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端午节 ②劳动节 ③青年节 ④建军节 ⑤国庆节
建国初期 | “人大”“政协”“三大改造” |
探索时期 | “大跃进”“放卫星”“原子弹” |
“文革”时期 | |
改革开放新时期 | “大包干”“经济特区”“下海” |
①“红卫兵” ②“走资派” ③“上山下乡” ④“两个凡是”
①国家富强 ②科技领先 ③民族振兴 ④人民幸福
①毛泽东思想 ②邓小平理论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④科学发展观
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①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②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③将在本世纪头20年实现
④需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最终建立了新中国。
——摘自《新华网》
材料二: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人民迎来了曙光,但建国初期的国际国内环境并不乐观。看图片,回答问题:
材料三: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由此开始了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摘自《复兴之路》
材料四:2019年12月,新冠疫情肆虐神州大地。2020年12月15日中国正式开展重点人群接种新冠疫苗工作,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3月,各地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16068万剂次。
——摘自《人民网》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请跟随以下图片足迹,重温不同时期党和政府在农业建设方面的重大举措。
材料一:
材料二: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政治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经济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确立;……我国从此进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三:这一时期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生产队及社员家庭的一些财产被无偿地收归公社所有,由公社统一调配。这导致了“共产风”盛行,劳动纪律废弛,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破坏。
——岳麓版八年级下册
材料四: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为此,他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1979年10月,……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长达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
材料一:邓小平指出,虽然我国已经建立起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但长期以来,我们从苏联借鉴过来的经济体制却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必须改革。
邓小平还一再强调中国对外开放的必要性,认为任何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他主张,要全面开放,积极发展对外贸易。
邓小平还积极致力于发展中国的对外关系,他刚刚复出就出访日本,加强了中日关系;1979年,在邓小平等人的努力下,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20世纪80年代末中苏关系也实现重大突破,恢复了正常化。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二:1978年,在邓小平先生的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去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制定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
——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材料三:邓小平同中央负责工作人员谈农村政策问题时,肯定了安徽省肥西县和凤阳县的包干到户做法。他说:“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干到户的地方搞了包干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关键是发展生产力。”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大事记·1980年》
材料四:市场经济在中国从萌芽到发展、到不断完善,与邓小平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是分不开的。特别是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彻底解除了传统的思想束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基石。
——叶金生《邓小平理论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
材料五:中国改革开放的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
大事 |
1978年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包干到户 |
1980年 |
中央决定试办A_______、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
1984年 |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国家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 |
1990年 |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
1992年 |
中共十四大召开,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
1997年 |
中共十五大召开,B_______成为指引全党和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 |
2001年 |
中国加入C_______,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