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永济渠 ②通济渠 ③邗沟 ④江南河
①沈括 ②房玄龄 ③杜如晦 ④姚崇
①皇帝荒废朝政 ②杨贵妃得宠 ③节度使权利膨胀 ④军队战斗力薄弱
材料一:它自隋发端,终止于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它实施的一千多年间,对中国的政治走向,社会格局乃至世界政治文明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抑制了门阀世族势力,扩大了官吏来源,实质上反映了隋唐时期阶级关系的变化: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政治的清明;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材料二:
材料三:宗教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使唐文化更加热烈多彩,更富生命活力……黄留珠先生在《周秦汉唐文明》中说:“在秦汉与隋唐时代,道教经历了一个由生产而逐渐走向成熟的发展过程;而佛教则走过了一段由外来文化在中国生根、发芽乃至壮大最终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部分的路程”,印度佛教在其发展兴盛衰败新生后融入了中国社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依据材料一谈谈它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材料一:“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
材料二:
《唐语林》摘录
材料三:则天太后践祚临朝,欲收人心,尤务拨翟,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卷,非但人得荐士,亦自举其才。所荐必行。所举辄试……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是,累朝赖多士之用。
——杜甫《忆昔》
材料四: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陆贽《陆宣公翰苑集》
材料一: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署,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材料二:《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西夏先发制人,在1040、1041、1042年连续三年中,三次大败宋朝军队,并试图向关中进军,1043年前后,北宋内部农民起义渐成为燎原之势。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宋朝方面才急于求和、西夏方面,也被战争的消耗和北宋的经济封锁拖得疲惫不堪,民怨沸腾,1044年宋夏议和。
——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材料一中的“二敌”分别是指什么政权?
材料一:隋文帝即位之初就废除了北周时代从《周官》抄袭来的那一套古老的制度,命苏威等综合汉魏以来历朝的官制,制定新制度。开皇三年,隋文帝废除郡级机构,并省州县,裁减冗官……文帝还经常遣使考察地方官吏,褒奖良能,惩处贪污……魏晋以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就在开皇中废除了。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试选士的制度。
——摘编自陈光崇《论隋文帝改革和统一的历史功绩》
材料二:大业元年(605年),炀帝初造东都,每月役丁二百余万人,而死者大半……隋炀帝不听臣谏,不顾百姓,曾三下江都,几至辽左,多次巡幸长城、塞外、张掖。在其统治的十三四年间,留居京城时间不足一年,其余的时光均消耗在游幸之中。其巡幸的规模和挥霍也是历朝所仅见的。
——摘编自张宏亮《隋朝灭亡的原因》
材料三:《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四: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授的“阵图”行军布阵……
——摘编自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