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绍兴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统测试卷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55 类型:期末考试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 1. (2023高一上·绍兴期末) 根据拼音写出词语。

    ①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wèi jiè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闻一多《红烛》)

    ②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cán gēng lěng zhì做奖赏。

    (鲁迅《拿来主义》)

    ③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qián chéng地给他拭着身子。

    (茹志鹃《百合花》)

    1. (1) 曹操在《短歌行》中借《诗经》中的句子比喻渴望得到贤才的两句是“”。
    2. (2)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梦中仙人纷纷乘着特别的马、车而来的两句诗是“”和“”。
    3. (3) 诗词中的“风”常被赋予各种复杂情感,杜甫《登高》中“”渲染了秋天悲凉气氛,而秦观《鹊桥仙》中“”却体现了秋天相遇的美好。
    4. (4)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对周瑜赞美又尊敬,先后用了两次不同称呼的诗句是“”和“”。
    5. (5) 《荀子·劝学》中以雕刻为喻,说明做一件事情如果不去坚持、那么再简单的事情也做不好的句子是“”。
    6. (6) 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曹操文才武略英雄气概,面对大江畅饮、横执长矛吟诗的句子是“”。
    7. (7) 《涉江采芙蓉》描述了主人公渡江采撷香花美草的情景,营造了一种清幽、高洁意境的诗句是“”。
  • 3. (2023高一上·绍兴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神舟十五号航天员启程前,神舟十四号航天员穿上了精心设计的衣服,        地想见到队友。神舟十五号乘组与神舟十四号乘组太空胜利“会师”后,6名航天员在“太空家园”中留下了一张        的合影。

    为了这一刻,56岁的邓清明等了近25年。一次次参加选拔,一次次与任务        , 一次次作为备份为战友祝福、壮行……(   ),有过泪水,但从没有彷徨,(   )。这些年来,他一直坚持训练,坚信“宁可备而无用,决不用而无备”。在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与记者见面会上,邓清明说:“我可以用一生去默默准备,但绝不允许当任务来临的时候,我却没有准备好。”

    中国航天员,是精锐中的精锐。(   ),越说明主份的强大。而主份的梦想成真、为国出征,背后是一股强大的推力,这股力量也包括了备份们矢志不渝的航天理想。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语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6个字。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直接引用了邓清明的话,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阅读理解(40分)
  • 4. (2023高一上·绍兴期末) 阅读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韩愈《师说》)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 , 凌万顷之茫然。

    (苏轼《赤壁赋》)

    1.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属    如

    2. (2)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 童子,即童生,凡中举以前,不论年龄大小,皆称童生。 B . 句读,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句,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读。 C . 壬戌,“壬”是天干,“戌”是地支;共十二个天干,十个地支。 D . 白露,文中是指“白茫茫的水汽”,现在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3. (3)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4. (4) 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

      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选自《书林纪事》)

      下 马 伫 立 及 疲 乃 布 裘 坐 观 因 宿 其 旁 三 日 方 去。

  • 5. (2023高一上·绍兴期末)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琵琶行》(节选)

    [唐]白居易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竹枝词》四首

    [唐]白居易

    瞿塘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暗鸟一时啼。

    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楼病使君

    巴东船舫上巴西,波面风生雨脚齐。水蓼冷花红簇簇,江蓠湿叶碧凄凄。

    江畔谁人唱竹枝,前声断咽后声迟。怪来调苦缘词苦,多是通州司马诗。

    【注】①这组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当时诗人由江州司马改任忠州刺史,形同谪居,此时,唐朝经历了安史之乱,朝廷内部党争激烈,外部藩镇割据加剧。②暗鸟:指归宿之鸟。③使君:古时对州郡长官的尊称,这里是作者自指。④通州司马:指元稹,遭遇类似白居易。

    1. (1) 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一句中,两种旋律交错出现,琵琶之声清脆圆润,以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B .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以听众的反应衬托琵琶女技艺的高超,并利用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C . “瞿塘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交代了地点、时间和周围的环境,“水烟低”写江面上烟雾迷漫,营造一种朦胧之美,“月向西”说明时间之晚。 D . “红簇簇”“碧凄凄”体物入微,体现出巴楚一带雨景色彩浓郁的乡土特色;“冷花”“湿叶”融情于景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冷寂。
    2. (2) 《竹枝词》中白居易通过“竹枝”歌声向我们传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
  • 6. (2023高一上·绍兴期末)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乡村工作者看来,中国乡下佬最大的毛病是“私”。说起私,我们就会想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俗语。谁也不敢否认这俗语多少是中国人的信条。其实抱有这种态度的并不只是乡下人,就是所谓城里人,何尝不是如此。扫清自己门前雪的还算是了不起的有公德的人,普通人家把垃圾在门口的街道上一倒,就完事了。苏州人家后门常通一条河,听来是最美丽也没有了,文人笔墨里是中国的威尼斯。可是我想天下没有比苏州城里的水道更脏的了,什么东西都可以向这种出路本来不太畅通的小河沟里一倒,有不少人家根本就不必有厕所。明知人家在这河里洗衣洗菜,毫不觉得有什么需要自制的地方。为什么呢?——这种小河是公家的。

    材料二:

    西洋的社会有些象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说西洋社会组织像捆柴就是想指明: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先规定的。我们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

    ……

    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 (1) 以下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

      例:为什么呢?——这种小河是公家的。

      A . 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B . 老板对我不错,工资也挺高,每月三千多呢!——我能喝口水吗? C . 我要到高原的湖边去,寻找我童年的崇拜物——蓝天上的鹰们。 D . 他很大了,——并且以为他的母亲早就死了的。
    2. (2) 请简要分析画波浪线处比喻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 (3) 中国俗语有“一表三千里”,也有“一堂五百年”,请解释“表”和“堂”的含义并简述俗语缘由。
  • 7. (2023高一上·绍兴期末)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春蚕记

    苏沧桑

    凌晨四点,一个瘦小的女人驼着一大篓桑叶,低着头,腰弯成90度,右肩特别夸张地耸起,布编的篓绳紧勒在右肩上,像要将她整个人吊起来。长廊的顶灯照在她花白的头顶上,照不见她的脸。影子在地上蹒跚前行,被长廊外飘进来的阵阵春雨打湿。

    凌晨四点,我穿过雨,走进沈桂章家的院门时,听到了雨声,喘息声,桑叶摩擦墙壁发出的沙沙声。

    邵云凤将一篓篓桑叶驮到蚕房里,喂给十万条蚕。曾经养过十多张蚕种,三十万条蚕,楼下楼上七间蚕房。楼上的她驮不动,沈桂章和儿子驮。沈桂章驮一篓桑叶摸着墙壁走,她在后面帮他托着桑叶篓。

    将桑叶轻轻盖到十万条蚕上,像给一垄垄的庄稼施肥。空阔的蚕房地上,平铺着一垄垄稻草,稻草上爬满密密麻麻的蚕,像巨大的二维码图像。蚕太密集了,邵云凤就连同桑叶抓起来,挪开,弄匀,用的是巧劲,不会抓伤蚕。

    春深处处掩茅堂,满架吴蚕妇子忙。

    料得今年收茧倍,冰丝雪缕可盈筐。

    耕织图诗时时浮现,不绝于耳,不绝于耳的,还有一个声音“宝宝,宝宝”,像对着怀里的婴儿呢喃。是邵云凤在用新市话跟我讲蚕,我听不懂,只听到频繁的两个字“宝宝”,她叫蚕“宝宝”,而不是“蚕宝宝”,像是略掉了人姓名中的姓,语气比屋外的雨丝更柔,比记忆里的烛光更柔。那蚕也听得懂邵云凤母亲般温柔的呢喃吧?

    我从身后的蚕匾上轻轻撮起一条眠着的蚕放在手心里。

    它正停留在一个梦里,一动不动,与我手心接触的,是它细嫩的腹足,凉凉的、极细微的痒顺着神经传至我头顶。蚕要经过四眠,才会成熟做茧,此刻,它已进入三眠,昂着头,尾部正在蜕皮,肢体透出淡淡的青紫色,像人的静脉,又像玉石,凝固在时间里,梦里。

    它会做梦吗?会做什么颜色的梦呢?梦里,它是游曳的丝绸?鱼的尾翼?溪中的云影?深潭的波光?半截月光?光年之外的星云?女人的腰肢?猎猎风中的旗?一段古老民族的传奇?一句诗里的泪滴?还是,剥去层层意义后最普通的一条虫?

    第一次,我觉得,虫是美的。

    四点五十分,蚕喂好了,天光慢慢放亮了,江南最后的养蚕人家要冒雨去采桑叶了。

    我说好辛苦啊。

    邵云凤不知从哪里掏出一大袋鲜蚕豆递给我,笑着摇了摇头,说,不苦不苦,不养可惜。这是我自己种的,采桑叶顺便摘的,你拿去吃。

    我听懂了她的话,她把我当成相帮她的邻里,而不是添乱的外人。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心里一暖。

    晴明开雪屋,门巷排银山。一年蚕事办,下簇春向阑。

    邻里两相贺,翁媪一笑欢。后妃应献茧,喜色开天颜。

    相传,种桑养蚕之法源于黄帝的妻子嫘祖,自古后宫重蚕桑,女人,在蚕桑里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角色。再过几天,这一间间蚕房将会变成耕织图中的“雪屋”和“银山”,微微的光会照亮女人的笑颜。

    十三年前,为蚕桑的未来,国家做出了“东桑西移”的抉择,千万户蚕农经历了或悲或喜的选择。渐渐地,“无不桑之地,无不蚕之家”的湖州,养蚕缫丝已淡出村民们的生活。

    半个月前,新市最后一家“破破烂烂”的丝厂里,两条“勉强维持”的生产线冒着蒸腾的热气。我拜托老板娘沈玉琴,帮我用沈桂章家的蚕茧缫一束丝,留一个纪念。

    “再做几年就不做了。养蚕的人越来越少了,有技术的人越来越难找了,年轻人也不会到我们这种厂里来,到时候就没人做了,舍不得也没办法。”这个声音悦耳仪态温婉的女人,每天都会在微信朋友圈晒丝、冒泡:“请原谅我每天的坚持出场,总有一天,你刚好需要,而我也正好在。我在用心做这个行业,这件事。”

    (节选自《十月》2020年第4期,有删改)

    1. (1) 本文两次引用“耕织图诗”,请说说这样安排的好处。
    2. (2) 文中画线的部分使用了一连串的问句,有什么效果?
    3. (3) 我对“蚕”的认识随着我对“江南蚕事”的深入了解逐步发生了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作简要分析。
三、作文(40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