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安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开学检测试卷

更新时间:2023-04-04 浏览次数:24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3高一下·安康开学考)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当人们开始通过栽培植物获得食物的时候,农业开始出现并成为人们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伴随着食物稳定的获得,人口发生第一次爆炸性地增加,这时候,人们开始意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在远古传说中很多都以农业生产为内容,伏羲氏结绳而制网,驯养鸟兽;神农氏尝百草,发明耒耜;黄帝播百谷,嫘祖亲蚕;大禹治水更是妇孺皆知,反映了远古时代先民从采集向原始农业过渡的历史,在尧舜时代,史书中就有“食哉惟时”的记载,“洪范入政,食为政首”据说是帝舜任用后稷为农官时的命辞,其意为“粮食是治国安民的第一件大事”。

    《诗经》中有关农业和粮食经济思想的内容极其丰富。首先,《诗经》反映了当时统治者和百姓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的景象,它盛赞了弃时农业成就为“乞于今”,即歌颂弃把经营农业的风尚传给后代,又说:“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蒸民,莫匪尔极,贻我来牟,帝命率育,无此疆而界,陈常于时夏。”充分表达后稷推广农业的功劳和继承发扬精心务农的优良传统。并认为“国之大事,唯祀与戎”,既而国家大事之一的祭祀则直接关乎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这是周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的生动体现。周为农耕部落,因此周人对发展农业十分重视。《尚书·无逸》中戴周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而他的后人成王也把每年督促农业生产作为国之大事。《周颂·噫嘻》中说:“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周公还总结了商亡教训,告诫后代为君要“先知稼穑之艰难”。在《唐风·鸨羽》中,借农夫之口发出感慨:“不能艺黍稷。父母何食?”表达了当时广大农民对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正是因为当时全社会都重视农业生产,所以才出现“厌厌其麦,绵绵其鹿,载获济济、有实有积,万亿及姊,黍稷茂上,获至拄拄,积之粟粟,其崇如墉,其比如,以开百室,百室盈止”的生产发展、经济繁荣的景象。其次“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我仓既盈,我庚维亿”等记载则说明当时的奴隶主贵族们高度重视粮食储备。再次,《诗经》也有一定篇幅对人们抗击自然灾害的办法和措施进行记述。

    《周礼》认为,农业是决定国民经济的主要产业,要求地方官员“遂大夫”对农业生产选行督促和检查,“以教稼穑,以稽功事,”“简稼器,修稼政”。同时规定相应奖惩措施,即“凡宅不毛者有里布,凡田不耕者出屋粟,凡民无职事者出夫家之征。”“凡庶民不蓄者祭无牲,不耕者祭无盛,不树者无椁,不蚕者不帛,不织者不衰”。对那些不尽力耕织者予以经济制裁,或者进行政治和道德的歧视,贬低政治地位。在救灾抗灾中,《周礼》非常强调政府的作用,并将荒政列为国家的大政之一,通过设置救灾管理机构,完善粮食储备制度,做好灾前准备以及做好灾后的抗灾和救济等措施保证粮食正常供应。应该说,《周礼》中的粮食安全思想是对先秦时期粮食思想的一个新的发展,它更加注重政府在维护粮食安全上的作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救灾抗灾举措,是粮食安全思想的雏形。

    《管子》一书集中体现了齐桓公的国相管仲的粮食安全思想。首先,他认为强国富民的根本是“强本事”,即发展农业生产,他说:“明王之务,在于强本事,去无用,然后民可富”。于是“积于不涸之仓,藏于不竭之府”。这样,富国就有了保证。在此,他论述了粮食生产的地位和作用:一是粮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是维持生命所必须的“民非谷不食”;二是增产粮食是国家财富的源泉,“积于不涸之仓,务五谷也”。三是粮食为战争提供物质基础,“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四是粮食是衡量人们饥饱的尺度,考察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首先就要进行粮食方面的调查,“行之田野,视其耕耘,计其农事,而饥饱之国可知也”。一个国家的饥饱问题解决了,才谈得上精神文明建设,即“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其次,《管子》认为:“不生粟之国亡,票生而死者霸,栗生而不死者王”。从战略高度上来认识粮食生产和积储的重要性,把控制粮源作为治国要务来对待。第三,管仲认为:王者将财富藏于百姓,霸者将财富藏于大夫,败亡之国和败亡之家将财富藏于箱子。他依据市场粮食的供求关系和价格涨落,灵活操纵实物与财富的演变、聚散,实现藏富于民、平抑粮价和平衡社会矛盾的战略意图。第四,《管子》说:“国出于谷,轨国之筪,货币乘马者也”。认为国家政策是以粮食为基础制定的,而国家政策得以实现的手段,则有赖于货币政策的运用。货币政策的目标就是要使全国用以购买粮食所需的货币量与全国陆运粮食产出量大小成正比,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达到控制粮食供求、价格涨落的目的。第五,《管子》称:“谷为国者,仓廪虽满,不偷于农,国大民众,不淫于言,则民仆壹”。说明管仲始终把粮食作为万物的主宰来看待,惟国脉民生所系,在增加粮食供给的同时,注重粮食储备的调节作用,建立了粮食分级储备制度。同时,他也非常重视提高粮食价格来解决农民生产与收益失衡的问题,以稳定粮食生产。第六,为了发挥齐国粮食优势,疏通剩余粮食流通渠道,调节国内粮食价格,管仲提出在国外粮价低时,要提高本国粮价,国外粮价高时,要适当降低本国的粮价,这样就能掌握粮食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发挥粮食储备优势,同时,他还积极拓展海外贸易,通过渤海与燕国进行海上粮食贸易。管仲的粮食政策从粮食生产、粮食储备、货币粮食流通等方面做了充分论述,无疑成为后世历朝历代解决粮食问题的重要参照,体现了我国古代早期独具特色的粮食安全思想的发展。

    (摘编自《中国古代粮食安全思想探析》)

    材料二:

    自然灾害种类繁多,频率高发,难以预料,为了加强防范,保障百姓日常生活的粮食需要,自夏朝起就产生了仓储制度。长期以来,仓储制度在各朝各代都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制度,以此来储备粮食物资。在战乱频繁时期,仓储制度也满足了国防需要,捍卫国家主权领土不受侵犯。到了周朝,仓储的用途分工详细,不同的仓储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并由专门的管理人员掌管,发展了官办仓储。秦汉时期、隋唐时期也有许多史料记载了仓储制度的优势。

    宋代南北两朝,三百多年,经济水平得到大幅发展,大兴水利,大规模开荒,兴建梯田、沙田,不断拓展农耕土地的面积,农业水平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尽管农具创新、水利发展,但宋代抵御天灾的能力、对风险的承受度仍然很低。因此,宋朝设置了包括赈粜仓、平止仓、续惠仓等十多种功能各异、管理方式不尽相同的仓储,并且受到了朝廷官员和百姓们的重视。

    许多规模庞大、全国性的仓储多建于北宋时期,如常平仓、义仓、社仓等,而南宋更倾向于建设地方性质的仓储,如赈粜仓、平籴仓、平止仓、平粜仓、平济仓、永利仓等。仓储的管理以官筹民办为主。仓本的来源有的是地方剩余的经费,有的是各地上供剩余的粮食,也有的来自于政府税收。各朝各代,仓储多设置于城市中或近郊地区。但是在宋朝,不仅将社仓、永利仓、续惠仓等设置在乡村中,还建设了如义仓这样存在于州县中但专门为乡村服务的仓储,改变了“藏于州县,所恩不过市并惰游辈,至于深山长谷,力穑远输之民,则虽饥饿致死而不能及”的局面。

    在宋朝的基础上,以后的各个朝代对仓储制度不断革新,为中国历朝历代的百姓提供了生存保障,为各朝代的繁荣富强提供了稳定的制度建设。但仓储制度在具体运行的过程中由于疏于管理,导致许多救济成果不够显著,效果打了折扣,产生了许多弊端。但不能否认,这是中国古代政府对百姓生活保障做出的一项较为成功的努力尝试。

    (摘编自《宋朝仓储制度在乡村的应用》)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自古以来就以农立国,所以古人在开始通过栽培植物获得食物时,就已经意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B . 《管子》中蕴含的粮食安全思想,强调粮食安全的战略意义,为当时齐国富国强兵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 C . 宋朝仓储种类繁多、功能各异,仓本来源多样,依靠仓储制度就可以有效地避免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 D . 宋朝乡村中设置有义仓、社仓、永利仓、续惠仓等,为乡村百姓生活提供保障,可视为当时的一种惠民政策。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诗经》中的一些诗句可知,在周朝时仓储问题就得到了当时奴隶主贵族们的高度重视。 B . 《周礼》中的举措虽然不能明确惩罚那些惰民,但却能提高耕织者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C . 宋朝突破了其他朝代仓储多为城市服务的局限,这是宋朝仓储制度的一种创新性的发展。 D . 仓储制度在宋朝国家治理体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可为当今研究粮食安全问题提供参考。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对粮食问题重视的一项是(    )
      A . 从公元前270年至公元前214年,秦国先后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郑国渠水利工程。 B . 文献记载,汉唐宋明清历代帝王会选在春耕之前率文武百官亲自耕田,举行“籍田礼”。 C . 宋朝不限制“土地兼并”制度,也逐渐打破市与坊界限,店铺随处可设,早晚都可经营。 D . 元世祖重视“藏粮于技”,授命大司农搜集天下农桑之书,编辑成《农桑辑要》颁布天下。
    4. (4) 《诗经》《周礼》《管子》三本古籍对粮食问题的看法有何异同?请简要回答。
    5. (5) 材料二从哪些角度介绍了仓储制度的有关内容?请简要回答。
  • 2. (2023高一下·安康开学考) 现代文阅读Ⅱ

    姜氏胡辣汤

    森林

    ①在隐阳城,人们的早餐大多是胡辣汤。一碗热腾腾的胡辣汤,配上葱花,淋上香油,再加点儿醋,一碗下来,让人满头冒汗,赶走早晨的清冷。

    ②外地人到此,都会慕名品尝胡辣汤。而品尝之后,觉得这汤太咸、太辣、太烫,就很是疑惑当地人为何单好这口。

    ③隐阳地理位置特殊,有两条河在此交汇,自古以来就是水上交通要地。商船多,商客多,船工多。船工天天在水里搏击风浪,水冷,性凉,属阴;而胡辣汤温热,料辛味辣,性温,属阳。阴阳平衡,阴阳调和,船工多嗜酒好辣,胡辣汤也是先为船工所喜,渐渐蔓延流传开来,成了隐阳当地必不可少的早餐。

    ④隐阳最出名的胡辣汤店叫姜氏胡辣汤店。姜氏胡辣汤店距离码头不远,每天早上都能看到店门口排着一溜儿长队。当地人已习以为常,不排队就能喝到姜氏胡辣汤,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⑤为什么要排队呢?一是味道好,二是限量,每天只做200碗,卖够200碗,便不再供应。

    ⑥有好事者问老板姜中良,你这店人气这么旺,多做一些不好吗?为什么只固定卖200碗呢?

    ⑦姜中良答,超过200碗,就不是姜氏胡辣汤了,这是我们姜氏胡辣汤的规矩。

    ⑧有人说,有些老规矩是该遵守,但也应该与时俱进,现成的钱,哪有不弯腰去捡的理。

    ⑨姜中良就笑而不答了。

    ⑩每天,姜氏胡辣汤还是200碗,卖完之后,清扫柜台,关门闭窗,姜中良拿起钓鱼竿,去沙、湟河交汇处钓鱼。

    ⑪姜氏胡辣汤店在隐阳城有200多年的历史了,除去被日本占领的几年歇业之外,一直都正常经营,是名副其实的百年老店。

    ⑫歇业的原因,有许多说法,成了隐阳历史上的一个谜团。地方志办董老师为了解开这个谜团,花了三年的时间专门来研究,结果越研究越扑朔迷离。

    ⑬地方志办的《隐阳志》最后确定了歇业的原因,相对主流的说法是:为表明心志,表明不与侵略者合作的立场,而歇业。地方志还提到,受降那天,姜氏胡辣汤店做了许多胡辣汤,免费让市民品尝,那是店里有史以来唯一的一次不限量供应。

    ⑭20世纪90年代,姜氏胡辣汤店有了波折,年轻的姜氏兄弟三个分家了,一时间,城里出现了三家姜氏胡辣汤店,姜中良的胡辣汤店在码头,哥哥姜大良的胡辣汤店在牛行街,弟弟姜小良的胡辣汤店在火车站。

    ⑮姜中良仍然坚持每天只卖200碗,价格稳定;姜大良店不做限量;姜小良店铺人多便涨价。在这三个兄弟的比赛中,中良似乎要落伍了。

    ⑯初时也有人说姜中良傻,但过了两年,另外两家胡辣汤店渐渐就不行了,人们还是认姜中良的这家店;再以后,姜中良的店就成了姜氏胡辣汤的品牌象征。

    ⑰多年过去,隐阳的胡辣汤店也换了不少的商家,但姜氏胡辣汤店一直人气爆棚,这里面的道道,好多人至今还看不透。疫情肆虐,外地医护人员来支援隐阳,餐馆取消堂食允许线上售卖,一时间,城市像是按下了暂停键。

    ⑱按说,姜氏胡辣汤店在这个时候完全可以歇业休息,但姜中良仍然开业了,不过这次开业却是大门紧闭,每份胡辣汤都精心打包仔细消毒,一份一份地送给那些支援人员。

    ⑲有人就问了,姜老板,咱这不是每天限量200碗吗?

    ⑳姜中良说,非常时期,自然是可以改规矩的。我们姜氏胡辣汤的规矩不是没有改过,我爷爷就曾经改过,在受降的那天。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姜中良“笑而不答”、每天卖完后就去钓鱼,说明他是一个固持己见、不重名利、随遇而安的人。 B . 地方志办的董老师花了三年时间才确定抗日期间歇业的原因是表明不与侵略者合作的立场。 C . 姜氏三兄弟分家后,经营地点和经营方式都不一样,最后老二姜中良的店成为了家族的品牌。 D . 姜氏胡辣汤受降日和疫情期间都改规矩,说明姜氏胡辣汤的经营者都有原则、有底线、有坚持。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姜氏胡辣汤”作为小说的标题,贯穿全文,起到了线索的作用,使小说结构更严谨。 B . 小说第①段运用了倒叙手法,简要讲述了姜氏胡辣汤店在隐阳城的百年老店历史。 C . 小说刻画姜中良的形象时,既有对其神态、语言和动作的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 D . 小说结尾将现实与历史联系起来,表现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的主题。
    3. (3) 小说第③段在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4. (4) 这篇小说在情节结构方面最大的特色是善于设置悬念。请找出其中三处,并简要分析其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3高一下·安康开学考) 文言文阅读

    燕达,字逢辰。为儿时与侪辈戏辄为军陈行列状长老异之既长容体魁梧善骑射以材武隶禁籍 , 授内殿崇班,为延州巡检,戍怀宁寨。夏人三万骑薄城,战竟日不决,达所部止五百人,跃马奋击,所向披靡。擢廊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也,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神宗以达孤军遇敌,所全亦不为少,累迁西上阁门使、领英州刺史,为秦凤副总管。讨破河州羌,遂降木征。迁东上路门使、副都总管,真拜忠州刺史、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郭逵招讨安南,为行营马步军副都总管。入辞,神宗谕之曰:“卿名位已重,不必亲矢石,第激勉将士可也。”达顿首谢曰:“臣得凭威灵灭贼,虽死何惮!”初度岭,闻前锋遇敌苦战,欲往援,偏校有言当先为家基然后进者,达曰:“彼战已危,讵忍为自全计。”下令敢言安营者斩。乃卷甲趋之,士皆自奋,传呼太尉来,蛮惊溃,即定广源。师次富良江,蛮舣斗舸于南岸,欲战不得,达默计曰:“兵法致人而不致于人,吾示之以虚,彼必来战。”已而蛮果来,击之,大败,乃请降。师还,拜荣州防御使。以主帅得罪而独蒙赏,乞同责,不听。元丰中,迁金州观察使,加步军都虞候,改马军,超授副都指挥使。以训阅精整,除一子阁门祗候。数被诏奖,进殿前副都指挥使、武康军节度使。哲宗立,迁为使,徙节武信。卒,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毅敏。达起行伍 , 喜读书,神宗以其忠实可任,每燕见,未尝不从容。尝问:“用兵当何先?”对曰:“莫如爱。”帝曰:“威克厥爱可乎?”达曰:“威非不用,要以爱为先耳。”帝善之。

    (节选自《宋史·燕达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为儿/时与侪辈戏/辄为军陈行列/状长老异之/既长/容体魁梧/善骑射/ B . 为儿/时与侪辈戏/辄为军陈行列状/长老异之/既长/容体/魁梧善骑射/ C . 为儿时/与侪辈戏/辄为军陈行列/状长老异之/既长/容体/魁梧善骑射/ D . 为儿时/与侪辈戏/辄为军陈行列状/长老异之/既长/容体魁梧/善骑射/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禁籍,一是指秘藏的珍贵书籍;二是泛指登载宫中供职人员姓名、身份的册籍;文中指后者。 B . 顿首,古代跪拜礼之一,行礼时头碰地即起,俗称叩头,是只用于下级对上级时恭敬的行礼。 C . 赠,一般指的是我国古代皇帝为已经去世的有功劳的官员或其亲属加封官爵或荣誉称号。 D . 行伍,我国古代军队的编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即二十五人为行,因以“行伍”代指军队。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戍守怀宁寨时,燕达凭借自己的才能,身先士卒,率领五百部下和西夏的三万骑兵勇敢战斗,最终获胜。 B . 燕达没有听从神宗的劝谕,也没有听从校官的建议,而是果断下令斩首了谈论安营的人,出兵平定了广源。 C . 面对安南军队驻扎的地点无法交战的情势,燕达巧用计谋,引诱安南人主动出击,最终打败并收降了他们。 D . 宋神宗多次下诏奖赏燕达,还破格提拔他做副都指挥使,而他在宴会上也能够从容应对宋神宗的问答。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卿名位已重,不必亲矢石,第激勉将士可也。

      ②以主帅得罪而独蒙赏,乞同责,不听。

    5. (5) 燕达打了败仗,神宗非但没有治罪于他反而晋升他的官职,为什么?请简要说明。
  • 4. (2023高一下·安康开学考) 古代诗歌阅读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①陆游:号放翁,此诗写于晚年幽居山阴时。②箨龙:竹笋的异名。③木笔:又名辛夷花,其花未开时,苞有毛,尖长如笔,因以名之。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句“湖山”二字总领全篇,勾勒环境,笔力开张,巧妙地从山光水色中引出“幽居”。 B . 首句概言“湖山胜处”,颔联写湖,是近处的静景,颈联写庭院周围,是远处的风光。 C . 诗中写放翁心中的郁结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写“以其境过清”时的心境相似。 D . 这首诗的前三联写景,尾联结情,景情相衬,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 (2) 这首诗是怎样体现“幽居初夏”之“幽”的?请简要分析。
    1. (1) 曹操《短歌行》中“”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慕。
    2. (2) 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的慨叹,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3. (3) 《赤壁赋》中,苏轼用“”两句抒发其思慕“美人”而不得的迷惘、惆怅之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3高一下·安康开学考) 语言文字运用Ⅰ

         的古诗词中,“诗乐合一”的作品有不少,而《李凭箜筷引》当属上乘之作。2022年5月2日,央视一套《经典咏流传》播出了由经典传唱人鲁璐和白举纲共同传唱的《李凭箜筷引》。

    经典传唱人白举纲       , 在反复思考琢磨后打破了以往对传统音乐的想象,将箜篌和流行音乐创新结合在一起。舞台上,伴随着白举纲极富层次感的摇滚噪,现代改良版箜篌一改传统音色的柔美温暖,更具力量感。在传统演奏过程中,箜篌弹奏者的身体会随着节奏韵律的变化,所以也被叫作“坐着的舞蹈”。这一次,著名箜篌演奏家鲁璐也打破传统箜篌坐着弹奏的形式,“舞蹈既视感”更加扑面而来。

    箜篌最早被宫廷雅乐所用并一直兴盛至唐朝,后流传民间,奈何老百姓对其知之甚少,会弹奏的乐手也      , 几乎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人们一度只能通过壁画和浮雕,探寻箜篌背后的音乐记忆。在千年前的李贺笔下,箜篌声音时而清脆悦耳,时而流丽高亢,时而幽婉低缓,时而悦然舒展。而通过现代经典传唱人的演绎,沉睡数百年的箜篌得以重获新生,用这绝妙音色向世人诉说自己的前世今“声”。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句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添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指出来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2023高一下·安康开学考) 语言文字运用Ⅱ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很浅很浅的。转眼间,     。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我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大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     。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也突然有了光彩。

    有时候太阳躲进云里,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有时候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升起来,人就不能够看见。然而太阳在黑云背后放射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      , 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1. (1) 下列句子中的“像”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他像看出了我的心思一样,迫不及待地拿出用纸包着的东西。 B . 一种像啄木鸟形态的鸟却在地面上捕食昆虫,十分奇怪。 C . 先生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D . 像你这样健壮的人应该去当运动员,窝在这里着实可惜了。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2023高一下·安康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家乡是一本厚重的书,书中有名山大川、古建遗存,有寻常巷陌、小桥人家,也有传统技艺、民俗风情……这些物质或者非物质的风物构成了独特的家乡文化。家乡文化的精华滋养了人类个体的成长,也促进了社会文明的发展;当然,家乡文化中可能还有一些消极的东西禁锢着人们的思想,阻碍着社会文明前进的脚步。生于斯长于斯,我们对家乡拥有许多鲜活的记忆、难以割舍的情感,也有独特的体验、感悟和深刻的思考。

    请结合自己在家乡的成长经历,以“我和我的家乡”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结合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②思想健康,中心突出,内容充实,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语言流畅,书写清晰;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