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山东师大附高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第...

更新时间:2023-02-27 浏览次数:20 类型:月考试卷
一、(每小题3分,共27分)
  • 1.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suǐ)  心(qiǎn)  畏不前(xǐ)   棉密   溟溟世界 B . 候(zhēnɡ)   接(xǔn)   直栏横(jiàn)   帷幕   袅袅不断 C . (zhēn)   门(kǎn)   惊不已(chà)   福祉   撒手人寰 D . 心病(ɡuàn)   窸(sū)   杜撰   虚构(zuàn)   洗炼   高深莫测
  • 2.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当越来越多的人将其与美国好莱坞大片、英国戏剧、法国文学、日本动漫等量齐观 , 视为一种“软实力”的象征时,春节的意义,已不仅限于一年一度的国际“嘉年华”。 B . 顾彬教授还引我们参观了他及其助手的办公室,也都是四壁皆书,像是在不同的小书库中间摆了一张办公桌,而桌上也是叠床架屋般的古今中外有关中国的书籍。 C . 省委省政府在慰问电中表示,黑吉两省人民同饮一江水,一直以来都是好邻居好伙伴,如有需要我省将全力以赴、鼎力相助 D . 从“三来一补”加工制造业的起步,到特色鲜明的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产业、物流产业、文化产业等四大支柱产业的鼎足而立 , 深圳等特区迈出的新步伐令人欣喜。
  • 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 如果人家对我们是洞若观火 , 我们对人家一知半解或者一无所知,在学术竞争当中想超越人家是不可能的事儿。 B . 公益广告作为一盏明灯,有短小精悍等特点,在讲好脱贫故事、展现扶贫成果、推动精准脱贫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C . 消极的文学教育,坑害了本该正常发育的文学读者,他们那一点点有关文学的天资也在豆蔻年华就被生生割断。 D . 执法者们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遇事互相推诿;管理者们以各种借口独善其身 , 得过且过,要是这种现状持续下去,真为天鹅洲的江豚捏一把汗。
  • 4.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
    A . 乎大国之间(夹处)②于寡妻,至于兄弟(同“型”,榜样)

    庖月更刀(一般)④约为婚姻(两家结为婚姻关系)

    B . ①齐国虽褊小,吾何一牛(舍不得)②其言不(责备)

    刀而藏之(同“缮”,修理)④焉用亡郑以邻(增加)

    C . ①王若其无罪而就死地(痛惜,哀怜)②既东郑,又欲肆其西封(疆界)

    ③越国以远(使……成为边邑)④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进出)

    D . ①为肥甘不足于口与?(美味的食物)②奚暇礼义哉(讲求)

    ③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率领、带领)④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

  • 5. 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六七十,如五六十海内之地,千里者九

    ②齐桓、晋文之事可得其声,不忍食其肉

    ③吾点也失其所 , 不知

    ④乃令张良留张良入 , 曰:沛公不胜杯杓

    ⑤言斯心加诸彼而已杀人如不能

    ⑥乃经首之会木直

    舍郑以为东道主入前为寿

    ⑧仲尼之徒无桓文之事者臣之所好者

    ⑨妇女无所来告良

    ⑩道芷阳至军中

    A . ①②④⑦ B . ②③⑧⑩ C . ①④⑥⑩ D . ③⑤⑥⑨
  • 6. 下列各项,句中加点词有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的一项是( )
    A . ①方六七十,五六十②沛公起

    ③杀人不能举④固不也,且为之奈何

    B . ①毋吾也②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吾一日长乎尔④无 , 则王乎?

    C . ①亦各言志也已矣②若是,孰能御之

    ③吾还也④方千里者九,齐集有

    D . 之以饥馑②批大郤,导大窾,其固然

    人之力而敝之④击沛公于坐

  • 7. 下列文言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夫子之谓也②沛公安在?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④浴乎沂,风乎舞雩

    ⑤是乃仁术也⑥莫之能御也

    ⑦百姓之不见保⑧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⑩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A . ①⑧/②⑥/③⑦/④⑩/⑤⑨ B . ①⑤/②⑥⑧/③⑦/④⑩/⑨ C . ①②⑥/③⑦/⑤⑨/④⑩/⑧ D . ①⑤⑨/②⑥⑧/③⑦/④⑩
  • 8. 对下列各句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非曰能之,愿学焉。(不敢说我有能力,但是愿意学习这些事务。)

    ②唯求则非邦也与。(只有冉有讲的不是国家的事吗?)

    ③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我只用精神去和牛接触不拿眼睛看,感觉器官的作用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④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范增多次给项羽递眼色,用佩戴的玉玦向他多次示意。)

    ⑤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我虽然不聪慧,请您尝试着给我讲讲。)

    ⑥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损害秦国却让晋国得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⑦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我死都将不逃避,一杯酒怎么值得说?)

    A . ②③⑤⑥ B . ①③④⑦ C . ②③④⑥ D . ①②⑤⑦
  • 9.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在古代是国家重要的正事,宗庙是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B . “敢以烦执事”,“敢”是表示冒昧的自谦之词,执事就是办事的官员,这里用来代指秦穆公,表示对他的尊敬。 C . 孔子称冉有为“求”是称名,郑伯自谦称自己为“寡人”,张良称刘邦为“沛公”是按封地,项羽自称其名为“籍”。 D . “按剑而跽曰”中,“跽”是一种挺直上身警备的姿势,因为古人席地而坐,双膝着地,起身对敌前需挺直上身准备。
二、    (10分)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传统文学中,乡土文学曾是百年以来中国文学的主流,但近年来出现了弱化的迹象,城市文学的影响力则越来越大。究其原因,主要是伴随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革。当作家的生活经验主要是在城市中生成时,文学书写会自然而然地发生从乡到城的转变。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城市生活不过一百多年,但农耕文明史却有数千年,因此,虽然城市化率不断提升,但乡村依旧是传统文化精神的寓寄之所和心灵故园。尤其是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文化迎来新机遇。安土重迁、心系家乡、不忘故园是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如同福克纳一直在书写他那个“邮票般大小的故乡”,很多中国作家的笔下也萦绕着一份难解的乡愁情结。

    这种情况也影响到了网络文学。网络文学的通俗文学身份使其具有都市文化特征,这使得网络乡村题材作品相对小众化。尽管如此,乡村书写也并未在网络文学中缺席,而且由于作家是在虚拟空间中建立故事,这个虚拟空间要能为人物角色提供停泊身体和精神的港湾,作品因此更能凸显出故乡意识和乡愁情结。

    一些网络小说的作者从家乡的历史和现实时空中取材,用打动人心的故事反映生活变迁,彰显出网络文学也要为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赋形的历史使命。紧扣时代脉搏,描写改革开放前后家乡乃至中国乡村的整体性变化,展现群众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和脱贫致富的创业实践,通过鲜活的人物形象表达时代精神的新内涵,是当下网络乡村题材写作中的“现象级”主题。

    从写作者自己的家乡到整体上的乡村,网络小说在与传统文学不同的叙事空间中展开对故乡的书写。而在一些幻想类作品中,作者已不满足于将某个具体的乡村作为故乡而所在,而是将地球本身甚至太阳系当作茫茫宇宙中的人类的家园和生命的故乡,将人类的乡愁带入新的境界。

    中国人牢固的故乡观念是农耕文化影响下的产物。历史学家许倬云认为,土地要经过耕耘才能变成适宜种植的熟地,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农民耕作土地会消耗很大的时间和体力成本,“因此他们坚定地固守在家乡,不愿迁移”。久而久之就强化了故乡意识,乡愁油然而生,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怀生养自己的那片土地。体现在文学中,就是乡土叙事和乡村题材作品一直保持着主导地位。工业革命以后现代化的城市生活发展起来,人疏远了自然和土地。到了信息时代,网络又成了人类精神的新领地。但由乡土浸润而成的故乡意识和乡愁情结则被带到了新的叙事空间中,继续发挥着感动读者的强大能力。

    (摘编自桫椤《故乡意识在网络文学中并未缺席》,2020年8月19日)

    材料二

    由起点中文网开创的VIP付费阅读制度被各文学网站相继推行后,网络小说主要以连载形式在平台上更新,“不断更”被视为写作的最基本要求。与此密切相关的是“互动”,互动化写作已成为网络文学的主要创作方式,各大文学网站存储量最多、最受关注的作品大都是在作者与粉丝的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如宫斗、武侠、玄幻等。为了更好地引导读者找到自己喜爱的作品,文学网站通常会对作品进行分类,自起点中文网分成主站和“女频”开始,网络文学分为“男频”“女频”的模式渐渐深入人心,现已成为网络文学最常见的“分类法”。

    (摘编自陈定家《网络文学20年:若干问题的回顾与反思》)

    材料三

    浅显、直白的小白文成为网络类型小说的主导性语言,它们缺少必要的铺垫和修饰,往往直奔主题,口语化特征极为突出。写手们在持续更新的巨大压力下,不再花心思去推敲语言,语言的主观化色彩较浓,显得随意而粗糙,语体杂糅。只要把故事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把人物关系勾勒出大致的轮廓,就算是万事大吉。也就是说,网络小说的语言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直观化倾向,它基本不进行人物心理刻画,而是让人物不断地说话和行动。

    就文本属性而言,网络文学文本与传统的印刷文本相比,具有较为突出的互文性。互文性概念是茱莉亚·克里斯蒂娃对巴赫金对话理论的进一步阐发,指不再局限于对文本的孤立考察,转而关注文本之间的复杂互动。传统的文本分析活动习惯性地将文本看作稳定的对象,但在互文性的视野中,一个文本中往往还包含了其他文本的元素,即具有引文性特征。文本之间的相互影响成为文本生成的动力机制。在迄今为止的网络文学写作中,互文性的现象非常突出。这一方面表现为原创性的缺失,读者在阅读时经常会看到不同文本的混杂与嵌入;另一方面,网络文本突破了单纯的文字文本形式,将图片、视频和其他电子科技融入文本,形成一种多样化的、奇特的互文效果。随着语言的重要性的降低,语言很可能在未来网络文本中成为一种装饰和点缀,只发挥注释的功能。在这样的文本环境中,不仅意味着文学语言的退化,而且可能导致文学性乃至文学的退化。

    (摘编自黄发有《媒介融合与网络文学的前景》)

    1. (1) 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作家融入城市生活,他们因为创作的需要,积极改变观念去适应时代。 B . 网络小说的作者如果不从熟悉的家乡历史和现实生活中选择材料,就无法反映社会生活变迁。 C . 网络文学由不断摸索到模式化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部分网站的做法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 D . 网络小说的语言存在直观化倾向,重在展现人物的语言、行动,而不对人物的心理进行刻画。
    2. (2) 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网络文学的发展导致乡土文学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使得乡土文学出现了弱化的迹象。 B . 当今一些科幻类作品中,地球甚至太阳系也开始寄寓人类的乡愁,成为人类共同的家园。 C . 虽然城市化生活发展起来了,但故乡意识和乡愁情结依然发挥着感动读者的强大能力。 D . 文学网站采用的“女频”“男频”分类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网络文学类型化的发展。
    3. (3) 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存在着文学性退化的问题,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谈谈你的看法。
三、     (20分)
  •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至乎?”

    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三王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也。

    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古者尝有处橧巢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服之轻重便身,用财之费顺于民。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湿润,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土事不 , 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槀邑。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弊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为不敢受也。”

    公曰:“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

    公曰:“然则曷禄夫子?”

    晏子对曰:“君商渔盐,关市讥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若此三言者,婴之禄,君之利也。”

    公曰:“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

    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齐安矣。”使人问小国,小国之君曰:“齐不加我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三王:夏商周三代之明君,多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②橧(zēng)巢: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③关市:指集市。讥:稽查,盘问。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若其衣服节俭而众也      说:同“悦”,高兴 B . 土事不 , 木事不镂       文:花纹 C . 下之其上甚矣       疾:痛恨 D . 君而处身       宗:尊崇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如此,则诸侯至乎      行李之往来,共乏困 B . 服之轻重便身          青,取之 C . 然则曷禄夫子      还军霸上,待大王来 D . 关市讥不征       逝者如斯,未尝往也
    3. (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B . 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C . 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D . 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4.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晏子认为,古代圣王诚心诚意地爱护百姓,实实在在地对百姓行善,因此天下的人都感念其德义而归附他们。 B . 晏子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风尚。 C . 面对景公的封赏,晏子并不领情,他毅然决然地予以拒绝,并且指出了景公穷奢极欲与穷兵黩武的危害性。 D . 本文采用对话的方式,批评了景公治理国家的错误观点和做法,表达了晏子减少赋税、减轻刑罚等政治主张。
    5. (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

      ②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四、        (18分)
  • 12. 面两首诗词,完成小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金陵怀古(其四)

    王安石

    忆昨天兵下蜀江,将军谈笑士争降。黄旗已尽年三百,紫气空收剑一双。

    破堞自生新草木,废宫谁识旧轩窗!不须搔首寻遗事,且倒花前白玉缸!

    1. (1) 下列对《桂枝香·金陵怀古》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头三句寥寥数语,即交代清楚时令、地点、天气,词人凭栏远眺,一片明净肃杀的秋色映入眼帘,让这篇登高怀古之作顿显不凡气势。 B . “彩舟”,“云淡”色彩鲜明;“星河”“鹭起”,虚实相生。这两句不仅把整幅金陵秋景图展现得活灵活现,而且进一步开拓了诗人和读者的观察视野。 C . “千古凭高”二句批判千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知慨叹朝代的兴亡,未能跳出荣辱的小圈子,也就很难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引出历史的教训。 D .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写出了六朝的风云变幻全都随着流水消逝,只有那郊外的寒冷烟雾和衰萎的野草还凝聚着一片苍绿,寄寓作者兴叹。
    2. (2)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与《金陵怀古(其四)》在表达情感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 13. 篇默写。
    1. (1)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针对公西华“非曰能之”“愿为小相”的话,用“”两句进行评价,意在增强其信心。
    2. (2) 《登岳阳楼》中表现诗人的感情已由开篇的潜藏喜悦,转为明诉悲苦的两句是“”。
    3. (3) 《念奴娇·过洞庭》中“”两句,形象地概括出洞庭湖明净光洁、广阔无涯的特点,有力地衬托出诗人的豪迈气概。
    4. (4)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愚顽怕读文章。,那管世人诽谤!(《西江月·嘲宝玉》)
    5. (5) ,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枉凝眉》)
五、     (15分)
  • 14. 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正说着,只听丫鬟们说:“宝姑娘来了。”只见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向袭人说道:“晚上把这药用酒研开,替他敷上,把那淤血的热毒散开,可以就好了。”说毕,递与袭人,又问道:“这会子可好些?”宝玉一面道谢说:“好了。”又让坐。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像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宝玉听得这话如此亲切稠密,大有深意,忽见他又咽住不往下说,红了脸,低下头只管弄衣带,那一种娇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者,不觉心中大畅,将疼痛早丢在九霄云外,心中自思:“我不过挨了几下打,他们一个个就有这些怜惜悲感之态露出,令人可玩可观,可怜可敬。假若我一时竟遭殃横死,他们还不知是何等悲感呢!既是他们这样,我便一时死了,得他们如此,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亦无足叹惜,冥冥之中若不怡然自得,亦可谓糊涂鬼祟矣。”想着,只听宝钗问袭人道:“怎么好好的动了气,就打起来了?”袭人便把焙茗的话说了出来。宝玉原来还不知道贾环的话,见袭人说出方才知道。因又拉上薛蟠,惟恐宝钗沉心 , 忙又止住袭人道:“薛大哥哥从来不这样的,你们不可混猜度。”宝钗听说,便知道是怕她多心,用话相拦袭人,因心中暗暗想道:“打的这个形像,疼还顾不过来,还是这样细心,怕得罪了人,可见在我们身上也算是用心了。你既这样用心,何不在外头大事上作工夫,老爷也喜欢了,也不能吃这样亏。但你固然怕我沉心,所以拦袭人的话,难道我就不知我的哥哥素日恣心纵欲,毫无防范的那种心性。”想毕,因笑道:“你们也不必怨这个,怨那个。据我想,到底宝兄弟素日不正,肯和那些人来往,老爷才生气。就是我哥哥说话不防头,一时说出宝兄弟来,也不是有心调唆:一则也是本来的实话,二则他原不理论这些防嫌小事。袭姑娘从小儿只见宝兄弟这么样细心的人,你何尝见过天不怕地不怕,心里有什么口里就说什么的人。”袭人羞愧无言。宝玉又听宝钗这番话,一半是堂皇正大,一半是去己疑心,更觉比先畅快了。方欲说话时,只见宝钗起身说道:“明儿再来看你,你好生养着罢。方才我拿了药来交给袭人,晚上敷上管就好了。”说着便走出门去。袭人赶着送出院外,说:“姑娘倒费心了。改日宝二爷好了,亲自来谢。”宝钗回头笑道:“有什么谢处。你只劝他好生静养,别胡思乱想的就好了。”说着,一面去了。

    袭人抽身回来,心内着实感激宝钗。那时天色将晚,宝玉半梦半醒,恍恍忽忽听得有人悲戚之声。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宝玉犹恐是梦,忙又将身子欠起来,向脸上细细一认,只见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不是黛玉,却是那个?宝玉还欲看时,怎奈下半截疼痛难忍,支持不住,便“嗳哟”一声,仍就倒下,叹了一声,说道:“你又做什么跑来!虽说太阳落下去,那地上的余气未散,走两趟又要受了暑。我虽然捱了打,并不觉疼痛。我这个样儿,只装出来哄他们,好在外头布散与老爷听,其实是假的。你不可认真。”此时林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得利害。听了宝玉这番话,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语,只是不能说得,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宝玉听说,便长叹一声,道:“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一句话未了,只见院外人说:“二奶奶来了。”林黛玉便知是凤姐来了,连忙立起身说道:“我从后院子去罢,回来再来。”宝玉一把拉住道:“这可奇了,好好的怎么怕起他来。”林黛玉急的跺脚,悄悄的说道:“你瞧瞧我的眼睛,又该他取笑开心呢。”宝玉听说赶忙的放手。黛玉三步两步转过床后,出后院而去。

    (选自《红楼梦》三十四回,略有改动)

    注:①沉心:多指言者无意而听者有心,陡生不快。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宝玉挨打,钗、黛二人都来探视,前者来得光明正大,后者来得闪闪躲躲,作者用对比手法尽显二人迥异个性。 B . 宝钗“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是后悔自己刚才的话说得亲切直白,宝玉见她“羞羞怯怯”却格外高兴而痴心大发。 C . 小说写宝钗来探望宝玉,运用较多笔墨去写二人的心理活动,以此印证二人乃是“金玉良缘”,所以彼此心意相印相通。 D . 黛玉劝说宝玉“从此可都改了”是心疼又无奈;宝玉却反而让黛玉“放心”,是表达自己永远不会改变心志的决心。
    2. (2) 简要概括分析宝钗的性格特点。
    3. (3) 宝玉对来探望他的宝钗、黛玉二人在情感态度上有何不同?结合文本具体谈谈你的看法。
六、    (60分)
  • 15. (2022高一上·宁波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游览山峰,有人多止步于位于山腰的知名景点;有人定要登上绝顶才觉得是真正来过;有人随兴所至,走到哪里都能欣赏美景。游山如此,人生亦然。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记述你的经历发现或论说你的观点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