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汕头市2022-2023学年度高三上学期语文教学质量监...

更新时间:2023-02-21 浏览次数:38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文学经典应该具有历史、思想、诗性三个方面的创造性特征,是史、思、诗的结合体。在历史层面,呈现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时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像,具有“史”的风范;在思想层面,具有深广的思想蕴含或特殊精神内涵,闪烁“思”的光芒;在诗性层面,提供前人没有提供的原创性艺术经验,体现作家对世界独特的艺术审美观照,是一个人心沟通、诗心沟通、文心沟通的审美结晶体。经典文学是作家对文学对象有思想深度的审美审视与独特而生动的艺术表达。经典既是一个实在本体,也是一个关系本体,是一个动态的具有开放性特征的可阐释空间,经典延传是一个被不断阐释与建构的过程。文学经典研究,就是要从史、思、诗的结合中,深入揭示经典的思想价值与艺术魅力:“史”的特质,要求重返经典文学现场;“思”的特质,呼唤关于文学内蕴丰富性、复杂性的现代对话;“诗”的特质,则回应重返文学本体研究的诉求。

    经典的形成常常需要漫长时间的检验,许多经典作家的作品都是经过若干时代的阅读、阐释和淘洗之后才存留下来的,那些只经过少数人或者一两代人认可的作家作品还很难成为经典。对现代文学经典的重释,是对新文学传统意义的再发现,对现代文学思想文化资源、艺术资源的再激活。当代文学的理论建构与创作实践,都需要从传统文学经典包括现代文学经典中汲取养料,获得新机。

    (摘编自王泽龙《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重释的路径探究》)

    材料二:

    在我们的文学经典作品序列中,有一部分属于红色文学经典。红色文学经典是经过大浪淘沙的历史积淀和千锤百炼的时光筛选,留存下来的旨在传承红色精神基因的作品,而且是那些最具代表性、典范性、权威性的作品。这些作品具有穿越时空的精神感召力与思想引领力,总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绽放新光彩、释放新能量、彰显新魅力。

    “红色经典”的现实主义创作立场对当下文学写作具有镜鉴意义,即文学书写如何紧扣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以精神方式参与国家和民族聚力前行的历史进程。

    以《红日》《红岩》《红旗谱》《创业史》《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为代表的红色经典小说,聚焦自晚清末年到20世纪中期中国社会的系列重大事件,以宏伟的史诗格局和磅礴的精神气势,多角度、全方位地再现中国人民抗敌御侮、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波澜壮阔的革命进程,钩沉出中华民族在困厄中破旧立新、求变图强、不断创新的历史发展逻辑。

    “红色经典”弘扬英雄主义精神的思想导向,对当下文学创作具有引领意义,即文学书写如何精彩阐释生命个体与国家、人民、时代之间的意义联系,以弘扬中华儿女“位卑未敢忘忧国”“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

    “红色经典”所塑造的那些忠于革命信仰、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面对敌人屠刀坚贞不屈的共产党员英烈形象,那些将卫国安邦的责任扛在肩上、面对火海刀山和流血牺牲也万死不辞的解放军英雄将士形象,飞扬着生命激情,辉耀着中华魂魄,为当代文学英雄人物画廊增添了新的光彩。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文学的审美功能,更具有刻画民族表情、塑造民族人格、展示民族力量、弘扬民族精神的深厚文化意义。

    “红色经典”提供的宝贵艺术经验对当下文学创作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即文学书写如何有机整合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守成与创新、笃实与空灵、明晰与隐晦、纯粹与杂糅等艺术思维和审美风格,建构一种具有民族文化鲜明辨识度的文学符号。

    实事求是地说,以今天的审美眼光来看,一些“红色经典”在主题表达、人物塑造、艺术手法运用等方面,的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其对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方式的基本遵循,对中国优秀文学传统和民间文化精髓的继承与创新,对多种创作方法和艺术形式的融会贯通,以及在现代汉语语言文字运用方面的丰富与工整,值得认真总结学习,以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优秀文学作品在艺术构造上都有独到的匠心,从文本结构的创建、故事情节的铺叙到文化意蕴的彰显,从叙述方式的选择、表现手法的穿织到语言文字的运用,都有可圈可点之处。

    历史是不能忘却的,“红色经典”的精神财富更不能抛弃。国族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面向未来,我们的作家既需要以笔为旗,立足大地、仰望星空,又要以笔为犁,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以坚实的思想质地、雄浑的艺术旋律、沉厚的史诗风格和鲜活的审美魅力,为中华民族培根铸魂。

    (摘编自李掖平《彰显超越时空的思想穿透力——谈“红色文学经典”的价值》)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经典是一个动态的具有开放性特征的可阐释空间,这与其延传是一个被不断阐释与建构的过程密切相关。 B . 文学经典必须经过若干时代的阅读、阐释和淘洗之后才形成,经一两代人认可的作品无法成为文学经典。 C . “红色经典”对当下文学创作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镜鉴、引领及启示意义。 D . “红色经典”具有穿越时空的精神感召力和思想引领力,在新时代可以助力中华民族培根铸魂,彰显新魅力。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的角度与侧重点各有不同,但都强调了阐释与传承文学经典的重要性。 B . “红色经典”所塑造的英雄形象,将随时代的发展被不断阐释与建构,被赋予新的精神内涵。 C . 当代文学要建构具有民族文化鲜明辨识度的文学符号,需从传统文学经典包括“红色经典”中汲取养分。 D . “红色经典”旨在传承红色精神基因,因此其在主题表达、人物塑造及艺术手法运用等方面难免存在局限。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符合“红色经典”内涵的一项(   )
      A . 茅盾的《子夜》描写民族工业资本家和买办金融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反映了1930年前后中国动荡复杂的社会面貌,表明了资本主义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发展前途。 B . 巴金的《家》描写20世纪20年代初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腐朽,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美好生命的摧残,歌颂了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及民主主义的觉醒。 C . 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描写东北地区一个村子从1946年到1947年土地改革的全过程,再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农村暴风骤雨般的阶级斗争。 D .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全景式地表现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中国当代的城乡社会生活,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4. (4)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也是世人所公认的文学经典,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其成为经典的原因。
    5. (5)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在“红色经典”中的表现。

  • 2. 现代文阅读Ⅱ

    八月十日灯下所记

    冯至

    晚间八点半左右,隔壁有人走过来说,方才听到广播,说日本接受波茨坦协定提出的条件,决定投降了。消息有些突然,使人半信半疑。外边落着点点滴滴的雨,我撑开一把雨伞,走到巷口,想看看外边有没有什么动静。街上一切如恒,行人在雨中走来走去,有点迟缓,有的匆忙,并没有显出与往日不同的样子。我在巷口站了一些时,对这消息有些怀疑。同时我却想,消息如果是真的,它这时必定在市中心已经搅起波澜,等到波澜扩张到这偏僻的巷口,也许要有相当的时间吧。最后,我有些不耐烦,与其这样等待着,不如多走几步,去迎接那个波澜。我于是在巷口的杂货铺里买了一支洋烛,把它燃起,仰仗着一点微弱的烛光,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过这被雨淋得泥泞不堪的街道。走到一家报馆门前,看见已经贴出一张纸,举起烛光一照,上边果然写着“日本已于今日投降”几个大字。我心里说,这应该是真实了。同时远远也仿佛听到骚动和欢呼的声音。

    我面对着这几个大字自言自语地说:“八年的战斗,如今就这样结束了吗?”我想到这里,深深地喘了一口气,好像放下了一个常年的重担,同时又感到,整个的世界也在喘了一口气。

    这样的“喘一口气”,我在八年内不曾有过,全中国也不曾有过。但是在8年前,“八一三”的前夕,却有过一次。

    那时我在上海附近黄浦江边的的吴淞镇。从七七事变发生以来,紧接着是日侨的撤退,日舰驶入扬子江,平津的陷落,全国的情绪一天比一天紧张,上海一有战争首当其冲的吴淞镇便对于这一切感觉得最锐敏。所以镇上的居民起始时三三两两,最后是成群搭伙,都先先后后地离开这里。使这座一向繁华的市镇,忽然成为一片好像是从地里挖掘出来的死城。

    我因为工作的关系,不能离开这里,但是当我在8月12日的早晨又走到镇上时,镇上忽然活跃起来,与昨天完全不同了。茶馆里、饭馆里、商店的廊檐下,麋集着许多服装一致的兵士。可是茶馆里没有茶,饭馆里没有饭,商店里没有货物。我看着这些兵士是新鲜的,这些兵士看这个市镇也是新鲜的。

    他们以好奇的眼光在一条条空旷的街巷中走来走去,我超然客公众号 也以好奇的心情走遍全镇。我分明知道,战争随时都可以爆发,但在它还没有爆发之前,却好像很沉重地悬在空中,要落,却又落不下来。这时忽然在街上出现了一个农夫,挑着一担西瓜,他也带着诧异的神情,东张西望,他大半是从远方挑着这担西瓜到这里来卖的,并不知道这里已经起了这么大的变化。

    他把这担西瓜放在一座桥上,经过一个时期的踌躇,最后仿佛若有所悟,向这来来往往的兵士一招手,大声喊道:“弟兄们,把这担西瓜分着吃了吧,反正我也不愿意再挑回去了。”他刚说完这句话,在他周围已经聚集起十几个兵士。

    我看到这幅景象,心里感到轻松而爽朗,真好像一段新的历史要从此开始。我想,这段历史只要一开端,过去的许多耻辱就会从此勾销,我怀着愉快的心情回到我工作的地方,把一切的事作一个最后的结束,到了下午,开往上海的火车已经停止了,我只好跳上一只黄浦江上的小船,离开这一有战争便首当其冲的吴淞镇。船在日本军舰的中间穿过,军舰上常常有日本的军官拿出望远镜向四下嘹望,我在船上还不住的想,吴淞镇的居民把一座空空的市镇丢给那些士兵,谁会想到呢,远远来了一个农夫挑着一担西瓜替他们对兵士尽了一些地主之谊。

    船到上海,已经是万家灯火,当我回到家里向家人述说这一天的经历时,闸北一带的炮声已经响起来了。我听着炮声,深深地喘了一口气,好像放下了一个长年的重担,这重担是比“九一八”还早便已经压在我们身上了。同时感到,整个的中国也喘了一口气。

    一个人在这时是多么幸福:当自己喘一口气,也真实地感到,几万万人都同样喘一口气。

    一九四五年,写于昆明

    [注]“八一三”事变,又称“八一三”淞沪抗战,是继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8月13日上海军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军队的壮烈战斗。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一段的“波澜”表现了街头巷尾因抗战胜利而起的欢庆的喧嚣。 B . 听闻日本投降,作者先是半信半疑,接着满怀期待,确认消息后感到踏实。 C . 文章正面描写卖瓜人招呼士兵们吃瓜,表现了他预知接下来战事艰难。 D . 文章以作者的见闻感受展开,叙写了八年抗战开始和结束时的场景。
    2. (2) 关于文中写“我”走到吴淞镇上经过茶馆、饭馆和商店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看到茶馆、饭馆和商店时,市镇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B . “茶馆里没有茶,饭馆里没有饭,商店里没有货物”,写出镇上的空旷冷清。 C . 许多服装一致的兵士麇集让原本死城一样的市镇气氛活跃起来。 D . “我”看见兵士时,感到很新鲜,紧张的情绪也随之得到缓解。
    3. (3) 散文中多次出现“喘了一口气”,这一动作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4. (4) 冯至曾在《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一文中,选取了一个已经消逝了的山村的自然风物,抒发其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希望共创美好家园的思想感情。这种从“小处”着笔,寓情于其中,向深处、广处开掘的写法,在本文中也有所体现。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此见众议以祥瑞为美事,频有表贺庆。如朕本心,但使天下太平,家给人足,虽无祥瑞,亦可比德于尧、舜。若百姓不足,夷狄内侵,纵有芝草遍街衢,凤凰巢苑囿,亦何异于桀、纣?夫为人君,当须至公理天下,以得万姓之欢心,此是大祥瑞也。自此后诸州所有祥瑞,并不用申奏。”

    八年,陇右山崩,大蛇屡见,山东及江、淮多大水。太宗以问侍臣,秘书监虞世南对曰:“春秋时,梁山崩,晋侯召伯宗而问焉,对曰:‘国主山川,故山崩川竭,君为之不举乐,降服乘缦,祝币以礼焉。’梁山,晋所主也。晋侯从之,故得无害。今蛇见山泽盖深山大泽必有龙蛇亦不足怪又山东之雨虽则其常然阴潜过久恐有冤狱宜断省系囚庶或当天意且妖不胜德修德可以销变”太宗以为然,因遣使者赈恤饥馁,申理冤讼,多所原宥。同年,有彗星见于南方,长六丈,经百余日乃灭。太宗谓侍臣曰:“天见彗星,由朕之不德,政有亏失,是何妖也?”虞世南对曰:“昔齐景公时彗星见,惧而修德,后十六日而星没。陛下若德政不修,虽麟凤数见,终是无益。但使朝无阙政,百姓安乐.虽有灾变,何损于德?”太宗曰:“吾之理国,良无景公之过。然自谓古来英雄拨乱之主无见及者,颇有自矜之意,此吾之过也。上天见变,良为是乎?”魏征进曰:“臣闻自古帝王未有无灾变者,但能修德,灾变自销。陛下因有天变,遂能戒惧,反复思量,深自克责,虽有此变,必不为灾也。”太宗深嘉其言。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灾祥》,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今蛇见山泽/盖深山大泽必有龙蛇/亦不足怪/又山东之雨/虽则其常/然阴潜过久/恐有冤狱宜断/省系囚/庶或当天意/且妖不胜德修/德可以销变 B . 今蛇见山泽/盖深山大泽必有龙蛇/亦不足怪/又山东之雨/虽则其常/然阴潜过久/恐有冤狱/宜断省系囚/庶或当天意/且妖不胜德/修德可以销变 C . 今蛇见山泽/盖深山大泽必有龙蛇/亦不足怪/又山东之雨/虽则其常/然阴潜过久/恐有冤狱宜断/省系囚/庶或当天意/且妖不胜德/修德可以销变 D . 今蛇见山泽/盖深山大泽必有龙蛇/亦不足怪/又山东之雨/虽则其常/然阴潜过久/恐有冤狱/宜断省系囚/庶或当天意/且妖不胜德修/德可以销变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虽无祥瑞”与《石钟山记》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的“虽”意思相同。 B . “亦可比德于尧、舜”与《促织》中“宰严限追比”的“比”意思相同。 C . “虽麟凤数见”与《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的“数”意思相同。 D . “颇有自矜之意”与《陈情表》中“犹蒙矜育”的“矜”意思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唐太宗以明君的清明之治与昏君的暴政之乱作对比,下令各州府不要再上报有关祥瑞之事。 B . 陇右山峰崩塌,大蛇多次出没,虞世南以古喻今,认为修炼道德并施行仁政可消除灾变。 C . 天降彗星久不灭,唐太宗虽有自责之语,但自认为能力挽狂澜,古来英雄没人能比得过他。 D . 唐太宗从谏如流,无论是虞世南还是魏征,只要他们进谏的言论合乎情理,他大都能接受。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太宗以为然,因遣使者赈恤饥馁,申理冤讼,多所原宥。

      ②但使朝无阙政,百姓安乐,虽有灾变,何损于德?

    5. (5) 唐太宗在应对祥瑞和灾异时体现了其治国理政的特点。请简要概括。
  • 4. 古代诗歌阅读

    省试湘灵鼓瑟①

    钱起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②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 ①这首诗是钱起进士及第之前的一首试帖诗。“湘灵鼓瑟”是考题,原指湘水女神弹奏古瑟。 ②楚客,指像屈原一样被贬谪的人。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全诗开篇紧扣题目,开门见山,点出湘水女神擅长鼓瑟的传说。 B . 水神冯夷应歌起舞,楚客心有戚戚,他们均和湘灵瑟声产生共鸣。 C . 诗人着力渲染瑟声弥漫在天地之间,天地为之悲苦,草木为之动情。 D . 诗人运用想象写凄苦的瑟声,将湘灵的哀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2. (2) 结尾两句被誉为表现音乐效果的神来之笔,与白居易《琵琶行》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礼运》中与其表意相近的句子是“”。
    2. (2) 自然美景总会引发文人的想象,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就是用雪比喻江浪,描绘出了江水波澜壮阔的景象。
    3. (3) 在诗歌创作中,三国典故常被引用来寄寓诗人的情感,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①兴盛于明清时期的苏州园林,将文化与美学融合得___________________,完美地诠释了中国古代园林的独特之处——把哲学观念和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使建筑成为传承文化的载体。

    ②苏州园林环境优美,我漫步于这美丽的园林中,眼及之处尽是假山参差,若隐若现;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藤蔓爬满屋檐,映衬出一片林荫;篱笆围出幽静小路,步履间花香弥漫;白墙黛瓦间,花草树木欣欣向荣。这不禁让人感慨先辈们的匠心独运。

    ③和园林____________的是苏州园林博物馆。苏州园林博物馆既像是一本园林的“说明书”,又像是园林的一部分。说其像“说明书”,是因为它记载了自明清以来各种园林风格与兴衰演变,介绍了中华园林和家庭文化,展示了那令人____________的微雕艺术;而说其像园林的一部分,是因为各展馆间错落相通的小路,令人仿佛置身于园林之中。园林见证了中国千年的文化积淀是最优美的文化载体,博物馆则增强了那一花一草、一砖一瓦的历史深度。空间与时间将我们与古人分隔,而语言、文字和建筑让我们不论身处何处,都能产生共鸣。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下列与文中第③段画线句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所谓“日暮风吹,叶落依枝”恰足以说明木叶缠绵的一面。 B . 由“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中国建筑的这种形式,已为广大人民所接受、喜欢。 C . 在中世纪的德国曾有过一种叫作“菲默法庭”的秘密法庭。 D . 但是目前心脏“供不应求”,许多病人因此失去了治疗的机会。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虹膜作为人体最为独特的结构之一,在胎儿发育阶段就已经形成了。研究认为,每个人虹膜纹理的细节特征是由胚胎发育环境的随机因素决定的,即便是同卵双胞胎的虹膜信息也不尽相同。就算是同一个人,他的左眼和右眼也具有不同的虹膜图像。因此, __________________。

    虹膜在近红外光下可以呈现出复杂的斑点、条纹、细丝、冠状、隐窝等纹理信息,这是虹膜识别的基础。每个人的虹膜信息还是终生不变的,因此______________,即不会因外部的干扰而发生变化。

    基于“虹膜”的生物识别技术,是目前各种生物识别技术中安全性最高的一种识别方法。相对于人脸识别、指纹识别和DNA识别, ____________。一是识别快速,虹膜识别只需要1秒钟,而人脸识别、指纹识别和DNA识别分别需要3秒、5秒和2天;二是误识率低,虹膜识别的误识率可低至百万分之一,而人脸识别和指纹识别的误识率分别为2%和0.8%。

         在我国,虹膜识别凭借其超高的精确性,也已经被应用于公安、安防、金融等多个行业和领域。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有一位顾客来手机店买手机,他准备买一部具有指纹识别和人脸识别功能的旧款手机,你作为售货员,请运用文中相关信息写一段推介语,向这名顾客推销具有虹膜识别功能的新款手机,不超过100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这是清代文学家袁枚《续诗品·尚识》中的名句,讲的是学、才、识三者之间的关系:学问就像弓弩,才能就像箭头,以见识引导弓箭发射,才能命中目标。

    以上材料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