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2024) /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1 邓稼先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邓稼先》随堂练习

更新时间:2023-02-26 浏览次数:68 类型:同步测试
一、基础与巩固
  • 1. 按要求写拼音或字形。

    元xūn

    diàn

    yáo

    zhì

    shǔ

    彷徨

    罗布

    热泪盈

    至死不xiè

    为人知

    jū  gōng尽cuì

    当之无kuì

    家yù户晓

    妇rú皆知

    jié然不同

    fēngmáng

  • 2. 根据词语意思填词语。
    1. (1) :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2. (2) :到死都不松懈。形容坚持到底。
    3. (3) :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直到死为止。
    4. (4) :承受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什么可惭愧的。
    5. (5) :每家每户都知道。
    6. (6) :锐气和才干全部都显现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7. (7) :父女和孩子都知道。形容某事广泛为人所知晓。
    8. (8) :形容因非常高兴、感激或悲伤而眼泪充满了眼睛。
    9. (9) :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10. (10) :接连不断的出现,没有穷尽。
  • 3. 文学常识填空。

    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地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一般由他人记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称为。传记大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记述详实史实为主的;另一类属,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描述。传记一般不虚构,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 4. 下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鞠躬       爆炸       宰割       佩服       锋芒毕露 B . 极端       坦白       仰慕       残案       可歌可气 C . 大厦       蓬草       昼夜       长亭       家瑜户晓 D . 颤抖       焦虑       筹划       拨尖       鲜为人知
  • 5. 下列关于《 邓稼先 》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的主题是: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B . 本文不同于一般写人的传记,在选材上是“散”的,各部分内容安排有些杂乱无章。 C . 文章自始至终以友谊为基调,以对邓稼先的高度赞扬为主旋律,真挚的情谊令人感动不已。 D . 这篇文章句式多变,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和短句交错使用。
  • 6. 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个北大毕业后在长安街头卖肉谋生的才子,经《华商报》首次报道后,几乎家喻户晓 , 掀起了一场关于人才话题的大讨论。 B . 让习总书记视察青海时的重要讲话精神鲜为人知 ,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C . 焦裕禄同志之所以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就是因为他始终用党的理论武装自己。 D . 中国轮椅击剑队以9金4银4铜的傲人成绩创造辉煌,这是一支当之无愧的“梦之队”。
  • 7.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读经典作品,会拓展我们的人生感受和视野。 B . 浅浅的水面托起无数错落的石山、石壁,又折映出婆娑多姿。 C .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D . 恐龙灭绝事件认为是由6600万年前的一颗陨石撞击地球所导致。
二、阅读理解
  • 8. 课文重读

    《邓稼先》第五部分“我不能走”

    ①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

    ②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

    ③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④“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寿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⑤戈壁难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千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⑥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那是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

    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  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  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红

    ⑦我父亲诞生189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1. (1) 本文段主要叙述了邓稼先的一件什么事?表现邓稼先什么精神?
    2. (2) 体会文中加线字“撑”好在哪里?
    3. (3) “也不知道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4. (4) 请你为邓稼先说一句最能概括他一生的话。
  • 9.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回顾“两弹”实验秘闻

    罗 坪

    1964年,张其彬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分配到酒泉基地,作为技术员参与原子弹、导弹结合实验,那年他28岁。

    张其彬到基地后,与基地所有的科技工作人员一起,夜以继日地进行认真仔细的实验前准备。两弹的发射日期,定在了1966年10月27日。

    然而,在实验前一天清晨,戈壁滩天气陡变:大风呼啸,天昏地暗……如此恶劣的天气,实验还能否如期进行?下午三四点到实验场时,张其彬和大家都很担心。按规定,风速超过15米/秒,温度超过零下11摄氏度,就不能进行这个实验了。而当时最大风速达25米/秒,气温降至零下十几摄氏度。但在征求了气象专家的意见后,中央果断决定实验如期进行,所有的设备、人员按计划进场。

    据张其彬回忆,由于风沙太大,能见度太低,十几米外已视物不清。下午三四点,天空昏暗如夜,车队进场时,不得不集体编队打开大灯,一辆接一辆地紧跟着向目的地进发。车跟太紧怕造成追尾,稍一拉开距离,车就可能走丢。负责运载导弹和原子弹去两个地方进行测试的车队,竟然沿着电线杆走迷路,在走岔了50多公里才回归正途,3个多小时后终于到达目的地。

    10月26日下午5时,仪器终于检测完毕,但是大风又带来了另一个难题——无法将导弹在风中顺利地竖到发射架上,只有组织人力拉绳子。开始时,16个人拉还不行,后来又增加了12个人。28个人拽着、扶着、拉着,配合着吊车,慢慢把导弹吊起来,再慢慢放下去,总算艰难地完成了这道程序。

    按计划,10月27日发射核导弹。为防止意外事件,当时兰新铁路停运,数百万群众紧急转移疏散。26日21时,地面准备工作完成,按要求,基地所有人员全部撤出。而地下室负责发射控制的,只留下了包括张其彬在内的七个人。当时的两弹结合发射塔,距离他们七人所在的地下控制室大约100米、深度4米。

    地下室面积总共十几平方米,一旦出现意外,谁也不能保证活命。于是,张其彬在日记本上写下了这样的句子勉励自己:活着,为党的事业而战斗;死了,为党的事业而献身!张其彬如今坦然承认,当时心里很清楚核武器实验的危险性。那时两弹结合的实验尚属秘密,不能明说,所以只能将其隐喻为“战斗”。此后,人们把当时留在现场的七人誉为“七勇士”,又称“敢死队”。

    10月27日晨8时45分,距发射仅剩下15分钟。在这最后15分钟里,张其彬跟操作员们一起进行最后的调试。十几平方米的小控制室里,满满当当的设备仪器在工作中散发出的热量,使室内温度迅速升高。室外地面上零下十几摄氏度,地下室里却是零上40多摄氏度。紧张忙碌中,七勇士汗流浃背,一个个热得头昏脑涨。

    张其彬称,不像现在电视上演的要喊点火,按按钮。当时他们就是按照程序,拧动钥匙。8时59分,参谋长下达命令:一分钟准备,开始倒计时!上午9点按时发射。地下室里,七勇士各有分工,聚精会神地眼睛紧盯着仪器。一片静寂中,只听表在嘀嗒嘀嗒地响,心在怦怦怦地跳……五、四、三、二、一,——发射!

    一阵火焰喷射,导弹携原子弹呼啸着腾空而去,转瞬间消失在浩瀚无垠的天幕。顾不上欢呼,也没有等到原子弹爆炸,七人中的徐虹、颜振清、刘启泉三人冲出了控制室。按照规定的程序,这时他们必须开始工作,基地上还有许多发射后的任务等待着他们。几分钟后,张其彬冲了上来喊道:爆炸了!当时大家的眼睛都湿润了。

    (选自《人民周刊》,有删改)

    1. (1) 本文按照顺序,以为线索行文。
    2. (2) 文中有多处环境描写,请任选一处,谈谈其作用。
    3. (3) 文中画线部分引用了张其彬日记中的话,有什么好处?
    4. (4) 你认为地下控制室留守的七个人,是否堪称“勇士”?请结合文意,阐述理由。
三、写作
  • 10. 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将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这两位拔尖的人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突出两人截然不同的性格和为人。请你也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你身边的两个人物,突出表现这俩人的不同之处。

     【课文片段在线】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传记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