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重庆市巴蜀名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历史月考(六)试卷

更新时间:2023-03-22 浏览次数:44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下图为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天下之道》,所圈字样为“天下之守者,民心是守”,以下诸子思想主张中,与图片内容反映一致的是(    )

    A .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B .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 C . 大不攻小也,强不侮弱也 D .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 2. (2024高二上·哈尔滨月考) 战国兼并战争日益剧烈,为富国强兵,各国掀起了变法革新的潮流。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其中,对推动社会转型起根本作用的是(    )
    A .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B . “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C .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D .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 3. (2023高二下·盐城期中)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躲避战祸或为防御少数民族贵族的侵扰,中原地区世家豪强常召集其宗族乡党,择一便于守御之地,屯聚为坞堡。有些坞主控制着大量土地,聚集了数百、数千家人户坞民为其劳作。这一组织(    )
    A . 强化了庄园经济自给自足色彩 B .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 C . 加强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 . 便利了国家的赋役征发
  • 4. (2023高三下·重庆月考) 东晋葛洪《抱朴子》之《审举篇》是一篇探讨选官制度的颇有价值的文章,文中提及:“秀孝皆宜如旧试经答策”“今孝廉必试经无脱谬,而秀才必对策无失指,则亦不得暗蔽也……假令不能必尽得贤能,要必愈於了不试也。”这一见解(    )
    A . 在一定程度上与唐代科举制体现的精神一致 B . 强调察举制有利于公平竞争 C . 彰显了选官制度的革新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D . 肯定了确立察举制的合理性
  • 5. (2024高二上·仁寿期末) 有学者认为,某朝代之前,在地理上,中国是指以“九州”为主的传统意义上的汉族聚居之地,大体上就是指长城以南的黄河流域和长江、珠江流域,即所谓“天地之中”,并不包括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中国之人”主要是知“礼乐”、服“衣冠”、从事种植农业的汉族,少数民族不在其中。实现了从“小中国”到“大中国”的转变的朝代是(    )
    A . 汉朝 B . 唐朝 C . 宋朝 D . 元朝
  • 6. (2023高三下·重庆月考) 羁康制度是封建国家为治理边疆少数民族而实行的一种武力与怀柔相结合的制度。自西汉以来,羁制度经历了边郡制、羁康府州与册封制、土司制三个阶段,尽管其形式不同,但主要目标都是(    )
    A . 减少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 B . 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管理 C . 使少数民族承认中原政权的核心地位 D . 促进民族交流交往交融
  • 7. (2023高三下·重庆月考) 针对晚清列强环同的危局,同样心系富强的“清流派”代表张佩纶,专注于从《管子》中进行学术探索,提出“以政教言之,言自强者无非西法是尚,求其能通古今利害以自强者,无有也”。他既认为“欲求坚甲利兵……则必以炼铁为第一要义”,又着力发《管子》中的“牧民”之意,认为富国之术“虽通鱼盐之利,而实重仓廪之储”。以下对张佩纶思想解读不正确的是(    )
    A . 体现了洋务运动时期思想的复杂性 B . 其“自强”思想带有明显的儒生色彩 C . 对西方的学习上升到“政教”层面 D . 坚持不废农本、执守王道的传统思想
  • 8. (2023高三下·重庆月考) 抗日战争时期,虽然音乐教育资源极其匮乏,但音乐教育的发展却十分迅猛,各种版本的中小学音乐教材层出不穷。下图为1944年重庆晨光书局编订的少儿音乐教材和其中歌曲内容分类统计表。对此能得出的结论是(    )

    类型

    总计/首

    与总曲目比例

    礼仪类

    6

    5%

    识物类

    37

    31.4%

    家庭类

    4

    3.4%

    互助友爱类

    14

    11.9%

    劳动美

    10

    8.5%

    游戏比赛类

    18

    15.3%

    爱国抗敌类

    20

    16.9%

    鼓舞精神类

    4

    3.4%

    其他

    5

    4.2%

    ①体现了战时音乐教材独有的时代性   
    ②对以后的音乐教育开展具有借鉴性

    ③具有为全国团结抗战服务的功能性   
    ④音乐教育形式和内容上存在多样性

    A . ①②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④
  • 9. (2023高三下·重庆月考) 1978年9月,重庆百货商店在全国商业系统率先进行扩大自主权试点,进行超额利润分成,职工第一次拿到了奖金并逐年递增;之后在1983年重百被重庆市列为首批实行经理负责制企业,其后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
    A .   企业活力得到增强 B . 国企改革全面展开 C . 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D . 现代企业制度形成
  • 10. (2024高二上·衡阳月考) 2016年在G20杭州峰会上,中国第一次把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2022年在巴厘岛举办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上,习近平发表《共迎时代挑战,共建美好未来》重要讲话,再次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凝聚新共识、指明新路径。这主要体现出新时期中国(    )
    A .   致力于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B . 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C . 积极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完善 D . 注重深化与周边国家的伙伴关系
  • 11. (2024高三下·湖北模拟) 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材料

    结论

    A

    苏美尔人刻有文字和图案的滚印

    苏美尔人的雕刻技术领先世界

    B

    中亚阿尔泰地区巴泽雷克三号发现公元前5世纪来自中国的双色织锦

    中外文明交流源远流长

    C

    罗马钱币上印有的地球图案和胜利女神组合,拜占庭帝国钱币印有十字架和地球的图像组合

    拜占庭帝国弘扬了古罗马的法治传统

    D

    西西里岛上保存着完好的古希腊剧场

    古希腊在地中海领域进行着殖民扩张

    A . A B . B C . C D . D
  • 12. (2023高三下·重庆月考) “合理谋利”精神起源于新兴的市民等级。市民等级是一个复杂的复合体,它包括手工艺匠人、商人、雇工、作坊老板,以及所有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城市作为自由自治的市民社会,创造出了一种可以引发农民的市场兴趣、把他们的富余产品出售到市场从而为自己增加收入的新机制。这种经济联系产生的结果是(    )
    A . 加速了专业化分工 B . 促进了英国的农业化 C . 直接导致工业革命 D . 有利于资本原始积累
  • 13. (2023高三下·重庆月考) 有学者指出:“阴谋、屠杀、行刺,对某些人来说乃是获得一场革命的微不足道的代价……必须来一场伟大的场面变化,必须有一种宏伟的舞台效果,必须有一片宏伟的景观来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它们全都在法国大革命之中。”据此可知,该学者对法国大革命所持态度的依据是(    )

    ①方式过于激进    ②过于追求形式    ③破坏性巨大    ④没有发动人民群众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 14. (2023高三下·重庆月考) 列宁于1913年5月7日在《真理报》上发表文章,对20世纪初的这场新的革命风暴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并称之为“亚洲的觉醒”。“亚洲的觉醒”主要指的是(    )
    A . 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B . 亚洲国家进行联合斗争 C . 追求民族独立发展民族工业 D .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到来
  • 15. (2023高三下·重庆月考) 美国历届政府都避免举债,平衡预算,1960年上任的肯尼迪政府却改变了这种状况,在经济高涨时期也继续推行财政赤字,以此来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和充分就业。这种举借外债赤字政策是(    )
    A . 凯恩斯主义的滥用 B . 为了解决滞胀危机的局面 C . 为了争夺世界霸权 D . 自由资本主义政策的典范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5分)
  • 16. (2023高三下·重庆月考) 中国的户籍制度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每一个时期的户籍管理又与当时的政治形态紧密联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381年,明太祖对户籍立法进行改革,实行黄册制度。黄册以里为单位(每110户为1里),登载各户的人丁、财产变迁情况。同时,又编绘鱼鳞图册以登最田土,所谓“鱼鳞册为经,土田之讼质焉,黄册为纬,赋役之法定焉”。明朝户籍有严格的类别区分,主要为民、军、匠三大类。尽管在明朝中后期,由于官僚机构的衰朽,这套制度不能很好地执行,但它的历史意义仍是不容低估的。

    ——选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材料二:1911年,清廷制定了《户籍法》,作出关于户口及其变动事项的合法登记程序及管理机关的规定,标志着具有近代国际通行意义上的户籍原则和户籍登记管理制度的产生。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人民有居住迁移自由”,此条文为民国时期历次宪法所承袭。同时,商品经济和城市化发展也有利于人口流动和自由迁徙。国民党南京政府成立后重新实行保甲制度,以户为单位,连保连坐,实质是将中国最基层单位——乡村中的居民捆绑在一起,以维护社会秩序,强迫民众承担各种义务。

    ——马福云《当代中国户籍制度变迁研究》

    材料三:下表是新中国成立后户籍制度变迁的相关文件。

    时间

    文件

    摘要

    195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第一次明确将城乡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户籍

    1964年

    《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草案)》

    限制户籍从农村迁往城市、集镇

    1984年

    《国务院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

    有经营能力和技术专长的农民可以进集镇落户,同集镇居民享有一样权利

    2013年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

    2014年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

    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建立完善积分落户制度。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该制度。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近代中国户籍制度发展的主要因素。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主要趋势,并简析其意义。
  • 17. (2023高三下·重庆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晚期,各诸侯国基本上承袭西周时“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法律传统。平王东迁后,井田制被破坏,礼制衰落,郡县制逐步取代分封制,政权下移。各诸侯国统治者为适应新的形势,陆续公布了新的成文法。晋国地处河汾之东,炎帝故里,周边尽是戎狄国家。晋国虽属于以礼乐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宗周文化系统,但晋文化多从实际出发,宗法制文化淡薄,呈现尚实性特征,礼崩乐坏容易发生。自春秋伊始,国不断废旧革新,当其他诸侯国处于“尊尊亲亲”方针时,晋国已经开始启用“尚贤尚功”的用人方针,导致大量贤能的贵族登上政治舞台。春秋中后期私学大兴,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得到了提高,加上国本来就是夏、商、西周三代文化的沉积带,具有良好的文化传统,因此公布成文法有可能最早在这里出现。晋平公在位时(公元前557~前531年),范宣子任晋国执政,制定刑书,并未公布。公元前513年,这部法被赵鞅、自寅铸于铁鼎,公之于众,标志着晋国开始正式公布成文法。

    ——据曾宪义《中国法制史》《论晋国的文化精神》整理

    材料二:罗马法经历了长时期的发展。直到公元前3世纪,罗马法律在实质上是只适用于罗马公民的公民法,即“为本国公民而颁发的法律”,具有狭隘性。当国家扩展到一定的地步,外来人口增多,产生了新的社会矛盾,旧有的法律便不再适合管理国家,于是适用于罗马境内各个民族以及外籍人的万民法产生,弥补了公民法的不足。战争、对外扩张为万民法的诞生提供了条件,同样地,万民法也为罗马在军事上不断向外扩张版图而衍生出的扩大的地理空间的统治提供了保障。随着帝国境内各方贸易关系的不断加深,各方开始学习对方的贸易制度和规则,使得罗马法包含的人人平等的法律精神和理性原则被逐渐推广开来。而这样的转变带来的不只是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对于法律体系本身的完善也有着积极作用。单单从法学的角度来说,万民法中所确定的一些概念和术语已经达到了十分严谨的程度,被后世立法所广泛采用。

    ——摘编自许小亮《“市民法—万民法”的演进逻辑》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晋国公布成文法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发展史上万民法产生的历史意义。
    3. (3) 综合上述两则材料,谈谈你对法律演进的认识。
  • 18. (2023高三下·重庆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清末立宪运动和辛亥革命本来是以建立民主制度为目标的,但因为广大民主没有觉醒,民主制度缺乏社会根基,少数人的革命只是改换了政权的名号,民主制度之实,杳不可得。用陈独秀的说法,“吾人于共和政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当时中国的先觉分子认识到,徒有共和国的名号是没有用的。要使中国真正从专制、落后、腐败的状态中摆脱出来,走上民主、富强之路,必须使中国国民之大多数,清除其头脑中的专制主义余毒,树立民主共和的理想,从而为民主共和制度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左玉河《五四那批人》

    根据材料,从整体或局部提炼出一个具体论题,并运用中外近代史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