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丰富消费体验,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
②创新营销模式,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③依托数字技术,增加了产品的价值量
④立足市场需求,助推了商品价值的顺利实现
①丰富品牌组合,提升商品价值
②促进产销融合,延伸产业链条
③增加生产环节,实现规模效益
④坚持开放发展,拓展发展空间
①促进产品创新研发→活跃消费市场,丰富消费选择一国内市场回暖
②丰富国内市场供给→降低居民恩格尔系数→促使居民能消费愿消费
③畅通产业循环→优化市场供给→激发居民消费港力,扩大国内需求
④建设现代化流通体系→高效对接生产和消费→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
①有助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②落实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
③推动构建绿色金融体系,降低金融业信贷经营风险
④是国家通过实施货币政策助推“双碳”目标的表现
①坚持绿色发展为核心,筑牢发展基点
②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③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绿色产业健康发展
④发挥财政主导作用,提高绿色投资回报
年份 | 实际使用外资(亿美元) | 同比增长(%) |
2018年 | 1349.7 | 3 |
2019年 | 1381.4 | 2.4 |
2020年 | 1443.7 | 4.5 |
注: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截至202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已连续5年下降,其中202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同比降幅达42%。
上述统计信息表明( )
①我国企业“走出去”的能力不断增强
②我国在不断改善和优化外商投资环境
③我国利用外资的结构和质量不断优化
④外资投资中国的兴趣和信心不断增强
①有利于政府决策能够反映民意集中民智
②有助于公民通过社会公示制度参与监督
③体现了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的统一
④表明国家通过扩大决策权保障公民利益
①要坚持生命至上理念,筑牢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坚固防线
②要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使工作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③要做到执政为民,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
④要防止滥作为、不作为,坚决做到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①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
②中国共产党履行促进社会发展的国家职能
③政党、政府、人大三权分立
④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①有利于实现民族团结,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②有利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消除民族发展差异
③体现了坚持民族平等原则,保障民族地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④发挥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优势,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①中国顺应和平与稳定需要,努力主导改变国际关系
②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事务治理,维护各国共同利益
③中国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促进世界稳定发展的基本立场
④中国对人类社会前景的关切,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①新兴媒体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②教育在人的教化与培养中扮演重要角色
③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①创新传播手段,立足当前需要解读传统文化
②立足当地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文化产品
③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开展文化惠民活动
④释放特色文化发展活力,提升其影响力
①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各国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②扩大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③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④拓宽中华文化传播渠道,推动东西方文明交流交融
①奋斗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基础
③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对我们的人生起着重要导向作用
④只要中国人民始终发扬伟大奋斗精神,就一定能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①根源于山水画文化和设计者的智慧与灵感
②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性转化为世界性
③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
④打上中华文化的独特印记,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①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
②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能够在行动之前制定方案
③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能够使客观物质世界发生改变
④意识能够反映事物规律。指导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发展
①思维和存在不具有同一性
②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
③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发展
④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①立足于关键部分,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②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掌握并运用系统优化方法
③改变事物的状态,借助实践创造自在事物的联系
④把握多样联系,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①认识事物的秩序应是从个性到共性,再从共性到个性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③全国“新路径新模式”寓于具体“压力测试”之中
④全国“新路径新模式”与“压力测试”是对立统一的
①承认矛盾特殊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②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③联系普遍性特征要求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④要坚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办事情
①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和基础
②走向成功之路需要砥砺自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坚持价值观的指导才能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
④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材料一:2021年8月27日,财政部发布《2021年上半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明确了提升积极财政政策效能,加力发挥稳经济作用。2021年财政支出继续向民生领域倾斜,教育、住房保障、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等领域保持了较强的支出力度,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固本培元。科学安排新增专项债券额度下达和发行节奏,保持对重点项目支持力度,较好保障了地方合理融资需求,拉动有效投资,发挥稳投资、补短板的重要作用。继续做好减税降费,妥善管控赤字和债务,为后续需要留有余地。
材料二: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以来,一系列电价改革措施,对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作用将逐渐显现。创新抽水蓄能价格机制,明确以竞争性方式形成抽水蓄能电量电价,释放出清晰强烈的价格信号,为抽水蓄能加快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出台新能源平价上网政策,明确从2021年开始新建风电、光伏发电进入平价上网阶段,保障新建项目实现较好收益;优化峰谷分时电价机制,引导电力用户削峰填谷,促进新能源消纳;实施更严格的电解铝行业阶梯电价制度,向电解铝这个年耗电量超过5000亿度的高耗能行业发出明确警示信号。
材料:中国青年报社对1149名未成年人家长进行调查显示,80.7%的受访家长在家庭教育上困惑很多,94.7%的受访家长期待家庭教育法能帮助自己缓解教育焦虑。
制定家庭教育促进法,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培养好少年儿童是一项战略任务,事关长远”的重要论述,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法治要求,是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法治保障。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了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等要求。在此基础上,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从前期调研到进入立法规划,再到今年三次审议,集中智慧,严格程序。2021年10月2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该法将在2022年1月1日起实行。
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家庭教育促进法的编纂过程是如何体现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
材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章程》申明:“在人类的历史上,对他人习俗和生活方式的互不了解是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猜疑和不信任的重要原因……”事实上,世界上的大多数冲突都有其文化层面的因素。因此,为了和平、稳定与发展,有必要开展公开的跨文化对话。不仅在经济方面,而且在社会、智力、情感、道德以及精神等方面,文化多样性都是发展的主要动力。文化还影响着我们和自然环境的关系。5月21日是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和发展日。“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习近平主席多次阐述重视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意义,亲自推动不同文明的交流交融、互学互鉴。中华文明不断与世界其他文明在交流对话中展现和合之美,为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作出贡献。
随着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和人类活动范围与强度的不断增加,人类社会遭遇到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环境问题,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粮食和能源等5大危机。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密切相关。10月14日至15日,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生态文明论坛在云南昆明举行。来自全球的近2000名代表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参加论坛。与会人士围绕“同舟共济,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世界”主题,深入交流探讨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携手谋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前景。旨在倡导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努力达成公约,提出到2050年实现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和惠益共享,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多样性有关的知识,说明重视文化多样性的原因。
2021年11月8日-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着眼新征程上党和国家事业的蓬勃发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明确要求。全会从十个方面对党的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经验进行总结,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这十条宝贵经验,是百年来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接续奋斗理论和实践的科学总结,是立足于我国国情的经验概括,我们必须倍加珍惜,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
前进道路上,我们要深刻把握并继续弘扬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不断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常怀远虑,居安思危,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相关知识,谈谈新时代我们要如何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