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梅州市东山学校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

更新时间:2023-03-12 浏览次数:40 类型:期末考试
一、基础(46分)
  • 1. (2022九上·梅州期末)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 (1) 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国势危急和个人命运坎坷的诗句是:
    2. (2) ,愁云惨淡万里凝。(选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 (3) 纷纷暮雪下辕门,_。(选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 (4)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赞扬孙权年少有为,不畏强敌,并战而胜之的句子是:
    5. (5)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选自《十五从军征》)
    6. (6)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选自《山坡羊·怀古潼关》)
  • 2. (2022九上·梅州期末)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 (1) 读者也许是到过北方的,本来觉得北方的景物kuàng yuǎn、荒凉、静寂,使人怅然凝望。
    2. (2) 我一急,把个枣儿hú lún个儿吞下肚了。
    3. (3) 读书时不可存心jié nàn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4. (4) 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chuī máo qiú cī之人。
    5. (5) 此时是福聚德的dǐng shèng时期。
    6. (6) 他其实只会做几首谈情说爱的山歌,时而说些huá zhòng qǔ chǒng的大话罢了,并没有什么大本领。
    7. (7) 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qì hé
    8. (8) 但是要想明了无言的yì yùn,宜从美术观点去研究。
  • 3. (2022九上·梅州期末) 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   )
    A . 最近到沿海地区,虽然只是浮光掠影地看看,但那里的变化,却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B . 昌黎先生在自己处于贬谪失意之时,壮志难酬之际,仍惦着一方水土,一方百姓,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真实写照。 C . 好多明星正当壮年却身患不治之症,真是风烛残年 , 让人感慨万千。 D . 第一次见到王师傅便喜欢上她,那轻柔的嗓音,那甜美的微笑,一看便知是个一团和气的人。
  • 4. (2022九上·梅州期末) 下面语境中,用语不得体的一项是(    )

        小凯顺利地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小凯发微信给老师:“老师:我考上北影了,感谢恩师多年的赐教。”小凯父亲发短信向亲朋报喜:“令郎顺利考上理想大学,多谢大家关心!”小凯对前来祝贺的李叔叔说:“叔叔,您的到来使我家蓬荜生辉。”好朋友王源对小凯说:“恭喜你,改天我一定登门造访。”

    A . 赐教 B . 令郎 C . 蓬荜生辉 D . 登门造访
  • 5. (2022九上·梅州期末) 下列空缺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专家表示,从已公布的信息发现,死亡病例约75%在60岁以上,     多数伴有基础性疾病。       是新型冠状病毒引起基础疾病加重后致死,还是直接致死,目前仍然不清楚。已经治愈出院的病例一定会产生抗体,      病毒入侵人体后,会激发人体的特有免疫,产生抗体,进而杀死病毒。

    A . 虽然 然而 只要 B . 并且 然而 因为 C . 并且 尽管 因为 D . 虽然 尽管 只要
  • 6. (2022九上·梅州期末)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一篇议论文观点正确、论据充分、结构完整,是衡量其好坏的重要标准。 B . 由于《古文观止》具有特色,自问世以后近三百年来,广为传布,经久不衰,至今仍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选本。 C . 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 D . 创新带来的成果和突破,解放出源源不断的澎湃动力,持续推动着高质量发展,让亿万人民共享科技创新带来的巨大利好。
  • 7. (2022九上·梅州期末) 综合性学习任务一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某校开展以“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是同学们搜集的材料,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年来,我国从立法和资金投入两个方面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第一部针对一个流域的专门法律长江保护法已实施,黄河保护法正加快推进立法进程。最近5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生态保护修复资金的数目达8779亿元。还青山以葱茏,复水以澄澈,国家掏出的是真金白银。

    材料二:

    黑龙江省持续改善生态环境。2021年计划完成营造林100万亩,近年来新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4种。龙江大地的人们用汗水浇灌和培育着共同的绿色家园,为“修复我们的地球”贡献了一份龙江力量。

    材料三:

    牡丹江市自然资源局开展世界地球日科普宣传活动。当天,市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在江滨公园设立宣传咨询台,向过往居民发放宣传单,现场为群众答疑解惑。工作人员还向群众宣传自然资源国情、国策、国法,普及自然资源管理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引导全社会增强对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认识,节约集约利用自然资源。

    1. (1) 请提炼上述三则材料的主要信息。
    2. (2) 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地球。
  • 8. (2022九上·梅州期末) 综合性学习任务二:阅读《昆虫记》和《海底两万里》,完成下列各题。
    1. (1) 《昆虫记》中介绍了许多的昆虫,请根据它们的生活习性,猜出它们分别是哪种昆虫吧。

      生活习性

      善建巢穴,管理家务

      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

      在地下“潜伏四年”

      在编织“罗网”方面独具才能

      动物名称

      ➃蜘蛛

    2. (2) 阅读文段,完成下列题目。

      这场面只是瞬间的事。鲨鱼掉转头来,翻转身子,正准备把采珠人拦腰咬断。突然间,我觉得在我身旁的尼摩船长忽地站直身子,举着匕首,朝那大怪物直扑过去,与它展开了顽强的搏斗。

      正欲咬死不幸的采珠人的鲨鱼,突然发现冒出个新对手,便翻过身子,迅速地冲着尼摩船长扑上来。

      我现在都还记得尼摩船长那勃发英姿。他立即俯下身体,以无比的沉着镇静等待着朝他猛扑过来的那条可怕的大鲨鱼;待它扑上来时,船长敏捷地一闪,躲过了鲨鱼的攻击。与此同时,他将匕首刺中鲨鱼的腹部。但这只不过是人鲨大战的开端,恶战还在后面。

      可以说,那条巨鲨简直是在怒吼!鲜血从它那被刺中的地方喷涌而出,染红了周围的海水,海水变得混浊不清,我已什么都看不见了。

      我眼前一直这么模糊一片,直到海水突然稍稍清了一点,透出一点亮光,我才影影绰绰地看见,尼摩船长还抓住鲨鱼的一个鳍,同它进行着殊死搏斗。他一刀接一刀地往鲨鱼肚腹扎去,但一直未能使之毙命,也就是说,未能刺进它的心脏,给它致命的一击。鲨鱼挣扎着,疯狂地搅动着海水,被搅起的漩涡差点儿把我冲翻在地。

      我本想跑上去助船长一臂之力,但我像是被恐惧攫住了似的,钉在那儿,挪不动步。我直愣愣地看着这场人鲨大战。不一会儿,形势突变,鲨鱼张着它那好似巨剪似的血盆大口,向船长再次扑来,把他掀翻在地。船长生命危在旦夕。说时迟,那时快,尼德•兰手持捕鲸叉,如闪电般冲向鲨鱼,用锋利的捕鲸叉,一叉刺中鲨鱼要害。船长得救了。

      海中顿时一片血红。鲨鱼像是气疯了似的,拼命地搅动着海水,弄得海里波涛汹涌,浪头不断。鲨鱼被尼德•兰一叉命中心脏,已奄奄一息,在不停地抽搐,拼命地挣扎,掀起的波浪把康塞尔也给掀翻了。

      尼德•兰找到了船长。船长没有受一点伤,他站了起来,径直走向采珠人,把拴着石头的绳子割断,把后者抱了起来,脚下一用力,便浮出了水面。

      我和我的同伴也跟着浮了上来。片刻工夫,我们便奇迹般地生还,上了采珠人的小船。

      ①下列有关《海底两万里》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诺第留斯”号潜艇是船长尼摩在大洋中的一座荒岛上秘密建造的,船身坚固,利用海浪发电作为动力。

      B.《海底两万里》的结局是阿龙纳斯教授逃出“诺第留斯”号潜艇,回国后将旅行中所知道的秘密公之于世。

      C.尼摩船长在苏伊士地区给很多鱼套上铜环,放回大海;几个月后,在叙利亚海岸捕捉到了这样的鱼。源此他发现了“阿拉伯隧道”。

      D.“诺第留斯”号潜艇从太平洋出发,尼摩他们经历了很多险情,曾在印度洋遭遇巨型章鱼,在红海追捕懦艮,在大西洋肉搏鲨鱼等。

      ②选段中体现了尼摩船长同情弱者、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特点。联系原著,请你再简要写出表现尼摩另一个显著特点的故事。

二、阅读(共54分)
  • 9. (2022九上·梅州期末) 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曹刿论战(节选)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 ,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 , 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也,必以。”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 , 虽不能 , 必以。”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 , 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呜呼!士不以天下之重自任,久矣。言语非不工也,政事文学非不敏且博也,然至于临大事鲜不忘其故失其守者其器小也。公(乐全先生)为布衣,则颀然已有公辅。自少出仕,至老而归,未尝以言徇物,以色假人。虽对人主 , 必审而后言。毁誉不动,得丧若一,真孔子所谓大臣以道君者。

    (选自苏轼《乐全先生文集叙》,有删改)

    【注释】①颀然:高大的样子。②公辅:三公首辅。③徇:追求。④假:看待、对待。⑤人主:君主。⑥毁誉:毁谤和称赞。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齐师败绩(大败) B . 公将之(驱车追赶) C . , 勇气也(作战) D . 夫大国,难也(测量)
    2. (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又何焉(参与) B . 必以(信用) C . 虽不能(明察) D . 小惠未(普及)
    3. (3)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虽不能察,必以(感情) B . 牺牲玉帛(指祭祀用的牛、羊、猪等) C . 小大之(诉讼事件) D . 小信未(使信服)
    4. (4)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衣食所/尔敢轻吾射 B . 弗敢也/万钟于我何 C . 则颀然已有公辅之/先达德隆 D . 真孔子所谓大臣以道君者/愚以为宫中之
    5. (5) 请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然 至 于 临 大 事 鲜 不 忘 其 故 失 其 守 者 其 器 小 也

    6. (6) 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7. (7) 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说说曹刿与乐全身上有哪些共同品质?
  • 10. (2022九上·梅州期末) 说明文阅读

    人类的“黄金体温”

    ①我们都知道人类的体温是37摄氏度,其实人类的体温会因为身体部位和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②然而,恒定的体温并非理所当然。当体温高于环境温度,身体因为热传导与辐射持续丧失热量,且温差越大,热量损失越快。若要维持体温不变,就必须在体表建立有效的隔热层,同时在体内源源不断地制造热量,才能平衡损失。这意味着人类必须频繁地进食、进水,才能保证体温不会大幅变化。相比之下,对体温不那么讲究的变温动物,在相同的体重下,对能量的需求只有恒温动物的1/10,这让它们更加容易在食物匮乏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③这样看来,变温动物的生存策略似乎更加高明。但实际情况是,奢侈消耗热量的哺乳类和鸟类,反而完全占据了大地与天空、高山与两极,它们才是当今世界占统治地位的物种。

    ④这是因为,恒温动物具有明显的生存优势。

    ⑤当气温太高,缺乏体温调节能力的变温动物必须躲藏起来,防止体温过高导致死亡;当气温太低,它们又需要寻找外部热源,或者进行休眠。恒温动物受气温影响更小,因而能适应更多变的环境,抢占更多生态位。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在南北两极有很多哺乳动物和鸟类,却没有爬行动物。

    ⑥变温动物在外界气温变化较大时,还会行动缓慢、反应迟钝。这是因为动物体内控制所有生化反应速率的酶,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相差10摄氏度,都会带来2到3倍的变化。而恒温动物总是保持在自己的最佳温度,生化反应速率更高,因而拥有更加出色的反应和运动能力。

    ⑦然而问题还没有解决,虽然恒温具有这些优势,人类为何会停留在37摄氏度?

    ⑧如果我们把常温、常压下水的冰点和沸点及其之间的温度,看作一条线段,那么就会发现,黄金分割的另一端是38.2摄氏度,非常接近于我们的平均体温。大概这只是一个美妙的巧合。

    ⑨但生物学家卡萨德瓦利发现,黄金体温确实存在,而问题的关键与毫不起眼的真菌有关。

    ⑩自然界存在着种类繁多的真菌,其中不乏致命的杀手。尽管能接触到超过4000种真菌,哺乳类动物却只会感染其中不到500种,大部分也不会致病。

    ⑪除了免疫系统的功劳,体温也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大多数真菌的活动温度在4到30摄氏度,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真菌能在37摄氏度以上的环境中存活。

    ⑫提高体温可以杀灭更多真菌,但是更高的体温也消耗更多热量,在不生病和不饿死之间,人类或是其他动物必须选择一个平衡点,这是自然选择。卡萨德瓦利对这两者进行建模和计算,发现存在一个投入与收益的最优解:36.7摄氏度。体温低于这个“黄金体温”的哺乳动物,都更易感染真菌。

    ⑬于是,在残酷的自然选择和简单的数学原理之下,人类的体温就固定为37摄氏度。

    (摘编自《读者》2019年第9期)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类身体的各个部分在任何时间都是37摄氏度。 B . 变温动物对能量需求更少、因而它们的生存策略更加高明。 C . 自然界存在着种类繁多的真菌,它们都是人与动物的致命杀手。 D . 体温37摄氏度是人类在不生病和不饿死之间选择的一个平衡点。
    2. (2) 从⑦—⑬自然段来看,作者从方面来说明人类的体温固定为37摄氏度的现象。
    3. (3) ⑤⑥两段中运用了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结合文段分析其中的作用。
    4. (4) 根据全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完成下面信息整合任务。

      【材料链接】

      人体拥有很强大的调节系统和能力,对于普通健康人群来说,人体能够有效地控制调节体液酸碱度,使之处于一种动态平衡。无论你吃的食物是酸性的还是碱性的,进入到胃部,在胃酸的作用下呈现酸性;随后进入小肠,在碱性肠液作用下会呈现碱性。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人说“某某是酸性体质”“某某是碱性体质”,其实,酸碱体质的说法缺乏科学依据,而对于食物,我们也大可不必太在意它的酸碱,应该注意的是选择多样化的食物,营养齐全,比例适当,以满足人体需要。

      人体在对待温度与酸碱度方面表现出的相同之处是:都能够依靠自身强大的能力,使体温或体液酸碱度处于状态。不同之处是:“黄金体温”有生物学研究和数学原理支撑,“酸碱体质”的说法却缺乏科学依据。

  • 11. (2022九上·梅州期末) 文学类阅读

    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

    刘心武

    ①从1950到1959年,我8岁到17岁。家里平时就我和母亲两人。回忆那10年的生活,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都是非同寻常的。

    ②物质上,母亲自己极不重视穿着,对我亦然,有得穿就行了;用的,如家具,也十分粗陋。但在吃上,那可就非同小可了,母亲做得一手极地道的四川菜,且不说她能独自做出一桌宴席,令父亲的那些见过大世面的朋友交口称誉,就是她平日不停歇地轮番制作的四川腊肠、腊肉等,也足以叫邻居们啧啧称奇。有人就对我发出警告:“你将来离开了家,看你怎么吃得惯啊!”但是母亲几乎不给我买糖果之类的零食,偶尔看见我吃果丹皮、关东糖之类的零食,她总是要数落我一顿。母亲坚信,一个人只要吃好三顿正经饭,便可健康长寿,并且那话里话外,似乎还传递着这样的信念:人只有吃“正经饭”才行得正,吃零嘴意味着道德开始滑落——当然很多年后,我才能将所意会到的,整理为这样的文句。

    ③母亲在饮食上如此令邻居们吃惊,被一致地指认为对我的“娇惯”和“溺爱”。但跟着还有令邻居们吃惊的事,那就是我家是大院中有名的邮件大户。如果那几十种报刊都是我父亲订的,当然也不稀奇,但我父亲其实只订了一份《人民日报》,其余的竟都是为我订的。就有邻居大妈不解地问我母亲:“你怎么那么舍得为儿子花钱啊!你看你,自己穿得这么破旧,家里连套沙发椅也不置!”母亲回答得很坦然:“他喜欢啊!这个爱好,尽着他吧!”

    ④1959年,我被北京师范专科学校录取,勉勉强强地去报了到。我感到“不幸中的万幸”,这所学校就在市内,因此我觉得还可以大体上保持和上高中差不多的生活方式——晚上回家吃饭和睡觉。我满以为,母亲会纵容我“依然故我”地那样生活。但是她却给我准备了铺盖卷和箱子,显示出她丝毫没有犹豫过。母亲不仅把我“推”到了学校,而且也不再为我负担那些报刊的订费,我只能充分地利用学校的阅览室和图书馆。

    ⑤1960年春天,有一个星期六我回到家中,一进门就发现情况异常,仿佛在准备搬家似的……果不其然,父亲奉命调到张家口一所军事院校去任教,母亲也随他去。我呢?父亲和母亲都丝毫没有犹豫地认为,我应当留在北京。问题在于:北京的这个家,要不要给我留下?如果说几间屋都留下太多,那么,为什么不至少为我留下一间呢?但父亲却把房全退了,母亲呢,思想感情和父亲完全一致,就是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我应当开始完全独立的生活。父母迁离北京后的那周的星期六下午,我忽然意识到我在北京除了集体宿舍里的那张上铺铺位,再没有可以称为家的地方了!我爬上去,躺到那铺位上,采采地望着天花板上的一块污渍,没有流泪,却有一种透彻肺腑的痛苦,难以言说,也无人可诉。

    ⑥1966年春天,我在北京一所中学任教。就在那个春天,我棉被的被套糟朽不堪了,那是母亲将我放飞时,亲手给我缝制的被子。它在为我忠实地服务了几年后,终于到了必须更换的极限。于是我给在张家口的母亲,写信要一床被套。这对于我来说是自然到极点的事。母亲很快寄来了一床新被套,但同时我也就接到了母亲的信,她那信上有几句话我觉得极为刺心:“被套也还是问我要,好吧,这一回学雷锋,做好事,给你寄上一床……”睡在换上母亲所寄来的新被套里,我有一种悲凉感:母亲给儿子寄被套,怎么成了“学雷锋,做好事”,仿佛是“义务劳动”呢?现在我才醒悟,母亲那是很认真很严肃的话,就是告诉我,既已将我放飞,像换被套这类的事,就应自己设法解决。她是在提醒我,“自己的事要尽量自己独立解决”。

    ⑦母亲将我放飞以后,我离她那双给过我无数次爱抚的手,是越来越远了,但她所给予我的种种人生启示,竟然直到今天,仍然能从细小处,挖掘出珍贵的宝藏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 (1) 第①段中画横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 (2) 文中一共写了母亲对“我”的三次“放飞”,“我”的情感也随之发生变化。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表格。

      母亲的三次“放飞”

      “我”的情感变化

      第一次:儿子考上北京师专,母亲把儿子“推”到学校住读。

      意外

      第二次:①

      痛苦

      第三次:母亲把给儿子寄被套当作“学雷锋,做好事”。

    3. (3) 结合上下文,写出第④段中加点词“不幸”和“万幸”分别指代的内容。
    4. (4) 标题中“放飞”一词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