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宜宾市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开学...

更新时间:2023-03-01 浏览次数:30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2024高一下·西宁开学考) 某博物馆收藏了一批古代铜镜,上有铭文:“郡举孝廉州博士,少不努力老大悔”“孝言之始孝为右”“居必忠必信”等。从这些铭文中无法确切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
    A . 郡县制 B . 察举制 C . 铜镜制造于西汉 D . 宣扬儒家伦理思想
  • 2. (2024高一上·云阳县月考) 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    )
    A . 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 B . 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 C . 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 D . 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 3. (2023高二下·高县开学考) 董仲舒说:“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这一言论(   )
    A .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 对君主构成一定制约 C . 以强化君权为出发点 D . 受到法家思想的影响
  • 4. (2023高二下·高县开学考) 元杂剧作家通过戏剧中“修齐治平”实践历程来塑造理想人格,颂扬穷困环境中困穷守志的道德品格,困厄境遇中经济天下的入世精神,以及面对艰险时知天命,尽人事的刚健人格。这反映出(   )
    A . 儒家思想对人们价值观的深刻影响 B . 汉族知识分子对少数民族政权的认同 C . 程朱理学严重束缚民众的精神自由 D . 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强烈
  • 5. (2023高二下·高县开学考) 15-17世纪,中西方都出现了“自写真”绘画。明朝苏州人沈周的自画像呈现了眼睛、额头、皱纹和老年斑等颇具个性的面部特征。意大利画家丢勒在自画像上写道:“我,丢勒,在28岁时用永不褪色的颜料画下了我自己。”这一现象(   )
    A . 得益于自然科学进步和人文主义发展 B . 体现了制镜技术和绘画理论的新发展 C . 佐证了中学西传和西学东渐双向并行 D . 折射出商品经济发展和自我意识觉醒
  • 6. (2023高二下·高县开学考) 英国革命作为民族国家首次对绝对王权的民主化改造,其最大成果是创造了君主立宪制。英国的这一制度创新(    )
    A . 否定了其传统的政治结构 B . 完全剥夺了贵族的政治特权 C . 使全体国民都享有选举权 D . 实现了国家权力重心的转移
  • 7. (2023高二下·高县开学考) 乾隆皇帝组织编订《四库全书》后,将其收藏于全国七处皇家藏书楼。其中“北四阁”只对翰林学子和京官等人群开放阅览,而位于扬州、镇江和杭州的“南三阁”则扩大到社会上的一般士子。这在当时(    )
    A . 有利于南方文化地位的提高 B . 促成了南方市民文化的兴起 C . 缓解了南北士人录取的矛盾 D . 适应了推广活字印刷的需要
  • 8. (2023高二下·高县开学考) 道光帝对签订《南京条约》的指示是:“广东给过银两,烟价碍难再议;战费彼此均有,不能议给,其平行理可以通融;贸易之所,前已谕知耆英,将香港地方暂行赏借,并许以闽浙沿海,暂准通市。该逆既来诉冤,经此次推诚晓谕,当可就我范围。”由此可知,清政府的这一态度客观上(   )
    A . 推动了外交观念的转变 B . 引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C . 延缓了社会改革的进程 D . 冲击了封建自然经济的瓦解
  • 9. (2023高二下·高县开学考) 下表是全国棉布中机制布与手织布的比重变化(%),据此可知(   )
    1860 1894 1913 1920
    手工织布所占比重 96.82 85.85 65.17 71.45
    其中:农村土布 96.82 85.85 63.89 65.52
    机器制布所占比重 3.18 14.15 34.83 28.55
    其中:进口布 3.18 13.36 32.57 24.20

    许涤新、吴承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

    A . 近代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 B . 自然经济已经解体殆尽 C . 棉纺织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D . 列强的经济侵略受到了抵制
  • 10. 下边是《新华日报》所刊登的当年毛泽东的讲话。此次讲话的背景是(   )

    A . 人民公社化运动已开展 B . 社会主义改造正式开始 C .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D . “左”倾错误十分盛行
  • 11. (2023高二下·高县开学考) 在大革命时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者,只注意对国民党妥协,忘记了农民;以张国焘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者,只注意工人运动,同样忘记了农民。鉴于此,毛泽东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他在文中论证了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性。由此可知(   )
    A . 中国共产党忘记组建统一战线 B . 农民尚缺乏革命的自觉觉悟 C . 中国共产党革命思想摇摆不定 D . 农民可成为工人阶级同盟军
  • 12. (2023高二下·高县开学考) 下表反映的是18世纪普鲁士最重要的启蒙杂志一一《柏林月刊》的撰稿人员构成情况。这表明此时普鲁士(   )
    人员类型 大学教授和人文中学教师 国家官员 神职人员 贵族 其他社会职业阶层
    人数及占比 80人 27% 60人 20% 50人 17% 45人 16% 60人 20%
    A . 人文教育获得独立自由的发展 B . 理性观念引领欧洲舆论潮流 C . 启蒙运动改变了传统社会结构 D . 启蒙思想深刻影响上层社会
二、非选择题(52分)
  • 13. (2023高二下·高县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晚期的文化气象,当然也不拘一格,虽不全是反传统、重个性、重自由这一系列,但这一风气仍弥漫于思想、文学与艺术领域,是对传统权威及礼教规范诸种压力的反弹,也是在反弹过程中的反思。一时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风气所及,即使系出朱子理学的东林学派顾宪成、高攀龙诸人,抗争奸邪,意气慷慨,置生死于度外,其行为作风也已是狂狷之流,不同于世俗的乡愿。明清之交,国亡家破,顾炎武、黄宗羲痛心之余,对于中国的文化,包括政治制度与思想方式,均有深刻的检讨。其破陈立新的精神对嘉靖、万历以来的文化风气有传承,但也有批判。这种精神,堪称中国近古以来的一段启蒙精神。如果没有清代严酷的权威压制,斩断了这一段反思的检讨与创新的尝试,中国文化后来的演变,或未必有三百年的僵化。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在启蒙运动中,对于国家性质的提问,引发了自由与人权的观念,这两个观念,其实与希腊古典思想关系不大,却是由宗教改革后重新界定神恩引申而来的。人类与个人都蒙受神恩,神创造了人,而且神爱世人,因此,人权是神圣的,人的自由不应当被别人剥夺。于是,国家是由个别国民合订的契约所创设的,以服务国民。这一转折,逐渐在“国家”的定义中,注入个别国民的权利,为民主政体确立了天赋人权为其基本要件。

    ——摘编自陆昱晖《浅谈西方民主政治历程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文化风气的主要特点,并评价这一风气。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文化风气与启蒙运动在内容上的差异,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
  • 14. (2023高二下·高县开学考) 农业的发展关系着一个国家社会的发展与稳定。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33年5月12日在《农业调整法》通过时,农业部长华莱士表示,美国“自由的个人主义时代”已经结束,“唯一可以达成长期生产控制的方法,乃是农民们自己组织起来,联合起来进行努力。”他还动用政府力量,引导农业生产者与农产品加工者之间签订“市场协议”,使他们在最低限度价格、供求总量等方面达成协议。后来,在他的活动下又争取通过了《土壤保持与作物调配法》《农业信货法》《农场抵押法》《农作物贷款法》等法律,以加强对农民的政策支持。他还建立农业“常平仓”制度,即政府储备粮食以调节粮价。从1932年至1939年,美国农业基本恢复起来,农民的处境得到根本性的好转。

    ——摘编自王丽、张婵等《论罗斯福的农业调整法及农业政策》

    材料二:中国是一个农民占全国人口80%的国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经过“文化大革命”,随着人口总数的激增,农民人均分配的口粮和现金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比1957年和1965年还略有减少。1978年12月,陈云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说:“我们不能到处紧张,要先把农民这一头安稳下来。农民有了粮食,棉花、副食品、油、糖和其他经济作物就都好解决了.摆稳这一头,就是摆稳了大多数,七亿多人口稳定了,天下就大定了。”1979年6月18日第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会议休息时,万里找陈云说:“安徽一些农村搞起了包产到户,怎么办?”陈云回答:“我双手赞成。”之后,万里又同邓小平谈。邓小平说:“不要争论,你就这么干下去就完了,就实事求是干下去。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美国农业部长华莱士的农业措施。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农业政策调整的意义。
  • 15. (2023高二下·高县开学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外国人眼中的辛亥革命

    材料一:辛亥革命爆发数天后,在汉口一家外国商行任职的美国人鲍布写给母亲的家书:“亲爱的妈妈,我从来没有想到会看见一场革命,但是现在我正在目睹着一场真正的革命。”

    ——据【美】鲍布《辛亥首义目睹记》

    材料二:中国这个古老的封建帝国已经被辛亥革命彻底埋葬,这个腐朽的封建帝国已经轰然倒塌,中国人民迎来了更加自由和光明的时代。放眼全球,纵观人类的整个历史,还有比辛亥革命的胜利更加激动人心的时刻吗

    ——【美】阿瑟·贾德森·布朗《辛亥革命》

    材料三:我在这里所遇到的每一个人都赞同革命,甚至比较开明的低级满族官吏也反对他们的政府。现在要得出目前最好该做什么的意见还为时太早,但我想,在现在绝对君权和如此众多的中国人正在酝酿的共和制之间,要有个中间阶段。清王朝终究还有一种使中国各省和人民凝成一个整体的影响。

    ——《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莫理循致对外新闻部主任的信(1911年10月27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外国人眼中的辛亥革命”加以阐释。(要求: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