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第4课 古...

更新时间:2023-02-15 浏览次数:50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中唐以后,富民庄园方兴未艾。作为劳动力的“无田小民”,与庄园主之间经过协商与谈判,形成“明立要契”的租佃关系。这一现象反映出(    )
    A . 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B . 门阀士族垄断权力 C . 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D . 租佃关系日益普及
  • 2. 服装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中国古代手工业不断发展,制造出结构复杂的生产工具。观察下面两幅图片,对其演变解读正确的是(    )

    A . 与时俱进 B . 日益式微 C . 递代积累 D . 领先世界
  • 3. 早在先秦时期,铁犁牛耕已经出现,秦汉以来,又创造了犁壁,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朝发明的曲辕犁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特别适于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这说明(    )
    A . 南方农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B . 农业已经彻底摆脱了自然的束缚 C . 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已确立 D . 生产工具的革新推动了农业发展
  • 4. (2023高二下·金湾月考) 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晚商大墓,号称“江南商代第一墓”。墓中出土了大量青铜器,这些青铜器中虎纹最为亮眼,前所未见。下图中的伏鸟双尾虎更是把虎的艺术形象和对虎的崇尚表现到极致。据此可判定(    )

    A . 南方逐渐成为青铜文化中心 B . 南北地区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C . 虎纹正日益成为王权的象征 D . 青铜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 5. 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下表所示的工具和技术,按出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时期

    生产工具及技术

    曲辕犁、简车、支钉

    石制农具、陶纺轮、犁耕

    双长辕犁、翻车、水排

    铁齿耙、闸钵、灌钢法

    A . ③②④① B . ②③④① C . ②③①④ D . ②④③①
  • 6. 《耒耜经》是晚唐陆龟蒙写的一篇短文,在文中描述了一种农具:犁铧用以起土;犁壁用于翻土;犁箭和犁评用以调节耕地深浅;犁辕短而弯曲;犁盘可以转动。据此判断,文中描述的农具是(    )
    A . 曲辕犁 B . 耒耜 C . 耦犁 D . 耧车
  • 7. 下图为汉代画像砖,其记载了汉代农业的发展情况。该图说明(    )

    A . 农村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 B . 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制度 C . 当时从集体劳作过渡到个体劳作 D . 汉代已经出现了铁犁牛耕技术
  • 8. 阅读下表:“楚国疆域内出土的铁器”,由此可推知,春秋战国时期楚国(    )

    地点

    出土情况

    湖南长沙、衡阳

    发掘的61座墓中共有21件铁器,其中铁农具17件,占全部铁器的81%

    楚纪南城(湖北荆州)

    出土了33件铁器,其中农具19件,占全部铁器的58%

    湖北江陵雨台山楚墓等

    大量铁农具出土,种类也较多

    A . 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 B . 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C . 手工冶铁业生产集中化 D . 农耕中普遍运用铁农具
  • 9. 汉代《盐铁论·水早》中提到,"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今县官作铁器,多苦恶,用费不省﹐……盐铁贾(价格)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种手耨,土樱(农具)淡食”。这说明汉代(    )
    A . 铁农具便利但使用范围有限 B . 传统工商食官制度得到恢复 C . 普通民众生活水平极端低下 D . 手工业发展滞后于农业生产
  • 10. 如表所示为魏晋南北朝时期设置的管理养牛的.官职。这些官职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曹魏

    西晋

    东晋

    北魏

    北齐

    北周

    驾部

    驾部郎

    驾部尚书

    驾部郎

    驾部尚书

    驾部郎中

    驾部中大

    太仆

    太仆卿

    太仆卿

    或置或省

    太仆卿

    太仆卿

    太仆卿

    牧官

    牧官都尉

    牧官都尉

    牧官都尉

    驼牛都尉

    驼牛令

    驼牛令

    A .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 . 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屐 C . 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 D . 南北民族交融的促进
  • 11. (2024高二下·大埔期中) 春秋之前,诸侯国之间的边界较为模糊,存在大量的荒地,作为各诸侯国的缓冲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界限逐渐清晰。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 春秋战国兼并战争的加剧 B .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C . 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出现 D . 礼乐制度的加强
  • 12. 西周规定手工业者不能迁业,世代相传。这一规定(    )
    A . 意在保持手工业队伍的稳定 B . 束缚了手工业者的自由迁徙 C . 保证了手工业产品的高质量 D . 表明西周手工业者地位提高
  • 13. 如图是山东枣庄出土的汉画像石农耕图。图中有一人一牛一马耕田。此类题材的汉代画像砖已在山东地区有较多发现。据此可知,汉代(    )

    A . 农本观念在山东地区影响深厚 B . 农耕中已普遍使用畜力 C . 北方已突破传统农业生产模式 D . 传统经济政策得以实施
  • 14. 下表所示为魏晋南北朝时期设置的管理养牛官职。这些官职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曹魏

    西晋

    东晋

    北魏

    北齐

    北周

    驾部

    驾部郎

    驾部尚书

    驾部郎

    驾部尚书

    驾部郎中

    驾部中大夫

    太仆

    太仆卿

    太仆卿

    或置或省

    太仆卿

    太仆卿

    太仆卿

    牧官

    牧官都尉

    牧官都尉

    牧官都尉

    驼牛都尉

    驼牛令

    驼牛令

    A . 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 B . 汉族政治制度的熏染 C . 经济重心南移的促进 D . 南北民族交融的推动
  • 15. 晚唐陆龟蒙的《未耜经》称当时某耕作工具由“长直辕改为短曲辕”,“加装犁评”,“改进犁壁”。这种工具的使用(    )
    A . 在当时黄河流域已普及 B . 为地方割据提供了支持 C . 体现了我国耕犁基本定型 D . 推动了稻麦复种制的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 16.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取得巨大成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间 生产工具 经营方式 农业技术
    西周 未、耜、馎、铚等,绝大部分用木、石、兽骨和蚌壳制成 公社农民聚族而居,集体劳动,“春,令民毕出在野,冬则毕入于邑” 在耕作、灌溉、施肥、选种、降虫等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技术知识
    战国 未、耜、犁、锄、等铁制农具,牛耕推广 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瓦解,小农经济盛行 深耕技术普遍推行,施肥、选种等技术进一步发展,修建都江堰等水利工程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整理

    根据材料概括西周至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趋势,简要分析其影响。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应用、推广及大量出现,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有着必然的联系。据统计和考证,《山海经》里著名的铁山之中,“秦地即占10处之多”,河南、山西都有铜矿。战国早期,出现用退火热处理方法获得的展性铸铁(可锻铸铁),并出现“一范两器”的范具。随着铁制农具种类的丰富和形制、功能的创造,农民希望掌握新型工具从事和发展农业生产。战国时期,列国诸侯相继变法,铁农具的制造生产在各国“富国强兵”的变法改革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摘编自杨玄《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的金属农具的分析研究》

    材料二:武帝以(赵)过为搜栗都尉,教民耕殖。其法:三犁(三脚耧车)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楼,皆取备焉,日种一顷(100亩)。至今,三辅(陕西中部地区)犹赖其利。今辽东耕犁,辕长四尺,回转相妨,既用两牛,两人牵之,一人将耕,一人下种,二人挽耧,凡用两牛六人,一日才种二十五亩,其悬绝如此。

    ——摘编自【东汉】崔定《政论》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大量出现的历史条件。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汉犁耕技术发展的特征。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