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新安镇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

更新时间:2023-02-21 浏览次数:35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合计60分)
  • 1. (2023高三上·裕安月考) 三星堆遗址祭祀区新近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全国最大的大口尊、国内同时期最大的金面具、器型独特的顶尊跪坐人像、国内唯一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圆口方体铜尊,以及象牙微雕、大量丝绸和纺织品残留物、碳化稻、竹和阔叶林树种等多种遗物。这表明(   )
    A . 中华文明的多元性 B . 国事决定于礼乐制度 C . 专制皇权已经确立 D . 青铜农具的广泛使用
  • 2. (2023高三上·裕安月考) 道家认为悟道必然伴随着德行的积累,而德行的积累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由近及远、从身到家,再到乡、邦国与天下的过程中进行,《道德经》载:“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这表明道家学说(   )
    A . 强调坚持个人独特的性格 B . 蕴含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C . 具有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D . 孕育了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理念
  • 3. (2023高三上·裕安月考) 王亚南先生说:“某一个国家的传统封建关系愈强固,它的自由经济发展愈困难,它在此过渡阶段的官僚主义政治,就愈加要混合着专制主义封建主义,而表现得更持续、更露骨”。作者旨在说明( )
    A . 社会发展形态直接影响脊官僚制的发展 B . 官僚主义政治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 C . 自由经济的发展受制于官僚主义政治 D . 官僚政治伴随封建关系的削弱而削弱
  • 4. (2024高二下·华州期末) 敦煌悬泉置遗址(驿站)出土的汉简记载,该驿站有官卒徒御37人、传马40匹和传车10多辆。在当时敦煌郡东西300千米的地面上有9座类似的机构。简文中有“郡当西域空道,案厩置九所……”的记录。这反映了( )
    A . 亭传邮驿是古代官方的交通机构 B . 丝绸之路是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C . 边疆稳定是基层治理的有效成果 D . 道路畅通是政令统一的重要基础
  • 5. (2023高三上·裕安月考) “自汉以来,学者耻言商鞅、桑弘羊(西汉时期政治家理财专家,主张盐铁专卖),而世主独甘心焉,皆阳讳其名,而阴用其实,甚者则名实皆宗之,庶几其成功。”“皆阳讳其名,而阴用其实”反映了( )
    A . 君主权力受到学者的很大限制 B . 正统思想与现实经济需要的矛盾 C . 商鞅、桑弘羊为统治者所唾弃 D . 学者注重清谈,皇帝重视民生
  • 6. (2023高三上·裕安月考) 南北朝时期,金属货币在北方几乎绝迹,谷帛代替了钱币作为交易媒介。但在南方,金属货币的使用却是不断扩大,还产生筹码不足和钱币盗铸等问题。这反映出当时( )
    A . 南方经济水平高于北方 B . 南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C . 货币的功能和价值下降 D . 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控力减弱
  • 7. (2023高三上·裕安月考) 六朝隋唐时期盛行壁画,画作为宏伟建筑物的装饰物之用;卷轴盛行后,画成为可以随身携带享乐的一种物品。此变化( )
    A . 助长了社会奢靡之风 B . 迎合了人民大众的需要 C . 促进了文人画的兴起 D . 推动了绘画艺术的普及
  • 8. (2023高三上·裕安月考) 下图为唐宋政府钱币与实物收入数量变化统计图,这一变化( )

    A . 导致了宋朝政府发行飞钱 B . 反映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C . 促进了唐宋铜钱体系变革 D . 冲击了小农经济主体地位
  • 9. (2023高三上·裕安月考) 唐代先后有16位公主与7个少数民族进行“和亲”。以弘化公主为开端,中间经历文成、金城公主的巅峰,以宁国、太和公主等黯然终结。这一过程反映了(    )
    A . 唐代民族政策照搬汉朝 B . 唐朝中央政府的边疆管理日益稳固 C . 王朝兴衰制约民族关系 D . 先进文明吸引力是和亲不断的根源
  • 10. (2022高二下·平阳期中) 宋太宗时,“诏江南、两浙、荆湖、岭南、福建诸州长吏,劝民益种诸谷,民乏粟、麦、黍、豆种者,于淮北州郡给之;江北诸州,亦令就水广种粳稻,并免其租。”这一举措(   )
    A . 加快了中原农民大量南迁 B . 改变了传统饮食习惯 C . 实现了南北经济发展平衡 D . 提高了农民抗灾能力
  • 11. (2023高三上·裕安月考) 儒学经典产生于先秦,到汉代已难以读懂,学者对其文字进行解释,称为“注”。“注”到唐代又难以理解了,于是出现了学者对“注”的解释,称为“疏”。他们热衷于细枝末节的繁琐笺注,但与社会生活严重脱节,从而使儒学陷入危机之中。这说明儒学( )
    A . 正统地位开始出现动摇 B . 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 C . 自我革新的内在诉求 D . 与时代发展潮流相违背
  • 12. (2023高三上·裕安月考) 《文姬归汉图》系南宋陈居中以东汉才女蔡文姬深陷匈奴的一段坎坷经历,作为创作轴心的历史故事画。画中文姬、匈奴左贤王、汉使皆以织毡为坐席。左贤王去卑盘腿朝南,居于画面上首的位置,汉使则跪坐面北,居于下位(如下图)。此作品( )

    A . 反映出浪漫主义唯美画风 B . 体现了程朱理学的核心理念 C . 旨在厘清汉匈关系的演变 D . 蕴含着托古喻今的讽谏之意
  • 13. (2023高三上·裕安月考) 下图是1644年艺术家项圣谟的自画像(局部)。画中作者背倚一株大树,抱膝而坐;肖像部分全用墨笔白描勾画,不用色彩,而大树及远处山峦,则全用朱色,并题“江南在野臣”款。此画作( )

    A . 说明作者追求田园安逸生活 B . 体现出市民阶层的艺术旨趣 C . 反映出宫廷绘画的工整谨细 D . 折射出政局动荡的社会现实
  • 14. (2023高三上·裕安月考) 明朝大力发展茶马贸易,在河州设置茶马司,其贸易“控西夷数万里,跨昆仑,通天竺,西南距川,入于南海”,形成了一个无形的茶叶疆域。明代学者解缙认为茶有着“夷夏之交,义利之辨,寅宾尚忠信而笃敬,河州故唐虞三代之邦也”的作用。这体现了茶马贸易( )
    A . 扩大了明朝的疆域范围 B . 巩固了传统的宗藩秩序 C . 增强了中华民族认同感 D . 促成了西学东渐的局面
  • 15. (2023高三上·裕安月考)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推行与内地相同的行政体制。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设行省,在澎湖改立总兵,并修筑新式炮台。1907年,清政府在东北设东三省总督、巡抚,废除旗官,民事政令统一,统归于州县,军政事务归东三省总督掌管。这反映了(    )
    A .   洋务运动推进国防近代化 B . 晚清中央集权得到空前加强 C . 清政府国家观念逐渐提升 D . 体制政令统一确保边疆安全
  • 16. (2023高三上·裕安月考) 王夫之认为,历史首先必须是信史,不能挟私,反对史书以附会人事,对众人所公认的“大美大恶”,不再作喋喋论述,这样才能实现“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之师也”。王夫之的主张(    )
    A . 维护了宋明理学的权威 B . 论证了史学革命的必要性 C . 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D . 加速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 17. (2023高三上·裕安月考) 严复说:“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而“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严复的这一言论旨在( )
    A . 批判传统文化 B . 宣扬君主立宪    C . 阐发主权在民 D . 启迪民众觉悟
  • 18. (2023高三上·裕安月考) 下图为鸦片战争前后英、印、中之间的三角贸易示意图。据此可知,英、印、中之间的三角贸易(    )

    A . 推动亚欧区域资源优势互补 B . 提高了印度国际市场的地位 C . 加快了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 D . 导致中国出现大量白银外流
  • 19. (2023高三上·裕安月考) 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把西方国家的使节称为“洋兄弟”,允许西方人在控制区域内自由通行和经商,但同时又把他们视为“天下万国真主”洪秀全的臣民。这反映太平天国(   )

    A . 迫切希望得到西方国家的承认 B . 外交政策深受宗教信仰的主导 C . 仍未摆脱“华夷之辨”的观念 D . 认可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
  • 20. (2023高三上·裕安月考) 1900年6月,慈禧太后向11国列强发布宣战诏书后要求地方筹款调兵、共渡难关,而南方各省督抚却与英美列强达成了“东南互保”的协议。据此可知( )
    A . 清政府对南方的控制力开始丧失 B . 南方督抚反对清政府支持义和团 C . 清廷内部对八国联军态度有分歧 D . 义和团运动严重冲击着东南各省
  • 21. (2023高三上·裕安月考) 维新变法失败后,翰林院编修沈鹏上疏请立诛荣禄、刚毅、李莲英“三凶”。当时掌院学士徐桐两次严拒了沈鹏之请,沈鹏一气之下把奏章送到了《国闻报》发布,震动朝野。这一事件反映了(   )
    A . 中央决策机构成为了摆设 B . 封建士大夫的个人担当 C . 维新派政治影响并未减弱 D . 维新变法促使民众觉醒
  • 22. (2023高三上·裕安月考) 孙中山曾回忆,“当初次之失败也(广州起义失败),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吾人足迹所到,凡认识者,几视为毒蛇猛兽,而莫敢与吾人交游也。惟庚子失败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矣”。这说明( )
    A . 形势的变化改善了革命环境 B .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深入人心 C . 立宪派对新政由希望到绝望 D . 革命得到了农民的普遍支持
  • 23. (2023高三上·裕安月考) 如表各地校运会和联合运动会略表,反映了(   )

    时间

    举办学校

    运动会规模

    参加学校

    1899

    天津北洋大学

    上海圣约翰学校

    校际对抗赛

    校际对抗赛

    水师、电报,武备学堂

    南洋学堂

    1900

    上海圣约翰学校

    足球运动会

    1902一1911

    天津学界(举办8届运动会)

    联合运动会

    官、私各校

    1905

    北京协和书院

    校际运动会

    汇文书院等

    1907

    南京学界

    联合运动会

    南京86所学校

    A . 各地崇洋趋新的风气 B . 新旧教育体制更替 C . 社会体育的快速发展 D . 社交礼俗日益西化
  • 24. (2024高三下·赞皇模拟) 1923年中共三大指出“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一一个大群众的党”。1925年中共四大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发展和建立党的组织,党的基层组织由党小组改为党支部,有3人以上即可组织支部,同时简化入党程序,积极吸收工人、贫农和一般革命分子入党。这一变化表明中国共产党( )
    A . 认识到工农联盟的重要性 B . 致力于发展革命统一战线 C . 着手探索农村革命的道路 D . 适应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 25. (2023高三上·裕安月考) 蒋介石电报中说白崇禧(桂系军阀)通共,令白崇禧非常恼火,于是他在回电中质问蒋介石:本可以在宁远、道县之间消灭红军,却迟迟不前,想要将红军赶到广西意欲何为?中央军捷报频传,频频通报“剿匪”很多人,但是红军到湘桂边界不下20万,却是为何?据此可知,当时( )
    A . 地方军阀拒不服从南京政府调遣 B . 红军长征胜利存在某些客观因素 C . 桂系军阀对红军抱有同情的心态 D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矛盾重重
  • 26. (2023高三上·裕安月考) 1930年6月,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到:“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最后的死命。”这表明( )
    A . 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B . 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 C . 他认清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D . 中共党内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认识不一致
  • 27. (2023高三上·裕安月考) 20世纪30年代,《时代漫画》刊载了《东亚国际球战中华队员人选蠡测》(如图)的讽刺漫画,并配以文字说明:“我国球员人才辈出……不过以前大都是国内球队的友谊练习,胜的固不足以言勇,败的也不能说是耻辱。现在呢,由自己练习进而到国际比赛了。”该漫画反映了,当时( )

    图:从1至11:宋哲元阎锡山蒋中正冯玉祥韩复榘李宗仁何应钦蒋光鼐蔡廷锴张学良陈济棠

    A . 北洋军阀割据混战状况 B . 国民党全力围剿革命根据地 C . 中国体育运动发展迅速 D . 人民企盼停止内战团结抗日
  • 28. (2024高二上·曲阳月考)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应该“办理义务的小学教育,以民族精神教育新后代”。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发出了《普及国民教育的指示》。在根据地,各级学校不断建立,教科书也得到修订,将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内容融入其中。这些做法( )
    A . 适应了土地革命思想的需要 B . 推动国民教育基本体系完善 C . 回击了日本奴化教育的阴谋 D . 完善了抗战的社会动员教育
  • 29. (2023高三上·裕安月考) 1945,中共七大召开,朱德风趣地说,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在自己修建的房子里召开代表大会。下图是大会中央大礼堂,1941年开始修建,1942年完工。整个礼堂建筑朴素大方、壮观美丽,体现了中西合璧的设计风格。这一风格( )

    A . 代表了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B . 源于近代中西文明的互通互鉴 C . 反映了中国革命的成功经验 D . 体现了现实主义建筑显著特征
  • 30. (2023高三上·裕安月考) 下图为解放战争时期敌我力量变化示意图(单位:万人)。人民解放军兵力超过国民党军队发生在下列哪一战役后( )

    A . 淮海战役 B . 平津战役 C . 辽沈战役 D . 渡江战役
二、材料分析题(共2大题,4小问,合计30分)
  • 31. (2023高三上·裕安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代著名史书《史记》与《汉书》,基本上是私家修成。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府除了有专门管理图书资料的机构与官吏外,还有专门撰写史书的官吏与机构。至西晋时期,史学已经脱离经学,成为独立的学术门类。刘宋时设史学馆,史学与玄、儒、文并重而成为四学之一。尤其到了南朝时期,文史之学已成为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六朝时期,略有文采的世家大族子弟,大多留心于史书的著述,私家修史之风甚盛。魏晋南北朝几乎代代有史,国国有书有录,有的同一朝代或同一国家就有史书多部。此外还有每一朝代若干帝王的起居注,各朝法令、簿记等的汇编,各朝典章制度的记录,各种地方志、传记、谱牒等,有关佛教、道教的史料也纷纷涌现。

    ——摘编自高敏《试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的兴盛,及其特征和原因》等

    材料二:1842年魏源著成《海国图志》,标志着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转变出现质的飞跃……1902年,梁启超撰写《新史学》,是近代史学演进的又一次质的飞跃,他激烈地批判旧史,其理论基础是国民意识和进化观念,宣告了从理论到方法迥然不同的新史学时代的到来。1929年,郭沫若著成《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近代史学因而出现第三次飞跃……他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者……此后,马克思主义史学成为中国史学近代化的主流。

    ——摘编自陈其泰《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

    1. (1) 据材料一,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繁荣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近代史学出现三次质的飞跃的理由。
  • 32. (2023高三上·裕安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晚清早期维新思想家的言论中,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呼声多有出现。早期维新派思想家提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所定特权条款的具体要求。取消领事裁判权是首当其冲的要求。此外,修改协定税则是早期维新派思想家的一致要求。对于内河航行权,早期维新派思想家也要求利用条约期满或是修约之期,予以收回。“凡西人长江轮船,一概给价收回”,以使“长江商船之利,悉归中国”。对于海关行政权,早期维新派思想家主张先采取某种变通办法,削弱外籍税务司的权力,“总税务司之任,添派一清正之大臣,显予褒封,阴收其柄”。各地海关税务司也以同样的方式,暗中达到这一目的。

    材料二: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在宣传反清革命的过程中,曾涉及对帝国主义侵略与不平等条约危害的揭露,主张废除或限制不平等条约赋予列强的种种特权。阐明西方列强之所以能够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诸多特权,与清王朝大肆出卖国家主权以维持其统治地位也紧密相连。革命党人认为要废除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必须首先推翻腐败无能的清王朝。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早期维新派修改(废除)不平等条约主张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早期维新派相比,革命党人修改(废除)不平等条约主张的主要不同,并简析其产生的原因。
三、论述题(共10分)
  • 33. (2023高三上·裕安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督的功能,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从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创办近代报刊,如创刊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青年》,起着新思想宣传的主渠道作用,是一时间新思想人士的集散中心和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近代除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外的某一时期,自创一报刊,并结合时代特征说明创刊理由。(要求:明确创刊时期和刊名;刊名须反映办刊主旨;办刊理由充分;表述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