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

更新时间:2023-03-14 浏览次数:33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土地在20世纪中国生活和文化中的特殊位置,这最集中地体现在农民身上。新文学中农民的土地意识表现得并不单纯,它不只是怀恋,而是伴随着逃离甚至厌弃的复杂感情。然而,不管在什么时候,农民对土地的主导情感始终是恋土。即使是在30年代,“丰收成灾”迫使农民逃离乡土,也未曾泯灭他们内心深处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在90年代,离土成为一个农民生活中客观的现实,恋土意识依然深藏在许多农民的心中。另一方面,新文学对乡村的种种书写,给读者留下印象最深刻、也是作家们传达得最传神的部分,无疑就是农民的恋土感情。这深刻地反映出中国农民与土地息息相关。正如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所说的“(在)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土地既是农民的现实需要,也渗透到他们的灵魂中,成为农民文化精神重要的一部分。在这个意义上,李健吾的话无疑是非常贴切的:“对于中国人,土地是他们的保姆、看护和送终的道姑。”

    (摘编自贺仲明《一种文学与一个阶层:中国新文学与农民关系研究》)

    材料二:

    在写作形式上,赵树理始终坚持“为农民而写”,以农民的审美习惯为第一原则。他说过“我每逢写作的时候,总不会忘记我的作品是写给农村的读者读的”“我写的东西,大部分是想写给农村中的识字人读,并且想通过他们介绍给不识字的人听的”。尽管他的创作在进入新文学之后也自觉不自觉地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总体而言,他的小说观念是乡村文化式的,与现代文学理念存在着大的差异:“凡写小说的,都想把他自己认为好的人写得叫人同情,把他自己认为坏的人写得叫人反对。”而且,在创作实践中,他的叙述语言与所叙述的生活对象达到了完全合一,不但使叙述对象——农民的生活得到了真实的表现,而且也显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孙犁小说的语言尽管也是清浅的白话,但绝不是赵树理式的民间口语化的白话,而是趋于简洁、雅致的文人白话。在《嘱咐》一文中,他这么写道:“孩子睡着了,睡得是那么安静,那呼吸就像泉水在春天的阳光里冒起小水泡,愉快地升起,又幸福地降落。”他的小说,处处可见文字的优美,感受到作者充满爱的心灵。

    当1949年后文学的发展方向与赵树理的理想在一定程度上相背离的时候,他的心情是沉痛而失落的:“受学校教育的学生(从中学起就是)已经把自己的文章练习得脱离了‘语言’,……在艺术生活方面,他们也只习惯于歌曲、朗诵诗,而对民间传统则无所继承。……总之,老的真正的民间艺术传统形式事实上已经消灭了,而掌握了文化的学生所学来的那点脱离老一代群众的东西,又不足以补充其缺。”这其中蕴涵的正是赵树理对农民文化和农民文学深切的热爱和坚持精神。

    (摘编自贺仲明《一种文学与一个阶层:中国新文学与农民关系研究》)

    材料三:

    当前农村几乎面临无文学可读的窘境。这并非夸张之词,就我所了解的晋北农村,农民的文学生活不仅远不及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同八十年代也不能相比,在中老年论者那里,我们还可看到《三国演义》《水浒传》《杨家将》等古典小说,以及《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等革命题材小说,而在青年农民那里,顶多偶尔浏览一些时尚生活、科技文化读物,与文学却很是隔膜了,城市里热炒的、各种“争奇斗艳”的“新作”和“力作”更是与他们无关。这样的晋北农村,自然不能代表中国各式各样的农村,但农村文学空间近年的急剧萎缩,确是无法回避的事实。

    其实,我们并不缺少乡村文学作品。在数届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中,乡村文学作品所占比重也最大。然而,大家有个普遍的印象:现在乡村文学历史叙事多了,现实叙事少了;揭露的、批判的作品较多,正面的、讴歌的作品较少;凭印象编造的东西呈泛滥之势,而体验深切精心提炼的东西却日渐稀少……最主要的原因是,一些作家已变为深陷城市的“观察者”甚至“旁观者”,在思想、感情、心理上疏离了农村和农民。

    农村和农民并不是不需要文学。农民读者需要的是跟他们血肉相连“知脾合性”的文学。农民的审美趣味,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单一、封闭。譬如柳青的《创业史》就借鉴了许多西方小说的艺术手法,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浸透着知识分子特有的思想、感觉和情调,但都赢得了农民读者的喜爱。

    文学是感应时代脉动的探测器,是烛照国民精神前行的航标灯。一个时代的文学,特别是写农村和农民的文学,如果在整体上“悬浮”于城市,而与那块广袤的土地、与数亿底层农民不相往来,让文学和农民之间的坚冰冻结得越来越厚,那就值得我们警醒和审视了。

    (摘编自段崇轩《乡村文学别“悬浮”于城市》)

    1. (1)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农民即使因为“丰收成灾”被迫逃离乡上,或主动离开乡土寻求新的生活,依然存在恋土意识,说明土地已成为农民无法割舍的命根。 B . 土地不但满足了农民的现实需求,也是农民文化精神重要的一部分,新文学侧重描写农民的“恋土”情结,是一种自然与必然的选择。 C . 赵树理的创作无疑是乡村文化式的,其作品的叙述语言与所叙述的生活对象达到了完全合一,这一特点让其作品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D . 对农民文化和农民文学的深切热爱,让赵树理对小说创作有着持久的追求,虽然进入新文学后他的创作有了变化,但其原则没有根本变化。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新文学中的农民的土地意识比较复杂,不只是怀恋,还有逃离甚至厌弃的情感,但对土地的依恋仍是农民的主导情感。 B . 孙犁的小说语言也使用清浅的白话,但比赵树理简洁、雅致,不是民间口语化的白话,而是文人白话,文字更显优美。 C . 从晋北农村的现实来看,青年农民比中老年农民的文学生活更为贫瘠,这可以视为农村文学空间近年急剧萎缩的缩影。 D . 写农村和农民的文学,如果真的能够紧贴农民生活并与之血肉相连,那么多样化的创作手法就更符合他们的审美趣味。
    3. (3)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以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中“三仙姑”形象来证明的一项是(   )
      A . 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土地在20世纪中国生活和文化中的特殊位置,这最集中地体现在农民身上。 B . 李健吾的话无疑是非常贴切的:“对于中国人,土地是他们的保姆、看护和送终的道姑。” C . 赵树理的理念是“凡写小说的,都想把他自己认为好的人写得叫人同情,把他自己认为坏的人写得叫人反对”。 D . 大家有个普遍的印象:现在乡村文学历史叙事多了,现实叙事少了;揭露的、批判的作品较多,正面的、讴歌的作品较少。
    4. (4) 如何发展当前乡村文学,助力乡村振兴?请结合材料,完成横线内容的填写。(6分)

      创作前提:扎根农村大地,熟悉农民生活,热爱农村与农民。

      创作原则:

      创作内容:

      创作手法: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装台(节选)

    陈彦

    今晚的灯光装得好像大师是满意的,大师是穿了一身运动装进来的,据说刚从健身房出来。大师的头发已经脱落得仅剩后脑勺一圈了,先前是毛绒绒地披着,有些像贝多芬。寇主任也跟来了,手里提着一塑料袋炒黄豆。顺子知道,这是丁大师的工作习惯,一边对光一边下意识地去摸炒黄豆,一粒一粒地细嚼慢咽着,有人说是学的,不管学谁的,反正大师要是半夜手伸进塑料袋,没了黄豆,就是再紧火的事,都立马说困了,任谁也劝不回头地休息去了。因此,剧务们总是为他准备了最充足的黄豆,哪怕加完班还剩一多半呢。丁大师一坐下,助理就给他铺开了剧本和灯光布位图。瞿团给他说了几句什么,然后寇主任就发话说:“舞台上其他都不要动了,开始对光了。那个谁还在动片子景,先放下,放下对光开始。”

    顺子见丁大师情绪还不错,就慢慢凑到跟前,汇报了几句:“丁老师,我们都是按您的灯位图装的,您看还有啥不合适的地方,我们都伺候在这里,随时给您调整。”

    丁大师只顾翻剧本,没有理睬顺子。顺子就那样一直戳着。过了一会儿,大师问了一句:“那个叫什么来着,就瘦瘦的那个那个……”

    “您说的是猴子,在台上伺候着呢。猴子,猴子,丁老师叫你。”

    顺子话没落完,猴子就从后台走到前台了。灯光射得有些看不见台下,猴子用手遮着往下看了看。

    顺子:“还不快下来,丁老师叫你呢。”

    猴子正要往台下蹦,丁大师发话了:“不下来了,咱们开始对光。你先把一顶那十五个灯头,统统都向下压十五公分。然后调二顶、三顶。把四十三号吊杆上的那八只背逆光,往四十五杆上调,上场口二道幕条侧面,再加六只回光。下场口三道幕条前侧,加两只柔光,不,四只。”说完,大师打开炮筒茶杯,倒出一杯茶来,啜了一口,然后慢吞吞地嚼起了黄豆。顺子气得说不出话来,明明都是按他的灯光布位图装的灯,说变就变了一河滩,这一夜又不得安生了。无论心里怎么想,顺子嘴上还是一连声地说:“立马变,丁老师您放心,我们立马变。”他又专门走到瞿团跟前,表了表决心:“您放心,瞿团,立马按丁老师吩咐的变。”不过他把话也说得话里带话的:“我们都是按丁老师要求装的。变就变吧,就是多出些力么,咱就是下苦的么,有力也出不舍。您放心瞿团,给您干活儿哩么,我顺子啥时还讲过条件,只要您瞿团心里有着咱下苦的就行。”瞿团长说:“快去吧。”顺子没有忘了,还专门绕到剧务寇铁面前,又表了几句忠心。

    顺子上到侧台时,大吊正在悄声骂人:“锤子灯光师,那嘴是嘴么还是沟子,胡乱一张,就让我们返半夜工。”

    顺子急忙阻止他:“你悄着。咱就是下苦的,多出点力,挣不死你。快挪灯去。”说着,自己先提着两个回光灯,上了天桥。

    大吊故意把一个灯箱子一脚踢得滑出老远,没想到,灯箱子最终撞倒了一个流动灯,灯架倒地,嘭地一声,一个灯泡立马爆裂,台下立即传来了寇主任的喊声:“咋了?后台咋了?”

    大吊急忙回应:“没事。”

    大吊知道,自己背运了,这个灯泡是进口的,价值三百二十元,自己这趟台,基本是白装了。见没人时,他又狠狠踢了一脚进口音箱,差点没把前脚掌踢得翻转来,痛得当下就窝了下去。

    一直在侧台帮三皮干活的蔡素芬,半个晚上,也只跟顺子对了几眼,多数时候,都见顺子是两脚不着地的爬高上低着。底下人开始喊对灯光时,舞台上就五颜六色地变换起来,让蔡素芬有了许多神秘感,她不停地朝舞台上张望着,三皮就让她下去看稀罕。蔡素芬下到观众池子,悄悄找了一个偏僻角落,把身子缩到几乎让人看不见的地方,静静看着舞台上变来变去的“戏法”。后来,就睡着了。再后来,有人给她身上盖东西,她才醒来,一看是顺子在给她盖大衣。舞台上还是在变着灯光戏法,不过装台的人几乎都下到池子,找地方窝下丢盹了。素芬问几点了,顺子说早上五点,天快亮了。素芬问:“都装好了?”顺子说:“灯都到位了,光也对得差不多了。我得眯一会儿,早上八点导演进来,才麻缠呢。”“那你把大衣盖下,我不冷。”“我不盖,人家随时都会叫的,一盖一揭的,反倒容易感冒。”顺子说着,就挪到离灯光师近的地方窝下了。

    那个脑后留着一条小辫子的灯光大师,在蔡素芬眼里,有些像乡下那些不务正业的懒汉二流子,可人家在这里却是说一不二的人物。都快六点了,他突然发话说:“把一顶上的十五只灯头,再向上调整十五公分,把四十五杆上的八只背逆灯,仍然调到四十三杆上。快,别磨磨蹭蹭的,时间来不及了。”

    蔡素芬看见懵懵懂懂爬起来的顺子,走路有些两面倒,但还是坚持上台去了。

    (节选自《装台》,作家出版社,有改动)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以首句“今晚的灯光装得好像大师是满意的”作为全文的结构总纲,既交代了故事展开的背景,也为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 . 小说开头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灯光设计人丁大师的出场,与其翻来覆去地调整灯光布置的行为形成映衬,加深了小说的讽刺意味。 C . 大吊的“悄声骂”“故意”踢、“狠狠踢”与他的“急忙回应”构成鲜明对照,揭示了其窝囊狡黠的一面,使人物的个性更鲜明。 D . 小说以质朴、细腻的笔锋刻画以顺子为代表的装台人,展现他们艰辛、不易而又富有韧性的生命,字里行间透着作家的悲悯情怀。
    2. (2) 下面对小说倒数第三段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相对于顺子、大吊等当事人,素芬是装台的旁观者,她对灯光的视角含有审美的成分。 B . 借素芬之眼来写顺子,不仅让人物的形象更为真实与丰满,也加深了结尾的讽刺意味。 C . 借顺子与素芬的对话,写出了人物间的温暖与温情,也暗示着装台队付出的巨大劳动量。 D . 闲笔不闲,既丰富了小说的叙述视角,也让小说节奏趋于缓和,增强了结尾陡转的力量。
    3. (3) 画横线的句子话里有话,请简析顺子的真实意图与内在情感。
    4. (4) 作家陈彦认为:“在我看来,人无非就是一种‘装台’的人生,一种‘主角’的人生。”结合全文,探究小说展现这种“‘装台’的人生”的创作意图。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 ,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乙]

    秦人伐楚,取八城。秦王遗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兄弟,盟于黃棘,太子入 , 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婚姻相亲。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楚王患之,欲往恐见欺,欲不往恐秦益怒。昭睢曰:“秦,虎狼也,有并诸侯之心,不可信也!”怀王之子子兰劝王行,王乃入秦。秦王令一将军诈为王伏兵武关楚王至则闭关劫之与俱西至咸阳朝章台如藩臣礼 , 要以割巫、黔中郡。楚王欲盟,秦王欲先得地。楚王怒曰:“秦诈我,而又强要我以地!”因不复许,秦人留之。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欲立王子之在国者。昭睢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 , 不宜!”乃诈赴于齐。齐湣王召群臣谋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其人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曰:‘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齐王卒用其相计而楚太子。楚人立之。

    十八年,楚怀王亡归。秦人觉之,遮楚道,怀王从间道走赵。赵主父在代,赵人不敢受。怀王将走魏,秦人追及之,以归。十九年,楚怀王发病,于秦,秦人归其丧。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

    臣光曰:甚哉秦之无道也,杀其父而劫其子;楚之不也,忍其父而其仇。呜呼,楚之君诚得其道,臣诚得其人,秦虽强,乌得陵之哉!故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是其所以危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

    1. (1) 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然国破家相随属

      A . 同死生,去就 B . 相约,结盟而去 C . 齐王卒用其相计而楚太子 D . 忍其父而其仇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屈平既之          嫉:嫉恶,憎恨。 B .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  分:区分,区别。 C . 因与其新王曰     市:作交易、买卖。 D . 楚之不也           竞:强大,强劲。
    3. (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秦王令一将军诈为王/伏兵武关/楚王至则闭关劫之/与俱西/至咸阳/朝章台/如藩臣礼 B . 秦王令一将军/诈为王伏兵武关/楚王至则闭关/劫之与俱西/至咸阳/朝章台/如藩臣礼 C . 秦王令一将军诈为王/伏兵武关/楚王至则闭关/劫之与俱西/至咸阳/朝章台/如藩臣礼 D . 秦王令一将军/诈为王伏兵武关/楚王至则闭关劫之/与俱西/至咸阳/朝章台/如藩臣礼
    4. (4)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迁”文中指放逐。左迁,降低官职,即“降官”。如白居易《琵琶行》“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句中的“左迁”就是指贬官,降职。 B . “质”即抵押,做人质。质子是战国时的外交策略。本文词义与《触龙说赵太后》“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中的“质”相同。 C . “庶子”亦称“庶孽”“庶男”,指庶妻所生的儿子。庶子的地位,低于嫡子,一般来说也可以承奉祖庙的祭祀和承袭父祖的地位。 D . “薨”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的死。《出师表》以“崩”指皇帝的死亡,这些对死亡的不同称谓反映了当时森严的等级制度。
    5. (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中楚怀王听信子兰的劝告前往秦国,被秦国设伏兵断了后路,并被要挟割让土地。怀王没有答应割地的要求,最终客死在秦国。 B . 甲文司马迁的总评中有对屈原有卓异的才能、却执著于尽忠楚国而自沉的人生选择不解之处,但更多寄寓的是对屈原的悲悯与仰慕。 C . 乙文在讨论处理楚国人质时,有大臣认为要扣留太子逼迫楚国割让淮河以北的土地,遭到齐相反对,齐滑王最终采纳了齐相的建议。 D . 乙文楚国采纳昭睢之计,假托割地于齐,迎回了太子。后来怀王也曾两次出逃,但均未成功,最终客死异国,死后灵柩被秦国送回。
    6. (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②故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是其所以危也。

    7. (7) 两文均记载了楚怀王史实,目的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 4.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

    [唐]李贺

    昨夜谁为吴会吟,风生万壑振空林。

    龙惊不敢水中卧,猿啸时闻岩下音。

    我宿黄山碧溪月,听之却罢松间琴。

    朝来果是沧洲逸,酤酒提盘饭霜栗。

    半酣更发江海声,客愁顿向杯中失。

    李凭箜篌引
    [唐]李白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注:①吴吟:唱吴地歌曲。②李凭,当时供奉宫廷的梨园弟子,以善于弹奏箜篌著称。

    1.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白诗的“风生”句与贺诗的“空山”句都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形象地表现音乐带给人的震撼之感,描摹音乐的神奇美妙。 B . 白诗描摹吟唱声如“风振空林”、江涛海啸,高亢旷远;贺诗摹写乐声的悲抑、清脆、高亢、欢愉等,显得更为起伏多变。 C . 白诗在描写吟唱声的同时,也让人看到了一个志趣高雅、豁达超脱的诗人形象;而贺诗则没有直接涉及诗人的相关方面。 D . 两首诗均未对吟唱者(演奏者)的技艺作直接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吟唱者(演奏者),有的只是对音乐及其效果的摹绘。
    2. (2) 同为描摹音乐的“至文”,两诗在意象选择上有着明显的不同。请概括两者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原因。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同是描写塞外黄昏,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现了边陲大漠的壮阔雄奇,而高适《燕歌行》“”则渲染了大漠秋晚的凄凉悲惨。
    2. (2) 《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3. (3) 贾谊的《过秦论(上)》中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响应的语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语言不仅是人文的传承,也是时代的镜子。近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四版付梓,修订增补了近千条新词语。事实上,每一条新词都是一分变化,为读懂今日中国提供了索引。

    由“弯道超车”可以看到科技攻关的       , 因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是艰难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实现“弯道超车”。由“云计算”“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看到社会风貌的     。十年来,各种新潮文化如潮水般涌进人们的生活。手中的方寸屏幕,已可连接万千世界,满足各种需求,这种便捷性是世界上其他的很多地方     的。中国已拥有全球最大的消费互联网市场,意味着消费领域的创新往往在中国首发,这种“酷”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还将持续,未来也会成为中国的软实力之一。而在新事物到来的浪潮中,传统文化并未因此而缺席。此次增补了“见贤思齐”“文以载道”“乡梓”“束修”等词,充分说明我们不仅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也没有忘记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合适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 (3)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画波浪线句的“酷”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首都博物馆利用虚拟技术带领观众“回到”殷墟墓的考古发掘现场。 B . 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C . 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作了她的名字。 D .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激励了无数人直面生活的挫折。
  • 7. 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饱餐之后,大脑会不同程度地犯困,这是一种众所周知的生活体验,有人戏之曰“饭困”。从科学的角度来看,餐后犯困和促食欲素的水平有关系。当人体内的促食欲素含量降低时,人就会感到睡意来临,缺少“精气神”;而当促食欲素含量升高时,。此外,科学家们还发现胰岛素和犯困也密切相关。一般认为,,但能通过影响血糖对睡眠产生间接影响。演化心理学提示我们,这个机制可能具有进化上的意义:进食后减少运动,,之后动物再次开始寻找食物时就有更多可利用的能量。这一结论也让爱美的“饭困”们对午休既爱又怕。

    请仿照示例,运用已学的逻辑方法,分析选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论述句。

    [示例]大前提:每棵树都有根系。

    小前提:门边的白杨是树。

    结论:所以,门边的白杨有根系。

    有的同志担心,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会削弱理论的意义。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凡是科学的理论,都不会害怕实践的检验。

    大前提:

    小前提:

    结论: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论语》中孔子认为“知者不惑,仁者不忧”。而俗语说“智者有惑,学无止境”;范仲淹说,仁者当“先天下之忧而忧”。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