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富锦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

更新时间:2023-04-04 浏览次数:57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文艺评论的理论缘起是对文学的评论,所以文艺学的学科分类常常被专业人士定义为“文学学”。但是随着人们对文艺的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越来越丰富和理性,人们开始将对文学、戏剧、影视、书画、舞蹈、曲艺等艺术形式的“评”与“论”归为文艺评论。

    艺术的创作与发展需要评论的引导,那么评论者本身是否也需要一些必备的要求?着眼于当下文艺评论的现实语境,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应该上升到传承发展民族艺术、文化软实力的高度。探讨“文艺评论”的规训,至少应该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评”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理性问题。所谓“评”,着重于价值判断,即“批评”或“评判”,所以“评”重在讲理。在文化艺术界,无论是评论具体的文艺作品,还是文化现象、文化思潮、文化事件,每一位评论者自然都有自己的见解,但是这见解的高低上下却无从度量,这就涉及评论本身该如何界定的问题。对于以引导文艺创作为旨归的评论者而言,评判的标准比评判本身更重要。这标准包括评论者的立场、对被评论对象的资料掌握情况以及评论者的知识体系、技艺修为和眼界等。

    二是“论”从哪里来的问题。所谓“论”,着重于对观点的阐释或说明,即“分析和说明道理”,因此“论”的重点在讲出道理。“论”还不只是从“史”出,还要从“实”、从“智”、从“对比”中出。这里的“实”包括生活的实际和艺术的实际。如果说文艺史是文艺评论的一面镜子,那么鲜活的文艺创作的实际,更是评论者必须参考的一面好镜子。如果一个人只看过七八部甚至一两部歌剧,那么他评价一部歌剧的好坏是需要审慎的,因为他尚未真正步入歌剧的广阔天地。

    何谓好的文艺评论?简单、空洞、结论性的评论一定不是理想的文艺评论。如果非要给出一个答案,我们可以打一个比方,好的文艺评论应兼具“学院派”的严谨思维、“专业派”的技艺知识和“爱好派”的热度与激情,同时,它还必须在史论结合而非主观臆断的坐标里去挖掘艺术的本质。

    (摘编自景俊美《文艺评论的“评”与“论”》)

    材料二:

    “互联网+文艺”的深度融合,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形式,也对传统的文艺评论形成了挑战。作为因时而评、因事而评的文艺评论,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表达形式和评价标准,树立正确“三观”,充分融入网络环境,培养市场意识,才能跟上时代步伐,焕发新的活力。

    网络文艺评论要能“扛大旗”。文艺评论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理应具有担当精神。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做到头脑清醒、旗帜鲜明。同时,网络文艺评论工作者理应以“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处理好“义”和“利”之间的关系,敢于褒优贬劣、激浊扬清,增强人们的道德责任感,弘扬主流价值观,使文艺创作保持绿色健康的生态。当前,互联网文艺评论出现了嬉笑怒骂、插科打诨、碎片化、割裂化等倾向,这是对传统文艺评论严重脱离网络文艺发展的解构与叛逆。但文艺评论毕竟是一项具有浓厚理论色彩和思辨精神的实践活动,需要基本的理论担当。做好互联网时代的文艺评论,先要读懂这个网络时代,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文艺评论形式,为互联网文艺找到符合其内在特点的理论视角。

    网络文艺评论要有“网络感”。互联网时代的文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不可和传统文艺一概而论。以网络小说为例,其叙事方式、文化内涵、创作模式、创作理念等,与传统小说完全不同,以传统的文艺评论方式来评价,肯定是不合时宜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唯有深度参与网络文学、网络影视、网络音乐等各类网络文艺生活,从“网生代”的情感体验出发,熟悉其思考和表达方式,才能作出有意义的评论。当前,随着网络文艺形式和传播渠道的多样化,网络中已形成不同的文艺评论“圈子”,各有不同的评论方式,如网络音乐评论主要是在论坛、贴吧、相关音乐软件,网络视频评论则主要在留言区、讨论区、弹幕等。了解这些“圈子”文化,洞悉其评论视角、思考方式和新锐观点,应当成为网络文艺评论的“日课”。

    网络文艺评论还要“能进场”。与传统文艺评论相比,网络时代文艺评论工作中市场因素的影响更加凸显。对文艺评论而言,互联网是充满机遇的“风口”。文艺评论能否号准市场的脉搏,应当成为一个重要的价值评判标准。因此,网络文艺评论应紧盯市场前沿,开发评论和市场结合的新模式,善于在海量的网络文艺产品中慧眼识珠,紧盯市场“潜力股”。同时,也要打造网络文艺评论的市场品牌,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建立独具个性的市场品牌,通过指导创作、促进消费,赢得资本回报,激发市场活力,进一步推动文艺评论走向繁荣,参与竞争,实现双赢。这是不同于前人的职业标准,也是网络文艺评论工作者的时代使命。

    (摘编自俞国娟《文艺评论要读懂网络时代》)

    材料三:

    职业批评家接受的是传统经典文学鉴赏和评价的正统学术训练,在网络文艺诞生之初即对其持有雅俗之辨的先验偏见。21世纪以来,尽管不少学院派批评家开始转向网络文艺评论,却也难免精英化的批评立场。学院派批评家关注文学批评的学理探讨,在长期浸淫学术训练过程中形成的专业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与网络文学作品存在着龃龉寡合的先天窒碍。此外,职业批评家也包括传统文学期刊的编辑,尽管这一群体普遍认可文学批评需要与时俱进,并推出了包括兼收并取网络文学与主流文学作品、创作网络文学专刊等一系列举措,却收效甚微。他们短时间内也很难及时作出调整来应对网络文学批评阵地缩水的挑战。

    网站编辑是网络文学批评流程之中最为前端的把关人。文学网站是绝大多数网络文学作品发布和流播的第一渠道,专职的网站编辑负有对上传的作品进行审核、建议修改以及筛选推荐等职责。其在角色上类似于传统出版机构的专业编辑,但出发点和工作重心与后者大相径庭。在网络文学通行的审查制度规约之下,网站编辑的筛查重点在于剔除触犯法律或道德底线的作品,并且时刻以大众读者这一服务对象为优先,对作品的艺术水准和思想内容褒贬则在其次,把关作品的专业素养也难与出版编辑同日而语。

    独立评论人的出现受网络文学的技术发展影响较大。受惠于移动技术和社交媒介的蓬勃发展,文学批评的发声平台和渠道更为多元,以自媒体和大众媒体为主要阵地的独立评论人不断崭露头角,激活了互联网文艺评论的生态环境。但是,独立评论人受点击率、转发率乃至植入广告等经济利益驱动的不在少数,或为迎合读者发表低级趣味及媚俗内容,其评论亦多蜻蜓点水,在“去中心化”的同时容易导致扁平化的评论倾向,甚至是流于炒作和恶性竞争,遑论对网络文学创作起到积极引导的推动影响。

    (摘编自史霄鸿《新媒体书评人与网络文学批评机制的有效构建》)

    1. (1) 下列关于材料一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虽然文艺评论的理论缘起于文学评论,但后来文艺评论的艺术形式大大拓宽了。 B . 艺术的创作与发展需要评论的引导,否则艺术创作就成了无本之木,失去方向。 C . 度量评论者对于文艺作品、文化现象等的见解高低,依赖于评判标准的明确。 D . 评论前先大量阅读文艺作品,接触文艺创作实际,体现评论者审慎的写作态度。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数字媒介改变了文学作品评论的传统形态,导致网络文学作品批评主体呈现多元化形态。 B . 互联网时代的文艺与传统文艺相比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不宜用传统的文艺评论方式进行评价。 C . 与职业批评家不同,网络编辑与独立评论人的网络文艺批评更易受特定读者的影响。 D . 传统文艺评论之所以严重脱离网络文艺发展,是因为互联网文艺评论出现了嬉笑怒骂、插科打诨等倾向。
    3. (3) 下列对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文章围绕如何做好互联网时代的文艺评论这一话题,逐层深入地展开论述,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B . 文章第2段将文艺评论比作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文艺评论应具有担当精神。 C . 文章第3段主要运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阐述了互联网时代的文艺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以及不同的网络文艺评论“圈子”有不同的评论方式。 D . 文章论述了网络时代文艺评论工作中市场因素影响突出,继而提出一系列促进发展的举措,论述充分,分析精辟。
    4. (4) 评论者本身在文艺评论时需要哪些必备的要求?请结合材料一内容简要概括。
    5. (5) 传统的文艺评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如何做?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 2.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问题。

    文本一:

    孙犁

    赵庄村南有三间土坯房,一圈篱笆墙,面临着滹沱河,那是赵老金的家。

    自从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老人整天到河边去,有鱼没鱼,就在这里呆一天。看看天边的山影,看看滹沱河从天的边缘那里白茫茫地流下来,像一条银带,在赵庄的村南曲敛了一下,就又奔到远远的东方去了。“五一”以后,这里一向是常住八路军和工作人员的。这些日子,每逢赵老金睡下了,母亲和女儿小菊到了东间,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一盏小小的菜油灯挂在机子的栏杆上,女儿登上机子,母亲就纺起线来。

    现在是九月底的天气,夜深了,河滩上起了风,听见沙子飞扬的声音,窗户也呼打呼打的响。屋里是纺车嗡嗡和机子挺拍挺拍的合奏。

    母亲忽然听见窗户上啪啪地响了两下,她停了一下纺车,以为是风吹的,就又纺起来。立时又是“啪啪啪”的三下,这回是这么清楚,连机子上的女儿也听见了,转眼望着这里。

    母亲把耳朵贴到窗纸上去,外面就有这么一声非常清楚、熟悉又亲热的声音:“大娘!”

    “咳呀!李连长来了!”母亲一下就出溜下炕来,把纺车也带翻了。女儿又惊又喜地把机子停止,两手接着柱板,嘱咐着母亲:“你看你,小心点。”母亲摘下灯来,到外间去开了门,老李一闪进来,随手又关了门,说:“大伯在家吗?”

    “在家里。干什么呀,这么急?”

    “我们有十几个人要过河,河里涨了水,天气又凉不好浮。看见河边有一只小船,我们又不会驶,叫起大伯来帮帮忙。”

    小菊听着,连忙从机子上下来到西间去了。“十几个人?他们哩?”大娘问。

    “在外边。我是跳墙进来的。”老李说。“那你就快点吧!”大娘向着西间喊了一声。

    “来了。走吧,同志。”老金已经穿好衣服,在外间等候了。

    大娘掩好门,回到屋里,和女儿坐在炕上。她听着,河滩里的风更大了,什么声音也听不见。风杀了,一股寒气从窗子里透进来。

    老金回来,他的胡子和鬓角上挂着一层霜雪。他很忧愁地说:“变天了,赶上了这么个坏天气!要是今黑间封了河,他们就不好过来了。”

    一家三口,惦记着那十几个人,放心不下。

    早晨,天没亮,大娘就去开了门。满天满地霜雪,草垛上、树枝上全挂满了。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

    当大娘正要转身回到屋里的时候,在河南边响起一梭机枪。这是一个信号,平原上的一次残酷战斗开始了。

    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一家人三步两步跑到堤埝上,朝南望着。

    赵老金忘记了那飞蝗一样的子弹,探着身子望着河那边。他看见那一小队人退到了河边。当他们一看出河里已经结了冰,中间的水又是那么凶的时候,微微踌躇了一下。但是立刻就又转过身去了,他们用河岸作掩护,开始向三面的敌人疯狂地射击。老金看见就在那烟火里面,这一小队人钻了出来,先后跳到河里去了。

    他们跳进结冰的河里,用枪托敲打着前面的冰,想快些扑到河中间去。但是腿上一阵麻木,心脏一收缩,他们失去了知觉,沉下去了。

    老金他们冒着那么大的危险跑到河边,也只能救回来两个战士。他们那被水湿透的衣裳,叫冷风一吹,立时就结成了冰。

    “你们昨晚上过去了多少人?”

    “二十个。就剩我们两个人了!”战士们说。

    “老李呢?”

    “李连长死在河里了。”

    这样过了两天,天气又暖和了些。太阳很好,赵老金吃过午饭,一句话也不说,就到河边去了。他把网放在一边,坐在沙滩上抽一袋烟。河边的冰,叫太阳一照,乒乓地响,反射着太阳光,射得人眼花。老金往河那边望过去,小麦地直展到看不清楚的远地方,才是一抹黑色的树林,一个村庄,村庄边上露出黄色的炮楼。老金把眼光收回来。他好像又看见那一小队人从这铺满小麦的田地里渡过来,纵身到这奔流不息的水里。

    他站立起来,站到自己修好的一个小坝上去。他记得很清楚,那两个战士是从这个地方爬上岸来的。他撒下网去,他一网又一网地撒下去,慢慢地拉上来,每次都是叹一口气。他在心里祝告着,能把老李他们的尸首打捞上来就好了,哪怕打捞上一支枪来呢!几天来只打上一只军鞋和一条空的子弹袋。就这点东西吧,他也很珍重地把它们铺展开晒在河滩上。

    这些日子,大娘哭得两只眼睛通红。小菊却是一刻不停地织着自己的布,她用力推送着机子,两只眼狠狠地跟着那来往穿送的梭转。她用力踏着蹬板,用力卷着布。

    有时她到河岸上去叫爹吃饭,在傍晚的阳光里,她望着水发一会呆,她觉得她的心里也有一股东西流走了。

    老头固执得要命,每天到那个地方去撒网。一直到冬天,要封河了,他还是每天早晨携带一把长柄的木锤,把那个小鱼场砸开,“你在别处结冰可以,这地方得开着!”于是,在冰底下憋闷一夜的水,一下就冒了上来,然后就又听见那奔腾号叫的流水的声音了。这声音使老人的心平静一些。他轻轻地撒着网。他不是打鱼,他是打捞一种力量,打捞那些英雄们的灵魂。

    那浑黄的水,那卷走白沙又铺下肥土的河,长年不息地流,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

    一九四六年春于冀中(有删改)

    文本二:

    整个荷花淀全震荡起来。她们想,陷在敌人的埋伏里了,一准要死了,一齐翻身跳到水里去。渐渐听清楚枪声只是向着外面,她们才又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就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

    但是那些隐蔽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

    手榴弹把敌人那只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水面上只剩下一团烟硝火药气味。战士们就在那里大声欢笑着,打捞战利品。他们又开始了沉到水底捞出大鱼来的拿手戏。他们争着捞出敌人的枪支、子弹带,然后是一袋子一袋子叫水浸透了的面粉和大米。水生拍打着水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是一包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

    (《荷花淀》节选)

    1.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讲述了赵庄村普通村民赵老金帮助八路军战士渡河,战士们被敌军围堵,大多命丧冰河,赵老金执著打捞战士遗体遗物的故事。 B . 母女俩夜间纺线前“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母亲“把耳朵贴到窗纸上”等细节照应上文“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暗示形势紧张。 C . 小说精心穿插多处环境描写,比如“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就既写出了天气的恶劣,也直接烘托老百姓水深火热的生存处境。 D . 小说写到多种声音,“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表明两军力量悬殊,揭示八路军此次战败的可能性。
    2. (2) 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小说在构思和表达上都有“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比如李连长只出场一次,他与赵老金一家的亲厚已然传递出来。 B . 小说两次实写战士们跳进冰河的场景,揭示了八路军战斗的艰苦和牺牲的壮烈,表现了赵老金的悲痛之情。 C . 结尾处“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寄寓八路军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和军民鱼水情深。 D . 小说独具匠心地运用了方言词语,比如“出溜”“风杀了”“黑间”“立时”等等,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地域特色。
    3. (3) 大娘和小菊两人性格有何不同?结合李连长到来时、战士牺牲后她俩的各自表现加以分析。
    4. (4) 有人评论:两文均写战争,但风格迥异。《碑》展现战争的残酷悲壮,《荷花淀》显出清新明快。对这一观点你如何理解?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B . 屈平属草稿未定 C .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D . 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 4. 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 .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B .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C . 为天下笑。 D .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辞曰:“之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罗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唐曰:“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欤?”曰:“知之。”“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曰:“卿明知为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唐曰:“请因孺子而行!”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 , 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见赵王,赵王郊迎。谓赵王曰:“闻燕太子丹之入秦与?”曰:“闻之。”“闻张唐之相燕与?”曰:“闻之。”“燕太子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B . 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C . 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D . 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少庶子,战国时指年轻的家臣,这一职位与甘罗的年龄非常相称。 B . 孺子,多指儿童。文中甘罗只有十二岁,年龄尚小,所以张唐以此称之。 C . 具币,文中指准备盘缠,其中“具”与现在“开具证明”的“具”意思相同。 D . 郊迎,指古代出城迎接宾客的一种隆重仪式,以此表明对来访者的尊敬。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信侯为了伐赵,派刚成君去燕国做大臣,最终使燕太子丹入秦做了人质,以此稳定了秦燕的关系,为将来联合燕国一起伐赵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B . 张唐婉拒了文信侯令他去做燕相的请求,这让文信侯颇感不快,此时甘罗冒死表示愿意劝说张唐,文信侯虽有怀疑,但最终还是同意了他的建议。 C . 甘罗虽然年幼,但他面对张唐从容自信,拿武安君和张唐作比较,抛出一连串的问题,以武安君被文应侯绞死的结局为警示,最后成功说服张唐。 D . 甘罗在张唐答应入燕为相之后,又前往赵国进行游说。甘罗告诉赵王,秦燕相亲对赵国不利,并向赵王提出了割地给秦国的建议,赵王当即答应。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之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

      ②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

    5. (5) 甘罗能成功游说张唐和赵王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 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卜算子①

    朱敦儒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相失。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

    鸥鹭苦难亲,矰缴忧相逼。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注释】①靖康元年十一月,金兵强渡黄河,朱敦儒加入了流亡队伍,开始了他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本词作于此时。②矰缴:系着丝绳射鸟用的短箭。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该词“以物喻人”,借旅雁来写自己,是这首词的最大特色。 B . 次句的“风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喻指如风雨骤来的战争。 C . 下片第一句,承接上句“寒汀立”,写旅雁下到寒汀后,未获同类的同情,有鸥鹭难亲之苦。 D . 失群的孤雁是古诗中的常见意象,如范仲淹的“衡阳雁去无留意”。
    2. (2) 本词中的“旅雁”有怎样的特点?结合创作背景,试分析词人通过“旅雁”的形象,为我们呈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 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帝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的两句是:“。”
    2. (2)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两句:“。”
    3. (3) 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落红深处,别样惊雷”。落别乡的释名如此诗意,诗意中又给人一种惊喜,好似有什么①  的东西,非让人去领略一番不可。

    这里最有味道的是画墙飞檐,沿路的房屋都披着印上彩妆的外衣,墙上丰收节的农家画场景温馨祥和。黛瓦下延伸出木制飞檐,的师傅们让房屋年轻的身躯裹上了岁月的痕迹。清冷坚硬的白墙,经过这么一点缀,就暖和了起来,满目喧哗和满心浮躁都静了下来、缓了下来。

    落别乡山水风光之美,美在天然成趣。螃蟹峡高峡出平湖,疏林藏白鹭;板梅古堡绝地凌空,谱写一段光荣岁月;多灵洞地底纵横交错,奇石千姿百态 ;长田古村落,茂林修竹,流觞曲水,绿野仙踪;可布瀑布,青山悬白练,碧水凝清潭……

    若是让我择一处 ③  的心灵栖居地,我会选择在落别。在这里,春时感受“白墙黄檐”的静谧温暖,夏时感受“别样惊雷”的奇山异水,秋时感受“落红深处”的瑰丽风物……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落红”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B . 男儿何不带吴钩 , 收取关山五十州。 C .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D .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3. (3)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最后一段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人民公安为人民”的铮铮誓言 B . 屡屡在气候治理议题上“开倒车” C . “小”社区化身高校毕业生干事创业“大”舞台 D . 走近“华夏龙都”濮阳的蚌塑龙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试问谁不想拥有超强的记忆力呢?特别是考试将近,如果考生只要吃下一块“记忆面包”,便可不费吹灰之力记住难背的课文、难懂的公式、难记的单词,那可真是一大妙事。那么,如何才能拥有记忆力超群的“天才大脑”呢?

    ①             , 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类似于知觉加工,只能保持极短的时间,大部分信息在这一阶段快速“流逝”。少部分信息得到注意而进入短时记忆,可以保持几分钟,并且指导大脑决策。随后其中一些重要的短时记忆被进一步加工,转化为长时记忆,可保持几天甚至几十年。

    掌握最佳记忆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记忆的效率,人在一天和一生中都存在最佳记忆阶段。记忆的最佳年龄是青少年时期,此时的记忆速度最快; ②            , 记忆速度虽有所下降,提取信息的能力却更强,也会转变为另一个优势。而一天中的最佳记忆时间却因人而异:有的人习惯于规律作息,记忆效率在上午八九点钟最高;有的人习惯于挑灯夜战,到了夜间思维才活跃兴奋。“一日之计在于晨”不见得人人适用,若是你能找到自己的最佳记忆时间 , 就能事半功倍。

    1. (1) 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 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 B .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 C . 郭沫若先生的剧本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D . 请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3年春晚,赵丽颖和她的《满庭芳·国色》让人眼前一亮,这个节目从自然万物、天地四时中,追寻中国传统色彩。如诗如画,一展满庭芳华。水袖演绎桃红之柔,折扇展现凝脂灵秀,纸伞舞出缃叶婉约。每种色彩都是古人观察山川日月、草木鱼虫,以及在文化征途中记录下的风雅,让人沉浸其中,如痴如醉。

    读了材料,你对“国色”有什么认识、思考或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点、看法等。不少于800字,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立意自定。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