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思想政治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余姚市高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思想政治...

更新时间:2024-07-29 浏览次数:32 类型:期中考试
一、判断题(本大题共7题,每小题1分。)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 8. (2022高一上·余姚期中) 当奴隶制日渐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阻碍时,就被封建制生产关系所代替,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封建制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是(   )
    A . 农民的劳动成果大部分可以留下自己来支配 B . 农民有了完全的人身自由,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 . 农民没有人身自由,不能够自主地进行劳动 D . 农民可以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
  • 9. (2022高一上·余姚期中) 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绝不是一个田园诗般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侵略、征服、掠夺残杀和奴役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由此可见(   )
    A . 西方资产阶级通过暴力和掠夺的手段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 B . 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 C . 资本家通过收取地租,强迫农民缴纳苛捐杂税等方式敛财 D . 开办资本主义企业必须通过战争的方式
  • 10. (2022高一上·余姚期中)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是(   )

    ①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

    ②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

    ③劳动者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

    ④社会总产品实行按劳分配

    A . ①③ B . ①② C . ②③ D . ③④
  • 11. (2022高一上·余姚期中) 新中国成立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资金少,困难不少,甚至出现卖地卖牲口等现象。因此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生产小组。这描述了(   )
    A . 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高涨 B .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 C . 新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改造 D . 个体经济难以适应经济建设的新形势
  • 12. (2022高一上·余姚期中)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B .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被推翻 C . 社会主义改造是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 D .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概括起来是“一改三化”
  • 13. (2022高一上·余姚期中) 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下列不能证明这一结论的是(   )

    ①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②党的八大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

    ③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的教育医疗事业获得长足进步

    ④ “一五”期间,我国建立了汽车、重型机器等新兴工业部门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14. (2022高一上·余姚期中) 改革开放后中国企业经历了三次创业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2001年,催生第二个创业高潮点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B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实行 C . 建立4个经济特区 D .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 15. (2022高一上·余姚期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____,确立了____,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①党的基本路线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④全面小康社会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 16. (2022高一上·余姚期中) 1956年全国高考的作文题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下列事件不可能发生在这个“幸福的年代里”的是(   )
    A .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B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开启 C .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D .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仍在进行
  • 17. (2022高一上·余姚期中)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歌词中所颂扬的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和“富起来”的代表事件分别是(   )
    A . 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 B . 抗美援朝、改革开放 C . 改革开放、总路线 D . 三大改造、改革开放
  • 18. (2022高一上·余姚期中) 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一个鲜明主题。从此以后,中国共产党所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都是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这个主题是(   )
    A . 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B . 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C .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 全面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
  • 19. (2022高一上·余姚期中) 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A . 伟大梦想 B . 伟大工程 C . 伟大斗争 D . 伟大事业
  • 20. (2022高一上·余姚期中) 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成为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的是(   )
    A . 邓小平理论 B . 毛泽东思想 C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21. (2022高一上·余姚期中) 下列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正确的是(   )
    A .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我们要多借鉴西方模式 B . 经过多年探索,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最高程度 C . 意味着我国已经成功跨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阶段 D .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离不开全国人民一以贯之的接续奋斗
  • 22. (2022高一上·余姚期中) 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这是因为(   )
    A . 中国梦的深厚源泉在于人民,根本归宿也在于人民 B . 中国梦要让每个人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 C .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大同心圆 D . 中国梦同世界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
  • 23. (2022高一上·余姚期中) 2022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靠共同奋斗,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时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
    A . 我国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还比较低 B . 我国社会基本矛盾发生了变化 C . 人民的温饱问题初步得到解决 D . 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
  • 24. (2022高一上·余姚期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这是我国发展新的。(   )
    A . 新时代历史定位 B . 新时代历史方位 C . 新时期历史方位 D . 新时期历史定位
  • 25. (2022高一上·余姚期中) 2021年11月4日,习近平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并强调,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的决心不会变,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的决心不会变。这就需要(   )
    A . 在实践中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B . 牢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 C . 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 D . 继续扩大改革开放,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开放上来
  • 26. (2022高一上·余姚期中)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下列选项与该思想不一致的是(   )
    A . 安民者何,无求于民,则民安矣。(清·金缨《格言联璧》) B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C .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明.于谦《咏煤炭》) D . 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汉·荀悦《申鉴·俗嫌》)
  • 27. (2022高一上·余姚期中) 小波同学准备用手机拍摄一部反映我国农村改革初期情况的微视频。在他构思的镜头中,合理的是(   )。
    A . 近景:村民老刘听说“乡村建设行动”即将启动,笑得合不拢嘴 B . 内景:村民挤在村委会观看“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新闻纪录片 C . 外景:村委会门口悬挂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红色横幅 D . 特写: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大包干”红手印的图片
三、多选题(本大题共12题,每小题3分,不选、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 28. (2022高一上·余姚期中) 芦柴棒,是夏衍的作品《包身工》中的一个人物形象,形容的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包身工”,她手脚瘦得像芦柴棒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了她的名字。芦柴棒是众多包身工中的一个典型人物,每天劳作,却永远吃不饱,穿不暖。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有(   )
    A . 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 B . 资本主义劳动雇佣关系的存在 C .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社会化 D . 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的发生
  • 29. (2022高一上·余姚期中) 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多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适应、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这主要表明(   )
    A . 科学社会主义必须与人民群众运动相结合 B . 科学社会主义在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模式 C . 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 D . 世界各国要主动打破科学社会主义的束缚
  • 30. (2022高一上·余姚期中) 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作出“两个没有变”的重大判断,具体是指(   )
    A . 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B . 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C . 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没有变 D .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 31. (2022高一上·余姚期中) 2021年9月25日,被加拿大拘押1028天的我国高科技企业---华为的首席财务官孟晚舟女士乘坐中国政府包机回到祖国,她在回国的飞机上激动地写下感言“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这引发全体中华儿女的强烈共鸣。孟晚舟事件的实质,是美国试图阻扰甚至打断中国发展进程。这说明(   )
    A .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B . 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 C . 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是科技竞争 D . 坚定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物质力量
  • 32. (2022高一上·余姚期中)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的使命无比崇高,我们的责任更为重大。唯有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才能把握实现伟大梦想的根本,才能实现“强起来”的伟大目标。下列体现伟大工程的是(   )
    A . 党员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B . 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C . 打赢脱贫攻坚战,补齐民生短板 D . 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党的建设
  • 33. (2022高一上·余姚期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全面审视国际国内形势,总结实践、展望未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下列内容符合这一思想的是(   )
    A . 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B .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C . 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 .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 34. (2022高一上·余姚期中) 改革开放以来,根据不同发展时期面对的重大时代课题,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中创立、发展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列理论主题和时代课题相一致的有( )
    A . 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C . 科学发展观: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D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35. (2022高一上·余姚期中) 1978年12月18日,本来只是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了。这是在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中共中央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下列关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表述正确的是(   )
    A . 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B . 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C . 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了规定 D . 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四、主观题(本大题共2题,共29分。)
  • 36. (2022高一上·余姚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2021年是深圳等经济特区建41周年。41年来,深圳奋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地区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2.7亿元增至2021年的2.7万亿元,年均增长20.7%,经济总量位居亚洲城市第五位,财政收入从不足1亿元增加到9424亿元,实现了由一座落后的边陲小镇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性跨越。经济特区建设41年的实践离不开世界各国的共同参与,也为各国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分享了发展利益。

    “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为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有力保障。

    1. (1) 结合材料并运用“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知识,分析改革开放的意义是什么。
    2. (2) 有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进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请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的知识予以辨析。
  • 37. (2022高一上·余姚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21年6月8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宣言”署名文章《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文章指出:马克思主义为人间带回真理的火种,但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启了真理之书的扉页。中国,以鲜活厚重的理论创新、思想创造,在科学社会主义这部巨著里写下了属于自己的不朽篇章。文章还强调在科学真理和崇高理想的指引下,中国大地发生了历史巨变,我们无比坚定,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顽强奋斗中,信仰的光芒熠熠闪烁,伟大的事业青春盎然,我们无比自豪,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

    2021年3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公布,明确赋予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大任务。5月20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意见》明确,到2025年,浙江省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到2035年,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大成就,基本实现共同富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1) 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知识说明“中国为什么没有辜负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对世界其它国家有何现实意义?
    2. (2) 请运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相关知识说明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是什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青年人应如何有所作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