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市第十中学 2022-2023 学年八...

更新时间:2023-03-19 浏览次数:31 类型:期末考试
一、积累与运用(共计 13 分)
  • 1. 请你把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用规范的正楷字抄写在填字格内。
  • 2.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退(kuì)遗(shǔ)躇(chóu)仲(cái) B . 学(zhuì)首(qiáo)然(qiǎo)洗(tiáo) C . (sì)责(jié)喧(xiāo)桥(dūn) D . (qí)哮(páo)形(qí)密(zā)
  • 3.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要塞 萤光 潇洒 自出新裁 B . 虬枝 燥热 绯红 油光可鉴 C . 佃农 泻气 颓唐 坦荡如底 D . 落弟 辟邪 宛然 穿流不息
  • 4. 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他辞去了城里的工作,回到家乡,带领乡亲们白手起家 , 一起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B . 静态管理解除后,步行街上往来的行人络绎不绝 C . 口技大师模仿各种动物的鸣叫、车水马龙的嘈杂以及风雨雷电的声音,无不惟妙惟肖 D . 她的笑容美极了,入木三分 , 魅力十足。
  •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2022 年北京冬奥会上,经过中国小将谷爱凌的奋力拼搏,终于获得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金牌。 B . 最近全国各地开展广泛“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等主题教育活动。 C . 实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D . 大型专题片《不忘初心》全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砥砺奋进。
  • 6. 下列相关的文学常识连线有误的一项是(   )
    A . 《愚公移山》——《列子·汤问》——寓言 B . 《答谢中书书》——张岱——南朝齐梁 C . 《饮酒》(其五)——陶渊明——东晋——古体诗 D . 《使至塞上》——五言律诗——王维——唐代
二、名著阅读(6分)
  • 7. 阅读《红星照耀中国》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苏区少年先锋队的职责之一是在后方检查路上的旅客,看他们有没有通行证。……彭德怀告诉我,有一次几个少年先锋队队员叫他停步,要他通行证,声言没有通行证就要逮捕他。

    “我是彭德怀。”他说,“通行证就是我写的。”

    “即使你是朱德司令,我们也不管。”年轻的怀疑者说:“你总得有一张通行证。”

    1. (1) 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的作品《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
    2. (2) 《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火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无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这是斯诺对以下哪一事件的评价(   )
      A . 五四运动 B . 红军长征 C . 北伐战争 D . 抗日战争
    3. (3) 选文中少年先锋队队员后来是在什么情况下才放行彭德怀的?这体现了他们什么形象特点?
三、古诗文积累与阅读理解(本大题共7小题,共22分)
  • 8. 古诗文名句默写。
    1. (1) 月下飞天镜, 。(李白《渡荆门送别》)
    2. (2) ,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3. (3) 日暮乡关何处是? 。(崔颢《黄鹤楼》)
    4. (4) ,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
    5. (5) 鸢飞戾天者, ,经纶世务者,。(吴均《与朱元思书》)
    6. (6) 烽火连三月,,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 9. (2022·天津) 下面对《钱塘湖春行》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A . 首联点题,交代游踪。诗人从孤山寺北到贾公亭以西,远眺西湖,见到了春水初涨,云脚与湖面相接的开阔景象。 B . 中间两联抓住早莺、新燕、乱花、浅草四种景物,描绘了暮春时节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 C . 尾联直抒胸臆,写诗人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D . 全诗准确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加以描绘,形象鲜活,色彩鲜明,富有画面感。
  • 10.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 , 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 , 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 , 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 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钓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 (1) 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欣然起行(          ) ②无与为乐者 (    )

      竹柏影也(    )    ④秋夜坐钓月矶(    )

    2. (2)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荐交横,盖竹柏影也”是写月名句,请任选一个角度品析。
    3. (3) 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4. (4) 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结合文章分析。
四、现代文阅读理解(29分)
  • 11. 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回忆我的母亲》(节选)

    ①但是灾难不因为中国农民的和平就不降临到他们身上。庚子年(1900)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地去“吃大户”。我亲眼见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被所谓官兵一阵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在这样的年月里,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仅仅吃些小菜叶、高粱,通年没吃过白米。特别是乙未(1895)那一年,地主欺压佃户,要在租种的地上加租子,因为办不到,就趁大年除夕,威胁着我家要退佃,逼着我们搬家。在悲惨的情况下,我们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从此我家被迫分两处住下。人手少了,又遇天灾,庄稼没收成,这是我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②我不久就离开母亲,因为我读书了。我是一个佃农家庭的子弟,本来是没有钱读书的。那时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横蛮,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我念过私塾,光绪三十一年(1905)考了科举,以后又到更远的顺庆和成都去读书。这个时候的学费都是东挪西借来的,总共用了二百多块钱,直到我后来当护国军旅长时才还清。

    ③光绪三十四年(1908)我从成都回来,在仪陇县办高等小学,一年回家两三次去看母亲。那时新旧思想冲突得很厉害。我们抱了科学民主的思想,想在家乡做点事情,守旧的豪绅们便出来反对我们。我决心瞒着母亲离开家乡,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④从宣统元年(1909)到现在,我再没有回过一次家,只在民国八年(1919)我曾经把父亲和母亲接出来。但是他俩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所以还是回了家。父亲就在回家途中死了。母亲回家继续劳动,一直到最后。

    ⑤中国革命继续向前发展,我的思想也继续向前发展。当我发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时,我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绝了。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抗战以后,我才能和家里通信。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七年中间,我曾寄回几百元钱和几张自己的照片给母亲。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去年收到侄儿的来信说:“祖母今年已有八十五岁,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饮食起居亦不如前,甚望见你一面,聊叙别后情景。”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⑥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⑦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____________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⑧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____________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____________的财产。

    ⑨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⑩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⑪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1. (1) 下列合适的词语填入选文横线的一项是(   )
      A . 强壮 勉励 贵重 B . 强健 鼓励 宝贵 C . 健康 激励 珍贵
    2. (2) 阅读选文第①至⑥自然段,请你用简洁的语句概括母亲经历哪几件事?母亲具有怎样的品格?
    3. (3) 下列加点的词语能换成括号中的词语吗?为什么?

      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还)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4. (4) “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对文章主题有什么作用?
  •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兜里有糖

    ①童年时,浓烈的甜味是奢侈品。我爷爷有个塑料罐,白罐,绿盖子,放在我够不到的架子上。他心情大好或者我身体有恙时,就会打开罐子,用扁扁的铝勺子从里面舀上一勺——白砂糖。加在粥里,是平淡无奇的吃法,最令人向往的是用来蘸着馒头吃。热腾腾的馒头蘸上沙沙的白砂糖,一口吃进嘴里,粗粝的白砂糖嵌进松软的馒头,没来得及融化便被嚼得嘎吱作响,甜味一点点弥散,是听觉和味觉的双重享受。

    ②慢慢地,糖果出现了。先是出现在隔壁富足家孩子的衣兜里,再是出现在百货商店的柜台里,最后出现在楼下的小卖店里。比起那沙粒一样的白砂糖,那些不知道什么树上结下的糖果哟,那慷慨的甜度,那华美的包装,那多样的口味,吃一块,就像嘴巴里突然开始过大年了一样——这话倒也不假,一般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群糖汇聚,敞开吃上一通。大白兔奶糖,糯米纸里裹满了洁白丰腴,比鲜奶更甜美;大虾酥,硬的糖壳有着虾壳一样的纹理,咬开之后里面却是酥脆的花生香;还有水果糖,正方形的塑料糖纸,小小的糖躺在中央,卷起糖纸两头一捻,便把糖块服服帖帖包裹在中间。剥开糖纸,半透明的糖块里裹着一点点有颜色的核,绿的是哈密瓜味,红的是草莓味,黄的是橘子味……今天看来,那只是一块粗糙而浑浊的糖浆凝块,但在童年的我们看来,那就是晶莹剔透的水晶球,里面装着全世界的秘密。含在嘴里用舌头顶住,左边脸蛋鼓起一个小硬包,跑去炫耀似的给母亲看,母亲笑着用手在上面一戳,小硬包又“变”到了右边。这小小的戏法,让大人和孩子都一起咯咯地笑了起来。

    ③就像金秋是瓜果收获的时令那样,采买过年的糖果是孩子们的丰收日。糖果不结在树上,结在百货公司和国营商场的透明橱窗里,那金灿灿、红彤彤、绿莹莹、蓝幽幽的糖果哟,对孩子们而言是何等炫目的丰收盛景!回到家,糖果倒进白瓷大盘里,再撒上一把炒香的瓜子。孩子小小的手满满抓一把,手心里饱胀的触感,心里的快乐就像在糖果山里打了个滚,在糖果海里扎了个猛子,奢侈得有点不真实。此刻,大人们如何训斥“少吃两块,还吃不吃饭了”,都是徒劳的——大人们的年夜饭在鸡鸭鱼肉的推杯换盏里,孩子们的年夜饭就在这聚宝盆一样的糖果堆里。

    ④我从什么时候开始不爱吃糖了呢?是糖果遍地有售不再稀罕的时候吗?是我开始朝九晚五工作奔波的时候吗?是我担忧身体发福买了体重秤回家的时候吗?回忆不起来了。酒心糖、巧克力糖、果汁软糖、润喉保健糖、健齿口香糖,还有各种我读不懂名称的外国进口糖,我知道,它们满载着糖分,在人体内激起多巴胺的分泌,而让人产生“快乐”的感觉。道理我都懂,但就是很难从中寻得快乐。

    ⑤我是后来才慢慢摸到一点门道的。

    ⑥那次,我在高铁上,前面坐着一个活泼的小女孩和她的妈妈。小女孩在车厢里尖叫着跑来跑去,乘客的目光让年轻的妈妈羞红了脸。她一把拉过小女孩,教训了一通,把她按在靠里的座位里。我掏出一块糖,然后捧糖在手:“小朋友,要吃吗?”她的眼睛亮了起来,随即望向她的妈妈。年轻的妈妈有些不好意思地对我微笑点了一下头,又摸着小女孩的头:“说,谢谢叔叔!”小女孩脆生生地重复了一遍,从我手里拿过糖,嘿嘿笑着开始剥糖纸。她白胖胖的手指撕起糖纸并不灵便,但丝毫没有假手他人的意思,一番功夫之后终于成功把糖送到嘴里,脸上漾起开心和满意。

    ⑦她肯定不缺糖吃。那她为什么那么快乐?我忽然想到,那是因为这糖来自于一个陌生的叔叔,是一个礼物,是一份惊喜,是充满陌生视线的世界里突然绽放出的笑容和善意,就像我从卖家那里收到这些礼物一样,就像我新婚的朋友们恪守遥远的风俗带给我喜糖一样。糖纸里的糖,衣兜里的糖,包在世界里的糖,包在命运里的糖,不知道是什么口味,但它一定是甜的,给你不期而遇的甜美。这种喜悦本无所谓大人还是小孩。

    ⑧回味着小女孩的笑容,我开始留心各种糖,有形的,无形的。我依旧不是个嗜甜的人,但却想遇见许多兜里有糖的人;如果可能,我也想做一个兜里永远有糖的人。准备着,给那路遇的陌生人一颗,愿你开心;给那久不曾表白的长辈一颗,说声爱你;给那初见的晚辈一颗,做个受欢迎的叔叔;在红彤彤的节日给每个人一颗,代替一句吉祥如意——

    ⑨这一小块糖,甜不了你的人生,却是我对你甜甜的祈愿;这种祈愿,叫作祝福。

    (有删改)

    1. (1) 文章主要写了“我”童年时哪三件与糖有关的事件?请简要概括。
    2. (2) 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①“那金灿灿红彤彤绿莹莹蓝幽幽的糖果哟,对孩子们而言是何等炫目的丰收盛景”一句中,加点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②“糖纸里的糖,衣兜里的糖,包在世界里的糖,包在命运里的糖,不知道是什么口味,但它一定是甜的,给你不期而遇的甜美”一句中加点词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分析。

    3. (3) “我”后来不爱吃糖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4. (4) 第⑧段画波浪线句“我也想做一个兜里永远有糖的人”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五、作文(30分)。
  • 13. 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们从呱呱坠地到成长为一个少年学生,你已经有了十多年的人生经历和生活体验。有些人和事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和温暖的回忆,也让我们渐渐长大。

    请根据你对上述文字的理解,结合你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以“成长路上的          ”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结合你最熟悉的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情感;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用规范汉字书写;③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④不少于6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