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下册 /第三单元 /9 说“木叶”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9 说“木叶”...

更新时间:2023-03-31 浏览次数:23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共1小题)
  • 1. 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有些地方官员干工作急功近利,谋发展简单粗放,不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大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却视而不见百姓的生活困难,缺少公仆意识。 B . 离开家乡只不过几天我就想家了,真是度日如年,一叶知秋呀。 C . 如果说身体的疾病令人畏惧,那么心理的骚乱则让人失魂落魄 , 仿佛行尸走肉。 D . 月下的荷塘是宁静的、祥和的,荷花的粉红的面庞,在隐隐约约的月光中舒展着迷人的微笑。
二、填空题(共1小题)
三、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他的生命就是一首诗

    袁行霈

    林庚先生逝世已经三年多了,他那特有的潇洒自如与宽容大度,仍然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我总觉得他并没有离开我们,还生活在我们中间。

    林庚先生自幼颖悟,北国的晴空,古都的文化以及家庭的教养,在他的心里埋下了诗的种子。林先生在大学期间就已致力于诗歌创作。最初热心于旧体诗词,语言浑成,意境高远。但林先生感到写旧体诗词难以跳出古人的窠臼,后来决定改写新诗。先后出版了《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等诗集。林先生写诗先是自由体,后来转向新格律诗。

    抗日战争爆发后,林先生任教于厦门大学中文系。1938年1月,随厦门大学迁至闽西山区长汀,与外界几乎处于隔绝状态,这时才把主要精力放到古典文学研究上,并于1946完成《中国文学史》。1947年,林先生回到北京,任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除继续研究古典诗歌和文学史外,还在各报刊上发表新诗和有关新诗创作的文章。

    1952年院系调整后他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在讲坛上才华横溢,名言隽语层出不穷。对整个中国文学的宏观认识,结合着对诗句的细密分析,再加上那诗人的风度,吸引着每一个听课的学生。在教学的同时,林先生出版了《中国文学简史》等享誉学术界的著作,直到90岁高龄,还出版了一部富有哲理性的诗集《空间的驰想》。

    林庚先生写诗一方面致力于把握现代生活和现代汉语的新节奏;另一方面则追溯中国诗歌民族形式发展的历史经验和规律,并创造性地运用到新诗的写作中来。林先生力求以最自然的语言传达生活中最直接的感受,取得深入浅出明朗不尽的艺术效果。有的诗仿佛脱口而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是何等透明,又是何等蕴藉。有的诗令人如痴如醉,一种少年的精神伴随着完美的节奏呈现在眼前,其新鲜的程度真如旦晚才脱笔砚者。有的诗表现的是现代意识,而诗的形式却又带着鲜明的民族特点。语言是那么浅显,含义却又那么深邃。

    林庚先生首先是诗人,是以诗人为基点从事文学史研究的,他研究古典诗歌的目的是从中寻求创作的经验,以及诗歌形式发展的规律。他在诗坛上曾经辉煌过,经过岁月的淘洗,他的诗必将重新赢得新一代的读者。

    正是因为他抱着这样的目的,并且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有敏锐的感受力,所以他的学术研究才能独具慧眼,并取得非凡的成就。就古典文学研究而言,林先生长于文学史的总体把握和宏观研究,他的《中国文学简史》高瞻远瞩,荦荦大端,有一种卓然不群的气象。他关于屈原和《楚辞》的考证独辟蹊径,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他关于李白的研究,融入了自己的人格。林先生标举“少年精神”“建安风骨”“盛唐气象”,赞扬创造力,给学术界留下一笔宝贵的遗产。

    林庚先生的过人之处究竟何在?就在于他的诗歌、学问与人格的统一,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他为人清高,艺术趣味高雅,学风既严谨又灵活,有一股朴实纯真的灵气贯注于其诗其学其人之间。林庚先生享年96岁,桃李满天下,直至晚年仍保持着青年人的朝气与活力。诗人的气质,学者的胸襟,二者在林庚先生身上完美地统一起来。古代知识分子的风骨,现当代知识分子的追求,二者在林庚先生身上完美地统一起来。他是中国近百年来文学史、学术史和教育史上的一位标志性人物,有了他,这段文学史、学术史和教育史,才显得完整。

    林庚先生的生命就是一首诗,他的生命之消失也是一首诗。他离去得那么从容,没有痛苦,只有潇洒。如果说有一点遗憾的话,也只是想再看一次月圆,而没有看到。他仿佛是为诗而生的,为中国这个诗的国度而生的。他的一生,他所做的一切都指向一个境地,那就是青春、理想和美。我们都为物欲横流、精神苍白的某些现状而痛心,我们还为缺少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而遗憾。在这种背景下,更觉得我们的老师林庚先生之可贵。愿更多的人了解他,尊敬他,学习他,愿他的精神经过我们而得以发扬光大。

    1. (1)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幼年颖悟、文化的熏陶、自然的美好使林庚很早就心系诗歌,最初致力于旧体诗词,后转写新诗,其诗语言浑成,意境高远。 B . 林庚教学出色,成就非凡,专著享誉学术界,其诗也总是力求以最自然的语言传达生活中最直接的感受,艺术效果深入浅出,明朗不尽。 C . 因林先生标举“少年精神”“建安风骨”“盛唐气象”,所以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在学术研究上更独具慧眼。 D . 对林庚诗一般的生命历程和他在中国百年文学史、学术史和教育史方面研究的突出成就的记叙使全文充满深深的怀念、赞美和遗憾之情。
    2. (2) 林庚一生的学术研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其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 (3) 林庚的过人之处在于其“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其“魅力”体现在何处?请简要分析。
    4. (4) 林庚一生勤于研究,笔耕不辍,成就非凡,但他的生命却始终充满诗意,“就是一首诗”。我们应从他的身上学习什么?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
  • 4.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问题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

    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地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

    (取材自林庚《说“木叶”》)

    1. (1)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 . 文章用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褒《渡河北》的例子,是为了表明“木叶”是古代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B . “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在古代的诗歌中很少看见用“树叶”,这就说明二者有不同之处。 C . 作者用“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等诗句,表明“叶”字独用主要是使诗歌洗炼。 D . 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其中“落木”无疑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 E . 在古诗中,诗人不用“树叶”和“落叶”,是因为其形象一般,会使得诗歌语言不够精妙,可见,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了。
    2. (2) 综观上面这段所选文字,历代诗人作家在使用“木”字上表现出哪些可贵的精神品格?请分条概括。
四、诗歌阅读(共1小题)
  • 5.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江上

    杜甫

    江上日多雨,萧萧荆楚秋。

    高风下木叶,永夜揽貂裘。

    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

    时危思报主,衰谢不能休。

    【注】此诗为杜甫五十五岁滞留夔州所作。

    1.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描写了夔州秋景,“荆楚”点明作者此时远离故园,漂泊异乡。 B . 颔联“木叶”描写秋风中树叶纷纷凋零的场景,凸显了环境的萧瑟。 C . 尾联直抒胸臆,尽显动荡局势下诗人报国的拳拳之心和不回之志。 D . 本诗意境凄楚悲凉,但呈现了诗人潇洒积极、昂扬乐观的精神面貌。
    2. (2) 《冷斋夜话》云:“诗句有含蓄者,如老杜‘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本联蕴含的思想感情。
五、语言文字应用(共5小题)
  • 6. 古代诗歌中有许多如“木叶”与“落叶”一样耐人寻味的意象,不同的意象可以营造不同的意境。根据本课所学知识,在下面两组意象中任选一组,通过描写营造所对应的意境。100字左右。

    第一组:明月 杨柳 杜鹃——凄婉、哀伤

    第二组:落日 大江 远山——雄浑、壮丽

  • 7.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意象,涉及形与神的问题。【甲】形即物的形状,是具体的;即表现具体物象所呈现的精神实质。如果拘于形迹而无神,则不是艺术品。【乙】

    形象是客观物象与主观情志相融而成,有一个对客观外界、印象进行筛选与提炼并渗入作者主观情志的过程。一旦形成之后,不同于原先的物体。就好比照相不等于国画,所以有情景交融等说。【丙】

    诗词要讲意象与意境,意象略高于形象,更含有主观情意。它是在取境与形象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文心雕龙》“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中“意象”与后世意象之含义接近。意与象是两个要素通过语言媒介而进行感应、交融、契合的产物,意象是诗人传达情感表达思想升华意志的重要方式

    好的意象是完整、和谐、优美的。区别于物象,就在于它是经过作者情感过滤、打上主观感情烙印的产物。意境由一系列的意象所构成。详言之,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丁】鲜活的意象,须诗人精心营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有情思寄托,有灵动之态。很多诗人诗中的多种意象莫不如此,如陆游笔下“无意苦争春”的“梅”               

    1. (1) 原文中有一条引用,你认为它应该在文中哪一个位置更恰当(   )

      现代著名美学家宗白华论古代画,对此颇有感悟:“实先由形似之极致而超入神奇之妙境也。”

      A . 【甲】 B . 【乙】 C . 【丙】 D . 【丁】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或句子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神”字,是形声字,“示”是形旁,与祭祀有关,“申”是声旁,“神”本意是天地的主宰。 B . “运斤”,挥动斧头砍削,形容技艺的高超。文中意思是匠人心中有构思后的形象,然后进行加工。 C . “媒介”与“媒体”不同,“媒体”是荷载信息的载体,“媒介”是指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者事物。 D . 加点的句子是“意象”一词的定义,下定义由概念的本质特征和属概念构成,多采用判断句来表达。
    3. (3) 请根据材料最后划线的句子仿写两个句子,要求内容贴切。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网络时代,人们是否拥有“离线权”?之所以亟须探讨这个问题,是因为当下的即时通信工具已经不再是“日话”“时长”“用户数量”这些维度可以诠释的了,必须以社会化的视角去审视,尤其是审视其对社会行为与心态的负面影响。

    技术改变世界,但当信息技术产品 到工作生活日常的每个细节、每一分钟,其正面效应不升反降,负面效应屡屡发生。马斯克甚至直言:“人工智能是人类文明最大的危险。”此种“反电子乌托邦”的思路或许有点 , 但我们有必要对科技负面性抱着更全面深刻的认识。有两组  的数据:去年上半年,国人在社交媒体上花费的时间,足够建造109座金字塔。(   )。越来越多人在沉重的信息负累和“缰绳”中体悟到:人为机役,人为群役,一定不是社会的福音。

    人类与技术,需要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效率就是生命”,但更应懂得务实高效、才是更为科学的发展节奏。倡导保障“离线权”不单单是保障人们能够及时从网络世界中探出头来,更是给人们的生活留白,清除信息垃圾、保持清醒头脑。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无孔不入

      夸大其词

      耐人寻味

      进退有度

      B . 无所不至

      杞人忧天

      意味深长

      张弛有度

      C . 无孔不入

      杞人忧天

      耐人寻味

      张弛有度

      D . 无所不至

      夸大其词

      意味深长

      进退有度

    2.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大家都留下了什么,又做了什么,对“建造109 座金字塔”的时间,似乎人人都会一时语塞 B . 而要问这“建造109座金字塔”的时间,大家都做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似乎人人都会一时语塞 C . 似乎要问这“建造109座金字塔”的时间,大家都做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人人都会一时语塞 D . 而要问这“建造109座金字塔”的时间,似乎人人都会一时语塞,大家都做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倡导保障“离线权”不单单是保障人们能够及时从网络世界中探出头来,更是给人们的生活留白,清理信息垃圾、保持清醒头脑。 B . 倡导保障“离线权”不单单是给人们的生活留白,更是保障人们能够及时从网络世界中探出头来,清理信息垃圾、保持清醒头脑。 C . 倡导保障“离线权”不单单是给人们的生活留白,更是保障人们能够及时从网络世界中探出头来,清除信息垃圾、保持头脑清醒。 D . 倡导保障“离线权”不单单是保障人们能够及时从网络世界中探出头来,更是给人们的生活留白,清除信息垃圾、保持头脑清醒。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每当一个热点事件发生,就会有许多的文字趁热跟进,人们把这称为“热点写作”。对于这种行为,有种最常见的指责是,(   ),博人眼球。

    这种指责很容易驳斥。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告诉人们,正义不仅本身值得追求,其结果也往往合乎(   )。一种正当的技艺不仅有其独特的追求,也能带来附随的好处。正如医生要追求医术高明、妙手回春,而这种追求同时也会带来良好的声誉与可观的收入,这没有什么不道德。但如果医生只是追名逐利,为了名利可以放弃医疗职业本身的追求,那么医生也就不再是医生,他放弃了医术这种特定的技艺。写作也是一种技艺,它既有技艺本身的追求,也能带来附随的名利。但如果写作只是为了名利,那么写作也就不再是写作。人们常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而通常的情况是为了好事去努力,(15字以内)。但如果“只为前程,无所谓好事”,也可能既无好事,又无前程。

    因此,(10字以内),没有什么不道德,但名声只是写作的附随结果,而非自然结果,不能为了名声而去写作,(   )不仅不道德,也使得写作不再成为一种独特的技艺。

    1. (1)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欺世盗名

      要求

      因为

      B . 欺世盗名

      欲求

      否则

      C . 沽名钓誉

      欲求

      否则

      D . 沽名钓誉

      要求

      因为

    2. (2)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第一段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 也许因为这一点,姑娘们私下里都叫他“北京话”。 B . 几乎所有小说都可纳入“生与死”“爱与恨”“美与丑”等宏大母题中。 C . 他在柜台里售货时,眼、耳、口、手、脚、脑这六部“机器”同时开动。 D . 通完电话不久,朋友就来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
    3. (3) 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前后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 10.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12月21日,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活病毒、死病毒、病毒的片段检测,都可能使核酸检测阳性,但“核酸阳性不一定代表有传染性”,由于污染造成的感染,必须是污染量比较大,同时还需要长期反复接触,才有可能造成感染。买到核酸阳性食品是否会被传染?吴尊友表示,采购食用进口冷链食品引起感染新冠肺炎的风险非常低,“只要人们保持手卫生,坚持生熟分开,造成感染的风险就会非常小”。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