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2024) /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本单元复习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单元练习试卷...

更新时间:2023-02-27 浏览次数:86 类型:单元试卷
一、选择题(共5小题)
  • 1. (2023八下·金东月考)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社戏》写了作者故乡的风俗民情,描写了富有江南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象,是鲁迅写的一篇著名散文。      B . 《安塞腰鼓》是当代作家刘成章写的一篇著名散文,有浓郁的陕北风情。   C . 《回延安》是贺敬之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有很浓郁的乡土气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延安”的深情。       D . 《灯笼》是吴伯箫在20世纪30年代写的一篇散文,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意义,表现了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 2. (2023八下·潍坊月考) 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xǐng     不dàn        掇chuàn      藻yùn       B . 静tián     暗huì        杂rǒng       然jiá     C . 鼓jié       铮zhèn        花wù          然huà   D . xuè      粗kuàng      作niè         从qū
  • 3. 下列句子的空白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是(   )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                      , 使我的心也           然而又           起来,觉得要和他           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A . 悠扬     宛转    愉快    自失    消失 B . 宛转     悠扬    沉静    自失     弥散
  • 4. 根据课文《社戏》内容,选出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 )

    A . 小说写船头看戏的感觉,表现“我”对社戏的陶醉;写月夜归航的情景,表现孩子们欢快的心情和摇船的本领。 B . 小说的标题是“社戏”,这就点明了它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因此,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来写社戏的内容。 C . 课文成功地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最突出的是双喜和六一公公。 D . 这篇小说中,月下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这三个片段写得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
  • 5. 下列语句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鲁迅先生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一百年了。       B . 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C . 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D . 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二、基础知识(共1小题)
  • 6.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问题。

    吴伯箫的《灯笼》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其中有文化上的: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 A        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kuàng)     味。有情感上的:挑着灯笼,迎回祖父,长幼情笃;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祖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 B         (映亮/映照)着(tuì)     色的朱门,记录着岁月的(cāng)     桑……

    1. (1) 根据拼音,在横线上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
    2. (2) 请在A处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A处的标点是:

    3. (3) 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B处。

      B处的词语是:

三、语言运用(共1小题)
四、现代文阅读(共4小题)
  • 8. 阅读下面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好一个安塞腰鼓!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忘却了一切杂念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间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好一个安塞腰鼓!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1. (1)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画“    ”的形成三组反义词,有何作用?
    2. (2) 如何理解“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段话表现了什么?
    3. (3)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中“壮阔”“豪放”“火烈”各是从哪个方面来说的?
  • 9. 你对课文《社戏》了解吗?
    1. (1) 本文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写法,描写了的一段经历,生动刻画出一群的农家孩子形象,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情谊。
    2. (2) 这篇小说中最有诗意的地方,是这些充满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画面。作者以细腻生动的语言,详写了、看戏和
    3. (3) 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我们年纪都相仿,论起行辈来,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我们是朋友,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 10. (2023八下·潍坊月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看社戏(节选)

    王英琦

    太阳还悬在西天沉着地燃烧,便已有前村后队的人,不绝地去赶戏了

    今晚出的戏码叫《老包坐监》。关于包公的戏,民间早已演得烂熟。最著名的当首推《铡美记》了。我小时看过这个戏的京剧,却丝毫不记得还有什么《老包坐监》。我生疑这戏绝不是包公戏的正宗嫡传,这又是当地人生造出来的老包新传。

    姑不论戏码怎生地瞎编乱造,台上的老包却唱得十二分地卖力,血气沸腾,声贯丹田,包括那一招一式都功夫极深,成熟到家。豫剧毕竟姓豫。据说民国三十一年,河南密县有个崔庙,四个月竟连演了380个不同剧目,一时传为美谈。

    作为中国“四大梆子”之一的豫剧,是拥有剧团最多的全国第一大剧种。它的腿最长,生命力最强。它不像京剧那么多的老框老套,也不像昆曲那样的高深古雅,它的全部特征个性,就在于它的不搭架子,不囿陈法,土极且又俗极。由于河南地处中原,五方杂居,便在客观上形成了豫剧兼收并蓄的优点。

    对我而言,与其说是对豫剧感兴趣,毋宁说是对当地的人文环境﹣﹣对看戏和做戏的人更感兴趣。生长在城市,过去只在文学作品中看到过社戏,领略过那般“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的浑厚古朴的乡土气息。而今,我就寄生在这“荒村鄙邑”,杂夹在这拨散发着泥土味葱蒜味的乡下人中,这个中的滋味,确实是越咂摸越滋味。

    看至三分之一时,我忽地来了心血,抱着儿子转到了后台。但见伶人们有的在练拳脚,有的在念台词,旁边一个把眉毛扯得细弯弯的猫儿脸姑娘,正对镜将一只翠玉簪子,斜斜地插在油光水滑的发髻上。我来了兴致,凑上去想看仔细。这一细看不打紧,那脖上、耳根后,粗糙的皮肤,积年的老垢,全看个一清二白。再细看那粉墨上妆的家伙,连伪造的都不如。见那猫儿脸姑娘毫无忌惮地直往脸上抹,我终于憋不住搭腔了:“这东西对皮肤有害呵!”

    猫儿脸姑娘一怔,望望我道:“没事儿,俺们用的就是这,惯了。”

    话既搭上,我有意多问了几句。得知这是一个自发性的农村业余梆子剧团,哪儿有庙会往哪儿赶,东食西宿,四乡为家,有时连唱一个月也下不来。

    说话间,我才注意到后台的另一端,支了个硕大无比的锅,锅边放着一案面条和青菜。我估摸这是给伶人们用的夜餐,却又觉得太寒酸了些。这些不经饿的面条青菜能挡什么事?能支补他们一晚上大功率的体力消耗么?

    我心里酸酸的。这些伶人们在台上演尽王侯风流事,替人儿女说相思,殊料,背后却包藏着生途的坎坷,世事的艰酸。

    “妈,你看!”儿子蓦地打断我的沉思。顺着他的小手指望去,果见那边石头上坐着一青衣少妇,正在奶孩子,走上前去一照眼,竟是昨晚那个武旦﹣﹣那个演“大刀王怀女”的女主角。

    “这孩子多大了?”

    “六个月了。”

    “你又演戏,又拖着个奶孩子,太辛苦了。”

    她告诉我,她五岁便进了戏班,现在戏龄已二十年了。她在这个戏班是二号台柱,平时挣的钱,除了补贴家中二老,还要赡养儿子。

    这时节,那孩子兀然地又吐又拉,弄得那女戏子一身满怀。“俺这孩儿这几天受凉了,老吐老拉……”她边说边打扫身上。我帮她抱孩子的当儿,留神到这孩子又黄又瘦,蔫蔫的一副没神样儿。

    第三天晚上,猎猎地起了五六级北风。我揣了药,带了包儿子小时的裤褂,又匆匆赶到戏场,但见风雨无阻戏场又是黑压压地坐满了人。一村演戏,众村皆至,我似乎很能理解这些乡下人戏瘾头之大。“百日之劳,一日之乐”,对于土生土长的他们,土梆子戏不仅是劳作之余的娱乐,且是一种文化给养,精神升华的表征。望着他们那大仰脖、圆瞪眼,全副投入的样子,我很生发一些感慨……我似乎突然明白了这“高粱棵里的玩意儿”,何以会有永恒的生命力?我似乎终于懂得了,从人生,从底层民众的角度去搞艺术,是最原始的,却也是最本质最不朽的这一伟大真理了。

    我找到了那位女戏子,把药和衣服都给了她。她正要答谢,我忙止住了她。她要说的那些话于我不是酬慰,反是凝重和不能承受之伤感……

    (有删改)

    1. (1) 联系全文,简要概括豫剧的特点。
    2. (2) 文中画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3. (3) 作者说自己“对看戏和做戏的人更感兴趣”,这也是本文的写作重点。作者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来表现“做戏的人”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4. (4) 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说“我似乎突然明白了……我似乎终于懂得了……”。你从作者的“明白”和“懂得”中悟出了哪些道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5. (5) 本文中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请你也写一个描写景物的片段。不少于100字。
  • 11.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

    1. (1) 下面诗句没有采用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 宝塔山下留脚印 B .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C . 延河滚滚向“前进” D . 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2. (2) 诗中运用了叠词,表现了陕北口语的特色。叠词可分别用来:A.表示事物;B.表示数量;C.表示情态;D.表示颜色。请摘抄这几节诗中的叠词,并标上相应的序号。

    3. (3)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指的是
    4. (4) 这几节写的主要内容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