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八单元 20 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0...

更新时间:2023-02-15 浏览次数:40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1946年,苏联有400万的庄员未完成规定的最低劳动日任务。赫鲁晓夫在递交给苏联部长会议的报告中称∶“1947年,在繁忙的夏收季节,仅3个州就有65000多名有劳动能力的庄员没有完成劳动定额。”据此可知,当时苏联(   )
    A . 农业改革成效不大 B . 农民对自留地生产积极性不高 C . 生产关系亟须调整 D . 二战导致农业生产劳动力匮乏
  • 2. 赫鲁晓夫批评斯大林破坏了经济工作中的“物质利益原则”,认识到了“经济管理方面过分集中”的弊端,但他对“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是计划经济”坚信不疑。勃列日涅夫继续这一观点,并重申“计划工作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国民经济领导的中心环节和核心”。据此可知,苏联改革的失败主耍在于(   )
    A . 违背经济发展的规律 B . 对领导人的怀疑指责 C . 僵化经济理论的束缚 D . 改革过程中小修小补
  • 3. 苏联“十五”计划(1976—1980年)期间,对农业的投资额达到339亿卢布,它占到国民经济投资总额的27.3%;从1965年到1979年的15年中,苏联的农业直接投资额累计达到3 263亿卢布,比十月革命后47年农业投资的总额还多2.5倍。这表明苏联(   )
    A . 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B . 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 . 试图改变农业落后的面貌 D . 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 4. (2023·江苏会考)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中央组织人员为斯大林“半恢复名誉”,先是肯定斯大林是“一名卓越的军事统帅”,接着肯定斯大林是“党的领袖和列宁的学生”。这一举措(   )
    A . 客观准确地评价斯大林的功过 B . 肯定了斯大林经济建设的贡献 C . 消除了社会上的混乱不满情绪 D . 为新的改革和调整创造了条件
  • 5. 南斯拉夫联邦中央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几乎把全部经济管理权下放到各个共和国,全国统一市场变为相对独立的8个封闭地方市场,甚至像铁路、电信、邮政等必须统一的行业也被人为分割。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有(   )

    ①南斯拉夫推行权力下放,试图突破计划经济体制

    ②南斯拉夫地方自主权大,联邦中央较难有效调控

    ③放权易使地方主义抬头,客观导致苏联扼杀改革

    ④作为市场经济改革尝试,启示后世遵循经济规律

    A . ①②④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 6. 长期以来,苏联农业的发展是由机器拖拉机站即国家来决定的,一切计划安排都得接受以国家身份行事的机器拖拉机站的制约。赫鲁晓夫改革时期把机器拖拉机站的机器和设备卖给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将机器拖拉机站的技术员分配到各个集体农庄去工作。这种改组(   )
    A . 扩大了集体农庄自主经营权 B . 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C . 促使私有制经济成分的大增 D . 忽视了农村经济发展规律
  • 7.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宣称苏联已经建成了“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各项事业都已经臻于完美。这意味着(   )
    A . 勃列日涅夫改革成效显著 B . 苏联经济改革出现停滞 C . 个人崇拜之风又死灰复燃 D . 国家建设方面急于求成
  • 8. 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提出的《行动纲领》指出:“在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中,我们将积极地推行和平共处政策,我国的地理位置和作为一个工业国的需要与可能都要求我们执行一条更加积极的欧洲政策,其目的是发展互利关系,保障欧洲大陆的集体安全。”这反映出捷共(   )
    A . 主张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结成同盟 B . 力图脱离社会主义阵营 C . 反对苏联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 D . 试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
  • 9. 有俄罗斯学者评论:“勃列日涅夫领导的党的机关与其说是为了帮助经济机构发展合理的自主精神,毋宁说是妨碍它们这样做。”该评论揭示了,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   )
    A . 工业经济发展迅速 B . 埋下政治危机种子 C . 统治内部矛盾复杂 D . 固守传统经济体制
  • 10. 在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苏联和东欧各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多样性受到普遍承认,莫洛托夫提出的“条条道路通向共产主义”的口号,被各国革命人民看作是不容怀疑的真理。这一“真理”(   )
    A . 成为东欧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指南 B . 符合新中国制定的“一五”计划的特点 C . 影响了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建设 D . 是苏联处理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准则
  • 11. 20世纪70年代,世界爆发石油危机,石油价格暴涨,石油出口在苏联的外贸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从1962年时占11.7%,到了1978年高达28.1%。在整个七十年代,苏联通过出口石油获得的外汇收入占到本国外汇收入的近一半。据此可知(   )
    A . 苏联出口结构不断优化 B . 苏联模式遭到一定冲击 C . 苏联经济存在潜在危机 D . 苏攻美守局势开始形成
  • 12. 1966年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国家仍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但改变了过去中央通过各部直接向企业下达指令性指标的做法,计划只对政府和经济管理机关有压力。通过改革,1967~1974年国民收入比50年代增加4倍,国内生产总值增加7倍。由此说明,这一改革(   )
    A . 突破了苏联模式束缚 B . 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 C . 取得了显著经济成效 D . 完善了计划经济体制
  • 13. 东欧剧变的过程中,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发生了相同的变化,与其变化正好相反的是(   )
    A . 波兰 B . 德国 C . 苏联 D . 罗马尼亚
  • 14. 如表是1946~1949年苏联斯维尔德罗夫州集体农庄农民的货币收入简表(卢布/IOO人)。这反映了当时的苏联(   )

    年份

    工资所得

    交售所得

    个人出售所得

    退休金及各种津贴

    总收入

    来自集体农庄

    雇佣劳动

    粮食

    牲畜和家禽

    牲畜、家禽和蜜蜂等

    粮食

    其他物品

    1946

    11787

    13450

    709

    151

    18030

    66441

    768

    8890

    120226

    1947

    15323

    15982

    946

    318

    18289

    63195

    1252

    11095

    126400

    1948

    12770

    19109

    1591

    996

    13177

    29959

    718

    10689

    89009

    1949

    10559

    19941

    1774

    1108

    11752

    33930

    816

    11816

    91736

    A . 赫鲁晓夫改革效果明显 B . 农民对集体经济的依赖加深 C . 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缓慢 D .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
  • 15. 勃列日涅夫时期,生产单位与科研单位之间是分开设置的,科研单位按照国家的计划“订货”来完成科研任务,具体这些科研成果怎样被利用,那是国家的事情,不关科研单位的事。这一做法使苏联(    )
    A .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缓慢 B . 研发和生产体制开始走向指令化 C . “新经济体制"压制了企业自主权 D . 在美苏军备竞赛中一直占据优势
  • 16. (2023高一下·咸阳期末) 1951年以后,南斯拉夫不再给企业下达具体的计划任务,只确定基本比例供企业参考,国家放弃计划分配的供销制度,过渡到工业品的自由流动,取消国家统一规定价格的政策。由此可见,南斯拉夫改革的趋向是(   )
    A . 私有化 B . 权力下放 C . 取消计划经济 D . 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二、材料分析题
  •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改变了世界格局。他按照自己的意志推翻了苏维埃帝国,他结束了半个世纪以来在国际政治中占主导地位,并吞噬了人类大量财富的冷战。

    ——美国前国务卿贝克

    材料二:戈尔巴乔夫及其同伙上台后奉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全盘否定苏联社会主义体制和社会主义历史,造成政治、经济、社会和民族关系的混乱,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相较于其他因素,个人主观因素是更为主要的原因。

    ——吴恩远《苏联“无可救药”的各种争论》

    材料三:80 年代的苏联,经济状况恶化,社会生产、财政与金融领域多种危机交织,并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戈尔巴乔夫改革路线的推行将苏联危机从潜行状态升级为全面爆发。

    ——富景筠《卢布危机与苏联解体》

    1. (1) 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三对戈尔巴乔夫的评价。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人物评价的因素。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经济政策实施后,以其温和性和包容性化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后期产生的诸多问题,逐步扭转了刚性有余、柔性不足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给苏俄带来的不利局面,使得整个社会发展朝着更加合理的方向转变。新经济政策是“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这些办法在工农业雇佣工人占大多数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是完全不需要采用的”。

    ——摘编自舒新《新经济政策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启迪再探》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些国家的新一代领导人在回到欧洲去的强大思潮中,不是继续寻求社会主义改造的新路,而是盲目崇拜、全盘肯定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在这种形势下,西方国家凭借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起来的实力,实施“超越遏制”战略,……结果,在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社会主义遭受了严重的挫折。

    ——摘编自黄宗良等《斗争·合作·发展》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刚性有余、柔性不足”,分析新经济政策的积极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社会主义遭到严重挫折”的表现,分析造成“严重挫折”的原因。
  •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帮助苏联实现了有效的宏观经济规划和调控,有效地集中有限的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但是在另一方面,却严重抑制了企业生产的积极性,生产效率低下。备战型的发展模式,导致苏联一味追求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发展,忽略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虽实现了农业机械化,但实际上却导致了苏联国民经济内部产业发展严重失衡,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摘编自刘玮换《浅谈斯大林模式》

    材料二:二战结束后,虽然人们希望有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来重建家园,但战争的胜利却向苏共高层证明了工业化和集体化的正确性,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则又强化了这种体制。至赫鲁晓夫时虽然全盘否定了"斯大林",但在改革中却一只脚迈向了民主,另一只脚又陷入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泥潭。而勃列日涅夫一边进行积极的经济改革,一边不断加强党政集中领导制、干部领导终身任职制等,个人集权和特权思想逐渐泛滥。至戈尔巴乔夫时期,强大的阻碍机制致使经济改革举步维艰,并最终使其转向政治领域,加速了苏联剧变的历史进程。

    ——摘编自陆南泉《对苏联改革历史的回顾与再思考》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对苏联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认识。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苏联于1968年10月宣布实行新经济体制,国家下达给企业的计划指标项目,从30项减为9项,包括产品销售额、主要产品品种产量、工资基金、利润总额、盈利率等。1972年增加了新产品销售额和拉动生产率两项指标。1976年增加了成本指标。1979年,又决定自1981年起采用定额净资产指标来代替产品销售颈指标,防止企业片面追求生产盈利率。1979年,政府进一步明确五年计划是计划工作的主要形式,并加强长期计划的作用,规定企业可按照五年计划的要求自行编制年度计划。

    ——摘编自杨合湘《苏联新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材料二:南斯拉夫于20世纪50年代取消了指令性的国家计划,在制定计划时,工人自治的三联合劳动组织进行自下而上的协调,鉴订自治协汉,再经过有关部门、共和国及自治省,联邦等层次的协调,最终订立社会协议,形成全国的社会计划。各种协议签订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政府与各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也是平等的。协议签订后即具有法律性质,违反协议要按规定赔偿损失。政府主要采取经济手段、经济法令来调节生产,通过市场竞争来促使企业改善经营。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编《艰难的探索:匈牙利、南斯拉夫改革考察》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苏联1965~1979年计划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 (2)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苏联计划制度改革相比,南斯拉夫计划制度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斯拉夫改革的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