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 | 1894 | 1913 | 1920 | |
手工织布所占比重 | 96.82 | 85.85 | 65.17 | 71.45 |
其中:农村土布 | 96.82 | 85.85 | 63.89 | 65.52 |
机器制布所占比重 | 3.18 | 14.15 | 34.83 | 28.55 |
其中:进口布 | 3.18 | 13.36 | 32.57 | 24.20 |
许涤新、吴承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
人员类型 | 大学教授和人文中学教师 | 国家官员 | 神职人员 | 贵族 | 其他社会职业阶层 | |||||
人数及占比 | 80人 | 27% | 60人 | 20% | 50人 | 17% | 45人 | 16% | 60人 | 20% |
材料一:明晚期的文化气象,当然也不拘一格,虽不全是反传统、重个性、重自由这一系列,但这一风气仍弥漫于思想、文学与艺术领域,是对传统权威及礼教规范诸种压力的反弹,也是在反弹过程中的反思。一时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风气所及,即使系出朱子理学的东林学派顾宪成、高攀龙诸人,抗争奸邪,意气慷慨,置生死于度外,其行为作风也已是狂狷之流,不同于世俗的乡愿。明清之交,国亡家破,顾炎武、黄宗羲痛心之余,对于中国的文化,包括政治制度与思想方式,均有深刻的检讨。其破陈立新的精神对嘉靖、万历以来的文化风气有传承,但也有批判。这种精神,堪称中国近古以来的一段启蒙精神。如果没有清代严酷的权威压制,斩断了这一段反思的检讨与创新的尝试,中国文化后来的演变,或未必有三百年的僵化。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在启蒙运动中,对于国家性质的提问,引发了自由与人权的观念,这两个观念,其实与希腊古典思想关系不大,却是由宗教改革后重新界定神恩引申而来的。人类与个人都蒙受神恩,神创造了人,而且神爱世人,因此,人权是神圣的,人的自由不应当被别人剥夺。于是,国家是由个别国民合订的契约所创设的,以服务国民。这一转折,逐渐在“国家”的定义中,注入个别国民的权利,为民主政体确立了天赋人权为其基本要件。
——摘编自陆昱晖《浅谈西方民主政治历程
材料一:1933年5月12日在《农业调整法》通过时,农业部长华莱士表示,美国“自由的个人主义时代”已经结束,“唯一可以达成长期生产控制的方法,乃是农民们自己组织起来,联合起来进行努力。”他还动用政府力量,引导农业生产者与农产品加工者之间签订“市场协议”,使他们在最低限度价格、供求总量等方面达成协议。后来,在他的活动下又争取通过了《土壤保持与作物调配法》《农业信货法》《农场抵押法》《农作物贷款法》等法律,以加强对农民的政策支持。他还建立农业“常平仓”制度,即政府储备粮食以调节粮价。从1932年至1939年,美国农业基本恢复起来,农民的处境得到根本性的好转。
——摘编自王丽、张婵等《论罗斯福的农业调整法及农业政策》
材料二:中国是一个农民占全国人口80%的国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经过“文化大革命”,随着人口总数的激增,农民人均分配的口粮和现金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比1957年和1965年还略有减少。1978年12月,陈云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说:“我们不能到处紧张,要先把农民这一头安稳下来。农民有了粮食,棉花、副食品、油、糖和其他经济作物就都好解决了.摆稳这一头,就是摆稳了大多数,七亿多人口稳定了,天下就大定了。”1979年6月18日第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会议休息时,万里找陈云说:“安徽一些农村搞起了包产到户,怎么办?”陈云回答:“我双手赞成。”之后,万里又同邓小平谈。邓小平说:“不要争论,你就这么干下去就完了,就实事求是干下去。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外国人眼中的辛亥革命
材料一:辛亥革命爆发数天后,在汉口一家外国商行任职的美国人鲍布写给母亲的家书:“亲爱的妈妈,我从来没有想到会看见一场革命,但是现在我正在目睹着一场真正的革命。”
——据【美】鲍布《辛亥首义目睹记》
材料二:中国这个古老的封建帝国已经被辛亥革命彻底埋葬,这个腐朽的封建帝国已经轰然倒塌,中国人民迎来了更加自由和光明的时代。放眼全球,纵观人类的整个历史,还有比辛亥革命的胜利更加激动人心的时刻吗
——【美】阿瑟·贾德森·布朗《辛亥革命》
材料三:我在这里所遇到的每一个人都赞同革命,甚至比较开明的低级满族官吏也反对他们的政府。现在要得出目前最好该做什么的意见还为时太早,但我想,在现在绝对君权和如此众多的中国人正在酝酿的共和制之间,要有个中间阶段。清王朝终究还有一种使中国各省和人民凝成一个整体的影响。
——《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莫理循致对外新闻部主任的信(1911年10月27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外国人眼中的辛亥革命”加以阐释。(要求: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