种很多人不知道,他们游走在夜深人静的大街小巷,见他们一面都难。每夜十二点上班,到早晨八点下班。游千闻和同一个小组的两个伙伴,身穿反光衣,头戴耳机,肩挎听漏仪,手提一个连着主机的探听器,在划定的区域,一步一步地追着自来水管网里流淌的水脉,聆听着哪一条管道有漏水的声音,然后确定漏点,通知抢救人员到达现场,以防管道爆裂造成大面积停水。

    游千闻一听见“滴滴答答”的漏水声,全身的神经就会蓦地绷紧,耳机扣在耳朵上,仿佛听见堤坝决口的雷霆之声。

    游千闻下班后回到家里,吃点简单的早餐,赶快睡觉。中午起床后,吃过午饭,再睡到下午四点起床。然后,看看书,读读报。晚上呢,摊开探漏区域的自来水管网图,比看各条老管线的岁月历程,熟悉新管线的延伸方位,详细地记在笔记本上,乐此不疲。

    几十年来,游千闻夜出晨归,职业特征正如他的名字:夜游不止,耳闻不辍。本公司员工千余之众,除探漏班的几十人之外,别人不认识他,他也不认识别人。只有在年终年度先进标兵的红榜上,大家才知道有“游千闻”这么个了不起的人物。

    退休后的第一个夜晚,游千闻睡得很早,很香。半夜时,他突然掀开被子坐了起来,大声说:“又有管道漏水了!”

    妻子惊醒了,说:“是下雨的声音,安心睡吧。”

    “哦,我还以为在上班哩。”

    “老游,你以后不要上班了,和我一样可以消消停停过日子了。儿子在外地已成家立业,尽可放心。家务事你无须操心,还是多去听荷楼喝喝茶吧,听听雨,聊聊天,而且听雨就像你还在上班探漏。”

    于是,有雨的午后,游千闻就去听荷楼。先前上班和下班,都要经过雨湖,特别是夏日和初秋,荷叶重重叠叠,荷花有红有白,像一个人的最佳年龄段。现在,繁华已被风吹雨打去,荷叶枯残,褪去了碧绿,变成了赭石色;花早落了,赭黑色的荷梗,在一池白水里投下灰色的影子,正如人生的老境。游千闻心里总觉得有点空。

    店堂里响起脚步声。

    游千闻转过脸一看,是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额上的皱纹又深又密,还蓄着一把银亮的胡子。肩上挎着一个大帆布袋,手里提着一个轻巧的折叠木画架。

    年轻的女服务员,从柜台后走出来笑脸相迎。

    “伏老,好久不见,到哪里云游去了?”

    “小尤呀,我去云南乡村学校义务短期支教,培训美术教师,是我要求去的,一眨眼就是一个多月。”

    “七十岁了,你真正是伏老不服老!怎么还带着画画工具来喝茶?”

    “一边喝茶,一边画画,我们美术学院要搞一次退休教师的美展,还命题让我画枯荷。听说荷楼边的枯荷很好看,我来写生打草稿。”

    “枯荷有什么看头!”

    “小姑娘,人到老年就像进入枯萎期的荷,有的自悲自叹,有的却活得自尊,神清气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我就是后者。”

    伏老忽然用手指了指游千闻,说:“还有这位老哥子,也是后者。他一个人坐在窗前,应是枯荷的知音。”

    伏老边说边走过来,朝游千闻拱了拱手,说:“恕我冒昧,我姓伏名嘶远,退休美术教师。我来之前,你一定是在看枯荷。”

    游千闻赶忙站起来,拱手回礼,说:“还听……枯荷雨声。”

    “好!过会儿我画枯荷,只用黑、赭、灰三种颜色,草草几笔就有形有神,请老哥子指教。”

    “我太有幸了,观老哥子画画,等于当面聆教。”

    自那个下午后,游千闻再也没有在听荷楼见过伏嘶远,这个老爷子又去忙什么事了。

    游千闻却依旧在每天午后来到听荷楼,天晴也来,下雨也来。他挎着一个装满笔记本、图纸、资料和稿纸的帆布袋,在靠窗的桌子边坐下后,喝茶、赏枯荷,然后写应邀为新来的探漏工讲课用的讲稿:《如何正确使用仪器探测自来水管网的漏点》。

    游千闻写着写着,闻到了枯荷散发出来的清香。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二段中游千闻“脸上透出落寞的况味”,这般“落寞”有不再忙于工作的空虚,也有人到暮年的感伤。 B . 游千闻以看自来水管网图为乐趣,平日里听到滴答漏水声全身就会绷紧,这些都体现他热爱工作、敬业勤勉的特征。 C . 小说结尾游千闻赏荷时不复之前低落的情绪,这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恢复了青春活力,能和年轻人一样发光发热。 D . “伏老”和“游千闻”虽然步入了生命的暮年,但不自哀自怜,仍“有形有神”,都可谓是“枯荷的知音”。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通过插叙游千闻的工作细节和他在妻子的劝说下到听荷楼打发时间的情节,小说内容更丰富完整,情节展开更合理。 B . 小说第三段引用李商隐的诗句,不仅让作品更具文学性,也能突显游千闻较高的文学修养和生性喜静的性格特点。 C . 小说娓娓道来,叙事语言平实自然,写景语言优美典雅;记叙与描写浑然一体,使整个作品富有情致,颇具特色。 D . 作者给人物起名别有意味,游千闻的名字既契合其职业特征,也暗示了他的性情与品质,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
    3. (3) 请简要分析“伏老”这一人物的作用。
    4. (4) 文中多次写到“枯荷”,有何深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3高一上·高县期末) 文言文阅读

    初,越巂太守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深加器异。汉昭烈临终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及出军祁山,亮不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为先锋,而以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张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乃西县千余家还汉中。收谡下狱,杀之。亮自临祭,为之流涕,抚其遗孤,恩若平生。蒋琬谓亮曰:“昔楚杀得臣,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亮流涕曰:“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亮上疏请自贬三等,汉主以亮为右将军,丞相事。或劝亮更发兵者,亮曰:“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破贼,乃为贼所破,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减兵省将,明罚思过,变通之道于将来,若不能然者,虽兵多何益。”于是考微劳甄壮烈引咎责躬布所失于境内厉兵讲武以为后图戎士简练民忘其败矣青龙二年,亮屯五丈原。秋八月,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余日,亮数挑战,懿不出。亮遣使者至懿军,懿问其寝食及事之烦简,不问戎事。使者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已上皆亲览焉。所啖食,不至数升。”懿告人曰:“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是月,亮卒于军中。长史杨仪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司马懿,懿追之。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懿者。懿敛军退,不敢逼。于是仪结陈而去,入谷然后发丧。懿行亮之营垒处所,叹曰:“天下奇才也!”追至赤岸,不及而还。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诸葛亮出师》)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于是考微劳/甄壮烈/引咎责躬/布所失于境内/厉兵讲武/以为后图/戎士简练/民忘其败矣 B . 于是考微劳甄/壮烈引咎/责躬布所失于境内/厉兵讲武/以为后图/戎士简练民/忘其败矣 C . 于是考微劳/甄壮烈/引咎责躬/布所失于境内/厉兵讲武以为后/图戎士简练/民忘其败矣 D . 于是考微劳甄/壮烈引咎/责躬布所失于境内/厉兵讲武以为后/图戎士简练民/忘其败矣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西县千余家还汉中拔:攻取 B . 汉主以亮为右将军,丞相事行:兼任 C . 变通之道于将来校:订正 D . 行亮之营垒处所按:控制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刘备认为马谡言过其实,不堪大用,但诸葛亮对他十分器重,并在出兵祁山时委以重任。 B . 马谡领兵失误,被张郃打败,失了街亭,蜀军因此失去了前进的依靠,只得返回汉中。 C . 司马懿从诸葛亮的使者口中得知,诸葛亮事情多但吃得少,便推断他可能会不久于世。 D . 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命令杨仪反举旗帜进攻,司马懿只得领军后退,蜀军取得了胜利。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②亮自临祭,为之流涕,抚其遗孤,恩若平生。

    5. (5) 陈寿评诸葛亮“可谓识治之良才”,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 4. (2023高一上·高县期末) 古代诗歌阅读

    新年作

    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 , 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 , 从今又几年?

    【注】①至德三年(758)春,刘长卿因事被贬为南巴尉,身处异乡适逢第二年新年,有感而发作下此诗。②居人下:指遭贬。③长沙傅:指西汉贾谊曾为大臣嫉妒,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这里是作者借以自喻。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是说新年已至,思乡之心,更加迫切。“切”“独”二字奠定全诗孤苦悲凄的情感基调。 B . 颔联中诗人将自己与春作对比,春天已经先归来了而自己还未还乡,感叹春归人前。 C . 颈联描绘了天畔荒山水乡的风光,“同”“共”二字表现了诗人孤独无依的凄苦情状。 D . 整首诗写景多于抒情,意境深远,用词精炼,情景合一,情感哀切深至,感人至深。
    2.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 5. (2023高一上·高县期末) 名篇名句默写
    1. (1) 对那些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人物,我们可以用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名句“”来赞美。
    2. (2) 《行路难》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的句子是:“”。
    3. (3) 《醉翁亭记》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3高一上·高县期末) 语言文字运用Ⅰ

    从踏入西安城门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进入了一座中华历史博物馆,这里有古朴沧桑、历经千年的青石砖墙,有“抖落黄尘举世惊”的秦兵马俑,还有见证着千年日升日落的雁塔晨钟……

    周礼秦制、汉唐风韵,无数远古神话、史书典籍、出土文物、古迹遗址,赋予了这座城市        的气质。在一个又一个的历史坐标簇拥下,西安没有沉醉其中        , 而是无比自信地敞开胸怀拥抱一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西安        , 古典与现代并存,传统与时尚同在。

    以往,人们来到西安,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仿古建筑见证城市恢宏的气势,珍贵的文物古迹品味沧桑的历史。如今,西安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迎接着八方来客,以“千年古都,常来长安”的城市品牌而        。这座弥漫着历史人文气息的古老城市,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再次绽放青春活力!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无与伦比   墨守成规   与时俱进   深入人心 B . 无奇不有   故步自封   推陈出新   深入人心 C . 无奇不有   墨守成规   推陈出新   声名远播 D . 无与伦比   故步自封   与时俱进   声名远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人们来到西安,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仿古建筑感受城市恢宏的气势,珍贵的文物古迹品味历史的沧桑。 B . 人们来到西安,从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仿古建筑里感受城市恢宏的气势,从珍贵的文物古迹里品味历史的沧桑。 C . 人们来到西安,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仿古建筑见证城市恢宏的气势,珍贵的文物古迹品味历史的沧桑。 D . 人们来到西安,从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仿古建筑里见证城市恢宏的气势,从珍贵的文物古迹里品味沧桑的历史。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 7. (2023高一上·高县期末) 语言文字运用Ⅱ

    人们常把不溶于水的固体氧化物称为土,例如,将氧化铝称为“陶土”,氧化钙称为“碱土”等。事实上,稀土是镧、钪、钇等17种金属元素的总称。因为当时冶炼提纯难度较大,用于提取这类元素的矿物比较稀少,而且获得的氧化物难以熔化,也难以溶于水,也很难分离,且外观酷似“土壤”,         , 这一名称从18世纪沿用至今。

    现实中,小到手机屏幕、数码相机,大到导弹、雷达、潜艇,         。作为不可再生的稀缺性战略资源,它有“工业维生素”“新材料之母”之称,广泛应用于尖端科技领域和军工领域。

             。两者的元素原子、电子层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它们在矿物中共生情况和离子半径皆不同。在应用上,轻稀土也被业内人士称为“假稀土”,虽然存量大、应用广,但价值相对低廉;而重稀土资源稀缺,可用于航天、军事、国防及新材料合成等高科技领域,价格昂贵,可替代性小。

    1. (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中华中学某高中生打算利用上述语段做一个介绍“稀土”知识的科普小视频,视频分三个版块,请你为这三个版块各设计一个小标题,每个标题不超过6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2023高一上·高县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21岁的史铁生,正值青春年华,命运却给了他当头一棒——让他失去了双腿,从此再也站不起来.只能与轮椅终生相伴。在那些饱受折磨的日子里,他自嘲道“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史铁生一边思考生命的意义,一边写下《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等著作,被誉为“一座文学的高峰”。

    ②“在这个处处充满变数的时代,逆境无处不在,只要你还在前进,就一定会经历起落和失败。”

    (保罗·史托兹《逆商》)

    班级拟举办“逆风飞扬,直面挫折”主题班会,请你综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在主题班会上发言。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