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 | S/(J·K−1·mol−1) | ∆H/(kJ·mol−1) | ρ/(kg·m−3) |
C(金刚石) | 2.4 | −395.40 | 3513 |
C(石墨) | 5.7 | −393.51 | 2260 |
此条件下,对于反应C(石墨)→C(金刚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t/min | 0 | 50 | 100 | 150 | 200 |
p总/kPa | 200 | 250 | 275 | x | 293.75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目的 | 方案设计 | 现象和结论 | |
A | 探究样品中是否含有Na元素 | 用玻璃棒蘸取样品进行焰色试验 | 若火焰呈黄色,则该样品中含有Na元素 |
B | 探究Fe2+、Br−的还原性强弱 | 向FeBr2溶液中加入少量氯水,再加CCl4萃取 | 若CCl4层无色,则Fe2+的还原性强于Br− |
C | 检验铁粉是否变质 | 取少量铁粉溶于稀盐酸中,滴加KSCN溶液 | 若溶液未变红色,无法说明铁粉是否变质 |
D | 确认二氯甲烷分子不存在同分异构体 | 先搭建甲烷分子球棍模型,后用2个氯原子取代任意2个氢原子,重复数次,观察所得球棍模型的结构 | 若所得球棍模型均代表相同物质,则确认二氯甲烷分子不存在同分异构体 |
请回答:
PCl5熔融时形成一种能导电的液体。
①若晶胞边长为apm,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NA , 晶体的密度为g/cm3(列出计算式,1pm=1×10−10cm)。
②经测定,该晶体中P-Cl的键长只有198pm和206pm两种,写出P-Cl键长为206pm的粒子的化学式。
已知:酸浸时,锰与铅元素被还原为+2价,锗以Ge4+存在。
请回答:
Ⅰ.CH4(g)+CO2(g)2CO(g)+2H2(g)
Ⅱ.CH4(g)C(s)+2H2(g)
Ⅲ.CO(g)+H2(g)H2O(g)+C(s)
①反应Ⅰ、Ⅱ、Ⅲ中,属放热反应的是。
②图中A点对应温度下,原料组成为n(CO2):n(CH4)=1:1、初始总压为100kPa的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体系达到平衡时H2的分压为30kPa。CH4的平衡转化率为。
该反应一般认为通过如下步骤来实现:
Ⅴ.CO2(g)+H2(g)CO(g)+H2O(g) ∆H1=+41kJ·mol−1
Ⅵ.CO(g)+2H2(g)CH3OH(g) ∆H2=−90kJ·mol−1
①反应Ⅴ的∆S。
A大于0 B.小于0 C.等于0 D.无法判断
②若反应Ⅴ为慢反应,请在图2中画出上述反应能量变化的示意图。
③不同压强下按照n(CO2):n(H2)=1:3投料,实验测定CO2的平衡转化率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如图3所示。T1温度时,三条曲线几乎交于一点的原因是。
Ⅰ.合成原理:
Ⅱ.实验步骤:
步骤1:将2.60g对甲基-N-乙酰苯胺置于烧杯中,加入60mL水、2.0g乙酸钠和8.0g高锰酸钾,不断搅拌下温和加热约30min。
步骤2:当反应液呈深褐色且有大量沉淀物出现时,停止加热。趁热过滤,用少量热水洗涤沉淀。合并滤液,冷却至室温,用20%的稀硫酸酸化至pH为1~2,过滤析出的固体。
步骤3:将此固体加入如图所示装置(夹持、搅拌、加热装置已省略),加入盐酸(1:1),加热回流30min。再向烧瓶中加入20mL水及适量活性炭,加热沸腾5min,趁热过滤。
步骤4:待滤液冷却后,操作Ⅰ , 过滤,自然干燥,得浅黄色针状晶体。
请回答:
①除了苯环外无其他环;②1H-NMR谱显示分子中只有3种不同化学环境氢原子;
③能发生水解反应,且1mol该同分异构体最多能消耗4molNaO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