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东莞市石竹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24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2高三上·东莞期末)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浙江横店集团将筹资200亿元,耗时5年在横店再造圆明园,初步规划要与北京的圆明园一般大小。北京的圆明园遗址记录1860年的屈辱,而横店圆明园的任务是重现1860年以前的艺术辉煌。

    赞成者相信,圆明园虽然承载了中国人记忆深处的隐秘,但是重造一座“万园之园”,让众多人仰慕古代高超建筑艺术,也未尝不可。反对者认为,当满目疮痍的圆明园在异地被还原为光彩夺目的游乐园之后,这将是一种令人难堪的悲哀,重建圆明园是对国家文物的亵渎,是对历史的篡改与颠覆。

    在中国,痛苦已变成一种禁忌。与此截然不同的是,“9·11”后,同样深受心灵重创的美国人并不反对重建世贸大楼。美国人不但重新设计了“自由之塔”,而且建立了存放未明身份者遗骸的纪念馆。进一步说,痛定思痛后的美国人并没有将自己的痛苦定格在毁灭之上,而是选择了继续创造——只有百折不挠的创造才是对历史最好的纪念与超越。

    国家如人,不必活在屈辱的记忆中。从这方面说,只要在现有的法律框案下,遵从市场规律,类似圆明园的建筑并非不可重建。试想,创建一个世界级的艺术博物馆,并且将之命名为“圆明园”或类似名字,续接中华文明对艺术与园林情有独钟的传统,何尝辱没了中国人的心灵?显然,信守契约的创造并不会减少中国的“历史存量”,反而会让历史有所增益。

    为了更好地理解历史,我们更有必要树立一种新的观念,即“增量历史”观。面对历史与未来,“增量历史”至少有以下双重含义;其一,为了更好了解过往的一切,我们理应尽可能多地发掘史料,务求接近历史真相。历史只是抽象的统计学,不能真实反映人类的精神。同样,屈辱记忆并非圆明园的全部历史。倘使国人心怀高远、驰骋古今,所应铭记的就不仅仅是那场播撒下屈辱种子的大火,探索圆明园历史的全部,能记“万园之园”背后所承载着的梦想又有何不可呢?其二,着眼未来,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造、不断谋求历史增量的过程,一个循序渐进、点滴积累的过程。为此,我们理应鼓励创造,因为人类一切增量历史都源于创造的累加。历史存量加上增量将转变为一个更大的存量,见证人类文明的成长。

    钱穆在《国史大纲》篇首就开宗明义,指出一国之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显然,我们理应将这种“温情与敬意”投向那些提供历史增量的创造者。从增量历史角度说,我们相信,只有不断创造,做好“历史的加法”,才能真正埋葬历史的屈辱。

    (摘编自熊培云《从重建圆明园看“增量历史”》)

    材料二:

    有人讲,重建圆明园是传承中华民族曾经的辉煌。一些人极力渲染这座由康熙动工,历经六帝修缮和扩建的“万园之园”如何“规模之宏、丘壑之幽深,风土草木之清佳、高楼邃室之具备”,如何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如何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但这些人偏离了劳动人民的立场,观察事物的角度发生位移。这些建筑物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曾经是专供帝王将相寻欢作乐之地。为了建造这些东西不知搜刮了多少民脂民膏,沾染了多少黎民血泪。这些建筑物如果说展现了什么智慧的话,那就是封建帝王穷奢极欲的智慧;如果说是什么结晶的话,那就是劳动人民的血泪结晶。这种体现“封建奢靡之风”的东西,有什么值得重建或再现的意义呢?

    有人说,重建圆明园是为了不忘国耻,重建爱国情怀。但圆明园作为清朝皇族的游乐之地,而被西方强盗焚毁,其体现的更多是“皇耻”。西方列强倚仗武力野蛮侵略自不待言,咸丰皇帝在与列强交涉时,昧于世界大势与外交礼仪,为争得外夷跪拜的面子,拒绝外国“公使驻京”,丢掉了割地赔款的里子,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割让九龙于英国;咸丰皇帝为了保住大清主权的面子,拒绝外国“内河通商”,却丢掉了黑龙江、乌苏里江两条内河的里子。令人不解的是,“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历史悲凉,似乎不足以忆起国耻,毁灭罪证、文过饰非的现代豪华难道就能抚平历史的创伤吗?中国近代史国耻累累,遗址遍地,原不需重建圆明园以纪念之。

    如何处理前代留下的豪华、奢侈的建筑物,也是对领导人执政智慧与政治胸怀的考验。秦王李世民曾率兵攻下洛阳,看到隋炀帝修造的奢华宫殿发出喟叹:“逞侈心、穷人欲,无亡得乎?”遂命撤端门楼,焚乾阳殿,毁则天门。

    (摘编自安立志《从阿房宫到圆明园》)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有人认为圆明园值得重建,但又有人认为这是对国家文物的亵渎,人们的意见不统一。 B . 材料一认为痛苦在中国是一种禁忌,而在西方人们不会将自己的痛苦定格在毁灭之上。 C . 圆明园曾是专供帝王将相寻欢作乐的地方,在修建过程中劳动人民付出了沉重代价。 D . 材料二认为中国近代国耻累累,遍地遗址足以让人牢记国耻,无须重建圆明园。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凭借现代的经济能力和技术手段,重建的圆明园将会比1860年前的圆明园更有艺术魅力。 B . 材料一以重建世贸大楼为例,认为类似圆明园的建筑只要接续了历史传统,就可以重建。 C . 树立“增量历史”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展望未来,同时也使历史有所增益。 D . 李世民焚毁隋朝奢华宫殿,他的做法对领导人处理前代留下来的奢华宫殿有一定启发。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只有百折不挠的创造才是对历史最好的纪念与超越”观点的一项是( )
      A . 我国5G网络取得重大突破,国内5G基站达到40万座。 B . 某市政府重建革命烈士纪念馆,让其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 C . 某中学组织学生寻访当地的历史遗迹,感受当地的历史文化。 D . 荆州市关公义园内的地标性建筑巨型关公像被拆除。
    4.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 (5) 材料一从“增量历史”的角度认为可以重建圆明园,材料二则认为应把圆明园遗址作为鉴戒,不应重建圆明园,那么你更赞成哪一种观点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2. (2022高三上·东莞期末) 现代文阅读Ⅱ

    篱下

    萧乾

    环哥路上蹦着闹着,小耳朵就没听到那辛酸的:“咱日子这下可苦了。你放规矩点儿就算心疼妈啦!”

        把带来的那份小行李安插在才腾出的一间厢房后,妈就开始呜咽着跟姨说了起来。姨口口声声地说:“离了倒好!”

        姨父用极客气、极有礼貌的样子劝妈放心,说:“地方有的是,都是一家人。”对这和善的男人,妈仿佛倒要哭了出来。

       姨家的什么都讲究。环哥躺在木床上,晃着小脑袋,想着姨家堂屋条案上那玻璃盆景,花花绿绿的。簟瓶里还插有大大荷叶托着的纸莲花。他翻过身来问:“妈,妈,姨家八仙桌上答答答响着的是什么呀?”妈推了他一掌:“小鬼,睡吧。”

        天一亮,环哥要看那肥胖的龙睛鱼去。他要起来。

       “给我睡下,小鬼。”

       “干么,平常这时我不已经该去拾粪了吗?”

       “这是城里。人家还没起呢,你不能胡闹!”

        环哥一定要爬起来。妈死命地捺住他,直到他答应起来不出房门。

        吃过早粥。环哥问妈“有啥活儿做呵”,可是,连妈想找事做还没有头绪呢。就说:“小兔崽子,你给我乖乖儿地在房里呆着就是做活儿了。”

        这,环哥哪儿成,一个爬惯了树钻惯了高粱地的孩子!一转眼,他就丢下纳鞋底子的妈,溜出房去了。

        一出房门,就见到梳了鲜红红、圆滚滚瓣子的表妹蹲下两条小腿,低着腰,在花丛里拾花籽,环哥就也帮起手来。不一会儿表妹就和他熟起来。他就说:“该叫我掐两朵花给我妈了!”环哥居心逗表妹,就索性把顶大的一朵掐了下来。登时,小姑娘就忘掉了适才的友谊,呜咽着“这是我们的家,这是我们的家”地走进厢房来,噘着小嘴告状。

        妈听了多扎心哪。她只好拍拍外甥女抽缩着的小肩膀,再在亲生的肉上拧两下。

    环哥一向对付身体上折磨的办法是一阵巨大而无泪的嚎啕。于是,午饭的时候,姨父好心地劝妈还是别打孩子。

        没有了同伴,环哥意识着寂寞了。他想着家里那条体己的黄狗。他想着黄昏的高粱怎样一仰一俯地向他点首。他想起杜家的猫又快要生养了,还答应给环哥一只黑白花的呢。他想起这场雨秋瓜要完了。梁家园的枣快熟了吧,该约谁扛了小竹竿去偷呢

        想到枣,环哥对着那由屋脊背后伸出来的枣出神。看到那挂满了红绿果实的树枝,他下意识地感到家乡味来。表弟下学了。环哥两只粗手抓着表弟文弱的肩膀问:“你会爬树吗?”

       “不会。”

       “来。”环哥牵了表弟的袖头往后院走。“我爬给你看。”

        表弟羞怯怯地倚在院门。这不是他常来的地方。

       “你呆在底下。我去打,你捡。”环哥盘了双臂熟练地嘱咐着。

    “不,不。我爸爸不准动这树。他留八月节雇人打下来,送衙门上司的礼。”

    “干么雇人打呢,真是饭桶!来吧。瞧——”环哥吹了口拳头,便把一只脚蹬定那枣树的一块疤痕,双手一抱,就离开地皮了,吓得立在地面上的同伴直嚷留神。

        “算什么!这白玩儿!”说着,环哥敏捷地掉换了三脚两脚,小小身子已隐在果实累累的树枝上去了。随着,运用了小身躯所有的气力在那树枝上蹦跳,立时树叶如暴雨似地刷刷地摩擦了起来。长圆的枣,满红的,半红的,甚而青青的,都如雹似的必剥必剥地坠到墙根下,坠到熟菊花茎下,坠到表弟脖子上了。立时,羞怯的孩子也为这阵枣雨兴奋起来,乐着屈下了腰,选红的向腰间揽。

        环哥骄傲地说:“这,这不算什么!我们家里的树比这两棵还壮。结的圆枣有这么大——”说着环哥用两个手指圈成一个大大的圆环。

        “你爸让你上树吗?”表弟关切环哥在家中的自由。

        “我爸有半年多不在家了,”环哥夸耀地说,“我爸在北平有了阔事情。北平是顶大顶大的地方。比这儿还阔多了。什么都有——”

       “别瞎吹,你没有爸爸的。”

       “你敢说!你才没有呢!”

       “别急,我昨儿晚上听我妈和我爸说——”

       “说什么?”

       “说你爸不要你们了!”

       “放屁!”环哥挽起袖子来了。“你瞎说我揍你!”

        环哥一把就抓着表弟的领子,啪的一声,环哥的手掌落在那细嫩的皮肉上,随着是表弟的哭声。

    环哥丢下表弟扯开线绽的领口,丢下那些“臭”枣,撞了慌忙奔来的姨母个满怀,就一直逃回厢房去。

    看了环哥身上的泥渍,妈着急起来了。

        “又做什么孽了,小鬼!”

         “妈,”环哥噙着热热的泪扑到妈怀里去,“爸是不要咱们了吗?”

          妈由窗口看着飘在暮色里的炊烟,茫然地摇头。

          晚上,姨到房里和妈说呀说呀说到半夜。环哥蜷在床里酣睡了。朦胧中,他只听姨说了许多声:“姐姐,只怨我拿不了你妹夫的主。”

        等环哥醒来,那只柳条箱又已捆好立在门口了。姨父微笑地走进来,摸着下颏,用极温善有礼貌的样子说:“地方有的是。都是自家人。干么这么仓促?”

        环哥用赞同的眼色瞅着妈,但妈却用勉强的微笑对这温善的人摇头。

                                                  一九三四年九月(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天一亮环哥就吵着要起床出去干活,吃过早粥他又要去找活儿做,说明环哥是个勤劳能干的孩子。 B . 环哥能与表妹表弟一起玩,但最终又都闹出不愉快,主要是因为他们从小生活环境及所受教育的不同。 C . 表弟“羞怯怯地倚在院门”,又关切环哥在家的自由,暗示了表弟在“什么都讲究”的自家其实是有很多拘束的。 D . 小说中,姨父每次出现都是“极客气”“极有礼貌的”“好心地”“极温善”,这都表明姨父是一个热情、善良的人。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年幼的环哥在去投奔姨母家的路上,没听到妈妈那句辛酸的话,这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 . “茫然地摇头”“勉强的微笑”等对母亲的动作和神态的细节描写,突出了母亲内心的复杂与无奈。 C . 小说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了一个活泼好动、对一切充满好奇、不谙人情世故的乡下男孩的形象。 D . 小说中母亲与环哥、环哥与表弟、姨母与姨父这几组人物形象之间形成某种对比,凸显了小说悲凉的主题。
    3. (3) 文中画横线句写出了环哥的一系列心理活动,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4. (4) 萧乾在小说中选取了几个平凡的人物,叙述了一些琐碎的小事,但他在作品中不断变换叙述视角的写法,却让故事的呈现别有滋味。请结合文本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2高三上·东莞期末) 文言文阅读

    成祖永乐二十二年八月,皇太子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左春坊大学士杨士奇为礼部右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士奇入谢新命毕,闻惜薪司奏准岁例,赋北京、山东枣八十万斤,为宫禁香炭之用,将复入奏。时蹇义、夏原吉奏事未退,上见士奇,顾义等曰:“新华盖学士来奏事,必有理,试共听之。”士奇因言:“今闻惜薪司传旨,赋枣八十万斤,得无过多?虽系岁例,然诏书所减除者,皆岁例也。”上喜,即命减其半。复语义等曰:“卿三人朕所倚,宜尽言,匡朕不逮。”以灵壁县丞田诚为州判官,仍佐灵壁县事。诚居官廉能,抚字九年,考满 , 父老诣阙留之,遂有是命。以太常寺卿周讷为交趾升华府知府。讷永乐中为祠祭司郎中请封禅太定不听后以方宾荐入太常上曰谀佞之人宜置远徼丕可以玷朝行遂有是命翰林院严考岁贡生。上谕杨士奇曰:百姓不蒙福者,由守令匪人;守令匪人,由学校失教;自今宜严试之。五经四书义,不在文辞之工拙,但取其明理者。或人材难得,即数百人中得一人亦可。盖取之严,则不学者不敢萌侥幸之望。”罢海子、西湖巡视官。上谓蹇义曰:“朕之心,苟可推以利民,虽府库之储不吝,况山泽之利哉!”命户部,被灾田土,分遗人驰谕各郡县,停免催征粮税。仁宗洪熙元年二月,舞阳、清河、睢宁民饥,命发本县仓粟赈之。五月,谕吏部慎选御史,以清风纪,咨访可任都御史以闻。上曰:“都御史,十三道之表,都御史廉,御史虽不才,亦知畏惮。今不才者无复畏惮矣。”每边将陛辞辄戒曰:“民力罢矣,毋贪功。脱扰塞下,驱之而已。”在位仅十月,而百政具举云。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仁宣致治》)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讷永乐中为祠祭司/郎中请封禅/太宗不听/后以方宾荐入太常/上曰/谀佞之人宜置远徼不可/以玷朝行/遂有是命/ B . 讷永乐中为祠祭司郎中/请封禅/太宗不听/后以方宾荐入太常/上曰/谀佞之人/宜置远徼/不可以玷朝行/遂有是命/ C . 讷永乐中为祠祭司郎中/请封禅/太宗不听后/以方宾荐人太常/上曰/谀佞之人/宜置远/徼不可以玷朝行/遂有是命/ D . 讷永乐中为祠祭司/郎中请封禅/太宗不听/后以方宾荐人太常/上曰/谀佞之人/宜置远徼不可/以玷朝行/遂有是命/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考满,朝廷对任职到一定期限的官员进行政绩考核,三年一考,三考为满。 B . 翰林院,唐代初置,各朝职能略有不同,明朝有协助礼部考核贡生的职能。 C . 都御史,明朝都察院长官,主要职责为纠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卿史 D . 陛辞,既指官员离开朝廷辞别皇帝,也指官员面见皇帝辞官,文中指后者。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杨士奇听闻惜薪司传旨向地方征收八十万斤枣树,认为征收数量过多,立即请求依岁例减除,仁宗欣然纳谏,下令减收一半。 B . 仁宗注重官员的品行。田诚清廉能干,尽心安抚体恤百姓,因而获得提拔重用;奉承献媚的周讷则被贬到偏远地方任职。 C . 仁宗仁爱恤民,推行一系列利民措施:罢免海子、西湖的巡视官,中止征收受灾地方的各种赋税,开放本地官仓赈济灾民。 D . 仁宗重视官吏风纪,在他看来,都御史的人选至关重要,因为他是御史的表率,都御史廉洁,御史即使无才也会畏惧。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复语义等曰:“卿三人朕所倚,宜尽言,匡朕不逮。”

      ②民力罢矣,毋贪功。脱扰塞下,驱之而已。 

    5. (5) 明仁宗告诫杨士奇要严格加强对“岁贡生”考核选拔的原因和目的各是什么?他认为从贡生中选拔成为守令的依据是什么? 
  • 4. (2022高三上·东莞期末) 古代诗歌阅读

    早寒

    白居易

    黄叶聚墙角,青苔围柱根。

    被经霜后薄,镜遇雨来昏。

    半卷寒檐幕,斜开暖阁门。

    迎冬兼送老,只仰酒盈尊。

    和乐天早寒

    刘禹锡

    雨引苔侵壁,风驱叶拥阶。

    久留闲客话,宿请老僧斋。

    酒瓮新陈接,书签次第排。

    翛然自有处,摇落不伤怀。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白诗第三句写到被子在经受霜冻后显得单薄,诗人由此感到“寒”。 B . 白诗以北方初冬时节为背景,抒发了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的心境。 C . 刘诗颔联写到诗人与客人闲聊,请老僧留宿,生活十分闲适。 D . 白诗与刘诗首联都写到初冬的“青苔”,这对推断两位诗人所处的地域有所帮助。
    2. (2) 同样是吟咏深秋,刘禹锡的用笔总体上比白居易明朗,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 5. (2022高三上·东莞期末) 名篇名句默写
    1. (1) 屈原在《离骚》中说,世人不了解他也就罢了,只要他自己的本心确实是美好的,他将“”,以特异的穿着和佩饰,继续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形象。
    2. (2) 《琵琶行》中的白居易,先是沉醉于美妙的琵琶曲,然后了解琵琶女的人生际遇,感慨之余,发出“”的千年浩叹。
    3. (3) 《阿房宫赋》中,用倒装式的暗喻,以乌云纷扰来比喻宫女清晨妆容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2高三上·东莞期末) 语言文字运用Ⅰ

    唐朝的《步辇图》《簪花仕女图》,五代的《韩熙载夜宴图》《寒林重汀图》,宋朝的《摹张萱捣练图》《千里江山图》……①不久前,在浙江大学开幕的“‘盛世修典’——②‘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阶段性成果展”上,500余幅珍贵名画的等比例打印稿无相,令人       。这次展览,是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下称“大系”)③历经16年,在世界各地搜集、拍摄中国古代绘画精品的部分成果的展示。

    广袤无垠的山水,被世世代代的画笔反复描摹:千载轮回的四季,被南北东西的人们竞相纪颂;罗陈万象的生活,被数以万计的作品再三绘写。数千年来,中国绘画艺术以惊人的规模、成就,再现了中华大地丰富多彩的生活图景,记录了中国社会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展示了中华文明         的精神境界。

    “大系”还努力运用高科技手段,探索出一条让更多的民众与传世名迹“亲密接触”的新途径。通过系列短视频,“大系”项目在“学习强国”④平台科普艺术,至今已推出450余期。

    中国绘画史上的传世名作无不经历过各种浩劫,无数神品妙迹已然湮没于历史的烟尘中。目前,还有大量与中国历代纸质、绢质绘画紧密相关的古代壁画、雕塑、建筑等造型艺术,

             数字化采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依然         

    1. (1) 对文中①省略号②破折号③括号④引号的作用判断正确的一项(   )
      A . ①列举的省略②标明副标题   ③注释上文 ④特定称谓 B . ①语意未尽②标明副标题 ③插入内容 ④特殊含义 C . ①列举的省略②强调引出的下文 ③插入内容 ④特定称谓 D . ①语意未尽②强调引出的下文 ③注释上文 ④特殊含义
    2.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拍案叫绝 源远流长 期待 任重道远 B . 叹为观止 博大深邃 亟待 任重道远 C . 拍案叫绝 博大深邃 亟待 举步维艰 D . 叹为观止 源远流长 期待 举步维艰
    3. (3) 文中划波浪线的语句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 7. (2022高三上·东莞期末) 语言文宇运用Ⅱ

    “飞关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3月23日下午,第二次“天宫课堂”如约举行,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携手开讲。在这次课堂上,液体的表面张力再度大显神威。“拉不断”的液桥实验完全超越了日常的经验和感知,展现出了令人惊叹不已的天地差异。一座小小的液桥,一端连着天上的航天员,一端连着地面的中学生,( )。

    “天宫课堂”也随着载人航天技术的进步而发展演进。人们发现,   最近两次“天宫课堂”直播的画面更加清晰、声音延迟明显减少。     。承担天地数据传输的天链卫星已经从数年前的第一代发展到了第二代,数据传输能力和稳定性大大增强,“天宫课堂”的呈现效果得到明显提升。

    此外,“天宫课堂”在努力扩大地面课堂覆盖的同时,也把目光投向无限宽广的网络世界,     。例如,航天员在回答地面课堂学生的提问之前,就先回答了网友提出的两个问题,这进一步激发了网友们探求科学规律、探索宇宙奥秘的热情。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像一根接力棒一样,连接了中国现在与未来的科学事业。 B . 如同一根接力棒,连接了中国科学事业的现在与未来。 C . 像一根接力棒一样,连接了中国科学事业的现在与未来。 D . 如同一根接力棒,连接了中国现在与未来的科学事业。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2022高三上·东莞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毛泽东

    我们的青年是一种正在不断成长、不断上升的力量,他们的使命,是根据历史的逻辑来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高尔基

    青年人有着大好机遇,关键是要迈稳步子,夯实基础,久久为功。——习近平

    请结合材料,以“青春的力量”为题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