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份 | 工资所得 | 交售所得 | 个人出售所得 | 退休金及各种津贴 | 总收入 | ||||
来自集体农庄 | 雇佣劳动 | 粮食 | 牲畜和家禽 | 牲畜、家禽和蜜蜂等 | 粮食 | 其他物品 | |||
1946 | 11787 | 13450 | 709 | 151 | 18030 | 66441 | 768 | 8890 | 120226 |
1947 | 15323 | 15982 | 946 | 318 | 18289 | 63195 | 1252 | 11095 | 126400 |
1948 | 12770 | 19109 | 1591 | 996 | 13177 | 29959 | 718 | 10689 | 89009 |
1949 | 10559 | 19941 | 1774 | 1108 | 11752 | 33930 | 816 | 11816 | 91736 |
材料一: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改变了世界格局。他按照自己的意志推翻了苏维埃帝国,他结束了半个世纪以来在国际政治中占主导地位,并吞噬了人类大量财富的冷战。
——美国前国务卿贝克
材料二:戈尔巴乔夫及其同伙上台后奉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全盘否定苏联社会主义体制和社会主义历史,造成政治、经济、社会和民族关系的混乱,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相较于其他因素,个人主观因素是更为主要的原因。
——吴恩远《苏联“无可救药”的各种争论》
材料三:80 年代的苏联,经济状况恶化,社会生产、财政与金融领域多种危机交织,并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戈尔巴乔夫改革路线的推行将苏联危机从潜行状态升级为全面爆发。
——富景筠《卢布危机与苏联解体》
材料一:新经济政策实施后,以其温和性和包容性化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后期产生的诸多问题,逐步扭转了刚性有余、柔性不足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给苏俄带来的不利局面,使得整个社会发展朝着更加合理的方向转变。新经济政策是“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这些办法在工农业雇佣工人占大多数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是完全不需要采用的”。
——摘编自舒新《新经济政策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启迪再探》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些国家的新一代领导人在回到欧洲去的强大思潮中,不是继续寻求社会主义改造的新路,而是盲目崇拜、全盘肯定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在这种形势下,西方国家凭借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起来的实力,实施“超越遏制”战略,……结果,在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社会主义遭受了严重的挫折。
——摘编自黄宗良等《斗争·合作·发展》
材料一: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帮助苏联实现了有效的宏观经济规划和调控,有效地集中有限的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但是在另一方面,却严重抑制了企业生产的积极性,生产效率低下。备战型的发展模式,导致苏联一味追求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发展,忽略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虽实现了农业机械化,但实际上却导致了苏联国民经济内部产业发展严重失衡,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摘编自刘玮换《浅谈斯大林模式》
材料二:二战结束后,虽然人们希望有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来重建家园,但战争的胜利却向苏共高层证明了工业化和集体化的正确性,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则又强化了这种体制。至赫鲁晓夫时虽然全盘否定了"斯大林",但在改革中却一只脚迈向了民主,另一只脚又陷入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泥潭。而勃列日涅夫一边进行积极的经济改革,一边不断加强党政集中领导制、干部领导终身任职制等,个人集权和特权思想逐渐泛滥。至戈尔巴乔夫时期,强大的阻碍机制致使经济改革举步维艰,并最终使其转向政治领域,加速了苏联剧变的历史进程。
——摘编自陆南泉《对苏联改革历史的回顾与再思考》
材料一:苏联于1968年10月宣布实行新经济体制,国家下达给企业的计划指标项目,从30项减为9项,包括产品销售额、主要产品品种产量、工资基金、利润总额、盈利率等。1972年增加了新产品销售额和拉动生产率两项指标。1976年增加了成本指标。1979年,又决定自1981年起采用定额净资产指标来代替产品销售颈指标,防止企业片面追求生产盈利率。1979年,政府进一步明确五年计划是计划工作的主要形式,并加强长期计划的作用,规定企业可按照五年计划的要求自行编制年度计划。
——摘编自杨合湘《苏联新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材料二:南斯拉夫于20世纪50年代取消了指令性的国家计划,在制定计划时,工人自治的三联合劳动组织进行自下而上的协调,鉴订自治协汉,再经过有关部门、共和国及自治省,联邦等层次的协调,最终订立社会协议,形成全国的社会计划。各种协议签订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政府与各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也是平等的。协议签订后即具有法律性质,违反协议要按规定赔偿损失。政府主要采取经济手段、经济法令来调节生产,通过市场竞争来促使企业改善经营。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编《艰难的探索:匈牙利、南斯拉夫改革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