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大同初级中学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

更新时间:2023-02-21 浏览次数:46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 1. (2022八下·东至期中)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五星红旗。五星红旗象征(    )
    A . 革命人民大团结 B . 政治协商制度确立 C . 全国统一的实现 D .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 2. (2022八下·东至期中) “喜马拉雅山啊,再高也有顶啊,雅鲁藏布江啊,再长也有源啊。藏族人民再苦啊,再苦也有边啊,共产党来了苦变甜啊”。歌词中藏族人民“苦变甜”始于(    )
    A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B . 开国大典举行 C . 西藏和平解放 D . 解放战争胜利
  • 3. (2023八下·龙马潭期末) 1950年11月,有“常胜师”之称的美国骑兵第一师在与一支中国军队交战后,该师师长盖伊这样评价对手:“他们没有航空火力支援,也没有远程炮火支援,他们手里拿的是二战时的简易武器,但他们在穿插分割中动作极其勇猛。”这支中国军队的名称是(   )
    A . 国民革命军 B . 中国工农红军 C . 中国人民解放军 D . 中国人民志愿军
  • 4. (2022八下·东至期中) 彭德怀曾豪迈地说:“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对这句话最有力地证明的事件是(    )
    A . 抗日战争胜利 B . 新中国成立 C . 抗美援朝胜利 D . 文化大革命结束
  • 5. (2024八下·清江浦期中) 1950年6月,刘少奇指出:“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据此,中央人民政府决定(   )
    A . 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B . 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 . 发动“大跃进”运动 D . 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 6. (2022八下·东至期中) “1950年冬,湖南省动工建水塘9.8万多个,修堤坝2.2万多座,修沟渠4000多千米;1952年,湖南山区新建了塘坝两万多处,修复塘坝四十多万处。辽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1000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种上花生和棉花。”这段材料反映了(    )
    A . 新中国成立使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 B . 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 C . 土地改革使全国粮食产量大大提高 D . 土地改革使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 7. (2022八下·东至期中) 从1953年到2021年,从“一五”计划到“十四五”计划,每一个五年计划,都是一幅治国蓝图。下列属于“一五”计划主要成就的是(    )
    A . 港珠澳大桥 B . 青藏铁路 C . 武汉长江大桥 D . 天问一号
  • 8. (2022八下·东至期中) 《人民日报》记者袁水拍在《六亿人民心花开》一文中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的第一次。”这些“代表们”参加的是(    )
    A .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B . 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C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D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9. (2022八下·东至期中) 1954年底,我国手工业合作组织达到4.17万个,当年产值11.7亿元,相当于1953年产值的2.3倍。到1956年,全国手工业合作社已有10多万个,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合作社。这表明(    )
    A .   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B . 公私合营取得显著成效 C . 手工业合作化适应了生产发展 D . “一五”计划进展顺利
  • 10. (2023·吉林一模) 20世纪50-80年代,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4次调整、其中使农村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实现伟大变革的是(   )
    A . 土地改革运动 B . 农业合作化运动 C .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11. (2022八下·东至期中) 中共八大成为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这主要是因为(    )
    A . 正确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 B . 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政策方针 C . 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 D . 作出从国情出发走自己道路的思想
  • 12. (2022八下·东至期中) 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口号、标语往往有着强烈的政治色彩,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下列口号、标语出现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是(    )
    A . “打土豪,分田地” B .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C .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D . “打倒一切,全面内战”
  • 13. (2022八下·东至期中) “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干部、著名的专家学者及民主人士等被诬陷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反动学术权威”等,遭到批斗和迫害,有的被下放到“五七干校”。这些现象反映了“文化大革命”期间(    )
    A . 江青反革命集团夺权活动 B . 学校停课,工厂停工 C . 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 D . 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政变
  • 14. (2022八下·东至期中) 习近平总书记称赞他:“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兰考人民评价他:“心里装着全县的干部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材料中的“他”是(    )
    A . 王进喜 B . 焦裕禄 C . 邓稼先 D . 雷锋
  • 15. (2024八下·佳木斯期中)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的国民经济虽然遭受了巨大损失,但仍取得了一些科技成就。下列科技成就属于“文革”期间取得的是(    )

    ①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②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③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④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的籼型杂交水稻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6. (2022八下·东至期中)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有人赞誉其是“东风第一枝”。这篇文章是针对当时哪一错误倾向而撰写的(    )
    A .   “浮夸风”现象 B . “以阶级斗争为纲” C . “大跃进”运动 D . “两个凡是”方针的推行
  • 17. (2022八下·东至期中) 《人民日报》社论:“从今以后,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现代化建设就是全党的中心工作……不能再搞任何离开这个中心的工作,损害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了。”这反映了党和国家要(    )
    A . 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B . 进行三大改造 C . 实施“一五”计划 D . 开展“大跃进”
  • 18. (2022八下·东至期中) 进行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是1978-1982年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拨乱反正的实质是(    )
    A . 恢复老干部名誉 B . 从组织上系统纠正“文革”错误 C . 扭转混乱局面 D . 在经济上尽力挽回“文革”损失
  • 19. (2022八下·韶关期中) 下图是1978-2008年全国乡镇企业数量变化图。乡镇企业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大跃进”运动 B . 农业合作化运动 C . 经济体制改革 D . 人民公社化运动
  • 20. (2022八下·东至期中) “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这是过去上海市民口头的俗语,现在早已成为上海人茶余饭后的笑谈了。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 . 在沿海地区创办经济特区的结果 B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 C . 进一步开放沿海14个城市的结果 D . 浦东开发开放的结果
  • 21. (2022八下·东至期中) 英国《金融时报》称:“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其中催生中国企业第三次创业高潮点的原因是(    )
    A . 开放沿海城市 B . 设立经济开放区 C .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 . 设立海南经济特区
  • 22. (2022八下·东至期中) 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是逐步形成的,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    )
    A . 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一经济特区一内地 B .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一内地 C . 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一内地 D . 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内地—沿海开放城市
  • 23. (2022八下·东至期中) “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以上著名论断出自(    )
    A . 一届人大 B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 .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D . 中共十四大
  • 24. (2022八下·东至期中) 中共十八大召开后,中外媒体纷纷对这次盛会进行报道。下列报道与史实相符的是(    )
    A . 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 B . 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C . 首次提出“三步走”战略部署 D . 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25. (2022八下·东至期中) 大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次大会是(    )
    A . 中共十六大 B . 中共十七大 C . 中共十八大 D . 中共十九大
二、辨析改错(8分)
  • 26. (2022八下·东至期中) 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用“正确”“错误”表示,并加以改正。
    1. (1)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邱少云为严守潜伏纪律,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
    2. (2) 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过程中,实行赎卖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
    3. (3) 1976年10月,中共中央粉碎了林彪反革命集团,结束了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
    4. (4) 1987年,中共十二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 27. (2022八下·东至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到1957年底,计划绝大部分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在工业建设方面,发展十分迅速。……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5.3%提高到1957年的45%,改变了旧中国重工业落后的面貌……1957年钢产量达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296%;原煤产量达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6%;发电量达193亿度,比1952年增长166%。

    ---据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材料二:

              

       图一 农民申请入社               图二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图三 公私合营

    材料三:1957年和1960年农业生产情况对比表

    项目 粮食(亿公斤) 棉花(万担) 油料(万担) 生猪存栏数(万头)
    1957年 1950.5 3280 7542 14590
    1960年 1435 2126 3405 8227
    下降(%) 26.4 35.2 54.9 43.6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一五”计划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五”计划产生的影响。
    2. (2) 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史实?这一历史史实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了什么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分析1960年与1957年相比农业生产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 (4)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经验也有教训,你能从中得到什么认识?
  • 28. (2022八下·东至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材料二:1984年1月26日,邓小平视察深圳后,欣然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材料三:……在改革开放的征途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不断发展。……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1. (1) 材料一中的“关键一招”是在哪次重要会议上提出的?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2. (2) 材料二中邓小平充分肯定了国对外开放中的哪一做法?这一做法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积极作用?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包括哪些内容。该理论体系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四、活动与探究(14分)
  • 29. (2022八下·东至期中) 新中国历经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光辉历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一:

            

        图一 开国大典                图二 跨过鸭绿江            图三 《土地改革法》   

    材料二:40年前的冬天,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一双双手突破命运的禁锢。当时的生产队队长严俊昌联合同村农民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18枚红手印,最终成为惠及亿万农民的改革浪潮。

    ------据纪录片《我们一起走过》

    材料三: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0年代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后,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据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材料四: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9.1万亿元,增长6.1%。城镇新增就业1352万人,调查失业率在5.3%以下。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9%。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0万亿元,消费持续发挥主要拉动作用。粮食产量1.33万亿斤。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次超过60%,重大区域战略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取得一批重大成果。新兴产业持续壮大,传统产业加快升级。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109万,贫困发生率降至0.6%,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基本养老、医疗、低保等保障水平提高。城镇保障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深入推进。

    ----据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1. (1) 材料一中图二、图三反映的史实分别是什么?图二、图三反映的史实与图一反映的史实有什么内在联系?
    2. (2) 材料二中小岗村的村民们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此大事起到什么积极作用?
    3. (3) 材料三中的“新体制”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4. (4) 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从新中国“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程中,你能得到什么感悟?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