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 |
总计/首 |
与总曲目比例 |
礼仪类 |
6 |
5% |
识物类 |
37 |
31.4% |
家庭类 |
4 |
3.4% |
互助友爱类 |
14 |
11.9% |
劳动美 |
10 |
8.5% |
游戏比赛类 |
18 |
15.3% |
爱国抗敌类 |
20 |
16.9% |
鼓舞精神类 |
4 |
3.4% |
其他 |
5 |
4.2% |
①体现了战时音乐教材独有的时代性
②对以后的音乐教育开展具有借鉴性
③具有为全国团结抗战服务的功能性
④音乐教育形式和内容上存在多样性
选项 | 材料 | 结论 |
A | 苏美尔人刻有文字和图案的滚印 | 苏美尔人的雕刻技术领先世界 |
B | 中亚阿尔泰地区巴泽雷克三号发现公元前5世纪来自中国的双色织锦 | 中外文明交流源远流长 |
C | 罗马钱币上印有的地球图案和胜利女神组合,拜占庭帝国钱币印有十字架和地球的图像组合 | 拜占庭帝国弘扬了古罗马的法治传统 |
D | 西西里岛上保存着完好的古希腊剧场 | 古希腊在地中海领域进行着殖民扩张 |
①方式过于激进 ②过于追求形式 ③破坏性巨大 ④没有发动人民群众
材料一:1381年,明太祖对户籍立法进行改革,实行黄册制度。黄册以里为单位(每110户为1里),登载各户的人丁、财产变迁情况。同时,又编绘鱼鳞图册以登最田土,所谓“鱼鳞册为经,土田之讼质焉,黄册为纬,赋役之法定焉”。明朝户籍有严格的类别区分,主要为民、军、匠三大类。尽管在明朝中后期,由于官僚机构的衰朽,这套制度不能很好地执行,但它的历史意义仍是不容低估的。
——选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材料二:1911年,清廷制定了《户籍法》,作出关于户口及其变动事项的合法登记程序及管理机关的规定,标志着具有近代国际通行意义上的户籍原则和户籍登记管理制度的产生。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人民有居住迁移自由”,此条文为民国时期历次宪法所承袭。同时,商品经济和城市化发展也有利于人口流动和自由迁徙。国民党南京政府成立后重新实行保甲制度,以户为单位,连保连坐,实质是将中国最基层单位——乡村中的居民捆绑在一起,以维护社会秩序,强迫民众承担各种义务。
——马福云《当代中国户籍制度变迁研究》
材料三:下表是新中国成立后户籍制度变迁的相关文件。
时间 | 文件 | 摘要 |
1958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 第一次明确将城乡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户籍 |
1964年 | 《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草案)》 | 限制户籍从农村迁往城市、集镇 |
1984年 | 《国务院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 | 有经营能力和技术专长的农民可以进集镇落户,同集镇居民享有一样权利 |
2013年 |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 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 |
2014年 |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 | 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建立完善积分落户制度。 |
材料一:西周晚期,各诸侯国基本上承袭西周时“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法律传统。平王东迁后,井田制被破坏,礼制衰落,郡县制逐步取代分封制,政权下移。各诸侯国统治者为适应新的形势,陆续公布了新的成文法。晋国地处河汾之东,炎帝故里,周边尽是戎狄国家。晋国虽属于以礼乐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宗周文化系统,但晋文化多从实际出发,宗法制文化淡薄,呈现尚实性特征,礼崩乐坏容易发生。自春秋伊始,国不断废旧革新,当其他诸侯国处于“尊尊亲亲”方针时,晋国已经开始启用“尚贤尚功”的用人方针,导致大量贤能的贵族登上政治舞台。春秋中后期私学大兴,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得到了提高,加上国本来就是夏、商、西周三代文化的沉积带,具有良好的文化传统,因此公布成文法有可能最早在这里出现。晋平公在位时(公元前557~前531年),范宣子任晋国执政,制定刑书,并未公布。公元前513年,这部法被赵鞅、自寅铸于铁鼎,公之于众,标志着晋国开始正式公布成文法。
——据曾宪义《中国法制史》《论晋国的文化精神》整理
材料二:罗马法经历了长时期的发展。直到公元前3世纪,罗马法律在实质上是只适用于罗马公民的公民法,即“为本国公民而颁发的法律”,具有狭隘性。当国家扩展到一定的地步,外来人口增多,产生了新的社会矛盾,旧有的法律便不再适合管理国家,于是适用于罗马境内各个民族以及外籍人的万民法产生,弥补了公民法的不足。战争、对外扩张为万民法的诞生提供了条件,同样地,万民法也为罗马在军事上不断向外扩张版图而衍生出的扩大的地理空间的统治提供了保障。随着帝国境内各方贸易关系的不断加深,各方开始学习对方的贸易制度和规则,使得罗马法包含的人人平等的法律精神和理性原则被逐渐推广开来。而这样的转变带来的不只是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对于法律体系本身的完善也有着积极作用。单单从法学的角度来说,万民法中所确定的一些概念和术语已经达到了十分严谨的程度,被后世立法所广泛采用。
——摘编自许小亮《“市民法—万民法”的演进逻辑》
材料:清末立宪运动和辛亥革命本来是以建立民主制度为目标的,但因为广大民主没有觉醒,民主制度缺乏社会根基,少数人的革命只是改换了政权的名号,民主制度之实,杳不可得。用陈独秀的说法,“吾人于共和政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当时中国的先觉分子认识到,徒有共和国的名号是没有用的。要使中国真正从专制、落后、腐败的状态中摆脱出来,走上民主、富强之路,必须使中国国民之大多数,清除其头脑中的专制主义余毒,树立民主共和的理想,从而为民主共和制度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左玉河《五四那批人》
根据材料,从整体或局部提炼出一个具体论题,并运用中外近代史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