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下册 /第八单元 /15(谏太宗十思疏 * 答司马谏议书) /15.1 谏太宗十思疏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一下册语文必修下15.1《谏太...

更新时间:2023-03-21 浏览次数:42 类型:同步测试
一、文言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七月,丁未,以尚书仆射谢安为司徒,安让不拜;复加侍中、都督扬、豫等五州诸军事。以桓冲都督江、荆等七州诸军事,荆州刺史。桓冲以秦人强盛,欲移阻江南,奏自江陵徙镇上明,使冠军将军刘波守江陵,咨议参军杨亮守江夏。王蕴固让徐州,谢安曰:“卿居后父之重,不应妄自菲薄,以亏时遇。”蕴乃受命。初,中书郎郗超自以其父愔位遇应在谢安之 , 而安入掌机权,愔优游散地,常愤邑形于辞色,由是与谢氏有隙。是时朝廷方以秦寇为忧,诏求文武良将可以镇御北方者,谢安以兄子玄应诏。超闻之,叹曰:“安之明,乃能违众举亲;玄之才,足以不负所举。”众咸以为不然超曰吾尝与玄共在桓公府见其使才虽履屐间未尝不得其任是以知之玄募骁勇之士得彭城刘牢之等数人。以牢之为参军 , 常领精锐为前锋,战无不捷。时号“北府兵”,敌人畏之。壬寅 , 散骑常侍王彪之卒。初,谢安欲增修宫室,彪之曰:“中兴之初,即东府为宫,殊为俭陋。苏峻之乱,成帝止兰台都坐,殆不蔽寒暑,是以更营新宫。比之汉、魏则为俭,比之初过江则为侈矣。今寇敌方强,岂可大兴功役,劳扰百姓邪!”安曰:“宫室弊陋,后世谓人无能。”彪之曰:“凡任天下之重者,当保国宁家,缉熙政事,乃以修室为能邪?”安不能夺其议,故终彪之之世,无所营造。十二月,临海太守郗超卒。初,超党于桓氏,以父愔忠于王室,不令知之。及病甚,出一箱书授门生曰:“公年尊,我死之后,若以哀惋害寝食者,可呈此箱;不尔,即焚之。”既而愔果哀惋成疾,门生呈箱,皆与桓温往反密计。愔大怒曰:“小子死已晚矣!”遂不复哭。

    (节选《资治通鉴·晋纪二十六》,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众咸以为不然/超曰/吾尝与玄共在桓公府见/其使才/虽履屐间未尝不得其任/是以知之/玄募骁勇之士/得彭城刘牢之等数人/ B . 众咸以为不然/超曰/吾尝与玄共在桓公府/见其使才/虽履屐间未尝不得其任/是以知之/玄募骁勇之士/得彭城刘牢之等数人/ C . 众咸以为不然超/曰/吾尝与玄共在桓公府见/其使才/虽履屐间未尝不得其任/是以知之/玄募骁勇之士/得彭城刘牢之等数人/ D . 众咸以为不然超/曰/吾尝与玄共在桓公府/见其使才/虽履屐间未尝不得其任/是以知之/玄募骁勇之士/得彭城刘牢之等数人/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领,指兼任官职,一般是兼任较低的职务,与摄、权、假、署、行等词意思相近。 B . 右,指上位。古代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故右指上位。 C . 参军,官名。东汉末年,有参丞相军事之称,掌参谋军务,权位颇重,至隋唐时兼为郡官。 D . 壬寅,古代干支纪年法,其中,“寅”为天干之一,“壬”为地支之一,文中为干支纪日。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蕴对于让自己接任徐州事务很不满,坚持辞让,但谢安认为他不应妄自菲薄,损害一时恩遇,力劝王蕴,于是他接受任命。 B . 郗超虽然和谢氏有嫌隙,但听说谢安举荐自己的侄子谢玄接受朝廷诏命后,他依然对谢安的贤明和谢玄的才能大加赞赏。 C . 谢玄作战时身先士卒,经常统领精锐部队作为前锋出战,战无不胜,当时的人称其部队为“北府兵”,敌人都十分害怕他们。 D . 郗超去世后,他的父亲先是哀痛惋惜,甚至因此患病,但后来大怒,是因为看到了郗超与桓温秘密谋划的往来信件。
    4. (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愔优游散地,常愤邑形于辞色,由是与谢氏有隙。

      ②凡任天下之重者,当保国宁家,缉熙政事,乃以修室为能邪?

    5. (5) 谢安想要增修宫室,王彪之对此持反对意见,他不赞同的原因与魏征给唐太宗十条建议中有哪些相同?请用《谏太宗十思疏》原句回答。
  •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太宗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征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有言征阿党亲戚者,御史大夫温彦博案验无状,奏曰:“征为人臣,须存形迹,不能远避嫌疑,遂招此谤。虽情在无私,亦有可责。”帝令彦博让征,且曰:“自今后不得不存形迹。”征入奏: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帝瞿然改容:“吾已悔之。”征再拜曰:“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帝曰:“忠、良有异乎?”征曰:“良臣,稷、契是也;忠臣,龙逢、比干是也。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空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帝纳其言。太宗宴丹霄楼,酒酣,曰:“魏征、王珪,昔在东宫 , 尽心所事,诚亦可恶。我能拔擢用之,以至今日,足为无愧古人。然征每谏我不从,发言辄即不应,何也?”征对曰:“臣以事有不可,所以陈论,若发言辄应,便恐此事即行。”帝曰:“但当时且应,更别陈论,岂不得耶?”征曰:“昔舜诫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若臣面从陛下,方别陈论,此即‘退有后言’。”帝大笑曰:“人言魏征举动疏慢,我但觉妩媚,适为此耳。”征拜谢曰:“陛下导臣使言,所以敢然;若不受,臣敢数批逆鳞哉!

    (摘编自《旧唐书》)

    文本二: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壁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 , 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1. (1) 下列对文本一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 B . 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 C . 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 D . 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
    2. (2) 下列对文本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阿党,结党营私,徇私枉法。文中是指有人举报魏征偏袒亲戚,有违法之嫌。 B . 东宫,太子住的地方。文中代指李建成,魏征在被太宗重用之前曾经侍奉他。 C . 三驱,王者田猎之制。指田猎的时候设三面网,留一面不设,以便捕获猎物。 D . 垂拱,垂衣拱手,不亲理事务。文中指国君无须多费力气,就可治理好天下。
    3. (3) 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温彦博查办魏征被谤之事,尽管查无实据,他依然认为魏征行为失当,理应受责。太宗先接纳了温彦博的意见,后经魏征辩驳,才醒悟过来。 B . 魏征希望做良臣而不做忠臣。在他看来,良臣不仅有美名,而且使国君显扬;忠臣却难逃身死国灭、徒留空名的下场。太宗认可了他的观点。 C . 面对太宗“发言辄即不应”的质疑,魏征引用舜的话进行回应,认为“退有后言”不合先贤要求,太宗虽然认为他举止轻慢但还是称赞他。 D . 魏征向太宗谏言,治国应当“十思”,弘扬“九德”,让臣子各尽其能,才能达到垂拱而治的境界,这体现了魏征直言敢谏、公忠体国的品格。
    4. (4) 把文本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陛下导臣使言,所以敢然;若不受,臣敢数批逆鳞哉!

      ②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5. (5) 太宗与魏征为何能形成和谐的君臣关系?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 3.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题。

    臣闻求木之者,必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下愚,知其不可,况于明哲乎!人君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其欲,斯亦伐根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臣观自古帝王受图定鼎①,皆欲传之万代,贻厥孙谋。故其垂拱岩廊②,布政天下。其语道也,必先淳朴抑浮华;其论人也,必贵忠良而鄙邪佞;言制度也,则绝奢靡而崇俭约;谈物产也,则谷帛而贱珍奇。然受命之初,皆遵之以成治;稍安之后,多反而败俗。其故何哉?岂不以居万乘之尊,有四海之富,出言而莫己逆所为而人必从公道溺于私情礼节亏于嗜欲故也?语曰:“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所言矣。 

    (选自魏征《十渐不克终疏》)

    【注】①受图定鼎:受天命,定首都。②岩廊:比喻朝廷。

    1. (1)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人君神器之重            ⑵所言矣  

    2. (2) 把《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

    3. (3) 为《十渐不克终疏》画线部分断句(限三处)。

      出 言 而 莫 己 逆 所 为 而 人 必 从 公 道 溺 于 私 情 礼 节 亏 于 嗜 欲 故 也?

    4. (4)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臣闻求木长者        多反而败俗 B . 斯亦伐根求木茂      必竭诚待下 C . 下愚              董之以严刑 D . 况于明哲乎          必先淳朴抑浮华
    5. (5)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必其根本”的“固”相同的一项是(   )
      A . 欲流之者,必浚其泉源 B . 载舟舟,所宜深慎 C . 谷帛而贱珍奇 D . 屈己人,恒若不足
    6. (6) 上面语段中,魏征都以历史上的君王为例展开说理,请辨析其作用。
  • 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 (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牧:统治 B . 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壅:堵塞 C .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所以:用来……的 D . 却宾客以诸侯  业:使……成就霸业
    2. (2) 下列各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②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③居域中之大

      ④而缪公用之

      A .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 .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C .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 .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3. (3) 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 百姓乐用 B . 为客者逐 C . 江南锡金不为用 D . 振之以威怒
    4. (4) 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源头不深却希望水流得长远,根系不稳固却想要树木长得好。 B . 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看见(自己)贪图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自我警诫。 C . 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人们)最终虽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激,表面恭敬而内心却不服气。 D . 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那么就会使秦国无富庶的实际和强大的名声了。
    5. (5)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疏,原本是“疏通”的意思。后来作为一种公文形式,成了古代官员向帝王进言,以便使下情上达的进谏奏文。如贾谊的《论积贮疏》、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等。 B . 书,即信函。如手书、家书等。古人的信函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李斯的《谏逐客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C .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曹植的《洛神赋》等。 D . 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6. (6) 请结合选文谈谈两文在劝谏背景、劝谏目的、劝谏困境等方面的异同点。
二、情景默写
  • 5. 《谏太宗十思疏》
    1. (1) 《谏太宗十思疏》中运用比兴手法,以“树木”为比兴之物,引出治国与德义之间关系的两句话:“。”
    2. (2) 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要想泉水流得远,就“”;要想国家安宁,就“”。
    3. (3) 《谏太宗十思疏》一开始,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以“固本浚源”为喻推理,从而引出了中心论点:“。”
    4. (4) 《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句子:“。”
    5. (5) 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江山取之有余,守之不足的原因:“”,所以应该戒骄奢。
    6. (6) 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运用对比手法,阐明诚心诚意待人和傲视别人的不同结果的两句:“。”
    7. (7) 《谏太宗十思疏》中“十思”的核心内容是正已安人,但具体又有所侧重,其中在欲望方面,用“”警戒人君戒奢侈、懂得知足。
    8. (8) 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两句告诉统治阶级,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从而方可使百姓安宁。
    9. (9) 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意思相近的两句话:“。”
    10. (10) 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担心言路不通受到蒙蔽,就应该“”;如果担心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应该“”。
三、语言表达
  • 6.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藏粮于民”一直是我国传统的储粮方式。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持续保持高位,牢牢地把“粮袋子”抓在了自己手里。老百姓常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然而在粮食连年丰收、国家粮库充盈的今天,,不少农户家庭甚至”零存粮”。农民存粮积极性不高,不禁让人 。居安当思危,当务之急,国家应出台政策、采取措施, ,这样才能在粮食安全方面“防患于未然”。

四、选择题
  • 7.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 .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C .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D .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 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 必固其根本              根本:树根 B . 人君神器之重            当:处于 C . 凡百元首,承天命        景:大 D . 之以严刑              董:督察
  • 9. 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 . 永保无疆之    休:喜庆,福禄 B . 夫在忧     殷:深 C . 之以言行      董:督察 D . 能而任之   简:简单,简练
  •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 臣闻求木长者人君当神器 B . 斯亦伐根求木必竭诚待下 C . 求木之长者  有善始实繁 D . 根不固求木之长况于明哲乎
  • 11. 下列各项加点词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沛公霸上                                                 ②良庖更刀

    ③邻之 , 君之薄也                                       ④吾老,以及人之老

    ⑤项伯杀人,臣之                                       ⑥曾皙

    恭而不心服                                              ⑧烛之武退秦师

    A . ①⑦/③⑥/②⑤/④⑧                                         B . ①⑥/②⑦/③④/⑤⑧ C . ①⑥/②⑦/③⑧/④⑤                                         D . ①⑦/②⑤/③④/⑥⑧
五、综合运用
  • 1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 13. 一词多义
    1. (1) 伐

      ①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___

      ②齐师伐我(《曹刿论战》)__

    2. (2) 景

      ①承天景命__

      ②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__

      ③四时之景不同(《醉翁亭记》)__

    3. (3) 克

      ①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__

      ②克勤克俭(成语)  __

      ③克己复礼为仁(《论语》)__

      ④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__

    4. (4) 简

      ①简能而任之 __

      ②衣冠简朴古风存(《游山西村》)__

      ③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活板》)__

    5. (5) 固

      ①必固其根本__

      ②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__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__

    6. (6) 终

      ①能克终者盖寡 __

      ②则思慎始而敬终 

    7. (7) 安

      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②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

      ③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④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8. (8) 而

      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②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③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④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9. (9) 其

      ①必固其根本

      ②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③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④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10. (10) 以

      ①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②虽董之以严刑

      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④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 14. 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 (1) 则思江海百川 
    2. (2) 诚能见可     
    3. (3) 将有        
    4. (4) 载舟舟      
    5. (5) 人君当神器之
    6. (6) 居域中之    
    7. (7) 居      
    8. (8) 则思正身以黜
    9. (9) 简而任之 
    10. (10) 择而从之 
    11. (11) 欲流之者 
    12. (12) 塞源而欲流者也 
    13. (13) 必其根本   
    14. (14) 则思知止以人  
    15. (15) 则思心以纳下   
    16. (16) 则思身以黜恶   
    17. (17) 兹九德
    18. (18) 何必思  
    19. (19) 盘游 
    20. (20) 懈怠 
  • 15. “十思”大致说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它们共同说明了一个什么观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