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会议 | 观点或论断 |
中共十二大 |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 |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 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
中共十三大 | 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
中共十四大 |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年份 | 企业/个 | 合同金额/亿美元 |
1991 | 1 735 | 13.9 |
1992 | 6 430 | 55.43 |
1993 | 10 945 | 99.03 |
材料一:如下图。
材料二:《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指出:“……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的劳动积极性。”1953年到1955年,农业互助合作社继续稳定发展,这时期建立起来的合作社,80%以上增产增收,15%持平,5%减产减收。
——林志坚《新中国要事述评》
材料三:1958年8月27日的《人民日报》上有这样的标题:《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谷子跃过万斤——寿张北台社亩产10546斤》;1958年8月13日的《人民日报》上有这样的标题:《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福建海星社创花生亩产一万零五百斤纪录》。
材料四:1958年10月,某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不用花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谈论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材料五:中国人口众多,又是农民占人口多数的国家,农村和农业状况和生产经营状况不同而造成了贫富差距。1978年11月24日晚上,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召开秘密会议。会上大家一致同意并签订了一份有三条内容的保证书:一是分田到户;二是不再伸手向国家要钱要粮;三是如果干部坐牢,社员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摘编自陈思《改革破局——建立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材料一:日陆军自海上分别登陆台湾西岸及南端,海军陷旗后(高雄),凤山不守,台南陷于重围。刘永福以援断饷绝,事不可为,西去厦门。十月二十一日,日军入台南。不及万人的义勇军及黑旗军对抗数万人,明知势不可侔,仍能喋血奋战四月有余。
——郭廷以《中国近代史纲》
材料二:此次受降典礼,于1945年10月25日上午九时,在台北市中山举行。依照受降书,台湾及澎湖列岛,全部交还中国。现在台湾业已光复,我们应该感谢历来为光复台湾而牺牲的革命先烈,及此次抗战的将士,并感谢协助我们光复台湾的同盟国。从光复台湾的筹划到受降接收的历史昭示,台湾与祖国大陆命运相连,两岸同胞荣辱与共。今天,我们纪念台湾光复,回顾中华民族从屈辱中奋起的斗争历史,展望中华民族的未来,对于推动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摘编自李永梅《光复台湾的筹划与受降接收》
材料三: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和平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全体中华儿女携手努力,就一定能在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材料一: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的情况
批次 | 进程 |
第一批 | 1950年冬到1951年春,在1.2亿农村人口地区进行 |
第二批 | 1951年冬至1952年春,在1.1亿农村人口地区进行 |
第三批 | 1952年冬到1953年春,在3 000多万农村人口地区进行 |
材料二:1950年和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占有土地比重变化表
比较项 | 1950年 | 1954年 | ||
人口比重/% | 土地占有比 重/% |
人口比重/% | 土地占有比 重/% |
|
贫农、中农 | 85.5 | 45.2 | 92.1 | 91.4 |
富农、地主 | 14.5 | 54.8 | 7.9 | 8.6 |
材料三:1958年,全国又掀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但运动脱离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六七十年代,农业生产举步维艰。1978年,安徽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村创造出“包干到户”的尝试,其他一些省份也采取了类似的做法。安徽、四川等省的一些地方在推进实行联产到组等责任制的同时,也开始试行包产到组。这些大胆的尝试,揭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对于新的责任制形式,中央明文规定,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只有因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可以实行包产到户,一般并不加以提倡。1980年,邓小平发表谈话支持改革实践,同年,中共中央指出包产到户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在中央的支持下,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开来。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