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 出处 |
明朝建国之初……有左、右丞相,位高权重 | 《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 |
(胡)惟庸总中书政,专生杀黜陟,以恣威福 | 《明史纪事本末》 |
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 《皇明祖训》 |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 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 |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
据此可知( )
英国部分发展较快城市的人口数量增长和年均增长率(单位:1000人)
城市 | 城市人口数量 | 年均增长率 | |||
1750年 | 1801年 | 1841年 | 1750-1801年 | 1801-1841年 | |
伦敦 | 675 | 900 | 1948 | 0.65 | 2.91 |
曼彻斯特 | 18 | 95 | 311 | 8.38 | 5.68 |
利物浦 | 22 | 83 | 286 | 5.44 | 6.11 |
格拉斯哥 | — | 77 | 261 | — | 5.97 |
伯明翰 | 24 | 74 | 183 | 4.08 | 3.68 |
爱丁堡 | — | 81 | 164 | — | 2.56 |
材料一:古籍中关于明清之际部分地区部分行业资本主义萌芽情况
记栽 | 出处 |
(景德镇)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 人不能寝,戏目之曰,四时雷电镇 |
〔明〕王世懋《二酉委谭摘录》 |
(松江)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 者,白银动以数万计 |
〔清〕叶梦珠《阅世编》 |
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 各无异议 |
〔清〕《苏州府长洲县永禁机匠叫歇碑》 |
材料二:《资本论》对资本主义萌芽的描述
结论 | 出处 |
较多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或者说同一劳动场所),为了生产同种商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这在历史上和逻辑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 | [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
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由于刚刚出世,不能单纯依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榨取足够的剩余劳动的权利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 |
材料一:19世纪末,欧洲各主要国家出现了各类社会主义思想,英国的工联主义、法国的蒲鲁东主义、德国的拉萨尔主义等影响较大,各个思想理论体系的出现深深地影响着工人阶级的斗争,工人运动由盲目自发的阶段过渡到理论指导之下的自觉斗争阶段。同时,欧洲各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进一步完善,各资产阶级宪法中都明确规定了公民的集会、结社、言论、出版等自由,工人阶级利用合法权利,成立组织,参加选举,举行集会、罢工、游行等。但是他们在斗争中更加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对长远的政治斗争目标则缺乏关心,针对政府的政治暴动十分少见。工人阶级的斗争还要求加强国际间的联合协作,出现第二国际。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每一次大规模的工人运动都或多或少地取得胜利。
——摘编自郭春生《试述近代欧洲工人运动特点的变化》
材料二: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承担起了工人运动领导者和工人阶级先锋队的责任。《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提出了开展工人运动的任务、方针和要求。党成立后不到半年时间,领导了全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极大地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的政治影响。我国工人阶级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独立解放事业、建立新中国而浴血奋战并建立了卓越历史功勋。
——摘编自福建省总工会《党史上的工运记忆》
18-19世纪德意志与日本国家发展进程
德意志 | 时间(年) | 日本 | 时间(年) |
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 实行开明专制,改革军事 |
1740—1786 | 德川幕府两次幕政改 革,发展经济 |
1716—1745 1787—1793 |
拿破仑解散神圣罗马 帝国 |
1804 | 下级武士大盐平八郎 反幕起义 |
1837 |
1848年莘命席卷德意志 | 1848 | 美国佩里舰队两度来 日,叩开日本国门 |
1853—1854 |
俾斯麦任普鲁士宰相,提 出“铁血政策” |
1862 | 高杉晋作夺取长州藩 实权,提出“开港讨幕” |
1865 |
普鲁士三次王朝战争统 一德意志,德意志帝国 建立 |
1864—1871 | 戊辰战争推翻幕府,明 治新政府成立,推行 “三大政策” |
1868—1869 |
《非常法》颁布,严禁传播共产主义思想 | 1878 | 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 确立天皇为中心的君 主立宪制 |
1889 |
柏林会议召开,与列强商 讨瓜分非洲 |
1884 | 《教育敕语》颁布,推行 忠君教育 |
1890 |
威廉二世即位,推行世界 政策,积极对外扩张 |
1888 | 甲午中日战争 | 1894—1895 |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以“工业时代德日两国发展”为主题,谈谈你的看法。(要求:写明看法,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材料:1950年9月《人民音乐》于北京创刊,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该刊以“音乐评论”为主,其中包括理论研究,音乐知识、活动、报道等内容。解放初期,音乐界围绕民族传统的“土唱法”和欧美技法的“洋唱法”展开争论。1956年,文艺界积极贯彻“创造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新文化”这一思想任务,就民族传統唱法和西洋唱法的结合及发展展开讨论,最终达成“相互学习,相互补充”的共识。除此之外,《人民音乐》频频发表文章,探讨“音乐与政治””生活与技巧”“内容与形式”“创作与批评”等关系,一些人认为生活经验在音乐创作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作曲家贺绿汀则指出体验生活“必须与具体业务相结合才能收效最大”。贺绿汀主张音乐是最需要技术锻炼的艺术,一些人则主张“当前音乐创作中政治水平不高是极其严重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试论音乐“革命化”和“民族化”"“群众化”的关系》,指导了新的艺术风向。20世纪80年代,以“主旋律”为代表的官方艺术,以大众、流行艺术为代表的民众艺术,以“学院派”为代表的“精英艺术”三足鼎立,音乐界也从此进入了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
——摘编自张雯雯《人民音乐>与中国当代音乐批评(195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