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长春市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

更新时间:2023-03-27 浏览次数:32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2小题,每小题2分,共64分。
  • 1. (2022高二下·长春期中) 考古学证明,距今约5000年地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文化时期,万邦林立,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如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天文等建筑以及各种礼器。这反映了(    )
    A . 中华文明起源多元化特点 B . 祭祀之礼源于龙山文化时 C . 古代中国天文学非常发达 D . 从部落到国家的发展趋势
  • 2. (2022高二下·长春期中) 商代重视天象观测,殷墟卜辞就有不少关于天象的记录,其中常见的有雨、风、云、启(天晴)、易(多云阴天)、晦(阴沉欲雨),还有日月食,对恒星也有一定的认识。该情况(   )
    A . 表现了人们崇拜自然的观念 B . 表明是服务于对王权的神化 C . 表明国家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D . 表明人们建立了天气观测系统
  • 3. (2022高二下·长春期中) 周天子及其宗法上的血缘亲属为“姬”姓,殷商贵族为“子”姓,还有楚的“熊”姓,舜后裔的“姚”姓等姓和血缘的关系是清楚而单一的。材料表明当时(   )
    A . 姬姓王族是分封的主体 B . 宗法关系决定着社会等级 C . 以“姓”作为血缘纽带 D . 按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 4. (2024高二下·湛江月考) 先秦统治者不仅建立了国家政务机关,还建立了宫廷事务官属。宫廷事务官属多由国君的亲信贵族担任,位列君侧,权倾内外,如商朝的冢宰、西周的内宰、东周的太宰、郎中令等,对政务决策具有很大影响。这种体制(   )
    A . 体现出家国一体化的特点 B . 扩大了王朝的统治区域 C . 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需要 D . 受到儒家治国思想影响
  • 5. (2022高二下·长春期中) 政治制度是实现和维护权力与利益的重要工具。图中关于先秦时期各项制度的排列,正确的是(    )

    A . ①王位世袭制  ②礼乐制度  ③分封制  ④井田制 B . ①王位世袭制  ②井田制  ③礼乐制度  ④分封制 C . ①分封制  ②王位世袭制  ③礼乐制度  ④井田制 D . ①王位世袭制  ②分封制  ③礼乐制度  ④井田制
  • 6. (2023高三上·鞍山月考) 据儒家经典《尚书·酒诰》记载,周公对卫康叔说,商汤畏惧天命,施行德政,所以得了天下;商纣王自以为天命在兹,安闲逸乐、不恤民众,因而堕废天命,被西周取代。据此可知,西周(   )
    A . 深受儒家“以德治民”思想的影响 B . 以“天命”为君主集权的理论基础 C . 执政理念中包含了一定的理性因素 D . 政治活动中神权迷信的影响力增强
  • 7. (2022高二下·长春期中) 庄子《齐物论》开篇即提出“吾丧我”的命题。“丧我”并不是丧失自我,而是去掉纷繁芜杂的“诸我”,消除种种“是非”、“成心”,复归生命本源的虚静灵台,达到物我两忘的超然境界。这体现了庄子(   )
    A . 反对儒家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 B . 崇尚自然,超越功利的精神追求 C . 向往道德自觉的礼乐文明的社会 D . 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永恒不变
  • 8. (2022高二下·长春期中) 中国自古设官而治,从“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到“政逮于大夫”“陪官执国命”“布衣为卿相”的历史演进,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变化趋势。这一趋势是(   )
    A . 官员选拔利于国家管理 B . 贵族政治让位官僚政治 C . 官制由人治向法治转型 D . 君主专制取代贵族政治
  • 9. (2022高二下·长春期中) 据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率领文武大臣及儒生博士到泰山,举行封禅大礼;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曾率大臣及军队到黄帝冢,举行祭祀之礼。由此可见,这些“礼”有利于(    )
    A . 营造家国一体的心理认同 B . 丰富集权统一的文化内涵 C . 构建君权神授的统治秩序 D . 清除宗法分封的制度残余
  • 10. (2022高二下·长春期中) 汉武帝时期的朝廷群臣中,儒家、黄老、法家等各色人等,应有尽有;与之不同的是,对诸侯国官员的选用则重用儒生,众多儒生如董仲舒、夏侯胜等被选派担任诸侯国的相、中尉、内史等要职。这一不同旨在(   )
    A . 完善地方治理体系提高效能 B . 建构儒学为主流的价值体系 C . 平衡各方势力维护政权稳定 D . 强化皇权为核心的政治秩序
  • 11. (2022高二下·长春期中) 汉武帝时期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负责地方监察事宜。东汉时期的刺史,已不再如西汉时一般平时巡行、岁末进京,而在州内拥有了常驻治所,皇帝也时常诏令刺史参与平乱、水利等事务。州从西汉初置时的监察区,最终演变为郡国之上的一级行政区。这一变化(   )
    A . 适应了加强专制皇权的需要 B . 埋下了地方军阀割据的隐患 C . 提升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 D . 解决了王国问题带来的威胁
  • 12. (2022高二下·长春期中) 西汉桓宽在《盐铁论》中记载了汉昭帝时所召开的盐铁会议实况。法家思想代表桑弘羊站在加强中央政府权威的角度,要求加强严刑峻法,崇尚功利,重视工商,坚持盐铁专卖;儒家思想代表们则要求讲道德仁义,反对与民争利,主张废除盐铁专卖。这反映了当时(   )
    A . 儒家正统地位受到了挑战 B . 在治国理念上存在争论 C . 儒法之争在汉代仍很严重 D . 社会环境相对宽松自由
  • 13. (2022高二下·长春期中) 战国至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经济重心,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使得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距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 . 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了北方 B . 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至南方 C .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D . 江南经济开发新局面已初步形成
  • 14. (2022高二下·长春期中) 魏晋时期寺庙庄园经济迅速发展,庄园里的依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他们丧失了  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各种杂务,不准随意离开。大量的“佛图户”存在导致了(   )
    A . 生产耕作方式的改进 B . 政府赋役征发受到影响 C . 农副业产品逐渐商品化 D . 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 15. (2024高二下·湛江月考) 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入主中原,采取各种措施解决统治难题,如前秦统治者整顿吏治、打击豪强、尊儒重教、移民十万户入关中地区等。北魏建立后,孝文帝推行俸禄制、均田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改革。孝文帝的改革( )
    A . 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B . 促使汉族门阀制度逐渐产生 C . 削弱了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基础 D . 强化了关中地区的战略地位
  • 16. (2022高二下·长春期中) 科举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因有多种科目,“分科举人”,故名科举。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下的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入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科举制的产生与确立,反映了(   )
    A . 考试方式完全优于察举制 B . 以官举士的选官方式终结 C . 取士标准出现多样化趋势 D . 选才呈现公平开放的特色
  • 17. (2022高二下·长春期中) 唐玄宗时期,根据宰相张九龄的奏请,初置十道采访处置使,并许各使置印,兼领地方事务的固定职务,督查地方的事务包括户口流散、籍帐隐没、赋役不均,不务农桑、仓库减耗,以及当地有妖讹宿宵、奸猾盗贼、不事生业、为公私蠹害者。这一设置(   )
    A . 有效地解决了社会问题 B . 改变了中央派员的身份 C . 强化了对百官的监察 D . 冲击了地方行政体制
  • 18. (2022高二下·长春期中) 《新唐书·地理志》中“羁縻州”款,提到“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羁縻府州政策的实施(   )
    A . 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变革 B . 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安宁与稳定 C . 中央与羁縻府州之间平等共处 D . 不利于内地与边疆联系与交往
  • 19. (2024高一上·广州开学考)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代许多商人以财买婿,通过与官僚、宗室、士人联姻进而跻上层社会。其中最为显赫者当属茶商马季良,因为娶了刘皇后兄长之女,获封光禄寺丞,这反映了宋代(   )
    A . 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动 B . 商人群体逐步控制国家的政治生活 C . 统治阶级已经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 D . 商人的价值观成为社会的主流观念
  • 20. (2022高二下·长春期中) 针对宋辽及宋夏和议,有人认为北宋“以钱换和平”的做法是屈辱而不可取的。南宋李焘则在《续资治通鉴长篇》中指出,“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观点上的差异(   )
    A . 因阶级立场不同所致 B . 体现了不同的历史观 C . 体现不同时代的要求 D . 有利于深入认识历史
  • 21. (2022高二下·长春期中) 下表呈现了北宋某一时期漕运的基本状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路线

    概况

    第一条

    江浙、淮南、荆湖之米六百万石,及菽一百万石,从长江入淮河,再经汴水入京

    第二条

    陕西之果五十万石、及菽十万石,自三门、白坡入黄河,再入汴水进京

    第三条

    陈、蔡(今河南东南部)之果四十万石及菽二十万石,从闵河入汴水再入京

    第四条

    京东之粟十二万石,从五丈河运送至京

    A . 都城居民饮食习惯发生变化 B . 集权统治的基础得以巩固 C . 区域经济实现了均衡化发展 D . 中央政府垄断了粮食贸易
  • 22. (2022高二下·长春期中) 宋初在东京设厢管理,逐渐形成厢一坊的城市管理制度,据文献记载仅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全国坊场就有三万一千余处,“商税、酒税皆出焉。”据此可推理的是宋代(    )
    A . 商品经济相当发达 B . 抑商政策逐渐瓦解 C . 城乡规划趋于一致 D . 盐铁酒专卖制普及
  • 23. (2022高二下·长春期中) 图中的宋代蹴鞠纹青铜镜描绘了男女四人共同蹴鞠游戏的场景。浮雕靠左侧部分,有一个高髻女子正在踢球,靠右侧部分,有一个头戴幞头的男子全神贯注的盯着球,仿佛正在防守,此外还有两人在旁观看。该作品体现了(   )

    图《宋代蹴鞠纹青铜镜》

    A . 尚武好勇的时代风貌 B . 追求意境的美术风格 C . 充满活力的社会风情 D . 追求解放的思想观念
  • 24. (2022高二下·长春期中) 朱熹在《尧典》注中讨论了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等概念,在《舜典》注中讨论了早期的混天说、混天仪的结构。朱熹对地质、天文、生物与人类起源、中医、农业等问题都有自己的见解。朱熹开展这些研究的目的是(    )
    A . 揭示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B . 实现经世致用的儒家理想 C . 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D . 建立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
  • 25. (2022高二下·长春期中) 欧阳修在修订《新五代史》时,把辽朝归到《四夷附录》中。元朝宰相脱脱主持修史时,规定:“(辽金宋)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修成《宋史》《辽史》《金史》。这一变化表明(   )
    A . 政权并立使民族矛盾激化 B . 争夺正统斗争的激烈 C . 修史的指导思想发生变化 D . 华夷一体观念的增强
  • 26. (2022高二下·长春期中) 据统计,元朝王祯的《农书》在广泛引经史、农书、本草后,提出了中国农学的传统体系;《农桑辑要》系统总结研究了13世纪前的农耕技术经验,发展了精耕细作和养蚕技术的一些内容;清朝农书《钦定授时通考》征引文献3 000多条,突出“敬授民时”的重要性。据此可知,这些农书(   )
    A . 表明封建政府都重视编撰农业书籍 B . 代表了古代农业技术的最高水平 C . 具有继承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特点 D . 呈现了古代小农经济发展的概貌
  • 27. (2022高二下·长春期中) 研究表明,明代隆庆元年(1567年)开放海禁,允许民间与外国进行自由贸易,此后外国白银大量输入中国。

    外国白银输入中国统计表

    1570—1579年

    5万两

    1580—1589年

    89万两

    1590—1599年

    70.3万两

    1600—1609年

    104.1万两

    1610—1619年

    103.7万两

    表中的数据统计说明,当时(   )

    A . 农产品商品化冲击了自然经济 B . 中国传统手工业仍然具有活力 C . 朝贡贸易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D . 白银大量流入影响了国内市场
  • 28. (2022高二下·长春期中) 明朝中后期逐渐形成了一般奏疏的处理流程:“朝廷有命令,必传之太监,太监传之管文书官,管文书之官方传至臣等。内阁有陈说,必达之管文书官,管文书官达至太监,太监乃进至御前”。这一运作流程(   )
    A . 无形中削弱了司礼监的地位 B . 有效防止了中央决策的失误 C . 标志着中央政治体制的完善 D . 一定程度上牵制了内阁权力
  • 29. (2022高二下·长春期中) 清政府分别采取郡县制、盟旗制等管理地方。在蒙古族聚居的地区实行盟旗制度;在新疆地区主要采取军府制;在西藏地区,实行政教合一制度并设驻藏大臣。这说明清政府(   )
    A . 民族政策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B . 全国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一致性 C . 民族事务管理制度化和法制化 D . 实行民族平等政策维护民族团结
  • 30. (2022高二下·长春期中) 清代前期,江苏松江府一带,“每村庄知务本种稻者,不过十之二三,图利种棉者,则有十之七八”;福建龙岩州,“农民多夺五谷之地以种蔗及烟草”;山西榆次县一些农村种桃,“岁收以代稼”;山东胶州东部,农民“以落花生代稼”;广东南海九江乡,“民多改业桑渔,树艺之夫,百不得一”。 据此可知,当时(   )
    A . 精耕细作的技术得以突破 B . 农业生产的经营模式发生变革 C . 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D . 特色作物种植已成为农业主导
  • 31. (2022高二下·长春期中) 明清之际的一些进步思想家,把学术研究范围从儒家经典扩大到自然、社会和思想文化领域,或以复兴古学(经学)为己任;或独辟蹊径,开诸子学研究新风气;或探究“切用于世”的学问;或会通西学,倾心于“质(物质)测(实测)之学”的研究。他们的研究( )
    A . 批判和否定了孔孟儒学 B . 促使正统思想发生改变 C . 深受西学东渐风气的影响 D . 呈现出崇实舍虚的新风尚
  • 32. (2022高二下·长春期中) 下表为中国古代粮食总量及人均占有量的数据统计,据此可以推知(   )
     

    秦汉

    隋唐

    宋辽金元

    明代

    清前期

    粮食

    总量

    417.6亿斤

    626.4亿斤

    82亿斤

    1 392亿斤

    2 088亿斤

    人均占有量

    985.75斤

    988.7斤

    1 457.87斤

    1 192.94斤

    780斤

    A . 农业经济没有发生本质变化 B . 政府对土地兼并的态度摇摆不定 C . 两宋时期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D . 明清时期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大题,共36分
  • 33. (2022高二下·长春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里头时代(约距今3800~3500年)的二里头都邑,就是当时的中央之邦;二里头文化所处的洛阳盆地乃至中原地区,就是最早的“中国”。……二里头文化与后来的商周文明一道,构成了华夏早期文明的主流,确立了以礼乐文化为根本的华夏文明的基本特质。

    ——许宏《最早的中国》

    材料二:至北宋时期,石介对当时“中国”一词的概念进行了总结性的界定……在地理上,“中国"是指以“九州”为主的传统意义上的汉族聚居之地,大体上就是指长城以南的黄河流域和长江、珠江流域,即所谓“天地之中”,并不包括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中国”之人主要是知”礼乐”、服“衣冠”从事种植农业的汉族,少数民族也不在其中。

    ——郑炜、崔明德《辽金时期民族关系思想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材料三:经郝经的阐发,元人的“中国观”完备形成,其要点是:“中国”的疆域,是元统治地区加上南宋统治的江南;“中国”的人民是汉人和少数民两大部分,“中国”的文化是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两大系统;“中国”主权的行使者可以是汉人政权,也可以是“行中国之道”的少数民族政权。 

     ——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国观”的变化。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中国观”变化的原因?谈谈你对“中国观”变化的认识。
  • 34. (2022高二下·长春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曾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古代科技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萌芽并发展起来的,因而必然会受到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从根本上说,古代科学家研究科学的三种动机,即出于国计民生的需要,出于“仁”、“孝”之德,出于经学的目的,都是围绕着儒家的价值观而展开的。由于古代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甚至一些专业基础知识来源于儒家经典,因此,在科学研究以及科学著作中,大部包含某些现成的、普遍适用的儒学理论及诸如“气”、“理”之类的儒学概念。古代的科学研究由于与儒家的经学研究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围绕着前人的著作而展开的,所以一直有尊崇经典的传统。尤其是,明清之际,西方科学传到中国,当时中国的科学家大都持“西学中源”的观点。并且采取引中国古代经典解释西方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这一科学研究方式依然是承袭了儒学的经学方法。

    ——摘编自乐爱国《论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在西方学者看来,人文主义对西方近代科学的诞生产生了决定性影响。人文主义的核心就是提倡人性,鄙视神性;崇尚理性,鼓吹个性解放和人的自由。在这种思想的激励下,人们的研究重点逐渐从宗教神学的思辨问题转向人生和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由于受人文主义的影响,欧洲各国不仅创办了许多学校,而且学校里所讲授的内容同样受人文主义的影响。人文主义的教育观和教育内容不仅培养出了大量的艺术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历史学家,同时也培养出了一大批一流科学家。同时,开放的民主政治制度和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也是促进科学繁荣的重要条件。而这些正是人文主义传统所结出的果实。近代科学探索自然界奥秘的方法也同样是在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诞生的;先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经验方法。后来是经验方法和逻辑方法(数学方法)的结合。

    ——摘编自钱兆华、申玉香《人文主义对西方近代科学诞生的影响》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与人文主义对西方科学发展所发挥的相似作用?并说明其对科学及社会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阻碍古代中国科技发展成为近代科学的历史因素。
  • 35. (2022高二下·长春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安史之乱以后,唐朝为重振中央权威进行了一系列努力和改革。唐肃宗后期,盐铁使刘晏改进食盐专卖制度,增加政府收入;整顿漕运,降低成本,提高安全系数及运输效率;平抑物价。唐德宗时期,宰相杨炎筹划两税法,一方面简化了税收名目,另一方面扩大了征税面,使百姓负担更为合理,也使政府财政状况有所改善。唐朝政府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对藩镇的斗争。唐宪宗(年号元和)即位后坚主用兵,命将得人,很快讨平剑南西川、夏绥、镇海、淮西、淄青等藩镇。声威波及河朔三镇,此时藩镇对抗中央的局面似乎已经结束,“元和中兴”达到了顶峰。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 (1) 根据材料,概括安史之乱后唐朝为重振中央权威采取的措施。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唐朝上述措施的历史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