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历...

更新时间:2023-03-09 浏览次数:40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 1. (2019高二上·靖宇月考)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
    A . 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 . 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 C . 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 D . 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 2. 黄宗羲在《原臣》中说,父子足先天的血缘关系,君臣则是后天的契约关系,是在“为天下”的前提下结成的君臣共同体,君主若不能“为天下”,臣可视君为路人。这说明黄宗羲思想的实质是(   )
    A . 倡导君臣平等的契约关系 B .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C . 否定儒家思想的权威地位 D . 信守君臣父子的传统观念
  • 3. 如图是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唐咸通九年(868年)雕版印刷的《金刚经》(局部),卷首扉画为释迦牟尼向弟子宣说《金刚经》的场景,其后为《金刚经》正文。这反映出(   )

    A . 丝绸之路促进民族交融 B . 佛教盛行冲击儒学地位 C . 技术进步推动文化传播 D . 宗教思想源于艺术想象
  • 4. (2021高一上·普宁期中) 安史之乱以前,各边镇屯田、营田,所有权概属封建国家,收成必须全部申报中央。安史之乱以后,土地的所有权,连同经营、管理、分配的权力,全部落入地方长官的手里,出现了“将士无战守之劳,有耕市之利”的状况。这些变化(   )
    A . 标志着唐王朝由盛转衰 B . 表明唐朝均田制走向瓦解 C . 为藩镇割据奠定物质基础 D . 说明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 5. (2017·新课标Ⅱ) 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

    A . 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 . 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 .   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 . 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 6. 公元8世纪前后东亚国家对中国文化的大规模移植与受容,将东亚国家与中国在语言(汉字)、思想意识(儒教、佛教)、社会组织(律令制度)、物质文明(科学技术)上联成一气,形成一个以中华帝国为文化源的有序结构系统。这表明,在该时期(   )
    A . 东亚地区形成了多样统一的文化有机体 B . 东亚国家忽视引进文化应保持主体的选择性 C . 中国与东亚国家文化双向输出成为主流 D . 唐朝凭借强大国力推动文化的对外扩张
  • 7. (2022高一上·射洪期中) 东晋孙绰(chuò)认为,僧侣出家,弘法修道,是光宗耀祖,是无上之孝行。葛洪在《抱朴子》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由此可知(   )
    A . 儒学独尊的局面仍未被打破 B . 儒学社会地位相对稳固 C . 儒、释、道三教合一局面形成 D . 佛、道挑战儒学正统地位
  • 8. (2022高二下·双鸭山月考) 对秦汉魏晋南北朝这一历史阶段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特征,概括得较为准确的是(    )
    A . 倾覆与再建辉煌与成熟经世与玄思 B . 波峰与波谷恢宏与古朴鼎盛与革新
    C . 创新与再造传承与新变集成与转型 D . 波峰与波谷恢宏与古朴经世与玄思
  • 9. (2023高一下·宿松开学考) 辽圣宗时期推崇汉文化,不仅要求众将领选派伴读史书之人,还下诏“蕃汉官子孙有秀茂者,必令学中国书 籍,习读经书”;此外,他还开科举,选拔、任用大量汉人参与朝政建设,如宰相张俭、杜防等。辽圣宗的 这些举措 ( )
    A . 旨在消除契丹与汉族的民族矛盾 B . 表明了儒学在契丹处于主导地位 C . 导致了少数民族文明的日益衰落 D . 利于推动辽国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 10. 总的来看,历代行政区划主要是第一级政区的变化很大。一级政区,秦汉为郡,汉末魏晋南北朝为州,唐末为道,宋代为路,元明清为省。造成这样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小农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B . 山川形便和犬牙交错原则 C . 中央王朝为防止地方割据 D . 民族融合不断发展的需要
  • 11. 宋元话本塑造了另类艺术形象。如《快嘴李翠莲记》中的李翠莲敢于同封建“三从四德”进行抗争;《闹樊楼多情周胜仙》中酒店主女儿周胜仙的形象中,包含着与封建婚姻相悖离的婚姻观。这说明当时(   )
    A . 商品经济发展瓦解了传统伦理观念 B . 文学作品蕴含了市民的价值追求 C . 统治者文化专制抑制了文学的发展 D . 士大夫阶层热衷于创作世俗文化
  • 12. 佛教传入中国对儒学产生了巨大冲击,许多儒士激烈批判佛教,并支持政治上的灭佛运动,却没能阻断佛教的兴盛。到宋朝之后,儒士对佛教转向宽容,佛教却衰落了。这是因为(   )
    A . 儒学加强理论建设,适应时代要求 B . 君主专制加强,儒学独尊地位巩固 C . 商品经济发展,民众价值取向变化 D . 佛教没有与时俱进,实现理论创新
  • 13. (2023高一下·定远开学考)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放东南沿海的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1858年《天津条约》和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又开放沿海、沿江11处通商口岸;1895年《马关条约》又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商埠。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 . 主动顺应资本主义的潮流 B . 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 特别重视发展外向型经济 D . 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 14. (2021高二上·重庆开学考) 甲午战争后,梁启超在《中国积弱溯源论》一文中说:“是故吾国民之大患,在于不知国家 为何物”这旨在说明(   )
    A . 清政府海权观念的淡薄 B . 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 C . 启迪国民意识的重要性 D . 清政府未发动民众力量
  • 15. 徐中约教授提出:“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他们力图更新并改造国家,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对该观点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 近代中国已发展成为世界强国 B . 中国人自古以来勇于接受挑战 C . 中国人在被动中抛弃儒家思想 D . 中国已在近代融合到世界中去
  • 16. (2017·中原模拟) 李喜所在《梁启超对戊戌变法的反思》中指出,从维新派本身寻求失败的原因,是从枝节上来找,自然进入了误区;从中国社会本身去考察,才可能合理地去解释变法为什么失败。作者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于( )

    A . 变法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群众 B . 变法措施过于全面,进程过于激进 C . 有利于改革成功的社会环境尚未形成 D . 袁世凯告密直接导致戊戌政变发生
  • 17. 1898年,光绪皇帝下诏:“著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这一诏令内容的实施(   )
    A . 标志着科举制走到了尽头 B . 有助于人才培养思想的解放 C . 使近代教育体制得以建立 D . 使统治者放弃中体西用思想
  • 18.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雨里格绵绵,介支个秋风寒;树树里格梧桐叶落尽,愁绪里格万千压在心间;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 ”这是脍炙人口的红色歌曲《十送红军》的部分歌词。歌词反映的的历史背景是(   )
    A . 南昌起义后红军进军井冈山 B . 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进行长征 C . 军队出征奔赴前线抗击日寇 D . 军队撤出根据地同国军决战
  • 19. (2023高一下·定远开学考) 遵义会议决议指出:中央红军放弃中央苏区,其“活动的地区远远地离开了南京政府反革命的根据地,蒋介石几年经营的堡垒地带的依靠是没有了”。国民党也不得不承认,红军的突围西走使国民党军“实在是很难捕捉其踪迹而一举将其歼灭”。这说明红军长征(     )
    A . 是中共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B . 扭转了国共双方的力量对比 C . 使全党从教条主义中解放出来 D . 有助于红军夺取战略主动权
  • 20. 1928年12月29日,时任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的张学良宣布于即日起,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史称东北易帜。东北易帜(   )
    A . 基本上结束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B . 标志着国民政府完成“形式统一” C . 宣告了日本侵略中国计划彻底破产 D . 意味着国民革命取得最终的胜利
  • 21.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相继颁布了《奖励工艺品暂行条例》《华侨回国兴办实业奖励法》《工业奖励法》等文件,同时邀请蔡元培、马寅初分别担任监察院长、立法院财政委员会委员长。由此可以推知(   )
    A . 国民政府积极扶持民族工业 B . 兴办实业成为当时中国主流 C . 民族工业发展障碍被逐步扫除 D . 国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
  • 22. (2021·南京模拟) 历史学家金冲及认为:“在当年物质非常缺乏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这些粮票、布票、油票,一切都听任自由市场去处理,恐怕许多人连最起码的穿着和生活都无法得到保障。那个时候采取这个措施是一个不得已而又很成功、有利于人民的措施。”该观点(    )
    A . 否定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B . 认为计划经济比市场经济有优势 C . 表明旧经济体制的影响根深蒂固 D . 肯定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作用
  • 23. 在总结过渡时期经济建设经验时,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周恩来提出“既要重工业,又要人民”,工农业要“两条腿走路”。这些认识(   )
    A . 加快了国民经济部门结构和分配结构调整 B . 推动了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 C . 促进了人民群众生活条件的改善 D . 防止了“左”倾错误干扰经济建设
  • 24. (2020高三上·芜湖月考) 有人说“蔡英文为求当选提出了‘维持两岸现状’的承诺,提出在两岸之间要‘积极沟通’‘不挑衅’与‘无意外’,但在其否认‘两岸同属一中”的‘九二共识’情况下,即在坚持既有‘台独’立场情况下,如何实现‘维持两岸现状’的承诺与目标,是大有疑问的"。下列有关两岸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处理两岸关系的基础是“九二共识” ②台湾当局仍具有积极沟通的诚意

    ③“一国两制”已被海峡两岸普遍接受 ④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 25. (2021高一下·曹妃甸开学考) 按照“税负从低、优惠从宽、手续从简”的原则,198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部个人所得税法。该法颁布的主要原因是( )
    A . 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 B . 解决外籍人士个人所得税问题 C . 利用外资和技术发展经济 D . 计划经济体制下税制弊端严重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 26. 中国古代的杰出的帝王在中国中央集权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 .其大者为都督府,以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大几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新唐书》

    材料三:康熙二十三年(1684)九月,康熙帝初次南巡启銮。途经黄河,视察北岸诸险。十一月南巡至江宁,谒明孝陵。回銮时次曲阜,诣孔庙,瞻先圣像,书“万世师表”。康熙二十八年(1689)正月康熙帝第二次南巡,临阅大运河和淮扬河工,接见参与疏泄工程的徽商代表,汪铨等人在扬州陈家湾得到亲见皇帝龙颜,闻其声的荣耀。更者,康熙初期为了镇压三藩动乱和郑成功势力,大量动用了国家财政,这样的状况就促成了有关河工方面徽商的活跃。康熙帝抵达浙江绍兴,祭大禹陵,亲制祭文。

    ——摘编自曹永宪《康熙帝与徽商的遭遇》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概述秦始皇在行政制度创建方面做出了哪些重要贡献。根据材料二归纳唐太宗治理东突厥地区的主要措施。
    2. (2) 根据材料三,概括康熙帝巩固汉族地区统治的措施。并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他亲自接见徽商代表的原因。
    3. (3) 综合以上材料,分别概括三位帝王在我国统—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上的地位。
  • 27. (2022高二下·定远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雍正帝接受了云贵总督鄂尔泰的建议,废土司为府、州、县。1731年,这项工作初步完成。改流的实行,清军驻防地扩大,雍正为加强对新设府县的控制,增添营汛(戍防军队)。在改流地区,废除原来土司的征收制度,与内地一样,实行按田亩征税的原则,但征收多少,又根据当地的情况来确定,一般少于内地。很多土民有了土地,大有重见天日的感觉。

    ——杜诗瑀《清世宗雍正传》

    材料二:

    清朝前期大事年表(部分)

    1653年

    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尊号

    1683年

    清军渡海远征,收复台湾。

    1684年

    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1713年

    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

    1757年

    彻底击败准噶尔部

    1727年

    清朝设置驻藏大臣

    1759年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1762年

    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材料三:清朝的所谓“开疆拓土”,就是国家对边疆地区实行行之有效的管辖。清朝政府在继承中国历代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对边疆地区行使主权,进行有效的管辖,将一个清晰完整的中国边疆展现在世界面前,在近代以前奠定了中国疆域的版图。               

    ——摘编自成崇德《清代前期边疆通论》(上)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雍正时期改土归流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土归流产生的积极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清朝“开疆拓土”的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开疆拓土”的意义。
  • 2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一直致力于追求中华民族复兴之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近代反侵略的进程中,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勇抗争,努力地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鼓舞了全国人民反帝爱国的伟大斗志。在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历史关头,中国人民表现出了“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前仆后继、救亡图存”的反抗精神,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也正是中国人民怀着深厚的忧患意识,发扬自强不息、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经过一个多世纪艰苦卓绝的斗争,才有最终百年国耻的洗雪。

    ——摘编自宋凌迁《近代反侵略进程中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材料二:抗战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它又是一场全面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不仅打败了日本,消除了亡国的危险,还从盟国那里挣脱了不平等枷锁,获得了平等地位,中国的国际地位在抗战时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摘编自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材料三:近代以后……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摘自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2012年11月)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民族精神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近代中国人为救亡图存、实现民族复兴所做出的努力。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战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的理由。
    3.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列举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典型事例。
  •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

    ——摘编自张仲礼《近代上海城市研究(1840—1949年)》等

    材料二:16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世纪下半期,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1. (1)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
    2. (2)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
    3. (3)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曼彻斯特为例,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