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使臣出使方向)
中朝使臣往来 |
中日使臣往来 |
朝日使臣往来 |
||||
中国→朝鲜 |
朝鲜→中国 |
中国→日本 |
日本→中国 |
朝鲜→日本 |
日本→朝鲜 |
|
明代以前 |
208 |
882 |
4 |
68 |
14 |
24 |
共计1343年 年平均次数 |
0.13 |
0.65 |
0.003 |
0.05 |
0.01 |
0.02 |
明代 |
161 |
1299 |
16 |
37 |
22 |
70 |
共计277年 年平均次数 |
0.6 |
4.6 |
0.06 |
0.13 |
0.08 |
0.25 |
地区 |
1949年 |
1952年 |
1957年 |
|||
城市个数 |
占城市总个数的百分比(%) |
城市个数 |
占城市总个数的百分比(%) |
城市个数 |
占城市总个数的百分比(%) |
|
东部 中部 西部 全国 |
69 54 13 136 |
50.4 40.0 9.6 100 |
68 62 30 160 |
42.5 38.9 18.6 100 |
73 73 30 176 |
41.5 41.5 17.0 100 |
安史之乱:唐朝乃至整个中华帝国历史的分界点
材料:下图是《哈佛中国史·世界性帝国:唐朝》的思维导图。该书作者认为,以756年“安史之乱”为标志的历史断裂不仅对王朝命运而言,而且对中国历史发展轨迹来说,亦是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安史之乱是真正的唐朝乃至整个中华帝国历史的分界点。
——摘编自陆威仪《哈佛中国史·世界性帝国:唐朝》
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对安史之乱是“唐朝乃至整个中华帝国历史的分界点”的观点加以阐释。
一本书的遭遇
材料一:1895年秋冬,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墨迹未干,群情激愤,痛心疾首,广州民间书局印行了曾任中国驻日参赞黄遵宪的《日本国志》(下图)。此时此刻,此书甫一出版自然洛阳纸贵,风行天下。人们惊讶地发现,这部中国近代第一部深入系统地研究日本的著作,居然在八年前的1887年就已成书,然而一直未能出版。曾有人指责黄:"如果此书早就出版,国人了解日本,主战派大臣就不会轻易言战,于是战争赔款"偿银二万万可省矣"。
——摘编自雷颐《帝国的覆没—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困局》
材料二:近代对日本明治维新了解程度之深且影响之著者,可数近代著名爱国外交官黄遵宪。他敏锐地看到明治维新的成效,又指明日本在追求富强的同时已有称霸野心,中国首当其冲可能遭受其害。《日本国志》于1887年夏完成。1888-1889年间,黄遵宪通过北洋大臣李鸿章、两广总督张之洞向总理衙门推荐,但被"久束高阁"。黄遵宪转而寻求民间出版,但仍遭冷遇,说明民间认为有关日本之书不值得出。这本书迟至1895年底甲午战败后才正式刊行。对此,时人痛惜万分,称"虽风行一世,而时已晚矣"。
--摘编自戴东阳《论黄遵宪对日本明治维新的认识》
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以"一本书的遭遇"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中国共产党"西方"概念话语的变迁
历史时期 |
“西方”概念 |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探索时期 |
从“西方殖民主义”“西风”到“破除西方迷信” 在国内,中国共产党对“西方”概念的运用既是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势力、意识形态话语建构的批判对象,也是我国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思想的目标对象;国际上,“西方”概念主要是我国与亚非国家尤其是被“西方”压迫或是实行殖民主义国家产生共情、建立外交关系、树立自信的批判对象。倡导破除“西方”迷信,打破了以往“西方中心论”的现代化理论,适时提出新的外交战略。 |
改革开放新时期 |
从“向西方学习”到“绝不照搬西方” “西方”概念主要指经济的“西方”,并形成了“对西方开放”、“西方发达国家”等“西方”正面话语,又有政治上、思想上警惕和防止“西化”危险的负面语义。“西方”概念又得到进一步完善。“西方”既是理性学习和经济合作的对象,又是时刻警惕防止“西方”的对象。 |
党的十八大以来 |
从“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到“博采东西方各国之长” 对“西方”概念的运用是站在世界历史角度看“西方”。” |
摘编自黄晓娟等《中国共产党"西方"概念的起源与话语变迁—基于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考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中国现代化历程中"西方"概念的话语变迁。
19世纪是个什么样的年代?
材料一:下图是《人类简史》中19世纪的漫画历史年表
——据美国学者房龙《人类简史》
材料二:十九世纪,一个以自由主义资产阶级为主轴的世纪,一个改造世界的世纪。于革命烟硝中诞生,在资本积累上茁壮,随帝国扩张而臻于巅峰、乍然崩解。资本的年代是一
出由资产阶级领衔主演的进步大戏。火车汽船等新科技将场景从欧洲拉至世界,衣着素朴的主角们,自信而冷静地演出这个不闻起伏跌宕,但见壮阔宏伟的胜利时代。
—--摘编自(英)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三:美国历史学家贝克特认为,奴隶制、殖民主义和强迫劳动,以及其他形式的暴力,不是资本主义历史的对立面,恰恰是资本主义的核心。不能仅基于对欧洲历史的考查,如果从亚洲、非洲和美国等地区的视角来看,19.世纪是野蛮和极端的年代,奴隶制和帝国主义蹂躏了全球的大部分地区。
——摘编自于留振《新资本主义史与美国史研究的新趋向—再论<棉花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