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份 | 顺天 | 江苏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河南 | 山东 | 广东 | 四川 | 山西 | 陕甘 | 广西 | 云南 | 贵州 | 八旗 | ||||
直隶 | 南皿 | 北皿 | 福建 | 台湾 | 满蒙 | 汉军 | ||||||||||||||
中哦 | 99 | 36 | 36 | 69 | 45 | 94 | 94 | 83 | 2 | 71 | 69 | 72 | 60 | 60 | 61 | 45 | 54 | 36 | 27 | 12 |
材料一:英国思想家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年)是西欧从传统迈向近代社会时期的思想巨人,他在近代科学方法和自然哲学的探索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提出了有别于亚里士多德的归纳法,认为应该把尊重事实,搜集和确定事实作为“归纳法”的第一步。培根批判了亚里士多德的思辨哲学,他指出“所谓知识在于实践中能够具有一定的效用,功用是实践的根本属性。”他把经验观察、事实依据、实践效果引入认识论,把实践作为人类征服和占有自然的重要手段。亨利.沃登爵士称他为现代“科学之光”。
——摘编自丁立群等《技术实践论:另一种实践哲学传统》
材料二:顾炎武是明末清初实学思潮的代表。梁启超对顾炎武的治学方法推崇备致,认为“贵创”“博证”“致用”是顾炎武学术研究究方法的精华。顾炎武在治学过程中反对一味模仿古人,提倡独力创新,将“独创理论还原于人事的日常经验才可知其正误”。顾炎式做学问反对玄学、理学之清谈,主张探索“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的学间,引古著今,注重用学到的知识或自己形成的理论来解决一些社会实际问题,提出了“学以致用、“明道教世"的观点,体现了儒家学者的“济世情怀”。
——摘编自威福康《论颐炎武治学方法的儒家精神与哲学意蕴》
材料:20世纪前中期,内藤湖南提出的“唐代是中世纪结束,宋代是近世开始”的“唐宋变革论”成为显学。当时的中国很少有人过问,中国研究者的论著几乎不涉及分期问题,史学界的研究重点是汉唐盛世,王安石变法岳飞抗金、宋与辽夏金和战等成为时论的重点。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唐宋变革论未能引起中国学者的注意。20世纪80-90年代,该学说引起了中国学者有限的关注,这与宋史学者受建国以后所确立的封建社会内部分期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摘编自李华瑞《“唐宋变革论”对国内宋史研究之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时期,指出“唐宋变革论’"在国内史学界的学科处境,并说明其原因。(要求:明确列出历史时期,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材料:清代,漕粮由地方官征收于民,再交兑漕运部门运抵京城,历时近一年。从仓储、运输、损耗加之行政成本,使得漕粮运费远高于米粮本身价值。咸丰年间,因战乱兵婴影响,漕粮运输愈发困难。咸丰七年(1857年)湖北军务大体告竣,但仍需为省内及入江皖作战各营提供饷需,湖北巡抚胡林翼开始在湖北主持漕务改革。各州县将漕粮改折银钱征收,除部分截留充军饷外,滑折银分批运抵京师。同治末年起,湖北在漕粮折征基础上,每岁由招商局于江皖等地采买海运米三万石,由沪海运至津,交兑通仓。南方省份普遍进行漕务改革,这反映出近代不计成本的“贡赋逻辑”逐渐被改变。
——摘编自周健《改折与海运:胡林翼改革与19世纪后半期的湖北漕务》
材料:一战期间,英德作为主要参战国,除军事、经济斗争之外,还进行舆论对抗。英国政府组织报人、学者、政界等众多人员,通过发表文章、制作漫画和发表演讲等手段开展宣传,运用大量证人证言刻画德军的残暴。英国还强调德皇专制,把英德战争描绘成“自由与专制”之战。英国无视事实,宣称国际科学诸领域“没有一个顶尖人物是德国人”,并指责德国知识分子都依附于军国主义势力。这些消息在英、美及其盟国、殖民地等地广泛传播,形成了亲英反德的舆论氛围。但是很多断章取义、捏造证据等情况也被揭露出来,使英国及其主导的凡尔赛体系都受到了质疑。
——摘编自刘英奇《一战期间英国反德宣传策略分析》
材料:再看朱子对于诸葛亮的讲法:“诸葛孔明大纲资质好,但病于粗疏。”“武侯即名义俱正,无所隐匿,其为汉复仇之志如青天白日,人人得而知之。”“孔明本不知学(法家思想),全是驳杂了然却有儒者气象,后世诚无他比。”而朱子所重视的则是诸葛亮“一出于公”“以义为之”的心智。从这一例子可以看出,朱子非但赞美诸葛亮的资质,对他的“本领”也是相当肯定的。“本领”是朱子论历史人物的重要概念,“本领”如何是朱子评论历史人物高下的重要标准。朱子认为“品藻人物,须先看他大规模,然后看他好处与不好处”,在此基础上“方定得优劣”。
——摘编自张元《评朱熹对历史人物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